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少年王安石的故事1、"害"爹挨雨淋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
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
”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
”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
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
”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
”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
”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晓林整理)2、对联成婿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求对下联。
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
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
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
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
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
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和思想。
王安石出生于陕西凤翔,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政治抱负。
他早年曾在乡试中考中秀才,后来在进士考试中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他的变法。
他上任后,积极推行新法,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政治、经济的措施,以期改善社会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他主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提出了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变革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阻力,但却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的诗文清新明快,富有时代气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欢迎,被誉为“王安石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谏议书》。
这部文章以其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见解,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王安石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而又辉煌的。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成就和文学上的杰出表现,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的变法虽然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王安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出生的贫寒还是富贵,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才华。
王安石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王安石的5个有趣小故事

王安石的5个有趣小故事
01拗相公
王安石的五个有趣小故事中,有一个是《拗相公》。
这个故事讲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此他感到抑郁和悔恨而逝。
02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儿媳妇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
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第二天
萧氏子穿盛
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03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04寻求生花笔
寻求生花笔的故事是王安石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在王安石年轻时,他追求上进,有志于写作,但他的文笔却不够出色,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
05三不足
王安石的五个有趣小故事中,第三个故事是"三不足”。
这个故事指的是王安石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祖宗不足法,人
言不足恤。
王安石小传文言文

王安石小传文言文原文与翻译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后来任舒州通判。
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
寻招馆职,不就。
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参加。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上学期间,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欲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这耳目,器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苍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仛,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元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
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
乃受。
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王安石的故事有哪些

王安石的故事有哪些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称半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宰相,是北宋王朝政治改革的主要发起者之一,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故事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
他早年曾游学江南,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
后来,他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他主张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解决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问题。
王安石变法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方案,其中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
这些变法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坚定地推行着自己的改革方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的诗文清新俊逸,富有哲理,深受后人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秋风词》、《泊船瓜洲》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政治成就一样,都为后人所称道。
然而,王安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在政治上遭受了很多的打击和困难,最终也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在位时虽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批评。
最终,他被迫辞官归隐,过着清贫的生活。
然而,即便如此,王安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保持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直至晚年。
王安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家不仅仅要有政治智慧,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他在政治上的努力和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对王安石的故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王安石的典故

王安石的典故说起王安石,那可是咱们历史课本上的常客,也是民间故事里的大名人。
今儿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变法先驱”的典故,用咱老百姓的话,让这历史故事活灵活现起来。
一、早年勤学,志在四方王安石打小就是个书虫,家里书堆得跟小山似的,他啊,是翻了一本又一本,眼睛都快看成了“书虫眼”。
那时候,村里人都说:“王家那小子,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
”王安石心里头也憋着股劲儿,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他常说:“学问嘛,就得像吃饭一样,一天不吃饿得慌。
”这话说得朴素,道理却深刻得很。
1.1 挑灯夜读每到夜深人静时,王安石的小屋里总是灯火通明。
他一边啃着干馒头,一边埋头苦读,那模样,比谁都认真。
有时候,连窗外月亮都换了好几轮,他还不肯歇下。
村里老人见了,都夸他:“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1.2 立志改革随着年岁渐长,王安石不仅学问见长,心中的抱负也越来越大。
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暗暗发誓:“我王安石,定要改变这世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二、变法风云,波澜壮阔终于,王安石等来了机会,他成了朝廷的重臣,开始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
这一变,可不得了,整个朝廷都震动了。
2.1 青苗法王安石推出的第一个大招就是“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借钱给农民,让他们春耕时有种子、有肥料。
这样一来,农民们再也不用为借钱发愁了,大伙儿都拍手叫好。
可也有人不乐意,说这是“与民争利”,王安石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心里头自有计较。
2.2 整顿吏治除了经济上的改革,王安石还下大力气整顿吏治。
他铁面无私,把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一个个揪了出来,老百姓看了,心里头那个痛快啊,都说:“王安石真是咱们的救星!”2.3 遭遇阻力然而,变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那些既得利益者,一个个跳出来阻挠,甚至有人暗中使绊子。
王安石呢,就像那暴风雨中的海燕,任凭风吹浪打,依然勇往直前。
他常说:“改革嘛,哪有不流血不流泪的?”三、晚年归隐,留名青史虽然变法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王安石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上。
王安石故事三则

王安石故事三则王安石故事三则1.王安石“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一场绵绵春雨,南京便浸润在淡淡的烟云中。
大江东去,钟山巍峨,如一幅静默淡雅的山水画卷。
钟山脚下,王安石静静地伫立在他修葺完毕的半山园内,风吹过,丝丝雨意萦绕着他的白发。
天色渐晚,墙角边疏落的几株梅花,让半山园显得更为孤寂苍凉。
担任宰相,被罢相;再次担任,再一次被罢相。
在一片声讨中,从京城回到南京,回到自己曾经担任江宁知府的故地,王安石感觉到一种宁静和亲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回到南京后,王安石在府城东门和钟山之间结庐筑屋,“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但庇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园”。
此后很多年,王安石便在南京过着他的半隐居生活,潜心于学术,聚徒讲学。
处江湖之远,居偏僻之所,王安石最喜欢的是登高远眺,他的目光总是投向远方,他的心中总在牵挂天下苍生。
半山园边,庭前花开花落,飘落的是春色,但王安石那为国担忧的忠诚没有丝毫减弱。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抚州临川人,21岁考中进士,先后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常州府知府,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
虽跻身官场,但从不钻营,王安石更喜欢的是坦荡安然地做一名地方官。
从中第开始,直到46岁位居宰相推行变法为止,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的诱惑毫无所动,长期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路做到太守。
做富民强国的大事,做有利天下苍生的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在地方官任上,王安石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的各种创新实践也大获成功,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官声与民望的地方官。
其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他改革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他实验推行农民贷款之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王安石骨子里有一种高贵精神,他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严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欲,不以金钱萦心,不为名利牵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轶事典故1、"害"爹挨雨淋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
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
”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
”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
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
”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
”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
”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求对下联。
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
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
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
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
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
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
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
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
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
”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
”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
”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
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4、寻求生花笔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
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
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
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
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
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
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
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王安石节俭斥萧氏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顺便拜见王安石。
王安石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公子特意穿了漂亮衣服,高高兴兴地早早跑到王家。
以为到宰相府不说吃山珍海味,饮琼浆玉液,肯定少不了尝尝珍禽走兽、美酒佳酿吧。
好不容易等王安石处理完工作,闲聊一会就到了中午。
萧公子觉得饥肠辘辘,但不敢离去。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萧公子一看,这那是请客呀?除了一张空桌和几把椅子,什么菜肴都没有准备。
干喝了几杯浊酒,仆人才端上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小条的猪肉。
一会儿就上饭了,也没有什么菜,只在旁边搁了盆菜汤。
萧公子那也是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主,在家那吃过这些东西呀。
萧公子耐着性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也不顾宰相的面子,伸手把萧公子剩下的胡饼边取来大嚼起来。
萧公子看得目瞪口呆,自觉的脸上发烧,一散席便逃命似溜跑了,再也不来什么宰相府了……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却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为官清廉、不主张浪费的精神。
6.拗相公文中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7.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
8.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
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
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9.千锤百炼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10.囚首丧面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
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
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
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
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11.酒色财气相传苏轼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
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
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轼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感新鲜。
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诗。
这首诗把人们恐惧"酒色财气"与国民生计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诗"添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不愧为推行新法有独创的宰相,一绝"酒色财气诗"引来了神宗皇帝的诗兴。
当即,神宗皇帝吟道: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任宰相时,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有位文人去拜访王安石,并要求王安石为他改诗,原诗是这么写王安石乌塘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一看这诗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么会叫呢?黄狗怎么能卧在小小的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将这两句词改为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于情于理,那位潮州人看后笑笑,一言未发。
王安石进拜宰相期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王安石两起两落,熙宁七年(1074年)年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
为了疏解烦闷的心情,王安石游历南方,来到了潮州,他暂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里面的花开得很艳丽,有一个花农在忙碌着,王安石便询问花农:"老农,这是在做干什么?"花农回答:"我在捉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