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二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 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 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 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 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 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 象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 贲卦· 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 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 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物质 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第二讲_经济基础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清朝的旗袍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龙山文化的分布及特征
•
•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 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 遗存。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 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 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 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 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龙山文化分布图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蛋壳黑陶文化
•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 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 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 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 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 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 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 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二节教程文件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向秀、山涛、刘伶、王戎、 阮咸(下图,当代画家范曾绘)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尊卑易位。魏晋时新的哲学思潮——玄学应运 而生。其时,有一批“名士” ,大兴清谈之风,以老庄思想阐释儒家经 典,用玄学抗衡经学,代表人物有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郭象和“竹林 七贤”。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无为而治”。他们常聚会山 林,纵酒赋诗,阔论“三玄”(即易老庄),认为万物皆禀受元气而生,提 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自生自化,各任其性。玄学既改变了整个社会 风尚,鄙仕途重学问,追求精神自由,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产
一一,,而而法法度度可可明明,,民民知知所所从从矣矣。。
————《《汉汉书书··董董仲仲舒舒传传》》
【谶纬之学】
西汉末年,谶纬思想颇为风行。谶纬是在董 仲舒提倡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理论范畴的基础 上,假托孔子诡语解经,预言天命,是将五经之 学神圣化、神学化,以满足现实统治需求的实现 方式和实现工具。与五经之书相对,在 “纬书”创 编、引用了大量的谶言符咒,后世称其为“谶纬”。 东汉初年,谶纬书中解经、述史的只在少数,绝 大多数为宣扬灵异、神怪、养生等超验论述。
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 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 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天 人感应 ”论 ,认为人 逆天志不 仁 天 就降 灾 ,顺天 志行 仁天 就免 灾 ,以 “屈民 而伸君 ,屈君而伸 天”为原则,建立“三纲 ”、“五常” 的 政 治伦 理 道德 。这些 观点 备受 汉 武 帝赏 识 而得 推行 ,儒学 从此 成 为 传统 中国 的主 流上 层文 化。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会的蒙昧时代。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
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
时代。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顾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 颉 愈放愈大。
刚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
先 生
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
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
李学勤 著
2
★具体表现:
2
〔原始观念文化〕原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
头,不但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表现在中国 先民的观念文化方面。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便 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特别广泛, 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上帝神灵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等等。
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又长足的 发展。原始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语言,而且 发明了记事符号,还创造了绘画、雕刻、陶塑、 音乐和舞蹈等艺术。
2
马
家
窑
彩
陶
漩
涡
纹
马
尖
家
底
窑
瓶
彩
陶
漩
涡
纹
瓶
2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 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 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 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 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 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 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 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 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流变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期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隆盛期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期
2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孕育发生到发展繁 盛,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流变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 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走 向文明,人自身从不断觉醒、解放、完善走向文明演进高 峰的历程。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时有必要顺着历史文化发 展的流脉,作一些概观的考察,以展示中国文化发展的大 体轨迹。
〔混血的龙〕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
或“人类化”。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人,有了人, 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的滥觞。因此,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骨肉相连。
〔原始物质文化〕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她
的发展阶段和人类劳动密切相关,劳动创造了人, 人在劳动中使用和创造工具可以说是文化的萌芽。 同时,文化的起源,同步于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 功能的发展。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生理功能 和思维功能发生突变的标志,也是文化起源与生 成的标志之一。
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2
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生成
东 汉 画 像
国一化古史明历 文遥称时阶和史 化远为期段使考 的的史,称用古
石 肇文前这为文学
: 始化文一史字上
伏 羲 、 女 娲
阶期化时前以常 段正。期史前常 。是而的或的把
中这文远历发
2
2
※基本特征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属人类社
文为流黄黄族有 犹是源文文,琦
化苗域河河学考 如散绝化化即将
区蛮为中与、古 满布非区区中中
、集东游长民学 天在局。、原国
海团夷为江俗上 星数限他江文起
;
斗百在据浙化源
,万所此文区期
熠平谓明化、的
熠方的确区山古
闪公 指、东文
发展〔 生〕远 ,中古 一华文 开原化 始始的 即文分 呈化布 现在与 多中多 元国元 状大文 态地化 。上的
2
岱或集华流学的中
文称团夏域研充华
化之,集主究分文
区为江团要表证化
、三汉,分明据的光里“出燕文化我
江大流黄布,,多。的中:辽化划国
汉文域河着在神元 辽原中文区分考
文化及下三史话发 阔地华化、为古
化区长游大前传生 版区文区长六学
区:江和集时说, 图”化、江大家
。河以江团期及不 上,的甘中区苏
洛南淮:,民仅 ,而发青游系秉
的发
2
2
红山文化陶裸体女像 2
红
山
文
化
玉
发
箍大
汶
口
文
化
彩
陶
壶
2
红
山
文
龙
化
玉
铲
2
仰韶文化红陶釜、灶
2
河 姆 渡 文 化 猪 纹 钵
2
琮圆方相套的形 状是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观 念的体现,因此 琮是天地贯通的 象征,也是贯通 天地的一项手段 或法器。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 2
屈 家 岭 文 化 彩 陶 蛋 壳 杯
2
2
【农业起源】农业起源的中心奠定了农业文化的基 石。经历了一百多万年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我国境 内的原始人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大约在新石 器时代开始了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中国无疑是世 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内的丰 富多彩的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有别于游牧方式的 农耕文化的基石,由此决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许多 实质性特点。
2
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夏集 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 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 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 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 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 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 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九个时期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 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 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 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 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并分别作鸟瞰叙述。
2
♂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 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 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 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 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 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 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 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会的蒙昧时代。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
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
时代。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顾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 颉 愈放愈大。
刚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
先 生
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
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
李学勤 著
2
★具体表现:
2
〔原始观念文化〕原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
头,不但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表现在中国 先民的观念文化方面。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便 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特别广泛, 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上帝神灵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等等。
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又长足的 发展。原始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语言,而且 发明了记事符号,还创造了绘画、雕刻、陶塑、 音乐和舞蹈等艺术。
2
马
家
窑
彩
陶
漩
涡
纹
马
尖
家
底
窑
瓶
彩
陶
漩
涡
纹
瓶
2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 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 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 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 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 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 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 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 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流变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期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隆盛期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期
2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孕育发生到发展繁 盛,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流变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 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走 向文明,人自身从不断觉醒、解放、完善走向文明演进高 峰的历程。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时有必要顺着历史文化发 展的流脉,作一些概观的考察,以展示中国文化发展的大 体轨迹。
〔混血的龙〕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
或“人类化”。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人,有了人, 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的滥觞。因此,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骨肉相连。
〔原始物质文化〕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她
的发展阶段和人类劳动密切相关,劳动创造了人, 人在劳动中使用和创造工具可以说是文化的萌芽。 同时,文化的起源,同步于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 功能的发展。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生理功能 和思维功能发生突变的标志,也是文化起源与生 成的标志之一。
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2
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生成
东 汉 画 像
国一化古史明历 文遥称时阶和史 化远为期段使考 的的史,称用古
石 肇文前这为文学
: 始化文一史字上
伏 羲 、 女 娲
阶期化时前以常 段正。期史前常 。是而的或的把
中这文远历发
2
2
※基本特征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属人类社
文为流黄黄族有 犹是源文文,琦
化苗域河河学考 如散绝化化即将
区蛮为中与、古 满布非区区中中
、集东游长民学 天在局。、原国
海团夷为江俗上 星数限他江文起
;
斗百在据浙化源
,万所此文区期
熠平谓明化、的
熠方的确区山古
闪公 指、东文
发展〔 生〕远 ,中古 一华文 开原化 始始的 即文分 呈化布 现在与 多中多 元国元 状大文 态地化 。上的
2
岱或集华流学的中
文称团夏域研充华
化之,集主究分文
区为江团要表证化
、三汉,分明据的光里“出燕文化我
江大流黄布,,多。的中:辽化划国
汉文域河着在神元 辽原中文区分考
文化及下三史话发 阔地华化、为古
化区长游大前传生 版区文区长六学
区:江和集时说, 图”化、江大家
。河以江团期及不 上,的甘中区苏
洛南淮:,民仅 ,而发青游系秉
的发
2
2
红山文化陶裸体女像 2
红
山
文
化
玉
发
箍大
汶
口
文
化
彩
陶
壶
2
红
山
文
龙
化
玉
铲
2
仰韶文化红陶釜、灶
2
河 姆 渡 文 化 猪 纹 钵
2
琮圆方相套的形 状是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观 念的体现,因此 琮是天地贯通的 象征,也是贯通 天地的一项手段 或法器。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 2
屈 家 岭 文 化 彩 陶 蛋 壳 杯
2
2
【农业起源】农业起源的中心奠定了农业文化的基 石。经历了一百多万年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我国境 内的原始人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大约在新石 器时代开始了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中国无疑是世 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内的丰 富多彩的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有别于游牧方式的 农耕文化的基石,由此决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许多 实质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