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教案
河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06

根据机械系统的功能需求, 合理规划各部件的布局,确 保系统运行的顺畅和高效。
考虑机械系统的工作环境和使 用条件,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制 造工艺,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
可靠性。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01
根据机械系统的运动需求,确定各部件的运动形式和参数,如 转动、直线运动等。
02
设计合理的传动机构和驱动方式,实现机械系统所需的运动速
河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工科实力较强的大学,在机械设计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 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具备独立进行机械设 计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 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和前沿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
01
02
03
轴系零件设计
轴的设计
01
包括轴的类型、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刚度校核等
内容。
轴承的选用
02
介绍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选用原则和设计方法。
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03
阐述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特点、选用原则和设计方法。
04
机械系统总体设计
机械系统总体布局
确定机械系统的整体结构形式, 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和分布式
济效益。
安全性原则
设计应保障产品的安全 性,防止因设计不当导 致的意外事故和对人身
财产的危害。
机械设计常用方法
理论设计法
基于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进行产品设 计的方法,适用于简单机械产品或初步设
计阶段。
相似设计法
借鉴相似产品或已有设计经验进行产品设 计的方法,适用于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产品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河南科技⼤学教案⾸页授课章节绪论教学⽬的和要求: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和品种的概念。
教学基本内容: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2、品种3、良种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5、园艺植物育种历史和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概念难点:品种的概念;品种的特点;优良品种的概念及在⽣产上的作⽤。
授课⽅式、⽅法和⼿段:1、多媒体结合板书。
2、介绍品种概念时举例若⼲果树、蔬菜、花卉品种及野⽣植物图⽚,以对⽐理解品种是⼈类劳动的产物。
3、讲解品种的特点时举例并结合图⽚。
作业与思考题:1、品种概念。
品种和优良品种的联系和区别?2、作物品种有何特性?园艺植物良种在⽣产中有什么作⽤?3、你对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的历史有何了解?4、根据你对进化理论与遗传学的理解,谈谈⾃然进化、⼈⼯进化与遗传改良的关系。
5、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现状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6、育种⼯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7、现阶段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有何动态?8、园艺植物的品种可分为哪⼏类?各有什么特点?作业⽤图⽰⽅式表明野⽣资源、品种、优良品种、育种、栽培的关系。
绪论随着⼈民⽣活⽔平的提⾼,对园艺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
园艺植物(果、菜、花)插⼊图⽚:黄蜜桃、番茄、花⽑茛现代园艺⽣产要求果树和蔬菜:种类多样、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丰产稳产、耐贮耐运、适于机械化⽣产。
在园林绿化中⼈们希望园林绿地中布置的花卉植物,丰富多彩、万紫千红、健康美丽,既能展⽰物种的多样性,⼜能展⽰品种的多样性。
同时要求花卉在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美化中能起到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恢复建⽴⽣态平衡的作⽤。
绪论内容介绍。
5个⽅⾯。
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根据⼈类需要,利⽤⾃然变异以及利⽤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诱变、离体组织培养和DNA分⼦改造等途径来创造新的变异,按照⼀定的⽬标进⾏选择,筛选出新品种。
第7章 营养系杂交育种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计划学时 4授课章节第七章营养系杂交育种教学目的和要求:营养系品种在育种中和一般品种有不同的遗传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特点第二节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亲本选配及杂交技术的特点第四节童期、童性和杂交培育选择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营养系品种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童期、童性和杂交培育选择特点。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结合板书。
2.注意营养系杂交育种适合于大多数的果树、花木、球根类花卉以及用无性繁殖的蔬菜作物。
作业与思考题:1.童期、童性、童程、营养系杂交育种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调剂花期?3.营养系杂种选择有哪些特点?4.营养系杂交育种如何选配亲本?5.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变异有什么特点?第七章营养系杂交育种常规杂交育种和优势杂交育种适合于有性繁殖作物。
本章介绍营养系杂交育种适合于大多数的果树、花木、球根类花卉以及用无性繁殖的蔬菜作物。
营养系品种在育种中和一般品种有不同的遗传特点。
第一节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特点一、营养系杂交育种的概念及意义1、营养系杂交育种的概念利用有性杂交技术获得杂种,对杂种进行培育、鉴定、选择,再利用无性繁殖来保持品种的遗传特性的育种方法。
2、意义(1)通过基因重组,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
如黑罕X白玫瑰→(2)通过基因的累加效应,产生超亲性状。
如桃成熟期的遗传。
二、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变异特点1. 遗传杂结合程度大,实生后代发生复杂的大幅度变异。
表现在果实成熟期、果实大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方面。
陈云志(1991)报告,两个红色菊花品种的杂种一代出现了紫红、红、粉红、橙、黄、雪青等各种色调的杂种,这在有性繁殖的品种间杂交也是很难见到的。
这些都是因为亲本遗传背景复杂,造成后代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为选择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复杂的多样性分离给选择提供了更大的潜力。
2. 有性杂交后代经济性状水平显著下降杂交→基因重组→非加性效应解体→杂种后代经济性状普遍退化。
《数控技术》双语 电子教案 Chapter 1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数控技术(双语)任课教师韩建海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Control计划学时 6教学目的和要求: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hapter ,students should grasp the basic concepts of NC, CNC ,NC machine tools and so o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CNC machine tools; master the 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NC machine tools; know the prospects of Numerical Control.重点:1. Basic Componen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NC machine tools.2. Application of NC machine tools.3. Prospects of Numerical Control.难点:1. Concept of interpolation.2. Control principle and composition of NC machine tools.思考题:1. 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NC machine tool,and the function of eachcomponent?2. What is the Point-to-point control,contouring control NC machine tool?3. What is the open-loop control,half-closed-loop control and closed-loopcontrol NC machine ?4.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C?5. What work parts are suited for machining by NC machine?内容提要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nd NC machine tools; components of CNC machine tools; characteristics of CNC machining; Control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NC machine tools;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CNC machine tools; history and prospects of NC technology and NC machine tools.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Control1.1 FUNDAMENTALS OF NC TECHNOLOGY1.1.1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CThe concept for NC dates from the late 1940s.The numerical data was stored in the punched cards.The first NC machine was developed in 1952.MIT met the challenge successfully,and in 1952 demonstrated a Cincinnati Hydrotel mill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which was named Numerical control(NC)and used a pre-punched tape as the input media.Since 1952,practically every machine tool manufacturer in the Western world has converted part or its entire product to NC.The first NC machines used vacuum tubes,electrical relays,and complicated machine control interfaces(1952).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achines utilized improved miniature electronic tubes(1959),and later small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1965).As computer technology improved,NC underwent one of the most rapid changes known in history.The fourth generation used much improved integratedcircuit(1970s).The fifth generation is microprocessor CNC(1980s).Among the strengths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microprocessor CNC (MCNC)are added part program memory storage,reduction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programmable interface,faster memory access,parametric subroutines,and macro capabilities.1.1.2 Concept of NC and CNCNumerical control (NC) is a form of programmable automation in which the mechanical actions of a machine tool or other equipment are controlled by a program containing coded alphanumeric data.The capability to change the program makes NC suitable for low and medium production.It is much easier to write new programs than to make major alterations of the processing equipment.Numerically controlled(NC)machine tools were developed to fulfill the contour machining requirements of complex aircraft parts and forming dies.The first-generation numerically controlled units used digital electronic circuits and did not contain any actual central processing unit;thereby they were called NC or hardwired NC machine tools.In 1970s,computer numericallycontrolled(CNC)machine tools were developed with minicomputers used as control units.With the advances in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current CNC systems employed several high-performance microprocessors and programmablelogical controllers that work in a parallel and coordinated fashion.Current CNC systems allow simultaneous servo position and velocity control of all the axis,monitoring of controller and machine tool performance,online part programming with graphical assistance,in-process cutting process monitoring,and in-process part gauging for completely unmanned machining operations. Manufacturers offer most of these features as options.Today,virtually all the new machine control units are based on computer technology;hence,when we refer to NC in chapter and elsewhere, we mean CNC.1.1.3 Basic Components of NC Machine Tools1.The work process of NC .2.A typical NC machine tool has five fundamental units:(1)the input media,(2)the machine control unit,(3)the servo-drive unit,(4)the feedback transducer,and(5)the mechanical machine tool unit.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components is illustrated in Figure 1.2.(1) The input media contains the program. of instructions,it is the detailed step-by-step commands that direct the actions of the machine tool;the program of instructions is called a part program. The individual commands refer to positions of a cutting tool relative to the worktable on which the work part is fixtured . Additional instructions are usually included, such as spindle speed , feed rate, cutting tool selection, and other functions.The program is coded on a suitable medium for submission to the machine control unit.For many years,the common medium was 1-inch wide punched tape,using a standard format that could be interpreted by the machine control unit.Today,punched tape has largely been replaced by newer storage technologies in modern machine shops.These technologies include magnetic tape,diskette,and electronic transfer of part programs from a computer.(2) In modern CNC technology,the machine control unit(MCU)consists of a microcomputer and related control hardware that stores the program of instructions and executes it by controlling each command into mechanical actions of machinetool,one command at a time.The MCU includes system software,calculation algorithm,and transition software to covert the NC parts program into a usable format for the MCU.(3) The third basic component of an NC system is the servo-drive unit;the drives in machine tools are classified as spindle and feed drive mechanisms.Spindle and feed drive motors and the。
第一章 抗原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免疫学计划学时 2授课章节:第 1章抗原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重点掌握抗原、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及免疫原、耐受原和变应原的概念;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表位及其类型;载体现象和载体效应。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第二节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第三节抗原表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抗原、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及免疫原、耐受原和变应原的概念;表位及其类型。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讲课,多媒体作业与思考题:1、抗原、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及免疫原、耐受原和变应原的概念。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3、表位及其类型,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有何不同?第一章抗原第一节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一、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
人们对抗原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对抗原作用的理解,侧重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继而,人们认识到抗原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而在细胞免疫中不一定能检测到抗体。
随后,人们发现抗原刺激抗体有时可引起负免疫应答。
因而根据对抗原和免疫应答认识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较全面和确切的抗原定义。
由于抗原和机体本身条件以及相互接触时的具体情况不同,免疫应答就其表面现象看来可以是正免疫应答或负免疫应答。
因而广义概念的抗原又可以分别称为抗原(狭义)、变应原和耐受原。
(一)免疫原(immunogen)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
半抗原不是免疫原。
(二)免疫原(tolerogen)。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这些抗原称为耐受原(三)变应原(allergen)有些抗原还可以引起机体发生过强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河科大级级护理心理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义马煤炭技工学校教案学科:《护理心理学》专业:护理班级:河科大12级护理(专)任课教师:刘春英教研室主任:起止日期: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护理心理学》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技能,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护理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决临床护理中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以维护和促进病人的心身健康。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护理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会全面、系统地分析疾病和健康问题,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整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获取信息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措施。
4.掌握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5.理解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6.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按照认识规律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能够主动调节情绪,养成良好的人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能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分析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4.学会基本的临床心理技能。
5.学会常用的心理实验操作方法。
(三)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学时安排义马煤炭技工学校教案首页讲次: 1 课程护理心理学任课教师授课年级 12级专业护理班级义马煤炭技工学校教案纸第1页一、介绍教材性质及结构、学习要求。
电工学(少学时)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第6章 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在很多电工设备中,例如变压器、电机和电磁铁等,不仅有电路的问题,同时还有磁路的问题,只有同时掌握了电路和磁路的理论,才能对电工设备的性能进行全面地分析,或者设计出性能良好的电工设备,或者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设备。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磁路的分析方法,然后讨论铁心线圈电路,最后讨论变压器与电磁铁,作为应用实例。
§6.1 磁路及其分析方法在电机、变压器及各种铁磁元件中常用磁性材料做成一定形状的铁心。
铁心的磁导率比周围空气或其它物质的磁导率高的多,磁通的绝大部分经过铁心形成闭合通路,磁通的闭合路径称为磁路。
直流电机磁路 交流接触器磁路一.磁场的基本物理量1.磁感应强度B磁感应强度B 是表示磁场内某点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磁感应强度B 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之间符合右手螺旋定则。
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lI FB磁感应强度B 的单位:特斯拉(T),1T = 1Wb/m 2均匀磁场: 各点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磁场,也称匀强磁场。
2.磁通磁感应强度B 与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S 的乘积,成为通过该面积的磁通Φ 。
在均匀磁场中 Φ=BS 或 B = Φ/S ,如果不是均匀磁场,则取B 的平均值。
磁感应强度B 在数值上可以看成为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所通过的磁通,故又称磁通密度。
磁通F 的单位:韦[伯](Wb) 1Wb =1V·s3.磁场强度介质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 与介质磁导率μ之比称为磁场强度H ,即:μBH =。
磁场强度H 的单位 :安培/米(A/m )安培环路定律(全电流定律):磁场强度矢量沿任意闭合回线(常取磁通作为闭合回线)的线积分,等于穿过闭合回线所围面积的电流的代数和,即:⎰∑=I l H d式中:⎰l H d 是磁场强度矢量沿任意闭合线(常取磁通作为闭合回线)的线积分;∑I 是穿过闭合回线所围面积的电流的代数和。
安培环路定律电流正负的规定:任意选定一个闭合回线的围绕方向,凡是电流方向与闭合回线围绕方向之间符合右螺旋定则的电流作为正、反之为负。
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

月日
颅内静脉系统疾病
张育德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来自科示教室周(周四)月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进展
白树风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月日
腰椎穿刺术:历史与现状
杜敢琴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
月日
肌无力的诊断思路
富奇志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
月日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诊治进展
高秀菊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
月日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沈瑞乐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
月日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闫俊强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
月日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戚纪胜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
月日
临床脑脊液细胞学
石见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教案进度计划表
—学年第学期
上课时间:每周四上课地点: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课程名称
神经病学
任课教师
黄丽娜
开课学院
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总学时
选课人数
周次日期
节次
教案内容
教案方式(讲授、课堂讨论、自学、实验)
地点
学时
周(周四)
月日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
黄丽娜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周(周四)月日
病例分析、考试
闫文军
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示教室
学科秘书:闫文军
课代表:杨晓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数控技术及装备任课教师张丰收第四章进给伺服系统计划学时10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伺服机构和位置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要求了解伺服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掌握步进电机及其驱动装置和常用数控机床的位置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
重点:伺服电机及其驱动;常用位置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
难点:数控机床常用伺服电机及其驱动和调速控制。
思考题:4-1.试述进给他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环节的作用和联系。
4-2.简述闭环进给伺服系统的控制原理。
4-3.简述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特性。
4-4.哪些因素影响开环进给伺服系统的精度,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精度?4-5.试述位置检测装置的类型有哪些?常用的有哪些?第一节概述一.进给伺服系统的定义及组成1.定义:进给伺服系统(Feed Servo System)——以移动部件的位置和速度作为控制量的自动控制系统。
2.组成:进给伺服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位置控制单元;速度控制单元;驱动元件(电机);检测与反馈单元;机械执行部件。
二、NC机床对数控进给伺服系统的要求1.调速范围要宽且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调速范围内)调速范围:一般要求:稳定性:指输出速度的波动要少,尤其是在低速时的平稳性显得特别重要。
2.输出位置精度要高静态: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要高,即定位误差和重复定位误差要小。
(尺寸精度)动态:跟随精度,这是动态性能指标,用跟随误差表示。
(轮廓精度)灵敏度要高,有足够高的分辩率。
3.负载特性要硬在系统负载范围内,当负载变化时,输出速度应基本不变。
即△F尽可能小;当负载突变时,要求速度的恢复时间短且无振荡。
即△t尽可能短;应有足够的过载能力。
这是要求伺服系统有良好的静态与动态刚度。
4.响应速度快且无超调这是对伺服系统动态性能的要求,即在无超调的前提下,执行部件的运动速度的建立时间tp应尽可能短。
通常要求从 0→Fmax(Fmax→0),其时间应小于200ms,且不能有超调,否则对机械部件不利,有害于加工质量5.能可逆运行和频繁灵活启停。
6.系统的可靠性高,维护使用方便,成本低。
综上所述:⑴.对伺服系统的要求包括静态和动态特性两方面;⑵.对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对其动态性能的要求更严第二节进给伺服系统的位置检测装置一、概述组成:位置测量装置是由检测元件(传感器)和信号处理装置组成的。
作用:实时测量执行部件的位移和速度信号,并变换成位置控制单元所要求的信号形式,将运动部件现实位置反馈到位置控制单元,以实施闭环控制。
它是闭环、半闭环进给伺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闭环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位置检测装置的精度决定的,在设计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尤其是高精度进给伺服系统时,必须精心选择位置检测装置。
1. 进给伺服系统对位置测量装置的要求⑴高可靠性和高抗干扰性: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小,工作可靠,精度保持性好,抗干扰能力强;⑵能满足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位置检测装置分辨率应高于数控机床的分辨率(一个数量级);位置检测装置最高允许的检测速度应数控机床的最高运行速度。
⑶使用维护方便,适应机床工作环境;⑷成本低。
3. 位置检测装置的分类按输出信号的形式分类:数字式和模拟式按测量基点的类型分类:增量式和绝对式按位置检测元件的运动形式分类:回转型和直线型常用位置检测装置分类表二、感应同步器1.感应同步器的结构及分类①结构②.分类2.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感应同步器是利用励磁绕组与感应绕组间发生相对位移时,由于电磁耦合的变化,感应绕组中的感应电压随位移的变化而变化,借以进行位移量的检测。
感应同步器滑尺上的绕组是励磁绕组,定尺上的绕组是感应绕组。
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感应同步器的信号处理原理滑尺正旋绕组上加激磁电压U s后,与之相耦合的定尺绕组上的感应电压为: U os=KU S cosθ1滑尺余旋绕组上加激磁电压U c后,与之相耦合的定尺绕组上的感应电压为: U oc=KU c cos(θ1+π/2)=-K U c sinθ1滑尺正、余旋绕组上同时加激磁电压Us、 Uc时,感应同步器的磁路可是为线性的,根据叠加原理,则与之相耦合的定尺绕组上的总感应电压为:Uo =Uos+ Uos=KUScosθ1-K Ucsinθ1K—电磁感应系数θ1 —定尺绕组上的感应电压的相位角滑尺与定尺相对位移量 x 的求取:∵ 2τ: 2π= x : θ1∴ x = τθ1 /π结论:相对位移量 x 与相位角θ1 呈线性关系,只要能测出相位角θ1 ,就可求得位移量 x 。
根据滑尺正、余旋绕组上激磁电压Us、 Uc供电方式的不同可构成不同检测系统——-鉴相型系统和鉴幅型系统3.鉴相型系统的工作原理在鉴相型系统中,激磁电压是频率、幅值相同,相位差为π/2的交变电压: U S = U m sinωt U C = U m cosωt则: U o =U os+ U os=KU S cosθ1-K U c sinθ1= K U m sinωt cosθ1-K U m cosωt sinθ1= K U m sin(ωt -θ1)结论:只要能测出U o与U S相位差θ 1 ,就可求得滑尺与定尺相对位移量 x 。
4.鉴幅型系统的工作原理在鉴幅型系统中,激磁电压是频率、相位相同,幅值不同的交变电压:U S = U m sinθ2sinωt U C = U m cosθ2sinωtθ2= π x 2/τ( x 2是指令位移值)U o = U os+ U os=KU S cosθ1-K U c sinθ1= K U m sinθ2 cosθ1sinωt -K U m cosθ2sinωtsinθ1= K U m sin(θ2-θ1)sinωt结论:只要能测出U o与U C相位差θ 1 ,就可求得滑尺与定尺相对位移量 x 。
5.几点说明⑴感应同步器的测量周期为其绕组的节距2τ(2mm)⑵感应同步器的测量精度取决于测量电路对输出感应电压的细分精度。
⑶现在商品化的感应同步器的输出大多是脉冲量,使其能方便地采用现代的数字处理技术6. 感应同步器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特点⑴精度高:平均自补偿特性;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抗湿、温度、热变形影响的能力强;⑶维护简单、寿命长:非接触测量,无磨损,精度保持性好。
⑷测量距离长:通过接长可满足大行程测量的要求。
串联方式 n< 10串并联方式 n≥ 10使用注意事项在安装方面:1.保证安装精度(安装面的精度、定尺与滑尺的相对位2.置精度、接缝的调整精度)3.加装防护装置(避免切屑、油污、灰尘的影响)在电气方面:要保证激磁电压波形的对称性和保真性。
对鉴相系统:激磁电压的幅值、频率相等;相位差900对鉴幅系统:对U m sinθ2、U m cosθ2调制的精确性当失真度大于2%时,将严重影响测量精度。
三、脉冲编码器脉冲编码器又称码盘,是一种回转式数字测量元件,通常装在被检测轴上,随被测轴一起转动,可将被测轴的角位移转换为增量脉冲形式或绝对式的代码形式。
根据内部结构和检测方式码盘可分为接触式、光电式和电磁式3种。
其中,光电码盘在数控机床上应用较多,而由霍尔效应构成的电磁码盘则可用作速度检测元件。
另外,它还可分为绝对式和增量式两种1.增量脉冲编码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光电码盘随被测轴一起转动,在光源的照射下,透过光电码盘和光欄板形成忽明忽暗的光信号,光敏元件把此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信号处理装置的整形、放大等处理后输出。
输出的波形有六路:其中,是的取反信号输出信号的作用及其处理A、B两相的作用⑴根据脉冲的数目可得出被测轴的角位移;⑵根据脉冲的频率可得被测轴的转速;⑶根据A、B两相的相位超前滞后关系可判断被测轴旋转方向。
⑷后续电路可利用A、B两相的90°相位差进行细分处理(四倍频电路实现)。
Z相的作用1被测轴的周向定位基准信号;2被测轴的旋转圈数记数信号。
的作用3后续电路可利用A、两相实现差分输入,以消除远距离传输的共模干扰。
增量式码盘的规格及分辨率规格增量式码盘的规格是指码盘每转一圈发出的脉冲数;现在市场上提供的规格从36线/ 转到10万线/转都有;选择:①伺服系统要求的分辨率;②考虑机械传动系统的参数。
分辨率(分辨角)α设增量式码盘的规格为n 线/转:2.绝对式编码器结构和工作原理⑴码盘基片上有多圈码道,且每码道的刻线数相等;⑵对应每圈都有光电传感器;⑶输出信号的路数与码盘圈数成正比;⑷检测信号按某种规律编码输出,故可测得被测轴的周向绝对位置。
3.光电编码器的特点⑴非接触测量,无接触磨损,码盘寿命长,精度保证性好;⑵允许测量转速高,精度较高;。
⑶光电转换,抗干扰能力强;⑷体积小,便于安装,适合于机床运行环境;⑸结构复杂,价格高,光源寿命短;⑹码盘基片为玻璃,抗冲击和抗震动能力差。
第三节进给伺服驱动系统一、概述1.进给伺服驱动系统由进给伺服系统中的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和驱动装置。
2.驱动电机是进给系统的动力部件,它提供执行部分运动所需的动力,在数控机床上常用的电机有:①步进电机②直流伺服电机③交流伺服电机④直线电机。
3.速度单元是上述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和驱动装置,通常驱动电机与速度控制单元是相互配套供应的,其性能参数都是进行了相互匹配,这样才能获得高性能的系统指标。
4.速度控制单元主要作用:接受来自位置控制单元的速度指令信号,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运算(目的是稳速),将其变换成电机转速的控制量(频率,电压等),再经功率放大部件将其变换成电机的驱动电量,使驱动电机按要求运行。
简言之:调节、变换、功放。
5.进给驱动系统的特点(与主运动(主轴)系统比较):①功率相对较小;②控制精度要求高;③控制性能要求高,尤其是动态性能二、步进电机及其驱动装置步进电机流行于70年代,该系统结构简单、控制容易、维修方面,且控制为全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除功率驱动电路之外,其它部分均可由软件实现,从而进一步简化结构。
因此,这类系统目前仍有相当的市场。
目前步进电机仅用于小容量、低速、精度要不高的场合,如经济型数控;打印机、绘图机等计算机的外部设备。
三、直流伺服电机及驱动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电磁力定律基础上的,电磁力的大小正比于电机中的气隙磁场,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所建立的磁场是电机的主磁场,按对励磁绕组的励磁方式不同,直流电机可分为:他激式、并激式、串激式、复激式、永磁式。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永磁式直流伺服电机在NC机床中广泛采用。
直流伺服电机的特点:①过载倍数大,时间长;②具有大的转矩/惯量比,电机的加速大,响应快。
③低速转矩大,惯量大,可与丝杆直接相联,省去了齿轮等传动机构。
可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
④调速范围大,与高性能的速度控制单元组成速度控制系统时,调速范围超过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