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学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数学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江西省南昌市邮政路小学李雪梅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制第十册第57页——5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各一份观察记录单及讨论表格)讨论填表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内容1、课前谈话:同学们,有谁去过北京?你知道南昌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吗?我们来看一组信息:(媒体显示:1、火车图片及火车启动的声音,2、文字信息是:两年前,小红乘坐由南昌开往北京西的T168次列车,需要花19时11分到达,现在火车提速了,小红再次乘坐这趟列车,还需这么多时间吗?为什么?)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教师揭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二、小组协作概括意义(一)活动一:(例4)1、教师出示一个笔筒,里面装着许多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老师每次拿笔的支数和拿的次数。

教师操作:每次拿10支拿了2次;每次拿5支,拿了4次;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观察记录单。

3、如果每次拿的支数分别是4、2、1时,你们能推算出相对应的拿的次数吗?(继续讨论填表)4、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相对应的拿的次数?5、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变了?怎样变的?什么没变?6、让学生说出几组相对应的乘积。

7、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二)活动二:(例5)1、教师谈话:与五(3)班的同学合作,老师感觉棒极了。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范文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范文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范文1教学内容:p47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5分)。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

80元,1本;1。

60元,2本;3。

20元,4本;4。

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口答)3、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自主学习(15分)。

1、自学课本p47例2。

思考:a、表中的两种量是()和()。

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越()杯子的底面积就越()。

c、相对应的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一定吗?d、这个积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是()。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三、合作交流(6分)1、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数学书第4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质疑探究(4分)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五、小结检测(4分)。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反比例的量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

2. 运用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成反比例的量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

4. 师生互动: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学生疑问。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剩余章节将在后续回复中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成反比例的量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性质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比例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2. 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探讨反比例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

九、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练习题库:整理一份涵盖各种类型题目的题库,方便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前置作业:1.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3.我会举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4.应用预习知识,解决下面问题。

(1)判断下面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a.六年级学生总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成什么比例关系?b.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吗?c.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成什么比例关系?正方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又成什么比例关系?(2)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这三个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5.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写下来。

6.给自己一个评价吧!()再请你的同桌评价一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回忆一下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三个要点是什么?(指名说,师随着板书。

)你能举一个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吗?(生说,师给予评价。

)二、探究新知。

1.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了前置作业。

通过预习,你们也知道了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生齐说课题。

)现在给你两分钟时间,自己整理一下预习内容和前置作业,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交流,老师巡视。

3.师:谁愿意说说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关系?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有哪几个要点?……)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问题,老师视情况灵活应对。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一个一个去解答太费时间了。

这样吧,老师先帮你把这部分内容重新梳理一遍,梳理完后你再看看刚才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我们再一起解决好不好?4.梳理知识。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教案】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成反比例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熟练掌握简单的成反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成反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成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计算方法。

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成反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一)引入1. 让学生观察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小明用30分钟骑自行车回家,速度为多少?问题二:小红用同样的速度骑自行车,她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骑回家?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出反比例关系的概念。

(二)讲授1. 定义成反比例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乘积等于一个常数。

即:如果两个量 X 和 Y 成反比例,那么它们的乘积 k(k ≠ 0)是一个恒定值,即:X × Y = k。

2. 性质性质1:当 X 的值增加时,Y 的值会减少,反之亦然。

性质2:X 与 Y 成反比例时,X 和 Y 之间存在一种如下的关系:X × Y = k(k ≠ 0)。

3. 计算方法给出若干道题目,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

(三)练习1. 向学生拿出一些小练习,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互相交流思路。

2. 集体批改答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指出正确的方法。

(四)拓展在经过以上的讲解与练习之后,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他们尝试解决问题。

(五)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成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计算方法、应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5. 作业1. 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2. 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练习如何将其量化为成反比例的关系。

比如:如果一家糖果店每售出10个牛轧糖,就会多赠送1个,那么你能否推导出“赠送数量”和“售出数量”之间的成反比例?6.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自主探索问题并进行思考,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只是单向传授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授课班级:六(1)班设计人:田学伟2013-4-10《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42~43页内容,练习七6、7题。

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不仅能形成正比例关系,而且还能形成另外一种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量关系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究新知1、(投影出示)教学例3、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

高度(cm) 30 20 15 10 5底面积(平方厘米)10 15 20 30 60体积(立方厘米)学生观察表内数据,小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那两种量?它们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是怎样变化的?(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什么一定?(4)这个积表示什么?用关系时表示。

(5) 两种相关联的量有什么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2、生活中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三、巩固应用:1、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每天运的吨数300 150 100 75 60 50需要的天数 1 2 3 4 5 6(1)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说明这个积表示什么?(4)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2、自选练习(出示投影)(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成反比例的含义,掌握成反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成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PPT2. 材料准备教科书、习题集、答案、课件、试题四、教学步骤1. 导入让学生看一道题目:“乌龟过了100米,速度为每秒10米,再过了200米,速度升到每秒20米,问乌龟何时能过完300米。

”要求学生思考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哪些知识点。

2.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常有许多物理量是成反比例变化的,如:两车距离相等,一车速度增大,另一车速度必须相应减小而保持距离不变。

再以“飞机飞行高度上升时,飞机的景物变远了;同理,飞机降低高度,景物又变得更近了”为例来向学生介绍成反比例现象。

同时,教师解释什么是成反比例。

3. 范例分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例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为了使此车行驶90千米所需要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此题。

4. 讲解成反比例的计算方法结合范例解释成反比例的计算方法,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预测变化趋势等。

5.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关于成反比例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6. 拓展让学生尝试用成反比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何运用成反比例因素解决问题。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记忆,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成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能够明确掌握成反比例的含义,并学会了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师评价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境,将成反比例的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境,将成反比例的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成反比例的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导学内容:P42——43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七6——9题导学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题解反比例的意义。

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导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导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预习学案填空。

1、光明小学列队表演,设计了以下几种方队。

观察表中的信息,( )和( )是变化的,而( )不变。

因此( )和( )成( )比例。

2、风筝车间接到一份风筝出口定单,生产情况如下。

表中()随着( )的扩大而缩小,但相对应的两种量的( )是一定的,所以这两种成( )比例关系。

3、小明看一本书。

表中每天看的页数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但相对应的两种量的( )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 )比例关系。

出示下表。

这是我们上节学习的内容,谁能说说表中哪两个量成正比例?你是怎样判断的?出示新表。

请同学们把表填完整。

讨论一下,表中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关系变化规律不同,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

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它们变化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但是高度与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我们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就是: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在上例中,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水的高度与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与底面积成反比例,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我们用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举出例子。

前面通过高度、底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我们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在体积计算中,体积、高、底面积的关系是什么?当底面积一定时,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关系?当体积一定时,底面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关系?根据上面的总结,比较一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

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观察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1、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如: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3、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册》第17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难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和高。

B、路程和时间。

(3)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成正比例的量相反的,在数学上称———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第42页,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相应体积,完成课本第42页表格。

2、根据计算结果想想水的高度和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4、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5、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6、反比例关系用式子如何表示?
7、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量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讲解:(1)满足相关联的量
(2)底面积增加,水的高度反而减少;底面积减少,水的高度反而增加。

并且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积总是一定的。

得出: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3)总结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自我检测: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长方形的长/cm 40 24 20 12 30 15
长方形的宽/cm 3 5 6 10 4 8
(1)表中()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请任意写出两个长方形长与宽相乘的式子,并求出积。

(3)上面你写出的两个算式的积相等吗?
(4)这个积表示的是()。

(5)由此可知:()一定时,()和()成比例。

巩固练习:
1.下表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把36升的水倒入一个长方体容器里,水的高度和容器内部底面积()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如果=3y,那么x和y()。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课堂检测: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相对应的高。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

(3)买来一袋糖,平均分给每人的块数与分给的人数。

(4)圆的周长一定,圆的直径和圆周率。

(5)六(2)班学生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
勤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