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故乡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新课内容展示(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进行拓展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图片或视频,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互动。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5篇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的教育,通过系统教学和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流畅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月是故乡明》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文本学习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作者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后,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我听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人间最是乡情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咱们同学进行了预习,请拿出预习卡。
整理知识。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且不说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无数离乡游子更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在哪里啊?只有一声孤雁,一抹白霜。
走遍天涯,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道尽了诗人苏轼对兄弟苏辙思念祝福的情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边画句子,边写批注。
)四、全班交流1,从诗句中体会到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
(3)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想象创造法:鼓励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逐句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互动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回忆和思念?(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鼓励他们用课文中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4. 想象创造(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乡的景色和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理解作者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
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季羡林先生2006年获感动中国人物奖,其颁奖词为: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感动印象】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作者多年在国外留学,长年在北京生活,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呢?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
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浩渺:浩瀚渺茫。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
在欧洲,燃点营火是庆祝仲夏节的活动之一。
旖旎(yǐnǐ):。
“方人”指旗帜飘扬,“奇”意为“突出”。
“方人”与“奇”联合起来表示“旗帜高扬”。
旎字从方人从尼,尼亦声。
“尼”意为“亲和”、“亲近”,转义为“缠绕”、“缠人”。
“方人”和“尼”联合起来表示“旗帜缠人”。
“旖旎”意为:旗帜高扬,旗帜缠人。
本为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
柔美、婀娜多姿的样子。
用来比喻女子美丽。
绝伦:形容事物的状态(或形态)没有任何的可比性(绝无仅有)。
绝群。
同类中无可比拟者;独一无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惆怅:犹豫不决或指有些不知所措,大多用来形容很无奈的意思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指年纪很大的人。
慨然:①感慨的样子。
②激愤的样子。
③豪爽的样子。
恍然大悟: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离乡背井: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
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1):“月是故乡明”是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二部分(2~5)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6~8)对比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
第四部分(9)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二、探究中心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课外搜集写月的名句。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也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故乡情结。
这种故乡情结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因而思乡类的作品往往被从眼前具体的东西触发,引起对故乡的深切回忆。
而月则常常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季老对故乡的特殊感情。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
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语言。
课堂探究:
1.“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明确:想到主旨是怀念故乡,想到标题的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想到本文的写作重点——故乡之月。
补充资料: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因主观情绪而改变,故乡之月并不会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月是故乡明”,是因为寄寓了人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共同的,因而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被广为传诵。
2.月亮只有一个,为什么作者说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呢?
明确:每个人对自己故乡的月亮记忆是不一样的,爱月亮,就相当于爱自己的故乡。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明确:
作者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作者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作者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4.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
明确: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
5.作者为什么还写了其他地方的月亮?
明确:
通过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作者说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你怎样理解作者在此句中所表达的情怀?
明确:在作者眼中,思乡之病是一种痛并快乐充满矛盾的滋味。
说苦,远离家乡和亲人,月圆人不圆,思念惆怅之苦、惋惜之情、留恋之痛等复杂情感缠绕心头;说乐,追忆、回味、留恋等情感给孤独的游子莫大安慰。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并甜美思念中慰藉自己,感受生活,激励奋发。
7.月是人们寄托情感的特定意象,本文作者是通过月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特定情感的,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写月的名句,体会一下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课文有怎样新的见解?
2.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等都能引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请自命题,写一篇文章,要注意借鉴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
布置作业:
预习《木兰诗》,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