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
音乐德育教学渗透论文(共4篇)

音乐德育教学渗透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音乐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音乐教学课堂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特定的课堂艺术氛围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音乐是通过听觉来进入它的世界,它是无形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捕获,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从而达到运用音乐语言来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何謂德育?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一、创设情境,精设导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给予学生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能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特别是一些革命历史歌曲激越高昂,歌曲旋律高亢雄壮有力,歌词意义层层推进,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了解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的有益教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应该遵循教育性原则。
“教材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的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体现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当我在教唱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时,总是要结合作者和作品创作产处的时代背景来创设情境,巧设形象鲜明、内容生动、言简意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艺术情境和时代中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思维,领悟艺术的真谛。
比如我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意境导入的:我首先播放一段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升旗仪式视频,让学生从视频画面中感受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感受歌中那号角式的音调,感受歌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旋律。
研究论文: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13566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音乐艺术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
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将德育教育贯穿至“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德育熏陶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
音乐艺术既能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能表现人们的思想。
但它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来表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它源自人的心灵,是情感的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从歌词中挖掘思想性较强的音乐内容,结合歌曲背景与学生对话、融会贯通的讲解,让学生能从歌词中得到德育的熏陶,引导学生通过透过歌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因此,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当好情感的“传导者”。
二、在歌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既是音乐的传播者,又是教育的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真善美的人。
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音乐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欣赏音乐的生命力,扩大文化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翻唱,指挥或弹奏,作品之情便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
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
如一首《黄河大合唱》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歌中唱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音乐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音乐课堂上,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教学如何融入德育教育论文

音乐教学如何融入德育教育论文一、在音乐教材的选择上突出德育因素教师在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里的德育进行渗透时,要认真准备教材,挖掘音乐素材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找到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爱国情怀和艺术的美感。
在备课中确定要如何渗透德育,用哪些教学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在对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学欣赏时,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秀美壮观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与学生互动演唱作品及对作品进行介绍,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让学生既欣赏、演唱了音乐作品,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用音乐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1]。
二、寓德育于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对教学全过程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设计,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优化课堂评价,形成平等、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来表情达意,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来分析作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以说音乐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教师在准备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作品的思想内涵,把这种情感感受转化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陶冶情操,受到作品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用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导入新课,引出主题,让学生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
同时,还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将民族音乐之美传达给学生。
音乐德育论文-德育

音乐德育论文-德育第一篇:音乐德育论文-德育音乐德育论文音乐是一门感情艺术,音乐教育因此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
因为音乐因此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感情美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动,所以音乐传授教养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尤其是当今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经由进程音乐传授教养,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革命理想、高尚情操和良康复品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德育。
一、把握课堂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音乐传授教养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
它贯穿于音乐传授教养的各个环节,从歌曲的学习到乐理知识、视唱、律动、节奏训练、欣赏传授教养、器乐学习等等,随时都可进现出德育的火花,因此,咱们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新鲜鲜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标,属显性教材,如《咱们多么幸福》《咱们从小讲礼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咱们的田野》……咱们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其思想精髓。
还有些教材其思想性、教育性不是十分明显,如《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等,属隐性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2、巧设教法,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结合资料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的音乐名祖传记、名人与音乐的趣闻故事、作品等用故事情势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说,都会在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我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年夜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最终献出了幼小生命的悲壮故事。
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
音乐德育论文参考范文

音乐德育论文参考范文推荐文章音乐论文范例参考热度:民族音乐学论文免费参考热度: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热度: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热度:音乐疗法论文参考热度: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音乐德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德育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摘要: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新路子,对深化音乐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法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要做到:第一、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
第二、针对当今学生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第三、挖掘音乐教材中歌词曲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特点;德育教育;自身素质;思想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人们眼界大开,思想空前活跃,而且往往带有时代特色。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学校,亦不可避免地受之牵动而发生深刻的变革。
社会的金钱、权利、道德等观念,以及各种错误的东西,包括思想、生活方式,都会程度不同地渗透到学校,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新路子,对深化音乐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法的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在音乐教学中,能否很好地挖掘歌曲中的词与曲体现的风格与感情,关键问题取决于音乐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
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的现状如何呢?他们中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有的是靠从广播、电视或MP3中学会的歌曲进行教唱的;有的是刚识一点简谱,但不懂乐理;有的喜欢唱歌,但调子拿不准,说其南腔北调亦不过分;有的是算学算卖,更说不上让他们借助音乐语言形式去传情达意了。
而真正通晓本专业理论,又能教唱的教师却为数不多。
那么,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呢?我认为可通过下面四个途径来实现:(1)动员爱好音乐并有一定基础的教师自学,这是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
音乐教学德育论文

音乐教学德育论文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形成良好品格的桥梁和途径。
本篇论文将探讨音乐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的理论依据、实践条件以及对学生德育教育发挥的作用。
音乐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弗洛伊德说过:“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Freud, 1955) 音乐是一种居于人类生命和文化的核心位置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功能:对情感的表达、形成集体的感觉,对个人成长的促进等。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其教育效果不限于音乐领域,同时还贯穿于整个教育生命之中。
根据教育理论家葛兰丹(Gardner, 1983)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看出,音乐智能和个体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即音乐和智力、情感、自我意识、运动、空间感知和语言交流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
音乐活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例如,合唱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在音乐教育中,依据学生兴趣提供優質音樂教育,有助于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帮助增强学生的学术表现。
综述以上理论基础,音乐教学在教育的愿景里,是完美的充实之一。
音乐教学德育的实践条件音乐教学德育具有以下实践条件:1.普及化音乐教学应该普及化,无论是在中小学校,还是在社会各个层面。
教育通常是提供给一定数量的人的,而音乐教育以音乐技能和艺术修养作为德育的中心点。
教育者应该将音乐教育覆盖到内地、乡镇、市区和不同群体甚至弱势群体。
将音乐作为生命力量,可以打破少数人享受艺术的传统想法,对认识性、感性、理性、情感和幸福等多方面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提高作用。
2.全面发展音乐教育重在思维方式,要鼓励学生走人性化教育的道路。
因为音乐光是作为艺术形式本身,就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形态,即人类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音乐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方面。
突破千篇一律的传统教育方式,让音乐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产生有效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内涵和更多的音乐精神。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论文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局部,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它对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下面是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论文,欢送来参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
主要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几点浅析。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素质教育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
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德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展德育知识的教育。
那么,渗透德育教学详细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
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推崇,久而久之,就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展效仿和跟随。
因此,在教育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更多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穿着。
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与艺术接轨的,在课堂上打扮的过于夸张,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标准自身的言行举止,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
在教学中,穿着要大方、整洁,教学的姿态要端庄,教学语言要丰富、富有激情,板书不能潦草,要工整、干净。
通过这些方面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身作那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
小学音乐德育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修改版]
![小学音乐德育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378af96c85ec3a87c2c5fe.png)
第一篇:小学音乐德育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小学音乐德育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审美感情感《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
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
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
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教师必须采用多种举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
我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从事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师,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音乐课的常态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学
生渗透德育的:
一、纵情歌唱,净化学生的心灵。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
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
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
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
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我们多么幸福》是一首50年代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传唱至今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它那圆舞曲式轻快的速度、上下起伏优美的旋律、贴近生活儿童化的语言以及多次出现的衬词“哈哈哈”,使歌曲充满了热烈和欢乐的气氛。
歌声随着琴声,一张张笑脸是那么的灿烂。
学生们尽情抒发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静心聆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浩如烟海。
学生能演唱、演奏的只是沧海一粟。
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
它培养学生能够听懂音乐。
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由我国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
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黄河的汹涌澎湃,体会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欣赏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有些学生在欣赏了中国民族音乐之后,深深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乐器门类、扣人心弦的乐声所打动。
他们从音响中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作为华夏子孙是值得自豪的。
三、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中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独唱、独奏有与伴奏合作的关系,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
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通过不同个体间思想的交流,形成统一
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蜻蜓》是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
它以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形象的歌词表现了活泼、轻盈的蜻蜓的形象。
在分组展示竞赛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有的唱、有的舞、有的奏、有的指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公正评价的能力,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萤火虫》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简洁的歌曲。
词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童话世界,赞扬了萤火虫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在有感情演唱歌曲之后,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创编哑剧的教学环节。
各组自选一种情境分工合作、即兴表演:“为老、弱、怀抱婴儿者让座”、“搀扶盲人过马路”、“为里弄、孤老大扫除”、“为贫困地区募捐”。
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中,各小组表演了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哑剧小品。
学生们各展其能,使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表演、音乐与形体、音乐与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哑剧表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统一起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总之教学探索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
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的一样:”……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最实质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不但使学生学到作品知识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