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三首古诗,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2.能够用简单而恰当的语言形容出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古诗,并了解其中的意思。
2.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三首古诗为:《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
2. 教学方法1)诵读古诗教师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重点在于准确地表达每个字的音、义和句子的基本意思,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优美的语言和良好的韵律。
2)让学生感受情感与意境学生静心聆听古诗,思考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可以从情感和意境两个方面进行解读:a. 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感受到的自信和豪迈,以及在《春晓》中表现出的清新和生机。
b. 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气息等明显特征,感受古诗的整体意境,例如在《春晓》中感受到的一幅清晨的美丽图画。
3)绘画活动通过让学生画出古诗中的景物,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3.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丽与魅力。
2)学习诗歌教师分别教授《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诗句含义,强调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和元素运用等语言知识。
3)品读与欣赏教师带领学生重读古诗,感受情感与意境。
学生可以通过描绘画面、心理描写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读完每一首古诗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4)绘画活动教师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画图,要求学生注意画面的色彩、线条和形式等,在活动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朗读比赛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的诗意和韵律。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部编本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人的生活场景,引出古诗的主题。
例如,讲述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引出《静夜思》这首诗。
(2)通过播放古诗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1)讲解古诗的内容:《静夜思》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登鹳雀楼》表达了作者登上高楼远望的豪情壮志;《将进酒》歌颂了作者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2)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巩固练习(1)分组朗读古诗,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朗读。
(2)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家乡或自己的小诗,然后与同学分享。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内容和语言特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课后作业1. 熟练背诵三首古诗。
2. 思考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简短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背诵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1、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 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 释词句------懂诗意----- 品诗味。
)二、目标引领知识与能力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 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 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教师参考)初读诗歌,模仿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 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ft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清明》部编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清明》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清明》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清明节的氛围中,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明》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反映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清明时节的心情变化,以及如何运用景物描绘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烟雨”、“断魂”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清明》相关的文化现象或情感表达。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清明》诗句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类似情感体验。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2.通过诵读古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3.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登高》《悯农》《好了歌》三首古诗的基本意思;2.能够正确诵读三首古诗,并表达出相应的情感和语调。
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2.帮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利用照片或视频展示名胜古迹,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请学生谈谈自己曾经去过的或想要去的名胜古迹,与学生一起探讨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正文环节2.1 学生阅读三首古诗1.请学生阅读《登高》《悯农》《好了歌》三首古诗,了解其意思;2.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2.2 学生诵读三首古诗1.学生个别诵读,老师和同学评价和纠正;2.班级齐诵三首古诗,鼓励学生配合发音、语调、停顿等,增强诗歌语言表达能力。
2.3 学生欣赏三首古诗的朗诵、音乐和影像1.请学生欣赏三首古诗的不同版朗诵、音乐和影像,了解不同的表现方式;2.学生可以自己尝试朗诵并录制,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2.4 学生创作诗歌1.给学生提供创作条件,例如选定主题、限制字数等;2.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收尾环节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古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教师做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发掘、理解、欣赏和创作。
四、课堂活动和评价1. 课堂活动1.答题抢答,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2.个别诵读,强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4.学生欣赏古诗的朗诵、音乐和影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视听感受。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春光图()春光图()春光图()春光图2.从内容上看,第2段与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3段文字的意见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写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绘春天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写出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春》这篇课文,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田畴河畔天空果园2.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地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3.春天是一只铃铛,唤醒了在沉睡的动物。
4.春就像妈妈的手,轻轻的抚摸着大地。
5.喜爱春天的思想情感。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给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读第2自然段,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3.读第3自然段的拼音,把词语写在括号里。
4.用波浪线画出小男孩说的话。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疑惑不解:深思:6.给文章加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zhīděi tiáo2.得意征服炫耀3.飘落脱险可怜4. 哈!小蚂蚁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哟!小蚂蚁越过太平洋啦!唉,真可怜,连这么个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5.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深思:认真思考,深入考虑。
6.小蚂蚁的故事五、课堂练习(一)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A.崇拜(chóng)蒌蒿(hāo)B.苏轼(shì)芦芽(yá)C.优惠(huì)河豚(tén)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 它急着发芽生长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3. 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
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纸的发明、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更多传统节日的资料,熟练运用字词进行句段的写作。
《古诗三首》要求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景象,并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探索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纸的发明》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通过对赵州桥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具体描写,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部分。
要求在指导学生认识新字词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
理解生字新词,掌握词语意思,并试着在习作中具体运用。
2.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1.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泛读课文。
2.掌握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课文相关知识,能准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熟记要求背诵的课文。
2.教师课内指导,讲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以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迁移思维,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古诗三首》2课时《纸的发明》2课时《赵州桥》2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1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3.多音字。
行⎩⎪⎨⎪⎧ xíng:行走háng:行业 为⎩⎪⎨⎪⎧ wéi:行为 wèi:为了 处⎩⎪⎨⎪⎧ chǔ:处理 chù:处所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
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
新旧桃符欲望魂魄借书洒水为何放牧兄弟独自异乡佳句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节课的学习里,我们将探究本课内三首古诗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一)《元日》1.《元日》的作者是谁?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明确:“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明确: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明确:①贴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②饮屠苏酒:药酒名。
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
③燃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明确: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明确:“暖”字是诗眼。
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二)《清明》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明确: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明确: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清明时节,细雨霏霏。
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
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明确: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明确: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明确: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明确:“遥”。
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明确: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
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有别于今天的山东省。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明确:“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明确: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内心更添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明确:登高是古时候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避灾。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
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内心更添愁闷的思绪。
7.课外拓展: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明确: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元日》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通过描写宋代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