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伶官传序》挖空练习及(包括翻译答案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呜呼!盛衰之理(道理),虽曰天命,岂(难道)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知道)之矣。
世言(世人传说)晋王之将终(死)也,以(把)三矢(箭)赐(赐给)庄宗而(并且)告之曰:“梁,吾仇(仇敌)也;燕王,吾所立(推立),契丹,与吾约为(结为)兄弟,而皆背(背叛)晋以归(投靠)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志向)!”庄宗受(接受)而藏(收藏)之于庙(宗庙)。
其后用兵(出兵打仗),则遣(派)从事以一少牢(祭祀用的羊和猪)告庙(祭告祖庙),请其矢(恭敬地取出箭),盛(装着)以锦囊,负(背着)而前驱(走在前面),及凯旋(胜利)而纳之(把箭收藏)。
方(正当)其系(缚)燕父子以组(绳子),函(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人头),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豪壮)哉!及(等到)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一个人)夜呼(在夜晚呼喊),乱者(作乱的人)四应(四方响应),仓皇东出(向东逃跑),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纷纷逃散),君臣相顾(互相瞧着),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探究)其成败之迹(原因),而皆自于人欤(都出自人的原因吗)?《书》曰:“满(自满)招(招致)损(损失),谦(谦虚)得益(好处)。
”忧劳(忧患与勤劳)可以兴(使……兴盛)国,逸豫(安乐)可以亡(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无人能)与之争(对抗); 及其衰(衰败)也,数十伶人(古时演戏的艺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嘲笑)。
夫祸患常积(积累)于忽微(极小的事),而智勇(聪明勇敢的人)多困(困扰)于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岂独伶人也哉!二、重点知识归类(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通“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二)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其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7.此三者,吾遗恨也恨:古义:遗憾今义:怨恨(三)一词多义1.归而皆背晋以归梁(投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去哪)2.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具告以事(告诉)告之于帝(禀告)3.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4.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7.而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8.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凭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而皆背晋以归梁(表顺接)盛以锦囊(用)9.与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与尔三矢(给)(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泣下沾襟(掉下)2.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作乱)3.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兼备的人;溺爱的事物)4.名词作状语负而前驱(向前)仓皇东出(向东)一夫夜呼(在夜里)乱者四应(在四面)5.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6.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凯旋而纳之(使收藏)至于誓天断发(使……断)(五)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2.梁,吾仇也(判断句)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4.燕王,吾所立(判断句)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7.其意气之盛(定语后置)8.盛以锦囊(状语后置)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10.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1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13.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省略句)14.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省略句)15.请其矢,盛(之)以锦囊(省略句)16.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省略句)17.(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省略句)18.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19.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三、理解性默写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完整版)《伶官传序》挖空练习及(包括翻译答案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

完整版)《伶官传序》挖空练习及(包括翻译答案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呜呼!兴盛与衰落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但主要还是由人事所决定的。
可以从XXX得天下的原因和失去天下的原因来看出这一点。
据说在XXX将要死去时,他把三支箭赐给XXX,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敌人,XXX是我立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他们都反叛了晋朝。
这三个国家都是我遗留下的仇恨。
拿着这三支箭,你一定要记住你父亲的遗愿!”XXX收下了这三支箭,并藏在庙里。
后来在用兵时,他派遣从事去庙里取箭,并把箭装在锦囊里,负在身上,带领军队出征。
最后凯旋归来,他把箭还给先王,告诉他成功了。
他的士气之盛,可谓是十分强大!但是等到仇敌已经灭亡,天下已经统一,有一天普通人在夜里呼喊一声,就造成了四面八方的混乱。
XXX匆忙逃出,但他的士兵却离散了,君臣相视无言,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最后他们剃发宣誓,痛哭流涕,多么的衰落啊!难道得之难而失之易吗?或者说,成败之迹都是由人所决定的吗?《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
”这说明,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逸豫则会导致个人的灭亡,这是自然规律。
因此,当XXX兴盛时,他能够聚集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抗衡;但当他衰落时,只有几十个伶人就能够困扰他,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和国家的灭亡,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祸患常常积于忽微之中,而XXX往往陷入其中,这并不只是伶人们的问题。
XXX既喜欢俳优,又懂得音乐,能够演唱曲子。
到现在,汾、晋地区的风俗依然能够歌唱他的声音,被称为“御制”。
他的小名叫XXX,有时人们也叫XXX。
此外,他还有一个别名叫XXX。
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经常和俳优一起玩耍,伶人们因此得到了用武之地,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5.XXX赐箭的原因是什么?答:XXX赐箭的原因是XXX把三支箭赐给他,并告诉他要记住他父亲的遗愿,梁国、燕王和契丹都是XXX的敌人。
6.XXX收到箭后怎么处理的?答:XXX收到箭后,他把箭藏在庙里,并在用兵时派遣从事去庙里取箭,把箭装在锦囊里,负在身上,带领军队出征。
《伶官传序》挖空训练

《伶官传序》挖空训练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挖空训练答案呜呼!盛衰之理(道理),虽曰天命,岂(难道)非人事哉!原(推究)庄宗之所以(。
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去世)也,以三矢赐(给)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顺)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与(给)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祭告)庙,请(恭敬地取下)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驱,及凯旋而纳(收纳,收藏)之。
方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子),函(名作动,用木匣装着)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禀告)以成功(省略句,状语后置),其意气(神情气概)之盛(骄盛),可谓壮(雄壮)哉!及(等到)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名作状,在夜里)呼,乱者四(名作状,从四方)应,仓皇(匆忙)东(名作状,向东)出,未及(等到)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最新精选】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字词总结

伶官传序的翻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
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
”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因为宠幸伶人才造成祸患的吗!重点字词总结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无”通“毋”二、一词多义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5、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负而前驱前:向前仓皇东出东:向东一夫夜呼夜:在夜里乱者四应四:在四面2、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泣下沾襟泣:泪水3、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4、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5、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6、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四、古今异义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给他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固定句式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六、重点实词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原:推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逸豫可以亡身逸郁:安乐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人为可以知之矣以: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言:世人传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2015年文化馆个人工作总结在XXXX年X月,本人从XXXX学院毕业,来到了实现我梦想的舞台--XX区文化馆工作。
新高考必背《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必背《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呜呼!虽然盛衰的道理被称为天命,但难道不是由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吗?通过研究___得到天下的原因和失去天下的原因,我们可以得知答案。
传说___临死前,赐给___三支箭,并告诉他:“___是我的仇敌,___是我推举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但他们都背叛晋朝归附梁朝。
这三件事是我心中的遗憾。
我把这三支箭交给你,希望你不会忘记为父亲报仇的志向。
”___接受了这三支箭并将其保存在祖庙中。
后来他出兵作战时,派遣下属官员前往祖庙,请求取回这三支箭,并用锦囊装好,背在身上带领军队前进,等到战胜归来后再将箭放回祖庙。
当他俘虏了燕王父子,将梁国君臣的首级装在小木匣中,进入祖庙,将箭交还给晋王灵座,并告诉他已经完成了生前报仇的志向,他的气概和雄心壮志可谓非常威风!然而,当仇敌被消灭,天下安定之后,有人夜里发动叛乱,四面响应,___匆忙出兵东进,还没有见到叛乱者,士兵们就纷纷离散,君臣们相互望着,不知道该去何处。
最终,___剪发发誓,泪水湿透了衣襟,他的衰败之状可谓悲惨!难道取得天下困难,失去天下容易吗?还是应该认真研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行为所致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个人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___兴盛时,无人能与他相抗;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将他困住,最终导致他的身死国灭,被世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即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往往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最终陷入困境。
难道只有乐工才会有这种情况吗?因此写下了《伶官传》。
注释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原:推究,考查。
___:即后唐庄宗___,___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___三年(923),国号唐。
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___。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字词总结

伶官传序的翻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
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
”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因为宠幸伶人才造成祸患的吗!重点字词总结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无”通“毋”二、一词多义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5、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负而前驱前:向前仓皇东出东:向东一夫夜呼夜:在夜里乱者四应四:在四面2、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泣下沾襟泣:泪水3、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4、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5、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6、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四、古今异义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给他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固定句式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六、重点实词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原:推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逸豫可以亡身逸郁:安乐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人为可以知之矣以: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言:世人传言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原卷版

选择性必修中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伶官传序[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恨”“非”“顾”“负”四字及次常用字“盛”。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第3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理解性默写①《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恨(2)非(3)顾(4)负2.古今异义词3.多义实词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6.文化常识(1)五代五代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907—9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括号内填上加点字词的含义
《伶官传序》挖空练习
呜呼!盛.(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哉!原.
(推其根
本)庄宗之所以..
(……的原因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介词,拿)三矢赐庄宗而.
(连词,表承接 )告之曰:“梁,吾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连词,表转折)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
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无忘乃.
(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
之于庙(句式:省略句 )。
其.(代词,代赐三矢之事)后用兵,则遣从事..
(一般属官)以一少牢..(旧时祭祀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介词,用)锦囊(句式:状语
后置),负而前.(名作状语,在前面)驱,及凯旋而纳.
(收藏)之。
方.(当)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函.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意志、气概)之盛.
(骄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
已定,一夫夜.(名作状语,在夜里)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名作状语,向东)出,未及见贼而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相对而视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多么)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 ).本.
( 推究)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 )国,逸豫可以亡.
(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
( 所有的)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被 )天下笑(句式:被动句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被动句)岂独伶人也哉! 2、翻译文中划“ ”的句子:
①
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9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
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
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
”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
宫中以为笑乐。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二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
”因格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负蓍囊药笈 负:失败
B .造其卧内 造:到……去
C .刘山人来省女 省:探望,问候
D .因格其命 格:搁置,阻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②卒以俊为.
景州刺史 B.⎩⎨⎧①方与.诸姬争宠②陛下所与.
共取天下者 C.⎩⎨⎧①宫中以.为笑乐②愿乞二州以.
报此二人 D.⎩⎨⎧①其战于.胡柳也②封赏未及于.
一人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很喜爱戏剧,又懂音乐,当时的老百姓都常常能唱他制作的曲子。
B .有一次庄宗扮成皇后刘氏父亲的模样,让他的儿子提着破帽子跟随,到刘氏卧室内说:“刘山人来看女儿。
”结果刘氏很生气,鞭打他,并将他赶了出来。
C .周匝是庄宗手下一个很受宠爱的戏子(演员),由于陈俊、储德源两人的帮助,他没有死于仇人之手。
获救后,他在庄宗面前为陈、储两人求官。
郭崇韬进谏后,庄宗便把那两个人杀了。
D .庄宗把个人情感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明知郭崇韬的话是对的,但还是以“吾已许周匝矣”为由,要他屈从自己的意志。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A项,负:背着。
6、解析:A项,①介词,被;②动词,担任。
B项,均为介词,和,跟。
C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引出对象。
答案:B
7、解析:A项,“当时”在文中没有根据;B项,刘氏鞭打的是继岌,而不是庄宗;C项,庄宗没有把陈、储二人杀掉。
答案:D
8、答案:(1)乐工因此得以当权,终于导致了后唐的灭亡。
(“用事”“至于”是翻译重点)
(2)你的话虽然正确,然而应当屈从于我而任命他们。
(“正”“当”“屈意”是翻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