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用橡皮筋作动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橡皮筋作动力》执教教师:跳石小学田伟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并利用实验,观察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体验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难点: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组装好的小车一辆、橡皮筋数根、弹簧2根、多媒体课件。
学生:橡皮筋数根、小车1辆、有刻度的“跑道”、弹簧2根、实验记录单1张。
四、教学过程(一)、课的引入1、谈话激趣(1)(出示课件)谈话:同学们,在你玩过玩具车吗?它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想一想,你所玩过的玩具车是靠什么运动起来的?(2)(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车又是用什么作动力的?2、质疑引题(1)(出示小车实物)同学们桌上有一辆自制的简易小车,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呢?(2)有许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玩具车有着特殊的好感,以此开课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和生活经验。
体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二、探究发现第一部分:用准备的材料组装小车把橡皮筋和小车组装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同学们,你们想亲手组装一辆橡皮筋作动力小车吗?2、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车的构造吧(出示课件按图介绍小车结构)!请同学们拿起实验桌上的小车,先区分一下车头和车尾。
【教科版】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PPT-优秀

教科版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 秀-P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前
后
教科版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 秀-P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教科版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 秀-P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把橡皮筋一端固 定在车架上,另一 端固定在车轴上。
小车运动距 离(厘米)
平均距离 (厘米)
我们的发现
橡皮筋绕 的圈数越 多,小车 行驶得距 离越远;
教科版科学《 -《用用橡橡皮皮筋筋作作动动力力》》优-秀优-秀PP-TP1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教科版科学《 -《用用橡橡皮皮筋筋作作动动力力》》优-秀优-秀PP-TP1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思考:
1.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橡 皮筋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 2.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橡 皮筋的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3.怎么能使我们的小车行驶的更快更远呢?
教科版科学《 -《用用橡橡皮皮筋筋作作动动力力》》优-秀优-秀PP-TP1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教科版科学《 -《用用橡橡皮皮筋筋作作动动力力》》优-秀优-秀PP-TP1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车头
距离(厘米)
距离(厘米)
车尾
教科版科学《 -《用用橡橡皮皮筋筋作作动动力力》》优-秀优-秀PP-TP1P科学《 -《用用橡橡皮皮筋筋作作动动力力》》优-秀优-秀PP-TP1PT1 精品教 学课件 (推荐 )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缠绕好橡皮筋的小车摆放在起点,轻轻 松手,不得外加任何力量。 (2)小车停止运动后,测量行驶距离。 (3)同圈数的实验反复做3次,做好记录。 (4)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放回原处。 (5)计算本组的平均值,分析实验数据。
《用橡皮筋作动力》实验设计改进研究

《用橡皮筋作动力》实验设计改进研究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上第四单元《运动和力》教材以小车作为研究载体,进行重力、弹力、反冲力及弹力等研究,是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
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会发现,本单元原有的实验设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实验研究的工具——小车,在材料和质量上存在问题,这种问题使得学生的研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缺陷在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活动中,显现的尤为明显。
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材料等方法进行过多次尝试,本文就针对这一课的改进和反思,供大家探讨。
一、原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与不足《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的教材内容,主要的教学活动是“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
具体包含两部分,一是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及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的关系,二是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弹力”概念,知道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的动力来源于橡皮筋的弹力,弹力的大小决定小车运动的距离,进而明白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能运动越远”。
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铺垫。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研究,这也与本单元《运动和力》主题中的“力”的研究相吻合。
第一课的重力,以及后面的反冲力和摩擦力都是围绕力展开的,所以实验的设计的重点应该落在弹力的研究上,缠绕方向只是一个辅助研究。
如果本课以橡皮筋驱动小车前进作为研究载体,那么实验的成功关键在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上。
然而一般的皮筋拉伸后产生的弹力较大,而且这个力会在瞬间爆发,很难控制其释放,所以实验中很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
当然针对一现象,很多一些老师已经有了改进,既通过加大摩擦力的方法来改进,如增加轮和地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加车身的重量等。
但是即使还是难令人满意。
教材工具箱配套的小车(如图1)所采用的材料和制这做了,实验效果也作工艺都比较粗糙,使得学生想用它来进行理想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
《用橡皮筋作动力》PPT课件下载

家里没有钩码,用别的大小、规 格一样的物体代替也可以哦!
课堂练习
1.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实验用的小车轮子与轴是固定在一起的,轴转动就带动轮子一起 转动。 B.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缠绕在车轴上。 C.要使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应该向前缠绕。 D.如果橡皮筋在车轴上打滑,可以在车轴上加一个车轴套。
样吗? •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
的时间一样吗?
答:不一样,缠绕多圈要比缠绕一圈的力大。
答:不一样,缠绕多圈要比缠绕一圈的时间 要长。
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 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产生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 行驶得近。
研讨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 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 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弹力的例子?
研讨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 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注意观察: •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大小一
大家可以在课本上将自我评价的 ☆☆数画上去哦!
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
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 (训练册)
特别提示:
• 缠绕的圈数可以为1、3、5圈,也可以为2、4、6圈,以自己的小车 能稳定前行为标准,相同圈数各实验3次,求平均值。
• 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用软尺测量出距离,并及时在活动 手册上记录。
注意观察: •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 •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3. 实验操作和观察4. 解决实际问题5. 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准备:1. 橡皮筋2. 实验器材(如尺子、剪刀等)3. 教学课件4. 小组合作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探讨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3. 实践:学生根据探讨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4.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用橡皮筋作动力的装置。
5. 总结:学生展示小组成果,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实验经验和收获。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橡皮筋弹性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教师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用橡皮筋作动力

4-2 用橡皮筋作动力陆陈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2.感受到橡皮筋弹力是作用在车轴上,通过车轮的转动让小车运动的。
3.通过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1.用能顺利使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同时能避免车轮打滑。
2.亲历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认真实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认同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以证据和事实说话。
2.体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重要性,感受和他人分享经验的乐趣。
3.感受到科学课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及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远近关系的实验。
难点:把橡皮筋安装到小车上,并能使小车顺利向前运动。
器材准备学生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橡皮筋一根,小车跑道一块教师自备:实验用小车,PPT课件,铁架台,钩码,橡皮筋、弹簧、铁夹子、海绵等有弹性的物品。
一、导入师出示本届科技节比赛用的八戒飞机师: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架本届科技节比赛用的飞机,现在老师把螺旋桨转动起来,当老师放手后,请你们观察螺旋桨。
(教师转动螺旋桨,然后放手)师:同学们,当老师放手后,你们看到螺旋桨还在?生:转动。
师:那么,是靠什么作动力,让这个螺旋桨转动起来的?(一般情况下,学生应该能想到橡皮筋上去)师:是啊,橡皮筋虽小,但是它却能驱动很多的物体,今天这节课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让橡皮筋驱动小车。
(PPT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二、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教师出示学具袋里的小车,一头已经绑上了橡皮筋)师:这是一辆小车,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安装完成橡皮筋小车,并使小车能动起来。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如果举手的学生多,随机点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下演示安装;如果无人举手,教师自己示范并讲解注意事项)分发材料,学生安装小车,教师PPT出示温馨提示:(1)完成后,试一试车轮能转吗?小车能在地上前进吗?(2)思考:橡皮筋的缠绕方向和小车的前进方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三、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师:下面,老师再邀请两位同学带着他们小组的小车上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看看他们的小车真的能动起来吗?随机抽取两组的学生上来试一试(如果上课场地有空,就让学生在地上比,给他们划上一条线)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小车运动了起来,但是细心的同学应该也发现了,这两辆小车,一辆跑的距离远,一辆跑的距离近。
五上4-2《用橡皮筋作动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小车的运动需要受到力的作用,感受了用重力转化为拉力拉动小车的过程。
在本课中用橡皮筋作动力带动小车轮子转动,通过轮子的转动带动小车的前进,这种运动方式叫轮驱动。
在实际生活中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的方式前进的,了解了轮驱动就了解了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打下基础。
这种依靠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形变而形成的力叫弹力。
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本课共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组装小车,让学生在不断动手动脑中初步体验用橡皮筋弹力作动力来驱动小车,直观地了解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于哪里,并在不断试误中改进安装方案。
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并引导鼓励学生探索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倍数关系,启迪学生思考“怎样能使我们的小车行驶得更远”,认真记录。
活动三,了解橡皮筋的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实际感受弹力的存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弹力及其作用。
最后回归生活找找生活中的利用弹力的例子。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与探究素养,具备有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
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不断的试误中正确地安装,例如小车太轻怎么办?橡皮筋缠绕圈数怎么定义?五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都能得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的结论,但是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难以解释。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多从得到的实际数据出发来进行探究比较,从更深层次地探究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通过实验了解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用橡皮筋作动力驱动小车表现出探究兴趣。
五上4.2用橡皮筋作动力(小学课件)

课外作业
制作用橡皮筋驱动的小 车,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名师面对面》编写组感谢您 提出珍贵意见。将修改正的课件 上传至邮箱,同时写清你的姓名、 邮寄地址和 号码,我们会送给 你惊喜小礼品一份!
《名师面对面》编写组
新课学习
实 验 发 现
1.小车动力来自橡皮筋产 生的力。
2.小车行驶方向和橡皮筋缠 绕方向的关系: 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前进; 橡皮筋往前绕,小车后退。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新课学习
探究: 推测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
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实验名称 实验步骤 探究问题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名师面对面》编写组
新课导入
用橡皮筋作动力
小车可以用什么作为动力呢?
新课学习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新课学习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探究问题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实用小车、橡皮筋 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 转动车轮,将橡皮筋的一端缠绕在车轮上。 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橡皮筋在车轴上 缠绕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新课学习
弹力的应用
衣裤松紧带
票夹
新课学习
弓箭
弹弓
新课学习
各种各样的弹簧
课堂小结
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与弹力的大小 有关,弹力越大,行驶得越远,弹力越 小,行驶得越近。弹力是在形状改变后 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在生活 中有很多的应用。
随堂练习
1.〔 弹力 〕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 状的力。 2.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 越长 〕,小车 运动的距离〔 越远 〕。 3.橡皮筋被拉长时能产生〔 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被压弯的木头也有弹力。( )
×
)
×
) )
4、小车行驶的距离和橡皮筋绕的圈数有关( √ 5、在绕橡皮筋的时候,不能绕得过紧。(
√) 6、小车运动的方向都是向前的,与绕橡皮筋的方向无关。(
7、我们的教科书在变形后也会产生弹力。 ( )
橡皮筋缠绕的这端是车尾(也就是小车的后面)
怎样使小车往前开 ?怎样使小车往后开?
小发现
小车行驶方向和橡皮筋缠绕方向有关系
橡皮筋 往后绕 ,小车 前进 ; 橡皮筋往前绕 ,小车 后退 。
小车行驶的方向与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
小车行驶的距离和 什么有关?
橡皮筋缠绕圈数和 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实验计划
√ ×
√
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产生一个要恢复原状的力叫
(C )。
A、重力
A、石块 A、前轮 A、车轮
B、压力
B、橡皮筋 B、后轮
C、弹力
C
2、下面的物体具有弹力的是(
)。 )轴上。
C、拉开的弓
C
3、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时皮筋绕在( 4、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动力是由( B、车身重力
C
C、前、后轮都行 )提供的。 C、橡皮筋
复习
自行车 电动自行力 汽车 马车 电池
内燃机
马 人力
生活中的各 种机动车几乎都 是用轮驱动方式 前进的,即动力 使车轮转动,轮 子通过与地面的 摩擦力带动车身 前进。
本节课用橡皮筋 带动小车轮子转动, 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 前进,这种方法就是 轮驱动。
怎样让桌上的小车动起来?
车头
车尾
橡皮筋固定的这端是车头(也就是小车的前面)
2.实验中橡皮筋 距 离 圈 数
第一次
2 7 8
第二次
3 5 10
第三次
4 6 9
平均距离
3 6 9
2
4 6
圈
圈 圈
我们的结论是:橡皮筋圈数 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绕 的圈数 实验 次数 1 小车行驶的距离 (单位:厘米) 平均距离 单位:厘米 我们的 发现
• 体验橡皮筋弹力
像橡皮筋一样,改变形状后,会产生 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这说明了什么?
用力拉弹簧,你能感觉到力吗?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吗?
用橡皮筋做动力
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这个力叫 弹力
用了物体的弹力。
。弓
橡皮筋 和 弹簧 都是利 、
用橡皮筋做动力
√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 1.实验中 2.实验中橡皮筋 距 离 圈 数 保持不变; 需要改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距离
2
4 6
圈
圈 圈 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我们的结论是: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 1.实验中 小车的重量,橡皮筋的粗细 橡皮筋的圈数 保持不变; 需要改变。
2
圈
2 3 1
4
圈
2
3 1
6
圈
2 3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绕 的圈数 实验 次数 1 小车行驶的距离 (单位:厘米) 平均距离 单位:厘米 我们的 发现
2 3 4 3
2
圈
2 3 1
7
5 6 8 10 9 9 6
4
圈
2
3 1
6
圈
2 3
弹橡 力皮 大筋 ,绕 小的 车圈 行数 驶多 得, 远它 ;的
1、只改变圈数,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2、绕圈数量讨论决定,建议2、4、8圈。
3、读数为车前轮压到的格子上的数字。 4、实验在老师提供的跑道内进行。 5、听到铃声请及时停止。 6、按照实验要求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数圈数
数轴上左 右各8圈, 即为圈数
读数方法
读数方法
读数方法
记录方法
以√的方式 在记录单上 记录
用橡皮筋做动力
5、要使橡皮筋动力小车运动得更快,下列方法可行的 是(
A
)。A、增加皮筋绕的圈数 C、减少皮筋的根数
B、减少皮筋绕
B
的圈数
6、小车运动的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 A、相同 产生的弹力(
A
)。
B、相反 )。
C、无关
7、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错码越多,橡皮筋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在一定的范围内, 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 小车行驶得远; 橡皮筋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 小车行驶得近。
橡皮筋圈数多了小车出 现原地打滑的情况,我们可 以想办法增加小车的重量。
思考:
• 怎么能使我们的小车行驶的 更快更远呢?
增多缠绕的圈数 (在一定范围内)
增加动力
增加橡皮筋根数
我们为什么要用橡皮筋作为动力 驱动小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