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思考题

傲慢与偏见思考题
傲慢与偏见思考题

1.傲慢与偏见中MR.and MRs.Bennet反映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况

“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这样的一位单身汉看作自己某乙女儿理所当然的一笔财产”。(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在这样的一段叙述中作者暗示着就当时19世纪英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传统而言更有可能的是未婚的女子需要有钱的单身汉作为她们的合法财产。在书中不是有钱的单身汉达西与彬格莱想要娶妻,而是没钱的班纳特家与卢卡斯家的女儿们急着找丈夫。奥斯汀写出了当时社会家长们总是急于为他们的女儿赵如意郎君的心理状态。班纳特太太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生平的慰藉就是访友和打听消息”。(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为了获得更多关于彬格莱的消息而且要取得进一步的接触,当时的家长们也是出言不逊竞争激烈。班纳特太太就是这样攻击她的对手郎格太太“她自己有两个亲侄女,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班太太与卢卡斯夫人赛马车飞奔的场景也说明了当时各家忙于抢金龟婿的生活状态。这种母亲间抢婿的竞争在当时社会是非常现实与必要的。

班太太生活在19世纪当时财产继承以诸子中一人继承为主如果没有男嗣,根据当时的继承法由其他男性继承。班家没有儿子,这也是为什么班家的财产要由远亲柯林斯继承的缘故。对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班纳特一家早就愤愤不平了。所以当班纳特先生收到表侄柯林斯的来信时就没好气地对太太和女儿们说“我死了以后,这位表侄可以高兴什么时候把你们撵出这所屋子,就什么时候撵你们出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听到这话,班纳特太太立刻就叫了起来“哦,天那,听你提起这件事我就受不了;你自己的产业不能让自己孩子继承却要让别人来继承这是世界上最难堪的事。”(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她还破口大骂剥夺起码继承权的不合理。这就暗示了班纳特家女儿们暗淡的人生处境。就连柯林斯本人也对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好事在高兴之余,仍怀着一丝恻隐之心,觉得娶远房舅舅的一个女儿为妻,或许可以减少一点给他的家庭造成的损失。这更使人觉得对这种荒唐继承权的存在有多少人对之是抱以不满的,更何况是班纳特太太是经历过现实风雨的人。现实是残酷的,一屋子未出嫁的女儿,想到她们以后竟会无家可归作母亲的当然要焦急,不得不为女儿们物色对象,找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出路。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女性唯一的出路就是

攀一门好婚事,如何钓个金龟婿来保障女儿们的未来,如何确保她们以衣食无忧自然也就成了班纳特太太生平最关心的事了。班纳特太太这种现实世俗的解决方法小说的结局证明了其正确性。看来不学无术,智力贫乏的班纳特太太也顿生大智若愚相来。我们甚至可以戏谑地说她本来就是一位具有世俗处事智慧的预言家,料定了她女儿们的幸福归宿所以一开始她就积极地要求丈夫去拜访宾格莱。因为他符合她推崇镇里的所有要求“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而且“每年有四五千磅收入”继而她一得到关于宾格莱的消息就盘算着“她要是能挑中我们一个女儿做老婆,真是女儿的福气了!”(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一切都像她希望的那样,宾格莱真就爱上她的大千金。当然班纳特太太除了臆断也为愿望的实现做出了不少贡献,当她看出宾格莱钟情于吉英,便自作聪明地为他们制造相处机会。她逼着女儿在坏天气里骑马去赴宾格莱小姐的约会,为了令她滞留在尼日斐母亲还送她到门口,高兴地说了许多预祝天气会变坏的话。她果真如愿了,吉英走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妹妹们都替她担忧,只有她老人家反而高兴。大雨整个黄昏都没停,吉英当然也就无法回来了。她的神机妙算令大女儿淋了雨病倒在尼日斐,对此她还很乐观而且欣慰地说“人家自会把她伺候得好好的”更为奇妙的是伊丽莎白出于手足之情赶去尼日斐照顾吉英时,创造了一个让达西近距离观察伊丽莎白的机会。达西享受着这位“漂亮女人美丽的眼睛给他带来的莫大快乐”,为促成二人幸福制造了莫大良机。班纳特太太的高明举措又为她二千金的幸福婚姻奠定了基调。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预言家”一石二鸟的计划为两段美好姻缘的成就做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个一心想大女儿幸福所想又兼顾二女儿未来的母亲又怎能被称做“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呢?

然而“这世界总有一半的人无法理解另一半的乐趣的。”(简·奥斯汀《爱玛》)当班纳特太太正竭力为女儿们归宿努力时,一家之主的班纳特先生正在享受着对他妻子冷嘲热讽所带来的乐趣,他完全漠视了女儿们的未来。他放任莉迪雅的幼稚行为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软弱,以至于她后来和威克姆私奔差点给家庭蒙羞。在这种特别需要他拿出作为一个父亲威严的关键时刻他却辜负了家人的期望。他让莉迪雅去白里屯闯祸仅仅是想要在浪博恩获得安宁。莉迪雅失踪后,班纳特先生又显出了无能的一面好在有加德纳先生和达西帮忙找到了莉迪雅挽回了局面。在需要他发挥作为一家之主的作用、承担起一位父亲的责任时他躲闪了。特别是放任性情外向、头脑糊涂的女儿这件事上显露出了他作为父亲对子女的缺乏管束与教育不足,以及他自身宁愿消极遁世也不积极阻止可能发生的灾祸的生活态度。当莉迪雅再次返家时,伊丽莎白觉得厌恶、吉英也禁不住感到惊骇、班纳特先生却是板着脸,惟有班纳特太太欢迎她回家。书中说因为至少现在她有一个结了婚的女儿至少她能抬起头来了,然而其中必然包含着母亲的宽容。假使这事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班纳特太太终究也是会维护女儿的。倒是班纳特先生的作为不免有些虚伪。

班纳特太太为女儿们抢婿的努力当然都是通过粗俗的行为来实现的“她竭力想讨好的乘龙快婿但由于她的不适当行为使得达西和宾格莱远远逃开,险些由于她的聒噪断送了两个女儿的美好姻缘。然而她不适当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她像伊丽莎白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视野开阔她也能用一种更加高明、精致的手段来博得她未来女儿们财产的欢心,或许两位快婿还要赞叹这位未来岳母的姿态是如何地高雅。而班纳特太太所处的社会环境未能提供给她学习的机会,无法让她以及像她一样的大多数女性进入学校学习,以致她们年纪轻轻就结了婚生养孩子每天只能围绕家庭转,即使是智力超群的女子也逐渐成了“智力贫乏,不学无术”的班纳特太太。当班纳特太太在舞会上大出其丑时伊丽莎白认为自己随时可能陪绑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伤了自己的体面所以她感觉如芒刺在背。因此班纳特太太无论是从奥斯汀本人还是从她的家人那里被一味指责为“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又缺乏教养”是有失公平的。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一家之主的不高明举措可以理所当然地被忽略,而世俗女性的虚荣、现实态度则成了她们丈夫取笑的对象快乐的来源。仅仅是因为她们不体面、不高雅又略显粗鄙的行为表现方式,并非是通过伪装在做作、高雅与学识下的精致手腕来表达的。因此班纳特太太的喜怒无常、愚蠢的壮举我宁愿看作是她率真的表现,而班纳特先生的儒雅不免含着些许的虚伪。在喜气洋洋的结尾里班太太盼来除了女儿们的好归宿,还有奥斯汀的一句公道话“班纳特太太后半辈子竟因此变成了一个头脑清楚、和蔼可亲、颇有见识的女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描写有时看似一泓浅浅的静水,但她常常在暗中做些手脚我们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某个肤浅的陷阱。不学无术的妻子在为女儿们找依靠上比颇有学识的丈夫得心应手得多,这让我们不得不说在现实的社会中世俗教会“智力贫乏”的班纳特太太广博无限的处事哲学。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她的期望使她不得不做一位因其缺乏修养而遭人讥讽的妻子,以及一位令人不可忍受其愚蠢的母亲。这对夫妇关系的处理我们可以感到奥斯汀运用了一种优雅的讽刺来表达对班纳特先生的不满以及批判以班纳特太太为代表的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

奥斯汀对这位愚钝人物的描写,高明地揭露了当时那种还存在于家庭中的阶级歧视。不仅如此,通过班纳特太太奥斯汀表达了更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