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四步骤交通需求预测模型(1)概述与出行生成预测

精选2021版课件
28
1 出行生成预测:出行产生量预测
回归分析法
(3)参数标定
p1
1 x11 x1n
P=XB
P
p
2
X 1
x21
x2n
X’P=(X’X)B
p
m
1
xm1
xmn
其中可以证明: 当各变量Xi线性无关时,矩阵
(X’X)可逆
b0
B
b1
(
X
T
X
)1
X
T
P
精选2021b版m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17
1 出行生成预测:出行产生量预测
类型分析法 (3)家庭类型划分
[案例]:英国伦敦1963年交通规划家庭类型划分 1)年收入(英镑)划分为6级
收入级别 收入范围
1 <500
2 500~ 1000
3 1000~ 1500
4 1500~ 2000
5 2000~ 2500
6 >2500
类型分析法 (3)家庭类型划分
[案例]:英国伦敦1963年交通规划家庭类型划分 3)拥有车辆数划分为3类 0辆,1辆,≥2辆
根据以上划分可以看出,伦敦1963年规划把家庭 划分为6×6×3=108类
精选2021版课件
20
1 出行生成预测:出行产生量预测
类型分析法
(4)模型
Pi as N si Ni as si
类型分析法
[例题]
解:由题设知预测未来家庭总数Ni=8000,由类型 分析法模型得
Pi as N si Ni as si 8000 (2.5 0.02 2.9 0.05 9.0 0.03) 34678
道路交通规划基础2四阶段法

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交通产生、吸引量,如假定其是
稳定的,则根据规划期限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量
或经济指标等),便可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ü 把现状已有的交通小区的产生、吸引量乘上增长率,得
到各小区未来年的产生、吸引交通量。
ü 增长率法特点:简洁方便。但是增长率确定过于粗略,
精确度较低。
Page 11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步行
自行车 汽车 摩托车
公共汽车 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三:方式划分
➢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1.转移曲线:
根据大量的调查统计资料绘制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与 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
特点是简单直观。 2.函数模型
线性模型(最为简单) Logit模型
Page 34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一:出行生成(交通的产生与吸引)
2. 原单位法: ü 是将单位交通源产生的平均交通量作为原单位,将原单位
与总单位数量相乘而得到整个研究地区的总生成交通量。 ü 常使用的原单位有:居住人口每人平均产生的交通量、就
业人口每人平均产生的交通量、不同类型的家庭每户平均 产生的交通量、不同用途土地单位面积平均产生的交通量。 ü 原单位的现值是从OD调查结果中分析得到。最常用的方法 是函数法。
OD交通量
个人属性
轿车利用层
方式选择层
公交利用层
轿车
公交车
Page 32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三:方式划分
➢ 交通方式选择类型
3.集计选择:以交通小区为单位
4.非集计选择:以个人为单位
5.二者择一
步行、自行车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给居民出行带来种种困扰。
如何经济高效地组织城市交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城市交通出行行为进行分析。
一、需求侧的经济学分析城市交通需求主要由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就业分布等因素所决定。
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交通需求的基本因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用地的有限性,交通需求也相应增加。
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交通需求的升级,人们更加追求舒适和私人化的交通方式。
就业分布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影响巨大,合理的就业布局可以减少通勤距离,缓解交通压力。
同时,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行为也受到个体效用理论的影响。
便利性、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安全性是决定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个体在选择交通方式时,会权衡不同交通方式对上述因素的影响,以追求最大化效用。
例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公共交通可能会因为避免交通堵塞和寻找停车位的麻烦而成为首选;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私家车,可以提高灵活性和舒适性。
二、供给侧的经济学分析城市交通供给主要包括道路、公共交通以及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由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和建设成本的高昂,道路资源短缺是制约城市交通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有限资源下,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对于交通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此外,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改善城市交通的关键。
发展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可以分担私家车的通勤压力,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供给侧的经济学分析还要考虑交通拥堵对交通效率的影响。
交通拥堵不仅会延长行驶时间,还会增加燃油消耗、污染排放等成本。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制度,包括交通信号灯优化、交通拥堵预测和调度等措施。
此外,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车辆分时分段使用也是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例如设立交通限号、拥堵通行费等。
三、政府的角色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需要考虑到政府的角色和职责。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

规划中的城市交通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城市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成为了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一、交通需求分析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交通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交通出行量也随之增加,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对交通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率不断上升,对道路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加剧了交通需求的增长。
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都需要相应的交通配套设施,为城市交通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交通供给分析交通供给是指城市交通系统为满足交通需求所提供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交通供给的分析主要从交通网络、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供给的基础。
城市交通网覆盖范围越广,交通连接越便捷,交通供给越充足。
其次,交通设施是满足交通需求的重要条件。
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对于城市交通供给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交通服务是衡量交通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交通服务包括公交车运力、出租车服务质量、交通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交通体验。
三、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城市交通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对交通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城市道路拥堵严重、公共交通运力有限等问题成为交通供给不足的表现。
另一方面,城市交通供给的建设难度较大。
城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而且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城市交通规划的对策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交通供给水平,规划者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以解决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第5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21
5.3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3.1 出行需求特性因素
出行需求特性因素主要包括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 出行需求特性因素主要包括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 (1)出行目的 )
出行目的不同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化较大的原因,是因出行目的的不 同,对交通方式的服务质量要求不同 。
表5-3-1 2005年北京市区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结构
(1)出行速度与时耗 )
出行时耗包括路途行驶时间、中转换乘时间以及候车时间。除了 车速影响行驶时间,换乘次数增多会导致换乘时间增加,与候车时间 增加一样导致出行时耗的增加。 到达时刻的准确性,对于不允许迟到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很 大。因为准时性是一个概率问题,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依据经验,将 准时性概率转化为时间补偿,纳入到总出行时间中加以考虑,因此我 们把准时性因素也并入到出行时耗的范畴中。
平均的出行距离(英里) 11.36 12.11 7.84 7.02 28.26 6.00 43.08
20
5.3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地区特性与交通方式选择有着较强的关系,地区特性指 标主要包括居住人口密度、人口规模、交通设施水平、地形、 气候、停车场和停车费用等。 因平日和公休日的交通目的差异很大,因此交通方式选 择特性也就不同。 影响交通方式划分的原因有多种,如果不考虑不同地区 之间的差异,在一个城市内主要影响因素有出行需求特性、 交通方式特性、个人及家庭属性等。
1752表521不同度量方式下的交通结构交通结构类型度量指标单位优点缺点出行方式结构出行量人次反映全方式出行优先级交通方式构成通过交通调查得到模糊了次要级交通模式比重乘行方式结构反映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客运量的构成通过统计资料方便获未考虑运距因素客运方式结构客运周转量人公里考虑各种方式客运量运距的客运周转量构成客观反映交通结构交通统计资料要求较高1852不同的国家和城市有不同的出行模式和出行结构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焦自玲:201430610049 王 悠:201430610005 汤 静:201430610047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 城市交通运输:就是城市区域系统内和城市 间,利用运输工具,通过时间的延迟、空间 的占用,将客货的发生点和消失点联系起来 ,使客货发生位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停车场 维修站 加油站 车站
交通标志 交通信号 信号灯
驾驶员 乘客 行人等
城市交通系统的总体结构
• 三、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 目标 • 目标:沟通城市中各个功 能组成部分,在安全、经 济、迅速、方便、低公害 的条件下提供最大服务, 使城市成为动态的有机整 体。 •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 目标又可分解为三个子目 标:提高社会效益、提高 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 。
• 1.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边界 • 在确定边界时,主要考虑各交通运输方式的站点,要划分 到综合交通枢纽的范围内。 • 分界点确定原则: • (1)现有城市和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地理边界; • (2)各运输方式管理系统划分的行政边界; • (3)使划分到枢纽范围内的各种设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 (4)考虑组成枢纽的站点包括分解站点的等级及运量规模对 枢纽的影响,使枢纽工作有较强的可控性和独立性; • (5)满足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功能要求; • (6)民航的机场等设施既要满足城市对外交通的要求,又要 保持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 分类:城市内站点,城市边缘站点,城市外站点。
• 二、城市交通流量分析
• • • (一)城市交通量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在道路上所通行的车辆或行人的数量,分为车流量和人流量。 1.城市交通量的时间变化
•
北京市某交叉口交通量和时间关系
日本和欧洲大城市平均小时交通量的变化
组团城市交通需求预测_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86 规 划 师 P L A N N E R S
们在基于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 结果的基础上对各交通区吸引量进行调整。
通过比较仅以路网和交通需求平衡为基 础的湖州市组团区域间的分布交通量和湖州 市区域间的预测分布交通量,可对湖州市各 交通中区的交通吸引量作相应调整。调整公 式为:
,
2.3 对规划期限内交通需求预测量的 调整
利用双约束重力模型,将各交通中区居 民的交通需求预测值在规划路网上的分布情
况( 无区间分布约束的条件下) 进行分析,可 以看出,仅以路网和交通需求平衡为基础的 湖州市组团区域间的交通量明显高于采用上 述方法预测得出的湖州市区域间的分布交通 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基于土地 利用性质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没有考虑 到城市组团间居民出行分布的“约束”条件。 这些“约束”条件有:①城市采用组团式发展 模型而对区域间居民出行分布产生的影响, ②城市构成要素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对各交 通中区交通吸引量的影响,③城市组团区域 之间道路网络对区域间居民出行吸引的制约。 这些“约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 在组团区域间的交通吸引量,影响了对各个 交通小区交通吸引量的预测,因此,需要我
交通需求预测主要是根据城市交通系统 及外部系统的过去和现状预测未来,根据交 通历史数据、客观资料和逻辑推断,寻求交 通系统的发展规律和分析未来趋势。交通需 求预测涉及城市的经济、人口、土地使用性 质等各个方面,要准确把握城市交通这个复 杂系统的特征,对交通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 就需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学理 论与经验知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统 一的研究方法。
The Forecast of Traffic Need in Cluster Cities/Li Wenyong,Yang Min,Chen Xuewu,Wang Wei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交通密度不断增大,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快速、环保的交通方式,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度分析。
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背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需求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
同时,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出行品质,城市轨道交通成为改善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庞大。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经超过5000公里。
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更是超过10000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将会继续扩大。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将加快城市交通流动,降低拥堵,提高出行效率,改善居民出行质量。
再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将推动城市土地价值提升,带动周边地产开发。
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交通问题将长期存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规模。
大城市的人口基数庞大,对交通需求量大,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庞大。
再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差异性。
不同城市的交通状况和需求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动力因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需求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发展需求、交通出行需求、环境保护需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波杨忠华北京工业大学毛海虓【摘要】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实践,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等方面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要概述各部分基本内容及分析要点。
【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一. 概述图1: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以相关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构建为基础,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制定、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近期交通改善等规划全过程,在如下方面发挥有效作用:①系统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内在关系,剖析城市交通出行特性;②深入分析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预估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有效支撑交通规划方案的构建;③分析、论证、评价城市交通规划方案,指导方案的优化和完善,保障交通规划编制成果的合理性。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贯彻系统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以城市交通特性和供需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分析等四部分内容,并通过“源与流”、“供与需”、“行与停”等辩证关系的统一,将几部分内容融为一体。
其中以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为重点,突出城市交通出行特性与交通系统方案(“供与需”)的协调,涵盖了对机动车、公交(含常规公交、轨道)、自行车等交通子系统的诠释。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⑴城市布局特性、交通出行特性、交通网络特性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够,由此交通症结的把握不准,规划方案的制定缺乏有的放矢;⑵交通分析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规划只关注交通系统的论证,忽视交通“源与流”的辨证诠释;或只关注道路系统的评价,而缺乏对公交、停车、交通服务水平、交通发展战略及策略的系统分析。
上述缺陷均直接影响并限制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为有效发挥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解释、说明、论证、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概要说明主要分析内容和分析要点,以期为相关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二.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图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中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城市土地利用决定了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的基本特征,为准确描绘、理解城市交通出行特性,必须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模型的专门建立,寻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的内在根源,深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特性及其演变规律。
图2表达了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分析、人口分布分析、就业岗位分布分析、人口与就业分布平衡分析等四部分内容。
分析中应把握用地、人口、就业三者间的内在关系及三者内部结构的发展演变趋势,通过对城市人口规模及密度分布、就业岗位规模及密度分布、用地及就业岗位结构的区域特性等的把握,从点、线、面多层面解析土地利用分布特征;最后通过人口与就业分布平衡分析,反映就业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入和流出,总结城市交通出行主要流向的根源特征。
〖天津实例〗1.城市建设用地分析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用地是天津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构成,通过实施城市功能结构和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整,2020年中心城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商业金融和居住用地的增加,以及工业仓储用地的减少。
三条环线围合区域的土地利用特征随城市规划目标的推进更加明显,至2020年基本形成了内环以内的居住、商业金融及其它公建服务的核心区用地功能;内环至中环区域表现为居住及配套公共设施的集聚区;中环至外环表现为外围地区的混合用地特征。
2.人口分布分析现状中心城区人口分布以中环沿线及以外地区为主,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分布向外围区域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核心区随着居住用地向公共设施用地的调整,人口规模呈逐渐减少趋势。
反映在人口密度上,核心区人口密度降低,而内环以外各区域均有不同程度地强化。
中环至外环的区域呈现为中心城区的高密度人口分布区,改变了现状内高外低的特征和相互间的级差关系,规划人口高密度区在内环至中环区域呈均匀分布状态,主要集中点也由核心区转移至中环沿线的芥园道、南门外大街和围堤道沿线等地区。
3.就业岗位分布分析随着用地调整和人口分布变化,就业岗位在三个区域内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内环以内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最大,达56.5%。
现状内环内平均就业强度为284.4个/公顷,2020年增加到528.9个/公顷。
届时,内环以内地区的平均就业强度将是内环至中环地区的3倍、是中环至外环地区的5倍,充分反映了核心区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特征。
现状中心城区的就业重心位于曲阜道的小白楼地区、市级行政中心及解放桥——大光明桥的海河沿岸地区,2020年在就业强度普遍增加的趋势下,就业重心在现状基础上向核心区的西南部(南门外大街沿线)扩散,同时在友谊路行政文化中心地区形成明显的高强度集中点。
分析中心城区不同土地使用功能上的就业,现状表现为明显的以工业、商业金融和行政办公科研为主的就业特征,而至2020年则转变为以商业金融和行政办公科研为主的格局。
以三条环线划分区域的就业特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内环内以商业金融为主的就业特征在规划期更加强化;内环至中环就业结构除工业、仓储等就业比例降低外,其它就业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规划期该区域就业的主导结构仍体现为商业金融和行政、办公、科研的就业;中环至外环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大型公共设施的布局,反映出综合的就业特征,且中心城区的工业就业主要集中于这一区域。
4.人口与就业分布平衡分析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向中环至外环区域的迁移和工作岗位向中心地区的聚集,使居住的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的不平衡差异加大。
在内环以内地区,现状就业岗位数量较居住的就业人口多出8.6万个,至2020年这一数据将增加到31.8万个。
现状居住于内环至中环地区的部分就业人口需向内环内和中环至外环地区寻求就业,而至2020年则变化为居住于内环至中环、中环至外环的就业人口向内环内寻求就业。
三. 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的基本框架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基本框架如图3示,它包括机动车发展分析、人次出行分析、机动车出行分析、对外道路交通分析等四部分内容,依托相应交通模型,详细描绘出行需求特征。
(一)机动车发展分析机动车发展规模决定着道路交通设施的供应规模及服务水平。
分析中既要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对机动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兼顾城市客货运输、道路时空资源的合理增长约束。
反映在机动车发展方案中,宜着重明确如下发展需求:①私人轿车的发展。
轿车进入家庭已成为现实,在高收入城市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私人轿车的发展已由起步阶段向增速阶段发展。
宜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制定适宜机动车拥有和使用管理策略,积极引导小汽车发展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重,应用类比分析方法,合理预测私人轿车的可能发展规模。
②出租车的发展。
出租车交通是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流的主要构成,其拥有水平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来自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调控。
应结合公共交通的发展,根据城市道路供应状况、出租车出行需求状况以及营运状况,合理控制出租车发展规模,使其有效发挥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多元化服务的补充作用。
〖天津实例〗未来天津市在一定时期内仍处于机动化水平的高增长阶段。
机动车的发展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外,小汽车进入家庭成为带动机动化水平提高的主导因素,随着由生产资料向高档消费品的转化,城市中小汽车的使用属性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鉴于天津市集中式城市发展形态和高密度土地利用条件,交通设施的供应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机动车可能发展的水平,未来机动车的发展呈现低限需求的基本态势和适度增长的高态势两种可能。
图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中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的基本框架A、机动车发展基本态势交通设施供应水平及与之对应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始终成为影响机动车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交通设施供应相协调,机动车保持适度发展,至2020年全市机动车达到200万辆左右,中心城区客货汽车为108万辆,中心城区私人小汽车拥有水平达到150辆/千人,平均两户左右城市居民拥有一辆家庭轿车,届时汽车化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目前的水平,非公交机动车出行占居民出行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8.58%提高到20%左右,私人轿车的出行比例达到15%左右。
机动车发展基本态势是交通规划中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各种交通设施的规划应满足和支持此种态势下的机动车发展水平。
B、机动车发展高态势与机动车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道路交通设施的供应适度超前,交通需求的增长得到较大程度地满足。
在此种态势下,2020年全市机动车达到278万辆左右,中心城区客货汽车为144万辆,中心城区私人小汽车拥有水平达到220辆/千人,约3户居民拥有2辆家庭轿车。
届时,非公交机动车出行占居民出行的比例达到28%左右,私人轿车的出行比例达到22~23%。
高态势作为机动车发展的弹性方案,在道路交通设施规划中适度满足此种态势下的机动车发展需求,并以此种发展方案进行道路交通设施的适应性分析。
(二)人次出行分析人次出行包括居民出行、流动人口出行、对外交通枢纽点出行等三部分,建立在居民出行需求模型、流动人口出行需求模型、对外交通枢纽点出行需求模型基础上,人次出行分析宜描绘出出行产生、吸引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演变趋势,诠释出行空间分布特征,反映出行主要流动方向。
〖天津实例〗2020年天津市中心城区人次出行发生量的分布呈现如下显著特点:⑴出行量向外围区扩展,于核心区集聚;⑵内环以内地区是出行的主要吸引区,而中环至外环地区是出行的主要产生区。
内环以内地区出行吸引量高于出行产生量的量值由2000年的114.14万人次/日增大至253.30万人次/日;中环至外环地区出行产生量高于出行吸引量的量值由2000年的103.24万人次/日提高至205.23万人次/日。
反映在出行生成强度上,呈“极核Æ核心圈层Æ外围地区”由高至低,单中心、圈层式及不平衡的空间分布态势。
2020年核心区交通生成强度的集中分布态势沿内环线向整个中心地区扩散,沿海河的高强度交通生成带和东南—西北方向性的分布态势更为明显,中心城区整体交通生成强度态势仍表现出单中心和强大中心的功能结构;高强度交通生成点仍位于核心区范围内,并且高强度生成点连片成区,除规划的商务中心区外,老城厢地区、南门外大街沿线形成另一交通高强度集中区;以中环沿线为圈层的交通生成聚集态势凸显出来,友谊路地区、中山门地区、金钟河大街等交通生成强度较现状均有较大提高;在整个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强度提高下,海河东岸高强度交通生成区范围扩大,与现状相比,海河东、西两岸不平衡的差异减小,但中心城区交通生成重心偏于海河西岸的格局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