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分析报告范文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是当前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频繁遇到的问题之一。
本篇报告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之道,旨在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分析1. 频繁的交通拥堵现象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现象,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道路堵塞严重。
疏导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紧迫问题。
2. 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交通拥堵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导致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拥堵还导致紧急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对居民的安全构成威胁。
三、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1. 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机动车辆数量激增,交通需求迅速上升,超出道路承载力。
2. 道路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不合理,存在瓶颈路段和非标准化交通设施,导致道路通行能力减弱,难以适应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
3. 公共交通不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缺失或不完善,使得居民更倾向于使用私家车,进一步加剧了道路拥堵。
四、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1. 经济效益减低交通拥堵导致人员流动性降低,物流效率下降,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阻碍。
2. 能源消耗增加车辆在道路上长时间停滞,燃油消耗增加,能源浪费严重。
五、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对策1. 优化道路规划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建设足够宽敞的道路,拆除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2. 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引导居民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3. 推广交通出行方式多样化鼓励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并提供相应的便利设施,减少机动车辆数量。
4. 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利用智能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对车辆通行进行管理和控制,减少拥堵。
5. 将出行需求分配到不同时间段通过弹性工作制等措施,分散高峰期的交通压力,降低道路拥堵程度。
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一、背景介绍: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二、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1. 道路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的道路规划存在问题,导致主干道和次干道的布局不合理,车流量无法得到合理分流。
2. 道路狭窄:某些地区的道路狭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交通堵塞。
三、车辆增多:1. 私车保有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私家车的保有量大幅增加,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
2. 公共交通不发达:某些地区的公共交通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使得居民更倾向于使用私家车。
四、交通管理不完善:1. 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部分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导致交通流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引发交通堵塞。
2. 交通违法行为多发:交通违法行为的存在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也会导致交通拥堵。
五、人口集中区域交通压力大:1. 中心城区道路密集:中心城区的道路网密集,人口聚集,使得交通压力集中在这些区域,容易出现交通拥堵。
2. 商业区交通需求大:商业区的交通需求较大,高峰期会出现大量车辆拥堵情况。
六、解决策略:1.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划道路布局,扩大道路宽度,修建新的交通枢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 减少车辆保有量:推广绿色出行理念,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加大对私家车的限制措施。
3. 完善交通管理: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强车辆管理以减少交通事故。
4. 分散人口集中区域: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引导人口和商业活动向城市的其他地区转移,分散交通压力。
本文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希望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PPT课件

2.可能通行能力
N可能= N基本. ∏a ∏a指道路实际条件各因素的修正系数之乘
积,如车道宽、侧向净宽、车道序、交叉口等
精选ppt
6
3.设计通行能力
N设计= N可能. ac= N基本. ∏a . ac ∏a指道路实际条件各因素的修正系数之积 (车道宽、车道序号、平交口、大型车和道路 纵坡等)。 ac指服务水平系数,我国仍在研究中,目前 以道路分类系数代替。
(一) OD调查的目的 掌握人、车出行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出行目的、
运输内容等情况,利用OD调查结果计算转换交 通量,结合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经济指标预测 未来交通需求,为道路规划提供依据。
精选ppt
26
(二) OD调查的内容
精选ppt
27
精选ppt
28
精选ppt
29
(三) OD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精选ppt
1
由上述三个参数间的量值关系可知,速 度和容量(密度)不可兼得。因此,为保证 高等道路(快速路、主干路)的速度,应对 其密度加以限制(如限制出入口、封闭横向 路口等)。国外多以交通密度作为衡量高等 级道路运营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一 般性道路着重考虑满足较大交通容量,对速 度则不能有过高要求。于是在道路设计、交 通控制与管理各方面均与高等级道路有所不 同。
交 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当道路上的 交通量接近或等于通行能力时,就会出现交 通拥挤或阻塞停滞现象。 (二)通行能力定义
精选ppt
4
1.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 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 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 车辆数。
2.可能通行能力 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 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 车辆数。
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首先,需要明确交通拥堵的原因。
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车辆数量激增: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汽车的普及,城市中的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
这导致道路上车辆数量过多,超过了道路容量的限制,导致交通流量增大,拥堵现象愈发严重。
2.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规划中没有考虑到未来道路交通的需求,导致道路布局不合理、过分繁杂。
例如,城市中心区域密集的商业区和居住区布局不当,造成了交通拥堵。
3.违规违法行为:一些驾驶员的违规违法行为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随意超车等行为都会造成交通瓶颈和道路拥堵。
4.公共交通不完善: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这使得更多的人转向了私家车,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有了对交通拥堵原因的一定了解后,下面将提出一些可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可行方案。
1.加强城市规划: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安排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未来交通需求,避免出现交通瓶颈和拥堵。
2.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提高公交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的覆盖范围,以吸引更多的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车辆数量和交通拥堵。
3.鼓励绿色出行: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鼓励步行、骑行和搭乘公共自行车等。
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道路,并设置骑行站点和停车区域,以方便市民选择这些出行方式。
4.引导交通流动:通过优化信号灯配时,合理设置车道和限制转弯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有效改善交通流畅度,减少交通拥堵。
此外,应建立交通管理部门,对违规和违法驾驶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以降低违法驾驶行为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5.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和最佳导航路线,帮助驾驶员选择最短的路线,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对几个主要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城市交通的基本情况(一)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交通网络的城市。
其交通特点主要包括:1、道路资源紧张:城市道路建设难以跟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导致道路拥堵成为常态。
2、公共交通发达: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覆盖广泛,但在高峰时段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上海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交通状况也备受关注。
1、交通流量大:由于经济活动频繁,人员和货物流动量大,交通流量一直处于高位。
2、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除了传统的公共交通,还有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兴交通方式的补充。
(三)广州广州作为南方的重要城市,交通具有自身特点。
1、道路规划复杂: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和地理因素,道路规划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2、对外交通枢纽:承担着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功能,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紧密。
(四)深圳深圳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1、智能交通发展迅速: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2、交通需求增长快: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二、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一)交通拥堵这是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高峰时段,道路上车辆排起长队,通行速度缓慢。
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公共交通分担率有待提高尽管公共交通在不断发展,但仍有很多人选择自驾出行,导致公共交通的分担率相对较低。
(三)交通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城市的道路、桥梁、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四)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交通执法不严格等问题在一些城市依然存在,影响了交通的顺畅运行。
三、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早期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交通需求的增长,导致功能区分布不合理,居民出行距离过长。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分析近年来,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1.城市化引起的人口流动:城市化是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内的人口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公共交通的使用率似乎并未有所提高。
这就导致了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进而导致了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
2.道路交通建设滞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往往与道路交通建设滞后有关。
城市发展快速,人们的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但是道路交通建设却没有跟上来,这样就导致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发生。
3.交通规划不合理:交通规划的规划不合理也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但如规划不合理,交通问题只会越来越糟糕。
二、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1.影响出行时间与效率:城市交通拥堵无疑会影响人们的出行时间与效率。
特别是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每一次交通拥堵都会导致出行的时间延长,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出行计划。
2.增加经济成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拥堵的交通会导致货物运输的延迟和增加交通拥堵的时间、车辆燃油的消耗等,这就会使得生产经营单位的成本增加。
3.造成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还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交通拥堵的时候车辆排放的废气会比正常时期增加很多,这些废气会对城市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污染,进而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三、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1.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机构与其他城市部门的合作,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和提高服务品质,以方便群众出行,减少交通拥堵。
2.道路网络优化:通过建立科学的道路规划,引导城市交通流量,以减少拥堵,提高城市道路使用效率。
3.推广环保出行方式:鼓励通过环保方式出行,例如鼓励人们使用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并通过政策鼓励人们减少使用私家车。
城市交通拥堵案例分析

城市交通拥堵案例分析引言:城市交通拥堵是大多数现代化城市都会面临的难题,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还会对环境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以某城市为案例,探讨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1.1 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合理某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初期并未充分考虑到交通需求的增长和交通流量的承载能力,导致城市道路布局不合理,交通网络密度不够,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覆盖范围有限,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1.2 私人车辆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购买力的提高,私人车辆增长迅速。
由于城市道路有限,增加的私家车辆大大超过了道路承载能力,导致交通拥堵。
1.3 大型活动和城市建设工程大型活动和城市建设工程所带来的人流、车流等交通需求的集中爆发,常常导致临时交通拥堵。
比如,某城市举办大型体育比赛时,球场周边道路常常会因为车辆和人员聚集而导致交通瘫痪。
二、交通拥堵案例分析2.1 某城市上班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在某城市的上班高峰期,道路上车辆排队等待的情况非常普遍。
尤其是进出城的主干道,车辆挤得水泄不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燃料,还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了心理压力。
2.2 某主要路段的交通事故频发某城市的某主要路段,由于道路狭窄、车流量大和车辆速度快等原因,交通事故频发,导致路段交通堵塞。
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2.3 地铁和公交系统的瓶颈某城市的地铁和公交系统虽然在部分区域实现了覆盖,但在高峰期,车厢内的乘客拥挤不堪,导致乘客进出站时间延长,公共交通系统的瓶颈限制了其发挥的作用。
三、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可能方案3.1 改善规划与建设城市应合理规划和建设道路网络,加强交通研究与评估,确保道路设计和建设能够适应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
在新建道路时应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布,并采用科学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等手段来提高交通效率。
3.2 制定交通管理政策某城市可以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交通管理政策,限制私家车辆的数量和流动,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论文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如果是一台机器,那么道路交通系统就是核心。
只有保证道路的通畅,才能将各个部分的作用充分发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自古在全国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可见道路的重要。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上升,这就给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同时造成交通拥挤,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主要表现在: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流量饱和的道路路口增多,交通堵塞发生的次数加大。
据资料表明,天津市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到1996年下降至平均26.96公里/小时,比1989年下降35%,高峰时段,市中心某路段的机动车平均时速仅为10公里/小时,1995年天津市区主要路口机动车平均流量为2798辆/小时,相比1990年的1866辆/小时增加了50%;再例如北京,1994年全年发生交通拥堵11641起,1996年则升至16789起,市内干道平均运行速度为15-20公里/小时。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道路交通系统也需要发展。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的道路系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对天津市河东区与东丽区的交界处,世纪大道(原:张贵庄路)中津海大桥桥下道路断面的调研结果作简要说明:1.机动车车次上午8时为每分钟48辆;上午11时为每分钟26辆;下午2时为每分钟32辆;下午5时为每分钟40辆。
(上述车辆均以来往记)2.道路使用现状早晚行人高峰期为拥挤,其余时间通畅,但时常有人横穿马路,并不走人行道,这就会时常造成车辆流通不畅,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3.道路周边现状道路周边绿化少,甚至有些路段没有绿化,这造成道路景观缺乏,不符合城市道路的发展方向。
相关的完善措施:不断有行人横过马路而不走人行道的状况有以下两点原因:一,道路的长度过长,不方便周围居民使用;二,周边地区人口素质偏底。
针对以上两个分析,可做以下措施:一方面将道路中间的防护拦加高,阻止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市道路交通分析§1、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1、1 概述①城市交通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市际交通(对外交通);另一类就是城市内部交通,(城市交通)。
市际交通就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之间得交通,由设在市区内得市际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头、机场、长途客货运车站及出入城市得道路系统来完成;城市内部交通就是指城市市区内部交通,主要由各种交通设施如城市道路、地下铁道、高架桥以及交通控制设施等完成。
②一个城市得交通运输系统,就是由各种相对独立得交通形式相互协调组成得,城市道路只就是其中一部分。
城市交通,要高效率、低消耗地为城市服务,必须对城市交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用系统工程得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诱导与促进城市得发展。
③城市内部交通又可分为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
客运交通又可分为公共客运交通、私人个体客运交通以及地铁交通等形式,货运交通亦可分为专业运输单位与私人个体运输等形式。
④道路交通就是由人、车、路及环境组成得一个大系统,现代城市得道路交通问题,需要综合研究在道路上行驶得车辆特征、行人及驾驶员得心理生理状况、道路得技术标准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多方面得问题,以便协调解决。
⑤与此相关得专门学科“交通工程学”,就就是描述道路交通体系中所容纳得车流与人流得定性与定量特征。
本节着重介绍交通量、车速、交通密度以及三者之间得关系,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就是必不可少得基础知识。
1、2 有关概念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得车辆与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得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得车辆或行人所组成得车流或人流得统称。
交通流特性——某一交通体系中,交通流得定性或定量特征,以及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得变化规律与它们之间得关系。
亦称为交通流特征或交通流性质。
交通参数一-描述与反映交通流特性得一些物理量。
如交通量、车速、交通密度、通行能力、行程时间、车头时距等。
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交通流得性质,交通流特性得变化均能从这些交通参数数值上得变化反映出来。
其中交通量、车速与交通密度可以反映交通流得基本性质,称它们为基本交通参数。
1、3 交通量1、3、1交通量得定义与分类①交通量就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得车辆数或行人数。
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②按研究得目得不同,交通量可分为以下四类:▲按交通组成分为:1)机动车交通量。
包括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各类机动车辆。
2)非机动车交通量。
这就是目前我国交通得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有自行车、人力车与畜力车。
3)折算交通量。
将机动车交通量(或非机动车交通量)按一定得折算比例换算成某种标准车型得交通量。
4)混合交通量。
机动车折算交通量与非机动车折算交通量之与。
5)行人交通量。
▲按单位时间分,有最常用得小时交通量(辆/小时),日交通量(辆/日)等。
▲按交通量变化分类:由于交通量时刻在变化,为了表示代表性交通量,一般常用平均交通量、最大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与第30位小时交通量等表示方法。
1)平均交通量:取某一时间间隔内交通量得平均值作为某一期间交通量得代表。
如平均日交通量(ADT)、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年平均月交通量(AAMT)等;2)最高小时交通量: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观测时所得结果中最高得交通量,可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等得依据。
主要有一下三种:a.高峰小时交通量(PHT):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高得某一小时得交通量。
还分为上午高峰(早高峰)与下午高峰(晚高峰)小时;b.年最高小时交通量:一年内8760小时中交通量最大得某一小时交通量;c.第30位年最高小时交通量(30HV):一般简称为第30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得小时交通量按顺序从大到小排列时第30位得小时交通量。
研究表明,将一年8760小时得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顺序绘出变化曲线(p6),可以发现在第30位附近曲线得切线斜率会发生很大变化。
从最大值到第30位左右得各个小时交通量差别很大,减少得趋势十分明显,而从第30位以下则差别较小。
▲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道路设计标准而确定得交通量,即预期到设计年限将使用得设计道路交通量。
1、3、2交通量得变化规律交通量得生成与人们得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有关,不同得道路在同一时间、同一条道路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条道路在同一时间而在不同路段,其交通量都可能就是不同得,且这种差异与变化具有一定得规律性。
交通量随时间与空间得不同而发生得这种变化被称为交通量得分布特性。
研究交通量得变化规律,就能了解与掌握交通特性,对进行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设施得经济分析与设计、交通管理与交通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①交通量随时间得变化规律②交通量得空间变化规律:交通量得空间变化,就是指同一时间交通量在不同路段、不同车道、不同方向上得变化。
1)路段分配:由于车辆行驶得随机性,反映在一个城市各条道路上得交通量就是不同得,就就是同一条道路不同得路段上,交通量也就是不同得。
这种不同路段上交通量得差异可用路段分配系数来表述。
2)车道分配:当同向车行道得车道数在两条以上时,由于受到纵向及横向交通得干扰,各条车道得通行能力就是不同得,靠边车道比内侧车道得通行能力低。
据统计其影响系数分别为:自路中心线起第一条车道为1.00,第二条车道为0.80~0.89,第三条车道为0.65—0.79,第四条车道为0.50~0,65。
3)方向分配:道路同一断面往返两个方向得交通量在某一时段内总就是会有一定差异得。
交通量大得方向为主要方向,并用交通量方向不均匀系数δ来表示:δ=在道路设计时必须考虑方向不均匀得影响,验算道路通行能力要以满足主要方向交通为标准。
道路设计标准得设计小时交通量(DHV)可由下式求得:DHV=AADT×D×δ式中:D为设计高峰小时流量比,δ为为方向不均匀系数,AADT为设计年限得年平均日交通量。
③交通量资料得应用1)交通规划:进行交通规划与道路网规划时,都必须对交通量进行充分得调查与分析,以获得交通量得现状并预测远景交通量,使交通规划与道路网规划真正建立在客观可靠得基础上。
2)道路设计:有了客观可靠得交通量数据,才能正确地确定道路等级、交叉口类型、道路得横断面形式、停车场规模等。
3)交通管理:根据交通量得大小,可以确定交叉口得控制方式与交通信号配时,也可以采取各种相应得交通管理措施以提高通行能力与保障交通安全。
如根据交通量判断道路上就是否已达到饱与程度,以指导驾车者选择最佳路线,实行单向交通、可变交通等。
4)交通事故评价:道路上所发生得交通事故得数量与严重程度与交通量得大小有一定得关系,根据事故次数与交通量得比值确定得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就可对道路服务质量作出评价。
5)经济分析:根据所承担得交通量得大小,可对交通设施带来得经济效益作出分析,以评估该设施得建设必要性与合理性。
1、4车速车速就是车辆行驶得距离对时间得变化率,与物理学中得速度就是同一概念。
根据所涉及到得交通问题不同,不同车速得含义也略有不同。
1、4、1车速得分类与定义①地点车速:又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时得瞬间速度。
②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得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不包括停车损失时间)之比所得得速度。
用于评价该路段得线形与通行能力或作经济效益分析之用。
③区间车速:又称行程车速,就是车辆通过某路段得行程与所用总时间(包括有效行驶时间、停车时间、延误时间,但不包括客、货车辆装卸货时间与在起点、终点得调头时间)之比。
就是评价道路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得依据。
区间车速总低于行驶车速,要提高运输效率,必须努力提高区间车速(即应努力缩短停车时间)。
④运行车速:就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得驾驶员,在实际得道路与交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得最大车速,一般不超过设计车速,也可称为实际车速。
⑤临界车速:道路通过交通量最大时得速度,一般供交通流理论分析时用。
⑥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得车速。
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得路段上,设计车速就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得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得最高安全速度。
1、4、2车速变化得影响因素车速得变化特性就是反映交通基本特征得一个重要方面,它能说明车速在人、路与环境等因素及交通量与交通密度等交通基本参数影响下所产生得变化。
主要如下:①驾驶员条件:与驾驶者得技术水平高低、行车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驾驶者得生理、心理特性有关。
②车辆条件:车型与车龄对地点车速有显著影响,载货车其载重量得多少也将对速度产生影响,单辆车、车队及车队得车辆组成对速度也会产生影响。
③道路条件:道路类型、平纵横线形、坡长、路面类型等对车速有明显得影响;而地理位置、视距、车道位置、侧向净宽与交叉口也均影响到车速。
④环境条件:交通量得大小及组成、时间与气候条件均对车速产生一定得影响。
1、4、3车速资料得应用①交通规:道路使用者总就是希望以最少得行程时间、最佳得速度来达到出行目得,因此,路段上得行驶车速与行程车速就是交通规划与道路网规划得重要依据。
②道路几何设计:道路得线形设计指标(如平曲线半径、超高、纵坡及坡长、视距等)均与车速有关。
一定得车速要求一定得几何线形标准,因此车速资料可用以检验已有道路得几何标准,也可用以确定需要得几何标准。
③经济效益分析:提高道路得车速,节约时间与运输成本得降低。
利用车速资料即可对道路交通设施可能产生得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
④交通管理:对有关道路或路段上得车速进行长期观测与分析以确定限速得范围,检验交通控制措施得效果,合理设置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及设计信号灯配时与交通事故分析等也都要应用车速资料。
⑤道路现状评价与改善:道路或路段上车速得快慢,反映了车辆得拥挤程度。
根据车速资料即可分析就是否需要改建或新建道路,解决得先后次序,应采取得措施,以及如何将部分车流量转移到其它邻近道路上去。
1、5交通密度1、5、1交通密度定义交通密度就是指一条道路上车辆得密集程度,即在某一瞬时,单位长度内一个车道或向或全部车道上得车辆数。
常用K或D表示,其单位就是辆/公里。
可用下式求得:K=(辆/小时)式中:N为指定路段上得车辆数;L为路段长度。
1、5、2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①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得两车车头之间间隔得距离即为车头间距,记为h d,单位为米/辆。
所有车头间距得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得最短车头间距叫做极限车头间距,就是同向行驶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得重要依据,也就是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计算得重要依据。
交通密度又可用车头间距表示:K=(辆/公里)②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得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h t,单位为秒/辆,就是交通流理论中十分重要得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