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大纲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1. 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 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的步骤、方法、要求和内容;3. 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步骤、方法、要求和内容;4. 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分析和完成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任务,并能对编制专项交通工程规划提出任务和要求。
二、考试内容上册1. 概论了解我国各大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掌握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特点。
2. 基本知识设计车辆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尺寸,常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面积标准;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
3.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平曲线要素;平曲线衔接的规划要求;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横净距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4. 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的概念;纵坡值的确定因素;凸行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的设置条件;竖曲线要素及半径的选择。
5.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规划设计要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求;道路横断面的形式与选择;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考虑的内容。
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平面交叉口要素设计;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用地面积;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特点和适用条件;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类型和适用性。
7. 城市道路路面、桥梁和隧道规划城市道路路面种类及其特点;城市桥梁选址;城市高架桥设计要求;城市隧道设计要求。
下册1. 总论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城市对外交通了解城市对外交通中铁路、港口、公路及航空港规划中的分类、组成;掌握铁路、港口、公路及航空港规划中的一般技术要求。
3. 城市交通规划掌握城市交通的特性;掌握OD调查方法;掌握现状特征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了解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掌握交通分配原理与方法。
4. 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公共交通线网与站场规划;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及线网规划5. 城市道路网规划熟悉影响道路系统规划的因素;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掌握不同城市形态路网规划的特点;掌握城市道路系统空间布置及专用道路系统空间布置原则;掌握停车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了解智能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 T(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
舒适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限制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接触区(直径~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一般选取~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南昌大学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

第一、二章交通的含义:是指人和物在两地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
交通可以分为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5种方式。
城市交通分为两类:一类是市际交通,亦称为对外交通;另一类是市内交通。
根据运输对象的不同,城市交通包括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和行人所组成的车流和人流的统称。
(一般没有特指,交通流是针对机动车交通而言。
)交通参数: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分类 1.按交通组成表示2.按不同单位时间表示3.按交通量变化表示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30th-HV):国外研究表明,对同一观测断面的道路交通量一般均表现出这样一种规律,即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的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并按次排列绘出一年交通量变化曲线时,从第1到第30位左右的小时交通量变化(减少)比较明显,即曲线斜率大;而从第30位以后,小时交通量减少得很缓慢,即曲线斜率小。
若以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即满足一年中99.67%时间内的交通需求,将交通拥挤时间控制在可容忍的限度内,有可大大节约道路投资,做到既合理又经济。
(Page 8)设计小时交通(DHV):作为道路设计标准而确定的交通量,即预期到设计年限将使用的设计道路交通量。
一天内小时交通量的变化又称时变。
一周内日交通量的变化称为日变。
交通量的空间变化规律1.路段分布:由于车辆行驶的随机性,一个城市各条道路上的交通量是不同的,就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路段上交通量也是不同的。
2.车道分布:当同向车行道数在两条以上时,由于受到纵向及横向交通的干扰,各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不同的,靠外侧的车道比内侧车道所受到的纵横向交通干扰要大,其通行能力则相应要小些。
3.方向分布:道路同一断面往返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在一定的时段内总是会有一定差异的。
区间车速:又称行程车速,是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所有总时间之比。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考试重点知识2023年修改整理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都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都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都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都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都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都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都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淌(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淌,是都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治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治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四周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都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都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都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都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抉择:时刻、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刻和最大出行时刻来表示。
与都市规模、都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都市道路交通的要紧内容。
不管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能够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依照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整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2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 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 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 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 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 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分区干道4、支路 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 ——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2、交通三参数Q 、K 、V 及三者关系 关系式基本关系:VK Q ⋅=线性关系: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1)fjKV V K=-2()f j K Q V K K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考点

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考点第一篇: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考点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
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
(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
(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2、公交优先确实切含义。
3、都市郊区道路交通分析按交通性质分为哪三类,怎样组织?4、都市道路系统规划旳基本原则?5、都市交通旳含义。
6、交通影响分析。
7、都市道路具有哪些功能?8、居民流动在时间上分布特点有哪些?9、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
10、水网都市道路网旳规划和改造应考虑哪些问题?11、什么是铁路车站中旳中间站、区段站?12、在设计交叉口时,增长交叉口旳通行能力旳措施有哪些?可图示。
13、都市南北主干路和东西主干路相交,东西路直行车流量很大,于是将东西直行路下穿,并不再采用其他措施。
问交叉口与否尚有冲突点,为何,图示冲突点?提出2个改造措施。
14、什么是BRT?15、分析都市干道网基本类型中旳方格路网、优缺陷及使用该路网时注意旳事项。
16、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旳设计原则?17、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18、铁路客运站在都市中旳布置和数量。
(按不一样旳都市规模分析)19、山区都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旳规定有哪些?20、铁路设备旳布置原则有哪些?21、都市道路等级构造规划应遵照旳原则有哪些?22、为何倡导公交优先?23、公交中途站规划原则有哪些?24、图为某都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旳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旳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
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旳问题。
1、为都市中大量、长距离、迅速交通服务旳都市道路,为()。
A 迅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2、在都市规划估算停车用地时,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都市人口每人()m2计算。
A 0.6~0.8B 0.7~0.9C 0.8~1.0D 1.0~1.23、当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旳时候,我们采用(),并设置最大超高。
A 极限最小半径B 不设超高旳最小半径C 一般最小半径D 不设超高容许旳最小半径4、道路纵断面线形反应路线竖向旳()A 走向B 高程C 高差D 纵坡大小5、路拱旳形式包括()A 直线形B 折线形C抛物线形 D 直线抛物线形6、桥梁按构造受力可分为( )基本体系:A 梁式体系B 拱式体系C 刚架桥D 缆索承重桥7、都市道路按其在都市道路系统中旳地位、交通功能一般分为()。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城市交通的分类P11)客运交通:(1)公共交通:1、常规公共交通2、快速轨道交通3、准公共交通(2)个体交通:1、个体机动交通2、自行车交通3、步行交通2)货运交通:(1)重货运交通(2)轻货运交通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61)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兴衰:城市兴起和发展跟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对外交通的方便和发达程度促进城市的发展、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的活跃。
2)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交通技术的创新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起不可替代作用。
交通工具变革,对城市增长、内部结构、城市效率等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半径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提高而增大。
3)城市交通对土地价值的影响:交通方便使廉价土地增值。
近市中心,地价越高;离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交通运输费越高。
铁路线路的分类、等级P121)铁路线路一般可分三类:干线、支线、专用线2)铁路线路等级:Ⅰ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Ⅱ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或在铁路中起联络辅助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Ⅲ级铁路——为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铁路车站类型及其布置形式P15因工作性质不同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客车整备站、货运站、编组站等。
车站布置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
铁路站场位置选择(填、判、选)P24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主导作用。
线路走向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联系确定。
站场位置与数量和城市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有关。
1)中间站:P24 客运站:P25 货运站:P28 编组站:P28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P30铁路枢纽:在铁路网交叉点或尽端,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
随铁路网和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形成。
1)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关系(1)一站枢纽:关系比较简单,但仍会产生分割城市问题(2)三角、十字枢纽:城市跨铁路枢纽一至三个象限,象限越多城市被铁路枢纽分隔越多,受到干扰越大(3)顺列式枢纽:受地形限制用地呈狭长发展时沿城市纵向发展,与城市有较长的接触线必须在城市边缘防止分割城市(4)枢纽的环线布置:环线能提高枢纽通过能力,不能布置于市区内也不能移出城市过远(5)跨越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要配合自然条件也要照顾城市规划及布局合理性桥位选择要考虑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减轻大桥通过能力荷载(6)尽端式枢纽布局:位于路网终端,布局首先服务港湾、矿区,出入口设置编组站控制车流,沿城市边缘枝状深入分区,设尽端式专业车站港口分类P361)河港(1)装卸货物种类分类:综合港、专业港、客运港、其他港口(2)设置地点分类:河港、运河港、湖港(3)修建形式分类:1、顺岸式河港——形式简单,工程量小2、挖入式河港——河道宽度不够或岸线长度不够时利用天然河或开挖人工河修建港池2)海港(1)用途分类: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避风港(2)修建地区分类:海港1、海港中或海岸前有天然岛屿沙礁掩护2、天然掩护不够,加筑外堤3、一般海岸上,筑外堤掩护河口港港口组成及一般技术要求P37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包括航道、码头前水域和锚地;陆域包括码头及布置设施的陆地;陆域作业区包括码头前沿、装卸设备、仓库、堆场、客运站、港内交通设施等;陆域后方包括辅助和服务性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一一■-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一一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I、n、川级。
特大、大城市一一I级,中城市一一U级,小城市一一川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Q 二K V・线性关系:V = V f(1K2抛物线关系:Q = V f(K - )K jV f――自由车速K ――阻塞密度3、通行能力与Q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1、城市交通模式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平均增长系数法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0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F—i 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 区间吸引量增长系数)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Fi(n\Fj w-l| <=?5、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内容:M , V6、路网规划:规划指标、路网类型规划指标衡量路网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指标有:非直线系数p路网密度S道路面积率丫人均道路面积入定义:城市道路总长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
(Km/颐旳,一般为6-8Km 伽卅为宜)问:S 是大好还是小好?S 越小路网越稀,不能服务于城市交通,S 越大路网越密,分岔口 越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 道路面积率丫(道路面积密度)Y 丄〉:定义: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和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宜8%-15% 200万的大城市应15%-20%定义: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总人口的比值,宜7-15二/人。
5. 道路宽度红线:道路与两侧建筑的用地分界线。
一般,道路红线即建筑红线,是建筑不可逾越线。
红线宽度:即路幅宽度,按道路性质,交通需求来确定,宜远近结合, 不宜过大或过小。
路网类型城市路网类型(结果形式)有 4种:1. 方格网式路网密度S6加Km/km 26-8道路面积率丫Y =£(山 Bi )//I%8-15人均道路面积入入=£伽/m 2/人7-15/L 直道路起点,终点的实际长度与两点直线长之比,一般 P > 1.内容:反映路线的便捷程度,直接程度。
2.路网密度S非直线系数P定义:B =「4. 人均道路面积入2.放射环式3.自由式4.混合式(其中,前3种是基本形式)1.方格网式最常用特点:交通分散,灵活,但对交通不直接,许多大城市老城区均为方格网式。
城市应用举例:南京,无锡,北京,西安,郑州。
问:方格网式一律直线直角吗?方格网式可顺应地形变化,不用一律直线直角。
2.放射环式由市中心引出放射干道,并在之间连以环行干道。
特点:至市中心交通方便,但易集中。
单中心摊大饼式,导致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将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地面公交为骨干,普通地面公交为主体的交通体系。
3.自由式由地形条件所导致,道路结合地形不规则布置的形式。
一般是山城,沿江,道路无规则。
4•混合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方格网+环行放射”的混合式路网。
三、城市道路设计5部分内容: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附属设施设计等。
1、横断面设计组成、基本型式、机动车道设计组成定义: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断面。
组成:车行道(机,非),人行道,分车带,绿化带。
设计内容:确定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各组成部分宽度。
横断面布置类型按车道的布置将横断面分为4种类型: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四种类型的比较问:横断面类型的优缺点,使用条件(安全性,行车速度,绿化布置, 造价等因素)1)一块板(单幅路)交通组织形式:对向不分,机非不分优点:占地少,使用机动(对向,机非车道可调剂使用)缺点:安全性差,车速低,照明绿化布置少一块板因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因此在我国地到广泛应用。
2)两块板交通组织形式:对向分隔优点:无对向车辆的干扰。
缺点:机非混行(影响交通主要矛盾),车道使用不灵活因此缺点多于,陆续拆除,改为一块板或二块板。
3)三块板交通组织形式:机非分隔,对向不分优点:车速高,安全性大,易布置照明绿化,减少污染缺点:占地多,红线宽度》40m问:三块板,公交站台布置问题公交站台于自行车道边,穿越不方便于人行道边,机非干扰4)四块板交通组织形式:机非分隔,对向分离优点:车速高,安全性高,安全性大,最理想]缺点:占地更多5)总结1.一块板,三块板实际使用效果最好,采用也最多2.一块板用隔离栅栏分隔机非或对向车流,使之具备多块板的功能---使用机动车道设计机动车道设计步骤车行道密度设计交通量车道密度| '车道数;'车道通行能力车道密度车道密度=设计车辆密度a+横向安全距离x,d,c1.机动车设计车辆由“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将机动车分三种设计车辆:小型车,普通汽车,铰接车。
其中,小型汽车总长,总宽,总高分别为5.0m,1.8m,1.6m 普通汽车,铰接车总宽2.5m2.横向安全考虑机动车行驶的不同位置,有三种横向安全距离x,d,c,均与车速有关x—与对向车之间的安全距离1.2m-1.4md—与同向车之间的安全距离1.4m-1.4mc—与路缘之间的安全距离0.5m-0.8m车道宽度取值一般小汽车宽度选用3.5m,大型车车道宽度3.75m,混行车车道最小3.25m车道数1.车道通行能力机动车道通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1)定义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Nt理想条件下,道路车车辆保持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Np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可表现为较长路段畅通无阻连续行驶的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Nm道路交通运行条件下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的通行能力。
问: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三种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关系?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2)公式车道通行能力取设计通行能力Nm计算Np=3600/ht ------ ht: 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间距Nm=ac*Np ------- a c: 与服务想对应的道路分类系数问: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的大小?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越小2.设计小时交通量(1)取30HV作为设计依据30HV=AADT*K(2)取单向流量Qh (单向)Qh(单向)=AADT*K*S 方向不均匀系数(K, S由规划部门提供,若无则K=11%S =0.6)3.车道数公式4.验算说明:多车道路上,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m沿道路中心线向外递减沿道路中心向外各车道Nm折减系数a车道依次为1, 0.85 ,0.79 , 0.61 ……(P94)验算原因:计算中假定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相同,这与实际相矛盾。
验算公式Qh (单)w Nm*^ a车道车行道宽度1)机动车车道通行宽度:各机动车道宽度和=车道宽度*车道数2)机动车车道道路面宽度:路缘石之间的距离=车道宽度*车道数+2*0.25 经验值双车道7.5-8m,四车道15m,六车道22-23m,八车道30m 机动车设计注意双向车道数常用偶数双向车道数不宜过多,不宜超过 4-6条路侧带、横断面图2、平面设计平面线形、超高、视距(行车视距),停车视距 平曲线计算平面线形指道路中心线在平面的投影形状。
组成: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确定道路中心线的走向;确定平面线形的组成; 满足小半径曲线视距、超高。
加宽等要求。
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确定道路走向,确定路网; 详细规划:详细确定特征点、曲线要素等内容。
平面线形由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组成。
其中,直线最多也最简单,曲线设于道路转折处,保证道路平顺连接。
一、圆曲线的半径车辆拐弯时乘客有被向外推的感觉,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弯道半径越小,推力越大。
圆曲线半径R,-X _ C cos -Gsin 3 i 0127RG R =GV 2127C - i 0)卩——横向力系数;io ——路拱横坡答:考虑路拱双坡,重力是增加或减少离心力影响的情况。
车在弯道内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反向,取+; 车在弯道外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同向,取-。
超咼1) 定义:(平直线段,车行道路拱为双向坡面。
)指在平曲线段,将路面外侧抬高,使路面横坡形成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单向 坡面的措施。
设置情况:城市道路,大多车速不高,应尽可能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 —般不设超高,也不考虑加宽。
2) 设置原因:车辆在弯道行驶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影响行车稳定性,转弯越大( R越小)影响越明显。
因而设置超高减少离心力的影响, 增加行车稳定性。
3) 设置条件: P51R v Rmin ,即弯道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设之。
4) 设置方法(1)超高横坡度i超超高横坡度i 超:2〜6%(2)超高缓和段长度I 超l 超=Bi 超/PP ——超高渐变率,车行道外侧边缘的升降比率。
P=i 超一i 纵(3)超高横向旋转方式绕路边旋转一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 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内侧边缘旋转至 i 超。
绕路中线旋转一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 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至 i 超。
行车视距定义:也叫安全视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