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T 8352-2020

合集下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

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二OO七年六月1 总则1.1 基本规定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

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五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绿色设计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意识。

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整个过程中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

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文),作为国家纲领性、技术性文件,对绿色建筑进行了诠释,包括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内涵,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提供了依据。

之后,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与框架,编制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T50378-2006,2019年进行修订,形成新版《绿色建筑设计标准》GB/T50378-2019,也是我们国家目前通用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此之前,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方面,也有相应的成果,如2001年开发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4年为奥运开发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005年为世博会开发的《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标准》等。

此外,针对不同类型建筑我国也有一系列标准。

针对不同地域,许多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标准。

总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的评价标准;二是针对建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评价的相关规范;三是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统一的评价框架下,各地推出的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绿色化”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效果评价即可定量的检验“绿色化”目标达到的效果,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程度。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下面简单介绍我国于2019年8月1日起实施的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课件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课件2
评价与等级划分
• 一星50分,二星65分,三星80分
•公 建:节地15分,节能35分,节水10分,节材20分,室内20分,创新10分,总分110分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4.1.1 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 —


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控制要求。

(项目选址)
4.1.2 场地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

害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
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无电磁辐射、含
氡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危害。(场地安
全)
4.1.3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污染物


4.1.4 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 —

筑及场地的日照标准要求。
•旧标准:控制项8项,新标准4项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
4.2.1 容积率0.8-1.5得10分,1.5-3.5得15分, 19 ≥3.5得19分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4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2.10 8.2.11
室内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要求标准 隔墙、楼板、门窗的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要求标准 70%以上的区域无视线干扰 光系数≥2%的面积比例大于75%无眩光均匀性得8分,地下采光系数 ≥0.5%占20%得4分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大进深区域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可调节遮阳60~70%得6分,70~80得8分,≥80得12分 75%采暖空调可控得4分,个性化末端得4分 90%的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避免污染空气串通,重要区域通风或空调采暖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 足要求。 污染物浓度采集分析得7分,实时报警得3分 地下一氧化碳浓度监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样本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样本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 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 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 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当前,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 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 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节约能源, 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 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 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 内涵相通, 具有某种一致性,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 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 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 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 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本条款的评价内容分解如下:
●1、如果采用集中采暖和〔或〕空调系统,而冷、热水〔风 是靠水泵和风机输送到用户,其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 电输热比,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空调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 比必须符合河北省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 〔J〕81中的相关规定。
●2、如果在设计阶段已在图纸上选用分散式采暖空调设备时 , 分户空调机应选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 效率等级?的节能型产品〔即第1、2级〕;空气源热泵机组 冬季COP不小于1.8;户式壁挂燃气炉的额定热效率不低于 89%,局部负荷下的热效率不低于85%。
●设计阶段评审方式:1、暖通施工图纸、设计说明;2、 设备列表及性能参数计算说明书。
●运行阶段评审方式:1、同设计阶段审查资料;2、现 场核实。
● 关注点
●1。活塞/涡旋式冷水机组采用第5级;水冷离心式机组 采用第3级;螺杆式冷水机组采用第4级。户式中央空 调采用第4级。
●2。申报材料中关于冷水机组和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 参数说明,应在各文件中保持一致。
●本条款参评内容依据建筑设置的设备系统而定,假设参评 建筑未设置以上某种设备系统,那么对应内容不作参评。
●设计阶段评审方式:1、暖通设计施工图纸、文件;2、设 备列表及性能参数计算说明书。
●运行阶段评审方式:1、同设计阶段审查资料;2、现场核 实。
● 关注点
●1。在设计说明中应明示设备的选用效率、系统的传输 效率,明确计算方法和计算对象。
● 3、给水系统节能要求:
●〔1〕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分区合理,低区充分利用市政供水 压力,高区采用减压分区时,不得多于一区,每区供水压力 不大于0.45MPa。
●〔2〕设有集中热水供给的居住小区,系统设计合理并采取 有效的保温措施减少热水输送和循环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要 求水加热站供水温度与最不利用水点处出水温度差小于 10℃。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BUILDING ENERGY SAVING 建筑节能31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9.05(4)采用湿热耦合逐时算法时,对外保温系统中实际运行的附加条件可进行多种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如外保温裂缝的渗水及渗入的水分量的选择;外保温表层吸附水分的量;带空腔的外挂围护系统中空气的流量、流速及气、液相水分的进出等。

4.2 计算结果判定的建议在进行计算后,需要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评价。

计算内部冷凝或采用湿热耦合计算后,评价的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要求,一般采用经验值进行评判。

基于前面的论述,作如下分析:(1)由于岩棉外保温系统的特性[6],目前现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算法可能导致实际工程中的构造不能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

岩棉外保温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时,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的计算几乎不能通过,而这些地区的工程应用相对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而言,由于受到雨水的影响较少,系统实际偏于稳定。

(2)采用稳态方法计算时,对界面进行评价,如采用国际标准DS/EN ISO 13788—2012中改进的Glaser法计算围护结构内部材料层全年的冷凝量与蒸发后的含湿量进行评价,可采用材料遇水的单位面积量进行评价;或材料遇水后,材料性能能维持稳定的时间。

(3)采用湿热耦合逐时方法计算时,可对系统、各层材料的含湿量进行评价。

考虑软件计算的精度更高,可采用材料遇水的单位面积量进行评价;或材料遇水后,材料性能能维持稳定的时间进行评价;以及材料、系统整体含湿量是否能维持平衡或下降后趋于稳定进行评价。

防护层的湿平衡可采用吸水量、吸水率和水蒸气渗透阻进行控制,每种指标可结合气候区和降水量的不同进行分级要求。

参考文献:[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Hygro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building elements-in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 to avoid critical surface humidity and interstitial condensation.Calculation methods:ISO13788:2012[S].2012.[3]鲍宇清,杨洪昌,周宁.近零能耗建筑用岩棉外保温系统的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8(06):37-40.[4]А.У.弗兰裘克著.房屋围护部分受潮理论与计算[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5]徐洪涛.岩棉外墙外保温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6]Wacker Academy.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能研究[R].北京:W ACKER ACADEMY,2013.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9,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2020年(建筑工程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2020年(建筑工程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景观设计文件及其植物配植报告,并现场核实。
4.1.6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绿地率系指住区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当绿地率为30%时可达到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该指标是经综合分析居住区建筑层数、密度、房屋间距等相关指标及可行性研究后确定的。
公共绿地应采用集中与分散、大小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适应不同居住对象的要求。集中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²,以利于绿地内基本设施的设置和游憩要求。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规划设计或建成后的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是否达标,以及绿地布置是否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的相关规定。
1.3.4 六类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的得分汇总成基本分。汇总基本分时,
为体现六类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设权值如下表:
建筑分类
指标名称
住宅
公建
权值
权值
节地与室外环境
0.15
0.10
节能与能源利用
0.25
0.2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0.15
0.1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0.15
0.15
室内环境质量
0.20
0.20
为减少施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和施工场地土
壤环境条件,识别各种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避免、消除、减轻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在执行本条时应准确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关于日照标准要求的以下几项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评价与等级划分 (4)4安全耐久 (8)4.1控制项 (8)4.2评分项 (9)Ⅰ安全 (9)Ⅱ耐久 (10)5健康舒适 (13)5.1控制项 (13)5.2评分项 (15)Ⅰ室内空气品质 (15)Ⅱ水质 (15)Ⅲ声环境与光环境 (16)Ⅳ室内热湿环境 (17)6生活便利 (19)6.1控制项 (19)6.2评分项 (19)Ⅰ出行与无障碍 (19)Ⅱ服务设施 (20)Ⅲ智慧运行 (21)Ⅳ物业管理 (22)7资源节约 (25)7.1控制项 (25)7.2评分项 (27)Ⅰ节地与土地利用 (27)Ⅱ节能与能源利用 (28)Ⅲ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1)Ⅳ节材与绿色建材 (32)8环境宜居 (35)8.1控制项 (35)8.2评分项 (35)Ⅰ场地生态与景观 (35)Ⅱ室外物理环境 (37)9提高与创新 (40)9.1一般规定 (40)9.2加分项 (40)本标准用词说明 (43)引用标准名录 (44)附:条文说明 (45)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 (1)2Terms (2)3Basic Requirements (4)3.1General Requirements (4)3.2Assessment and Rating (4)4Safety and Durability (8)4.1Prerequisite Items (8)4.2Scoring Items (9)ⅠSafety (9)ⅡDurability (10)5Health and Comfort (13)5.1Prerequisite Items (13)5.2Scoring Items (15)ⅠIndoor Air Quality (15)ⅡWater Quality (15)ⅢSound and Daylighting (16)Ⅳ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17)6Occupant Convenience (19)6.1Prerequisite Items (19)6.2Scoring Items (19)ⅠTransit and Accessibility (19)ⅡService Facility (20)ⅢIntelligent Operation (21)ⅣProperty Management (22)7Resources Saving (25)7.1Prerequisite Items (25)7.2Scoring Items (27)ⅠLand Saving and Land Utilization (27)ⅡEnergy Saving and Energy Resources Utilization (28)ⅢWater Saving and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31)ⅣMaterial Saving and Green Materials (32)8Environment Livability (35)8.1Prerequisite Items (35)8.2Scoring Items (35)ⅠSite Ecology and Landscape (35)ⅡOut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37)9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40)9.1General Requirements (40)9.2Bonus Items (4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4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4)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5)1总则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河北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且建筑布局应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场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

1.0.5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绿色性能green performance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

2.0.3全装修decorated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2.0.4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5利废建材waste reutilized building material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废弃物等作为原材料生产出的建筑材料。

2.0.6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7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passive ultra-low energy buildings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采用保温2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好的围护结构,运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简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分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2.0.8建筑碳排放building carbon emission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2.0.9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3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

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3.1.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1.4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

3.1.5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对节能措施、节水措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进行计算和说明,并应形成专项报告。

3.2评价与等级划分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

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3.2.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43.2.3对于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

3.2.4绿色建筑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3.2.4绿色建筑评价分值控制项基础分值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新加分项满分值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预评价分值40010010070200100100评价分值400100100100200100100注:预评价时,本标准第6.2.10、6.2.11、6.2.12、6.2.13、6.2.14、6.2.15、6.2.16、9.2.9条不得分。

3.2.5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Q=(Q0+Q1+Q2+Q3+Q4+Q5+Q A)/10(3.2.5)式中:Q——总得分;Q0——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Q1~Q5——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评分项得分;Q A——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3.2.6绿色建筑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

3.2.7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

53.2.8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2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应满足表3.2.8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表3.2.8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比例,或建筑供暖空调负荷降低比例围护结构提高5%,或负荷降低5%围护结构提高10%,或负荷降低10%围护结构提高20%,或负荷降低15%住宅建筑外窗传热系数降低比例5%10%20%主要功能房间照明功率密度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2级1级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楼板)两侧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楼板)两侧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比例10%20%外窗气密性能气密性等级应为7级,且外窗洞口与外窗本体的结合部位应严密气密性等级应为8级,且外窗洞口与外窗本体的结合部位应严密6注: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基准、住宅建筑外窗传热系数降低基准均为河北省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