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稳定性试验设计
药品注册--药物的稳定性试验

第八节
药物的稳定性试验
结 束
1. 一般要求:
• 根据影响因素试验、产品的稳定性特点确定 • 模拟市售包装3批样品,比长期放臵温度至少高15℃的 条件下进行
– 一般可选择40℃±2℃、75%±5%RH条件下,进行6个月试 验,在试验期间第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考场指标
– 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或发生显著变化时,应改变条件重新进行 6个月,40℃/75%RH→30℃/65%RH
第八节
药物的稳定性试验
三、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方法
(一)影响因素试验
4.低温和冻融试验
• 方法:模拟药品在运输与使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温度条 件下,循环考察上市包装的药品的稳定性。 • 如果药品在运输、贮存或使用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范围在 冰点以上,一般进行低温试验; • 如果药品在运输、贮存或使用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范围在 冰点以下,一般进行冻融试验。
性状、物理性质及功能性试验超出标准规定
4 5
pH值结晶水发生变化 溶出度或释放度超出标准规定
第八节
药物的稳定性试验
六、稳定性研究设计的要点
6. 分析方法
• 应经过充分的验证,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性、精密 度、灵敏度等。
• 方法的确定和方法验证内容应结合质量研究工作进行。
七、稳定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
第八节
药物的稳定性试验
四、稳定性研究的结果
影响因素 试验 加速试验 长期试验
确 定
贮存条件 包装材料/容器 有效期
第八节
药物的稳定性试验
五、国际气候带
1.国际气候带分布
气候带Ⅰ
气候带Ⅱ 气候带Ⅲ 气候带Ⅳ
温带
亚热带 干热带 湿热带
英国、北欧、加拿大 俄罗斯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 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 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 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
原料药及制剂处方研究需进行, 供试品可用一批未包装样品。
高温试验:
60℃放置10天, 于第五、第十天检测
高湿度试验:
25℃分别于相对湿度(75于相)%及(90于相)%放置10天, 于第五、第十天检测
强光照射试验:
于照度(4500试验:()lx放置10天, 于第五、第十天检测
2.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加速试验:原料药和制剂需进行此项试验。
供试品要求3批, 按市售包装, 在温度(40按市)℃, 相对湿度(75对湿)%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
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末取样一次。
3个月资料可用于新药申报临床试验, 6个月资料可用于新药申报生产。
长期试验:为制定药物有效期提供依据, 原料药和制剂需进行此项试验。
供试品3批, 按市售包装, 在温度(25按市)℃, 相对湿度(60对湿度)%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
每3个月取样一次。
6个月数据可用于新药申报临床研究, 12个月数据可用于新药申报生产。
3.典型恒温法
理论依据是Arrhenius公式。
有效期t0.9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
例题: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有
A.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
B.加速试验、典型恒温
C.长期试验、典型恒温、加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
D.典型恒温、长期试验
E.长期试验、加速恒温正确答案:C。
三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概述
1. 意义 含义: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 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体外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 保障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确定使用期限; 经济损失; 新药申报必须呈报相应的稳定性研究资料;
2. 任务 考察原料药或制剂的性质在温度、湿度、光线等 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 贮存、运输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化学稳定性:水解、氧化、光解 物理稳定性: 固体制剂:外观、崩解、溶出; 液体制剂:澄清度、色泽; 混悬剂:中药物颗粒结块、结晶生长 乳剂:分层、破裂 微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学变化,霉变、腐败。
如苯巴比妥注射液、安定注射液等。 电解质,影响药物的降解速度; 可通过形成胶束,提高稳定性;
③ 离子强度的影响
④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⑤ 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2)外界因素及解决方法
对制订产品的生产工艺条件和包装设计均十分重 要。
① 温度
确保灭菌质量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灭菌温 度和时间。特别是热敏性药物,如青霉素、 生物制品。 Arrhenius方程:k=Ae-E/RT
(3)光降解 硝普钠、氯丙嗪、异丙嗪、核黄素、氢化可 的松、VA、辅酶Q10 (4)其它
异构化 • 光学异构:外消旋化和差向异构(四环素)
• 几何异构:VA
聚合 脱羧 脱水 与其它药物或辅料作用
2.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和稳定化方法
处方因素
外界因素
(1) 处方因素
① pH的影响
实验十四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试验

四、实验内容
2.含量测定:
空白测定 ①5ml样品于碘量瓶
②10ml醋酸缓冲液 ③20ml 碘液,暗处放置15分钟
样品测定 ①5ml样品于碘量瓶 ②5ml 1mol/L NaOH,放置15分钟
③5ml 1mol/L HCl ④10ml 醋酸缓冲液 ⑤20ml 碘液,暗处放置15分钟
硫代硫酸钠滴定(1ml淀粉指示 剂),记录消耗硫代硫酸钠体 积a
空白瓶5ml
30分钟
青霉二酸 15%
青霉噻唑酸 10%
青霉素G钠盐 75%
消耗碘
剩余碘
硫代硫酸钠 a(ml)
0分钟 30分钟
检品瓶5ml
青霉素G钠盐 NaOH 青霉噻唑酸
100%
100%
青霉二酸 15%
青霉噻唑酸 10%
青霉素G钠盐 NaOH 青霉噻唑酸
75%
75%
85% 消耗碘
剩余碘
硫代硫酸钠 b(ml)
实验十四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试验
药学教研室
一、实验目的
学会应用经典恒温法预测药物有效期
二、基本原理
青霉素G钾盐在水溶液中迅速破坏。残余未破坏的 青霉素G钾盐可用碘量法测定,即先经碱处理,生成 青霉噻唑酸,后者可被碘氧化。过量的碘则用硫代硫 酸钠溶液回滴。反应方程式如下:
H3C H3C
S
COOK
N O
硫代硫酸钠滴定(1ml淀粉指示 剂),记录消耗硫代硫酸钠体积
五、数据处理
1. 将各实验温度的lgCr对t作图,求4个温度下的速度反 应常数K(可用Excel辅助,Cr=(a-b)/(a0-b0))。
2. 根据Arrhenius公式,将4个温度下的K值取对数,与各 个温度的lgK对相应绝对温度的倒数,即lgK对1/T作图, 求出回归方程(可用Excel辅助)。
药物稳定性加速实验

稳定性实验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应用化学动力学方法预测注射液稳定性的原理。
2.掌握应用恒温加速实验法测定维生素C 注射液的贮存期的方法。
二、仪器和材料仪器:恒温水浴,酸式滴定管(25ml ),锥形瓶(50~250ml )等。
材料:维生素C 注射液(2ml ∶0.25g ),0.1mol ∕L 碘液,丙酮,稀醋酸,淀粉指示液等。
三、实验内容(一)试验方法1、放样 将同一批号的V C 注射液样品(2ml ∶0.25g )分别置4个不同温度(如70、80、90和100℃)的恒温水浴中,间隔一定时间(如70℃为间隔24h ,80℃为12h,90℃为6h ,100℃为3h )取样,每个温度的间隔取样次数均为5次。
样品取出后,立即冷却或置冰箱保存,供含量测定。
2、V C 含量测定方法 精密量取样品液1ml ,置150ml 锥形瓶中,加蒸馏水15ml 与丙酮2ml ,摇匀,放置5分钟,加稀醋酸4ml 与淀粉指示液1ml,用碘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持续30秒不褪。
每1ml 碘液(0.1mol∕l)相当于8.806mg 的V C (C 6H 8O 6),分别测定各样品中的V C 的含量, 同时测定未经加热试验的原样品中V C 含量,记录消耗碘液的毫升数。
(二)实验数据处理1.数据整理 由于含量测定所用的是同一种碘液,故不必考虑碘液的精确浓度,只要比较消耗碘液的毫升数即可。
将未经加热的样品(表1-1中时间项为0)所消耗碘液的毫升数(即初始浓度)作为100%相对浓度,各加热时间内的样品所消耗碘液的毫升数与其相比,得出各自的相对浓度百分数(C 相,%)。
实验数据如表 -1。
表 -1 70℃恒温加速试验各时间内样品的测定结果2.求4种试验温度的V C 氧化降解速度常数(k 70~k 100) 用回归方法求各温度的k 值时,先将各加热时间(x )与其对应的lg(C 相,%)值(y )列表(表 -2)表16-2 加热时间及其相对浓度(%)对数值的回归计算表(70℃)用具有回归功能的计算器,将x 和y 值回归,直接得出截距,斜率和相关系。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案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药物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考察其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的条件下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药物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二、试验要求***药物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性试验项目包括影响因素试验与加速试验。
2、***药物供试品可以从橡胶膏生产车间生产的同一批制剂中抽取,抽样数量符合稳定性试验要求。
3、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药物所用供试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应与上市产品一致。
4、***药物稳定性试验,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以保证药物稳定性结果的可靠性。
三、试验方法(一)影响因素试验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其目的是考察***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其在高温、高湿及低温条件下各项质量指标的稳定性及变化情况。
1.高温试验***药物置药物稳定性检查仪中,60℃温度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药物成品质量标准进行全检。
若***药物供试品有明显变化(如含量下降5%),则在40℃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
若60℃无明显变化,不再进行40℃试验。
2.高湿度试验***药物置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分别于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药物成品质量标准进行全检,同时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能。
若吸湿增重5%以上,则在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吸湿增重5%以下,且其他考察项目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
恒湿条件可通过在密闭容器如干燥器下部放置饱和盐溶液实现,根据不同相对湿度的要求,选择NaCl饱和溶液(15.5~60℃,相对湿度75%±1%)或KNO3饱和溶液(25℃,相对湿92.5%)。
3.低温试验***药物置适宜的密封洁净容器中,0℃温度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药物成品质量标准进行全检。
2024版药典化学药物稳定性试验研究指导原则

2024版药典化学药物稳定性试验研究指导原则药典化学药物的稳定性试验研究是确保药物在正常存储条件下能够保持其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
稳定性试验可以提供药物的有效期限和储存条件,以便制药企业和监管机构能够制定适当的储存、输送和使用指导。
药典化学药物的稳定性试验研究应基于国家药典或相关法规的指导原则进行设计和执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则和步骤:1.确定试验条件:确定试验条件是稳定性试验的关键步骤。
这包括确定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环境条件,以及试验持续时间。
试验条件应模拟药物在正常储存和使用条件下可能遇到的不同环境。
2.制备样品:制备符合药典规定的样品,包括纯品和制剂。
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在试验期间能够反映药物的真实情况。
3.试验方法选择:选择适当的试验方法进行稳定性试验。
试验方法应能够准确、可重复地测量药物的质量和纯度。
常见的试验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荧光光谱法等。
4.试验参数测定: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试验参数进行测定。
试验参数可以包括药物含量、纯度、杂质、溶解度、PH值、溶解度、结晶性、粒度等。
这些参数可以显著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
5.试验时间点选择:根据试验目的和试验条件,选择适当的试验时间点进行样品分析。
通常,试验时间可以根据药物的预计有效期进行选择,例如,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
6.试验数据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期。
分析方法可以包括计算样品含量的变化率、寿命和稳定性标志物的分析等。
7.结果解释和报告:根据试验结果,解释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期。
结果可以按照国家药典和法规的要求进行报告,以便制药企业和监管机构参考。
总之,药典化学药物的稳定性试验研究需要遵循严格的指导原则,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试验可以提供药物的稳定性数据,为制药企业和监管机构制定合理的储存、输送和使用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使用中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及方法探讨

使用中稳定性试验是指为保证药物制剂在一定使用期间内的稳定而进行的试验[1]。
药物货架期的拟定主要依据常规稳定性试验[2-4],对于部分药物,如使用时需重新配制的药物或多剂量药物等还需参照使用中稳定性试验数据。
药物在使用中所处的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和光照) 、包装形式与长期稳定性存储环境下的条件均有所不同,使用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改变和包装完整性的破坏等增加了药物不稳定的风险,因此国内外监管机构都要求该类药物进行使用中稳定性研究。
本文参照各国对药物使用中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指南,论述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关注点,并探讨了基于药物降解动力学模型进行药物使用中稳定性评估的方法。
1、药物使用中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意义药物使用中稳定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使用中的放置条件和开启后的使用期限,保证使用中药物的安全性。
为指导临床用药安全,其试验结果应收入说明书中,包括使用期间的贮存条件和使用期限、与其他药物或稀释剂能否配伍使用、使用期间不稳定现象及处理等信息。
如盐酸莫西沙星滴眼液说明书的贮藏项下描述“本品开封后请在28 d 内使用,过期应丢弃”。
2、药物使用中稳定性研究的适用对象使用中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通常易被忽略,以下几类是要求进行使用中稳定性研究的药物。
需要在临床前重新配制的药物,如注射用粉针需要在临用前先用适量的溶媒( 如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或其他适宜的溶剂) 溶解混匀后才能使用,或者小容量、高浓度的注射剂使用时需进一步稀释至大容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中使用。
部分口服固体制剂,如替格瑞洛片、阿哌沙班片、吉非替尼片等,对于无法整片吞服的患者,可将本品研碎成细粉末,混悬于水、5%葡萄糖溶液或苹果汁等溶媒中进行口服或者通过鼻胃管给药。
这类药物应进行配制至使用结束这段时间内药物的质量稳定性研究,因为配制和使用过程的多种因素均可能引起药物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化,降低药物的稳定性。
如研碎时产生的热量、物理作用力等可能引起药物晶型的转化、加速降解杂质的产生; 药物溶解或混悬于各种溶媒中,可能会产生多种物理、化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out Author: dr . daniel liu ha been working both in academia insti-tut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including Novartis, Pfizer , Sanofi-synthelabo, schering-Plough and Johnson&Johnson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studies. dr . liu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the designing, management and execution of global clinical trials, pharmacovigillance and assistant as-sembly of regulatory files for the FDA nda/Ind submissions. on the other hand, he is a member of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dr . liu received his B.sc. in pharmacy and m. sc in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from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P .r.china. he then received his Phd in pharmacologyfro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 99 .稳定性实验方案设计研究的国际化规范daniel liu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the stability testing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ith emphasis on stability dur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it considers the progress toward globalization and harmonization and indicates stability problems, which probably will b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r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regulato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register-ing their products for the global markets in the near future. Attention is specifically directed to monitoring stability in the 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在过去的30年间,药物产品的稳定性实验已从只是检测药物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变异发展到运用全面的科学原理对药物产品进行综合质控的操作,如今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都已开始制定药物产品的稳定性规范。
药物产品的稳定性涉及到许多可能导致药物成分降解的因素。
药物原料药以及后来制剂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药物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并可能导致病人对药物的副作用增加。
药物产品有效期的建立就是为了监控药物成分降解对药物效价的影响,它通常是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涉及到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稳定性实验而建立的。
这些实验过程包括设定实验方案,测试三批以上的样品,在模拟气候条件下和一定时间间隔段观察和对药物原料和制剂样品稳定性进行追踪分析等。
由此可见,与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质控有关总置信度一样,药物制剂和原料药的稳定性就是建立在这一系列从药物化合物的早期发掘,到最后产品从市场上淘汰的所有阶段的基础上。
所以药物稳定性数据通过不断积累,评价和审核而获得的。
在任何阶段所需数据量依药物最后的制剂的种类,性质和用途的不同而变化,最终的目的就是建立适当的药物有效期以使药物对病人的安全有效性能得到最大的保证。
由于完成稳定性研究要花费的时间较长,所以从开始建立稳定性研究方案时就不仅对产品作尽可能的详尽分析,而且还应考虑ICH指南,欧洲药物审评机构要求和美国FDA稳定性实验要求等。
按照这些指南或要求所获得的稳定性数据将有利于药品的全球化注册,并且所制定的药物制剂或原料药有效期和稳定性的公信力也较强。
本文将探讨药物工业各研究阶段所进行的稳定性研究方案。
与稳定性研究方案有关的ICH指南1,欧洲药物评审机构和FDA对稳定性研究试验设计的要求也将被进行讨论。
1.稳定性研究阶段药物产品的稳定性可定义为一种药品在特定的容器或密闭系统中可保持药物原有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治疗、毒理及其相关特质的能力。
虽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数药物标签上效价的90%一般被公认为可接受的最低效价水平2。
药物产品从最初的合成到之后的产品储存的研发过程通常可分为五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应监察和记录药物的纯度,杂质含量,以及降解产物的情况。
最理想的情况是药物原料的纯度/杂质含量在各个安全性实验,临床试验评估,制剂研究和稳定性实验中都保持恒定。
基本上所有过程的活动都必须全面监控并做到尽可能详尽观察记录并保持信息记录的有效性和逻辑性,使稳定性结论可以根据数据而得到。
这种数据建立必须从用于合成或生产的原材料开始,并贯穿在所有后续的各个过程中。
在药物原料阶段就应建立纯度和杂质状况档案,如有效和所谓无效成分间的相互反应、生产过程的影响、环境状况(运输、储存、包装和生产与应用间的时间间隔)的变化等。
合成途径的改变,产率纯度和生产规模的改善都会造成药物的后续变化,药物制剂中降解反应的发生与反应物的浓度、pH、射线、温度和催化剂有关。
热、光、湿度、氧化、还原、水解、或消旋化也是影响药物稳定性的环境因素,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能用包装来加以控制。
所有这些影响药物产品的稳定性因素必须相应地监控,记录和评价。
在早期,加速稳定性实验(相对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可视为“最坏的条件”而用于药物原料和制剂,以确定何种降解产物在长期的储存中会出现。
它也可以用于测定在标签储存条件外(如运输)的短期可变因素的影响。
在非极端条件下(长期正常储存条件)的稳定性实验可用于确定药物产品的有效期。
表1总结了常用的药物研发各阶段所应进行的稳定性研究。
2 .稳定性研究方案一般原则ICH指导原则对稳定性研究方案的基本原则有清楚地阐述。
首先是测试周期的长短应以足以包含在未来推荐的储存条件下可出现显著降解的状况为前提。
如果药物表1 各期药物研究阶段的稳定性实验要点期药物研发阶段稳定性研究重点I制剂前原料药固体状态(多晶型变化)原料药应进行初级稳定性实验,(湿度25°C/65%相对湿度(RH),40°C /75%相对湿度(RH) – 1 周;温度50或60°C – 4周;光敏实验 – 敞开器皿在日光灯光照下若干时间)制剂配伍中主要辅料的稳定性研究,储存在极端条件下共2周(50或60°C)原料药液体状态25°C下不同pH范围内溶解状况 – 4 周RHII制剂研究毒理制剂稳定性研究 – 取决于毒理学研究要求周期原型制剂稳定性研究 – 在极端条件下共1个月(40°C /75%相对湿度)以便快速选择主要制剂临床制剂稳定性研究 – 可按照稳定性研究一般原则进行(25°C /65%RH或40°C/75%RH)。
若中间体半成品是光敏原料,最终制剂应放在敞开容器中检测光稳定性,必要时应增加使用期限研究。
产品的稳定较好,这种测定周期应设置的较长,以清楚的显示没有可测定的降解物产生。
所制定的测定方案至少必须允许人们可以区别降解变化与不同测定结果间的系统差异。
比如,药物样品可以以适当的频率被采集,所以趋势分析可看出不稳定性和日常操作不精确性的区别。
对药物原料和制剂而言,批号的选择至少需要采集三批不同批号的样品进行稳定性试验。
所采集的三批样品至少应有二批应从中试生产规模样品中采集,第三批样品可视情况而略为少量。
如果样品为药物原料,则起码应收集与最终生产过程中有相同合成路线的中试样品进行测定,以保证所测样品的质量与未来生产过程的原料质量一致性。
若样品为药物制剂的化,所采集的样品应与最终上市药品有同样的制剂类型和包装要求,以保证所测结果与未来市售药品的规格与要求一致。
在可能的情况下,药物产品的批号应当用不同批号的药物原料来进行稳定性实验。
所做的稳定性实验应包括理化特性,生物特性及微生物状态的监控。
所用的分析过程和手段都应经过标准化校对。
对原料药稳定性研究而言,在极端条件下的影响因素试验是首先应进行的试验,以探讨药物固有稳定性。
供试品可以用一批原料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薄层进行高温,高湿度和强光照射试验。
此外,根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还应进行pH值与氧及其它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分析产物的分析方法。
全新药物还应对分解产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分析。
III加速和长期研究分析角度:鉴定在所建议的药物有效期内加速和长期实验中可形成的降解产物;确证降解途径和解析降解产物结构;优化稳定实验方法制剂角度: 评价制剂的优逆性;鉴定制剂配方对所建议药物有效期的作用;研究制剂储存问题(如运输);选择包装材料稳定性角度:制定稳定性实验方案应考虑下列若干方面:• 有效期详细说明•储存条件•实验间隔•实验选项(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必要时应增加原料药放置实验研究,使用中稳定性研究,和光稳定性研究•参考稳定性研究方案一般原则IV药物申请期 药物申请批准期间,记载在申请中的稳定性实验需要被进一步监督。
至少三个完整规模的生产批号稳定性实验应被包括在申请中。
如果材料不全,可以补交稳定性实验报告。
必要时应对有效期和储存条件进行核实。
对长期稳定性研究而言,测试的频率应以足以建立药物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档案为准。
一般供试品要求3批,市售包装。
药物原料至少要进行12个月的稳定性监控,对有些药物制剂进行的稳定性监控有时可达5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