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选题报告
纪录片选题调研报告模板

纪录片选题调研报告模板纪录片选题调研报告模板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选择合适的纪录片选题,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并符合市场潮流。
通过对相关领域的调研,了解观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焦点,为纪录片选题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1. 采访: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者和观众开展深入采访,了解他们对纪录片的喜好、关注的话题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建议和期待。
2. 调查问卷:设计和发放一份问卷调查,针对大众观众进行意见收集和数据统计,了解他们对纪录片的喜好、观看习惯以及对不同话题的关注度。
3. 文献研究: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为选题提供理论支持。
4. 市场调研:分析市场上已有的纪录片作品,探索观众喜好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总结热门话题和新兴领域。
三、调研结果:1. 专家观点:通过对相关领域专家的采访,了解到他们对纪录片选题的看法,建议优先选择在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展开调研。
他们认为这些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观众吸引力,在纪录片创作中能够突出不同的价值观和故事性。
2. 观众意见: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大量观众的意见和建议。
观众对纪录片感兴趣的领域主要包括自然与野生动物、历史文化和人文社会等。
他们希望纪录片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展现真实的故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转变,通过纪录片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思考。
3. 市场趋势:通过对市场上已有的纪录片作品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人类命运等话题备受关注。
同时,大众观众对纪录片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他们对制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娱乐性。
四、选题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兼顾专家观点、观众意见和市场趋势,提出以下几个选题建议:1. 《自然的呼唤》:以自然与野生动物为主题,揭示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挑战。
2. 《科技奇迹》:探究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展现科技创造的奇迹和科学家的努力。
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锦里印象电视纪录片选题报告组员:张晗阎红颖钟艾伶李凌一、.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播出的时段,节目时长1、作品占用的频道和栏目:省级卫视2、播出的时段:每周四晚8点3、节目时长:10分钟二、作品标题名称,副标题以及供选择标题1、作品标题名称:漫步锦里2、副标题:锦里印象3、供选择标题锦官之里三、拍摄对象和内容的情况简要介绍1、拍摄目的和预期目标:拍摄目的:向游客宣传锦里文化从而产生对四川的向往。
情况介绍:从游人的角度走进锦里,展现出锦里平易近人的氛围与闲适安逸的市井气息,反映成都这个“天府之都”的生活风貌。
主要以游人视角来介绍锦里,通过画面加解说的方式来展示一个平常人眼中的锦里,质朴的解说与第一视角的画面介绍相搭配,使整个片子的讲述方式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深入人心。
2、拍摄场点、路线、设备、人员、经费以及拍摄制作周:拍摄场地:锦里路线:参照景点路线图设备:单反相机人员:导演、后期、摄像、文编3、作品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方法:基本结构:顺序式结构表现方法:画面加解说。
本本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锦里的风俗民情和锦里的商业发展。
以线索人物的视角带入,使得观众的思路跟随着线索人物和行程走,在通过画面游历锦里中感受到四川独特的商业文化和文化氛围,解说词包含线索人物的游历的路线和对所见4、作品创新点和相关背景介绍:本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走进锦里,不再是利用华美空洞的解说加优美画面撑起整个片子,而是以一种观众能感知触摸的方式,“零距离”认识走进锦里,第一人视角贯穿全片,代入感增强,通过感官共享更易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相关背景: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七喜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锦里已经成为了体验撒宁国文化和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之一,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展现四川独特的文化魅力5、作品收视对象和收视率预测:收视对象:16-45岁人群收视率预测:2%6、栏目制片人和主管领导的意见。
纪录片开题报告范文样本

纪录片开题报告范文样本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人类历史悠久而璀璨,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
这些文明代代相传,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展现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文明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其独特魅力,成为了我们探讨的焦点。
本纪录片旨在通过时光之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明,以视觉和声音的形式,展现人类历史文明的印记。
通过探寻文明的源头和传承,我们希望唤起观众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珍惜,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二、选题内容与结构:1.第一集:初见印记——文明的萌芽•追溯早期人类社会的起源,揭示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探寻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奠基者,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美索不达米亚的楼阁等。
2.第二集:辉映印记——文明的璀璨•聚焦于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如中国的汉唐文明、希腊的古典文明等;•突出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瑰宝,如长城、帕台农神庙等。
3.第三集:流转印记——文明的交汇•探索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历史背景,如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交汇等;•展示文化多样性对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
4.第四集:传承印记——文明的传承•考察不同文明的传承方式,如口头传承、书写传承等;•关注当代社会对文明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努力。
三、制作手段和风格:本纪录片将采用多样化的制作手段和风格,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和吸引力:1.使用高清摄影设备,捕捉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的精彩画面;2.借助CG技术,还原古代文明的辉煌场景,使观众如身临其境;3.结合优美的音乐和声音效果,营造出情感共鸣的氛围;4.配备专业解说员,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我们期望实现以下预期效果:1.提升观众对人类历史文明的认知和兴趣,激发对历史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2.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3.弘扬文明传统,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4.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为国际观众展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明。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分析

• 我们鼓励民间的纪录片人创作富于个性色彩的作品,但在 题材的选择方面,更倡导对社会主流群体、主流文化的关 注。 • 纪录片应该关注民生问题。民生不仅应该是新闻报道与纪 录片直接关注的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逻辑 起点和终点。社会的转型期的民生问题,如移民、土地、 下岗、环境等问题,这是纪录片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
理论上,一切非虚构的题材都可以成为纪 录片的选题(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我 们只能够选择其中极其少的部分进行记录。 关键是 能否通过视听语言驾驭题材与表现 主题? 《千年五马街》?
三、纪录片选题的一般要求
纪录片从题材形式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 类:一类是人文与社会类的题材,一类是 自然与环境类的题材。这两类题材的选择 各自有着不同的要求。
中国近20年,纪录片选材偏向偏远的山区、 没落的文化、弱势的群体。有一年评奖,200 部片子中约70%的是关于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 口头的协议:来年原则上此选题不入围。
问题: 最近,你们看了哪些纪录片?印象比较深 刻的都是哪些题材?这些片子的选题有何特征?
一、题材的含义
论及纪录片的选题,首先得弄清楚:
(三)选题的新鲜性
新鲜性,就是题材具有人们所不熟悉的, 又普遍感兴趣的有别于事物常态的性质。 题材的新鲜性与观众的收视兴趣密切相 关:首先,从及时性上体现新鲜。如汶川 地震、暴风雪。其次,从特殊中体现新鲜, 包括特殊的人物、环境、事件等等。
附:CCTV《见证》栏目选题申报表
选题名称 长 度 申报人姓名 所属单位 30’* 集 性别 预计完成日期 年龄 职称/职务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E_mail 联系电话 一 申报人简历、主要作品及发表媒体、获奖情况: 二 摄制组主创人员简介: 三 拍摄内容和主题阐述: 四 选题所涉及的新问题、新发现和新观点(系列片需分集列出): 五 选题现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六 选题的预拍摄地点和采访人物:
电视编导纪录片开题报告-摄像工作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纪录短片《“满”意——走进赫图阿拉》--摄像工作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一、选题依据1.论文题目2.研究领域3.论文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1.论文题目纪录短片《“满”意——走进赫图阿拉》——摄像工作2.研究领域研究领域是广播电视编导理论与技术的实践应用。
这些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特殊效果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视听语言、影视导演、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等。
3.论文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纪录短片纪录的是赫图阿拉城的古老历史。
赫图阿拉城在抚顺以东,新宾县鸦鹘关东80余华里处,是辽东富庶之区。
这里曾是满族的发祥地——兴京。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努尔哈赤祖先的陵墓,有努尔哈赤早年刨建的两个都城。
满族发祥地——赫图阿拉古城,本部纪录短片以赫图阿拉城目前的真实状况为创作素材,去追溯历史的年轮,探寻满族先民的文化。
以过去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其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对这座老城历史的思考与探究。
在这个选题中,导演通过纪实手法表现出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该片有一定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本选题符合200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专业特点。
通过这部纪录短片可以促进我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导演、摄像、剪辑、策划等多个方面,都可以使我们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从影片形式上看,中国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群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开始被社会所关注。
另外随着电视媒体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许多新媒体发展,电视纪录短片的传播平台也逐渐丰富。
与大制作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和精良制作的电影纪录片相比,电视纪录短片具有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短小精悍、平民化等特点。
纪录片开题报告范文

纪录片开题报告范文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历史、自然等方面的认知需求越来越高。
而纪录片作为一种能够真实记录现实的影像艺术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因此,本次选题旨在探讨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历史或自然主题的纪录片。
二、选题意义通过拍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历史或自然主题的纪录片,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传承文化、弘扬历史: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2.宣传旅游资源: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探索人类文明: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和进步。
三、选题内容本次选题的内容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本片将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丝绸之路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四、选题形式本片将采用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文化遗产、介绍自然风光等方式,展现丝绸之路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同时,本片将采用多种拍摄手法,如航拍、时间-lapse摄影等,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壮美和历史厚重感。
五、选题进度安排1.策划阶段:确定选题、制定拍摄计划、编写剧本等。
2.拍摄阶段:进行实地拍摄、采访等工作。
3.后期制作阶段:进行剪辑、配乐、配音等工作。
4.发布阶段:将片子发布到各大视频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
六、选题预算本片的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拍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交通费、住宿费等,预计需要50万元。
2.后期制作费用:包括剪辑、配乐、配音等费用,预计需要30万元。
3.宣传推广费用:包括广告投放、宣传活动等费用,预计需要20万元。
总预算为100万元。
七、选题团队本片的选题团队由以下几个人员组成:1.导演:负责整个片子的拍摄和制作工作。
纪录片开题报告

纪录片开题报告纪录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艺术形式,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及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世界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兴趣不断增加,如何选择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纪录片主题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二、选题意义本次纪录片的选题是《走进自然:探索生态多样性的奥秘》,旨在通过深入探索自然界的生态多样性,唤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选题内容1.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本部分将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各种独特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探索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例如,可以介绍大自然中的珍稀动物,如中国的大熊猫、南极的企鹅等,以及各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如雨林、沙漠等。
通过展现这些奇妙的生物和生态系统,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丽。
2. 第二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部分将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的破坏,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以及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如地震、洪水等,观众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同时,本部分还可以介绍一些环保组织和个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3. 第三部分:保护自然的责任本部分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
通过介绍一些成功的环保项目和个人经历,观众可以了解到环保不仅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采取一些简单的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废物等,来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本部分还可以介绍一些环保教育的案例,如学校开展的环保活动、社区组织的环保讲座等,以激发观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四、选题目的通过本次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放,旨在唤起观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展示自然界的奇妙之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保护自然的责任,希望观众能够深入思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做起,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
纪录片选题报告

纪录片选题报告(一)纪录片选题撒梅人作为彝族的一支,居住在仅离昆明城区几公里的东郊的阿拉乡,是昆明市官渡区唯一的民族乡,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彝族人,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及生活习俗。
(二)选题背景:关于彝族撒梅人支系的形成,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三国时期彝族先民孟氏有三兄弟,老大孟优出家修行,老二孟威在家务农,老三孟获学武艺成了彝族头领,由于诸葛亮南征,击败了孟获,撒梅人的祖先迁至昆明周围,正是在战争中被击败,撒梅人四处逃散,因而撒梅人也称自己为“撒弥”,而撒梅语称“跑”为“撒”,“剩余”为“弥”,即跑后剩下来的部份之意。
有关撒梅人的记载,《滇志》卷三十记载了撒弥人的生活情况:“男挽发如鬏,长衣短裩,布系腰。
妇短衫,五色短裳,滇池上诸州邑皆有之。
拙于治生,无盗贼。
山居者耕瘠土、贩薪于市,终岁勤动。
滨水者浮家捕鱼,仅能自给。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
很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一系列惨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为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在这样一个“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大环境中,很多村落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些事物也在逐渐消失,包括名称、周围环境、文化等。
(三)选题意义: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能够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很重要。
撒梅人,是彝族的支系之一,人口约28000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是昆明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
保护民族文化从了解民族文化开始。
撒梅人鲜少为人知晓,走进撒梅部落,让保护与传承从了解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选题报告
(一)纪录片选题
撒梅人作为彝族的一支,居住在仅离昆明城区几公里的东郊的阿拉乡,是昆明市官渡区唯一的民族乡,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彝族人,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及生活习俗。
(二)选题背景:
关于彝族撒梅人支系的形成,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三国时期彝族先民孟氏有三兄弟,老大孟优出家修行,老二孟威在家务农,老三孟获学武艺成了彝族头领,由于诸葛亮南征,击败了孟获,撒梅人的祖先迁至昆明周围,正是在战争中被击败,撒梅人四处逃散,因而撒梅人也称自己为“撒弥”,而撒梅语称“跑”为“撒”,“剩余”为“弥”,即跑后剩下来的部份之意。
有关撒梅人的记载,《滇志》卷三十记载了撒弥人的生活情况:“男挽发如鬏,长衣短裩,布系腰。
妇短衫,五色短裳,滇池上诸州邑皆有之。
拙于治生,无盗贼。
山居者耕瘠土、贩薪于市,终岁勤动。
滨水者浮家捕鱼,仅能自给。
”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
很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一系列惨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为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在这样一个“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大环境中,很多村落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些事物也在逐渐消失,包括名称、周围环境、文化等。
(三)选题意义:
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能够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很重要。
撒梅人,是彝族的支系之一,人口约28000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
阿拉乡,是昆明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
保护民族文化从了解民族文化开始。
撒梅人鲜少为人知晓,走进撒梅部落,让保护与传承从了解开始。
(四)选题目的:
了解撒梅人的民族文化,从而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
~
(五)拍摄对象
居住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的撒梅人
(六)拍摄内容:
拍摄撒梅人部落的相关文化,包括民族服饰,婚宴习俗,祭祀文化和饮食文化。
许多撒梅族成年人均识汉语,而大多数撒梅族儿童不会汉语,只会讲本民族的语言。
若干世纪以来,撒梅族一直庆祝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撒梅族传说,多年以前,有一个勇敢的撒梅族武士作王,如果他的头颅在战斗中被砍掉,会在星光闪烁的夜空下重新长出来。
然而,他的妻子将其不死的秘密泄露出去了,他终于在一次战斗中被杀。
撒梅族人点着火把到处寻找他的灵魂,以至沿袭成一个传统,即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
相传撒梅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在屋内屋外铺厚厚的一层新摘来的青松毛请客人坐在上边喝酒、吃饭、跳舞。
“鸡冠帽”是撒梅人服饰最具特色的地方。
“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在表面上绣上各种花卉,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使用精细的手工绣上精美的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喔喔”啼鸣的雄鸡。
鸡冠帽是撒梅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
每个撒梅族姑娘都要拥有至少一顶鸡冠帽。
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姑娘。
等到结婚之后,撒梅人姑娘才会脱下鸡冠帽改换已婚妇人的发型和装饰。
在结婚宴请宾朋当天会把鸡冠帽前后颠倒过来佩戴。
(七)、拍摄场点、路线、设备、人员和经费
拍摄场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
路线:参照景点路线图
设备:单反相机
人员:导演、后期、摄像、文编
经费预算:车费以及机器租借费用等,尽量将支出降到最低,小组成员共同担负。
(八)、本片手段要素:
!
纪实拍摄
同期录音
个人专访
现场采访
解说词
字幕
(九)、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一,撒梅人不愿接受参访。
解决办法:尽量说服,实在不同意采用电话采访。
第二,对于一些不愿在镜头前前展示的制作工艺。
解决办法:用口述的形式。
第三,在取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办法:与相关部门协调,实在不行可采取网络实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