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公开课用

合集下载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2)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相关知识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分析文章写作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的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交流。

3. “绿”的象征意义(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绿”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交流。

4. 写作手法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绿”为主题,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出改进措施。

7. 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修改和完善作品,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备参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小王子》、《飞鸟集》等,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囚绿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及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提问:“你们对绿色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分享对绿色的感受。

3. 展示一些与绿色相关的图片,如绿色的植物、绿色的环境等。

4. 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作者的生平介绍。

2. 作品的创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的生平。

2. 分析作者的生平对作品的影响。

3. 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4. 分析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文本的文学特色。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

教学内容: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相关的知识点和思考。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出相关的知识点和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囚绿记(公开课用)

囚绿记(公开课用)

赏 礁jiāo 析 诗 歌 , 谈 谈 “ 礁 石 ” 的 象 征 意 义 。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任选一题完成:
1、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想占有某种东西,
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落得两败俱伤 的经历?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 美丽、生命力强 • 柔弱、不能自主 • 倔强、坚贞不屈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不屈服于黑暗
小结
囚 绿记
{
蓬勃
绿
向阳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固执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 •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 •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 •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陆蠡
人教课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
梳理探究
• “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 • 常春藤的生长状态:浆液丰富——依旧舒放 (生的喜悦)——向着窗外——柔绿嫩黄— —细瘦娇弱
பைடு நூலகம்
• 作者情感变化:喜爱(亲近)——赞美(热 爱)——恼怒(固执)——偏执(怜爱)
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 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 涸辙之鲋(涸辙之鱼):在干涸的车辙 里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危中急待救援的 人。 •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 揠苗助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
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 苗助长”。 • 猗郁:茂盛的样子。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__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 - 4)赏绿(5 - 7)囚绿(8 -12)放绿( 13)怀绿( 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__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__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__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 日-1968年6月1日,是 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 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 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 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 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 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 哈佛大学.
有人说:绿色是雨水的种子
将醇美的甘露化作一片爱意
有人说:绿色是阳光的种子
把宽厚慈祥化为茁壮的生命力
有人说:绿色是无私的化身
层层绿叶只为衬托花儿的美丽
囚 绿
记陆 蠡
触摸绿之魂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 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 家.1931年毕业于国立劳动大学,后 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 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坚守 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 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 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 时年34岁.
从小失去听力,曾 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 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 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 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周婷婷被美国加劳德 特大学录取,她已奔赴 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 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 专业硕士学位.
周婷婷
中国的海伦·凯勒
永永
远 向 着 阳 光 生
不 屈 服 于 黑
长暗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 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 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 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
初读课文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你 能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吗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 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 囚绿 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 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囚绿记》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培养批判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绿色生活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囚绿记》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欣赏和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的图片或播放自然声音,引发学生对绿色的联想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囚绿记》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批注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主题思想,进行分享和讨论。

3.4 探究学习:学生深入研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表现。

学生写作或口头报告的质量。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评价标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态度。

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贡献。

探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4.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标准,给予学生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结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囚绿记》文本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绿色的图片或视频素材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思维导图软件或手工工具录音设备(可选)5.3 教学资源:图书馆或网络资源,如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囚绿记(公开课用)

囚绿记(公开课用)
问题2
文章中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回答
常春藤在文章中象征着生命、希望和自由。作者通过囚 禁常春藤来表达对自由和生命的思考。
问题3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绿”的象征意义?
回答
文章结尾的“绿”不仅指常春藤,更象征着生命、希望 和自由。作者在囚禁常春藤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内 心的自由和力量。
下节课预告
•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囚绿记》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以 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进行写作。
课程目标
理解《囚绿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探究作 01 者通过常春藤所表达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 02 能力和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现 03 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
介绍《囚绿记》的作 者陆蠡及其创作背景。
文本研读
探讨作者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囚绿表达对战争的 反思,绿作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在战争中遭受摧残和毁灭。
0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绿的悲剧 命运,揭示战争对人类生命和文 明的摧残,以及对和平和人类未 来的渴望。
04
扩展阅读与讨论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
01
02
03
《呐喊》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反映 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 人民的苦难。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细腻的描写
文章中对常春藤的描写非常细腻,如“它渐渐失 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 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03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叙述囚禁常春藤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 生命、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情感真挚而深 沉。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参考范本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参考范本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参考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囚绿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绿色的理解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囚绿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绿色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主题思想。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囚绿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教学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囚绿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收集与绿色相关的图片、故事或诗歌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绿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囚绿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解释原因。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关于绿色的文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1)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离开阳光使常春藤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作者又是怎样做的?表现了怎样的 心理?
变化:“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
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作者的做法:“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
失……我仍然不放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 了。”
心理:既恼怒又爱恋,既欲释又难舍的 心态。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返回
作用:突出作者对“绿”爱得深沉。为下文“囚绿”做
铺垫,为写“爱绿”蓄势。
二、齐读“赏绿”部 分
1、找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2、作者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找出相关语 句加以分析。 3、作者对于常春藤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 的过程?
1、找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 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急 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望。 b、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 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表达了绿给予作者的兴奋与快乐。
请大家寻找一份让你感 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 大到一片森林。用你的笔 把他们收藏起来。可以是 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 文章,让我们时时感受生 命的绿色。
言志 中华民族
忠 贞 不 屈 的 抗 敌 精 神
常春藤
托物
寻 赏 囚 放 思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 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 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 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 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 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的共同心声。
2、作者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找出相关 的句子加以分析。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 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 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 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 我的语言一样。”
分析:现实世界的“孤独”“陌生”“困
海伦· 凯勒 :是 美国一位残障教 育家。她在19个 月大时因为一次 高烧而引致失明 及失聪。后来借 着她的导师安· 沙 利文的努力,使 她学会说话,并 开始和其他人沟 通,并且毕业于哈 佛大学.
司马迁, 受宫刑,却能 忍受这世间最 大的耻辱,因 为他心中有未 完成的《史 记》。
感悟生命:
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一抹 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 难和痛苦囚住,当我们的生 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 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 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 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1、作者如此爱绿,以致“忽然有一种自 私的念头”请同学们找出表现作者“囚绿” 原因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书案……要 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a、 “我”喜欢绿色。 b、出于一种“魔念”,是作者的自私之举, 带有现实的功利主义色彩。不仅要用“绿” 来置换物质生活空间,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 活的空间。
陆蠡
1、给下列蓝体字注音:
lípiē 陆蠡 瞥见 lǐ xī 淅沥
hézhé xǐ yà 涸 辙 移徙 揠苗助长
suō yī n 婆娑 猗郁 蕈菌
注:蠡lí :瓢或者贝壳。以蠡测海、管窥蠡测。 蠡lǐ:用于人名、地名。范蠡、蠡县(在河北)
2、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 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 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到1934 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 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 作岗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 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拘数 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主要散文 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巴金曾评价他说: “他是值得骄傲 的朋友,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和 崇高的灵魂。”
3、“绿”在囚禁下有何反应?常春藤的反应表现了怎 样的性格?对此,作者的心理如何,他又是如何做的? 作者的做法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找出语句分析。
反应: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都朝原来
的方向。”
性格:表现了常春藤不甘被囚、追求光明、顽强不屈 的性格形象。
“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倦”“不快”,在与绿的“对话”,与“自 然”的沟通中消解,“我”从“绿”中悟到 生的乐观与勇气,“绿”给予“我”精神的 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3、作者对于常春藤的感情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过程?
喜欢
爱恋
想控制、想占有
三、快速浏览“囚绿”部 分
1、找出表现作者“囚绿”原因的句子,并 作简要分析。 2、离开阳光使常春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又是怎样做的?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3、“绿”在囚禁下有何反应?常春藤的反 应表现怎样的性格?对此,作者的心理 感受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作者的 做法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找出语句分 析。
心理:表达作者对常春藤眷恋中不满的心态。
“绿”之性格:
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绿”之象征意义:
“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 命、希望、慰安、快乐,对 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中华 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情与景联系 起来的?

托物言志

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 “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 生长”的“常春藤”吗?
散 文 家 陆 蠡
全文线索:
囚 绿 记
寻绿 1-4
赏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思绿 14
一、自由朗读“寻绿”部分
作者所居住的公寓情况如何?对公 寓环境的描写用意何在?
公寓情况:
1、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 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 卷帘。 2、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 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 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