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第二次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实验报告讲解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实验报告讲解实验二:网络传输性能的测试与评估实验目的:1.掌握网络传输性能的测试方法;2.了解网络传输性能评估的参数;3. 学会使用JPerf工具进行网络传输性能测试。
实验环境:1. JPerf软件;2. 两台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3.以太网交换机;4.网线,以连接两台计算机及交换机。
实验步骤:1.配置网络环境连接两台计算机和交换机,保证网络连接正常。
2. 安装JPerf软件在两台计算机上分别安装JPerf软件。
3. 运行JPerf服务器选择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打开JPerf程序,选择“Server”模式,并设置端口号。
4. 运行JPerf客户端打开另一台计算机的JPerf程序,选择“Client”模式,并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5.设置测试参数在JPerf客户端上,设置传输模式(TCP/UDP)、传输时长和数据包大小等参数,并点击“Start”按钮开始测试。
6.分析结果测试结束后,JPerf会输出传输性能测试的结果,包括带宽、丢包率、延迟等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评估网络的传输性能。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选择了TCP传输模式,传输时长设置为30秒,数据包大小为1MB。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性能参数:带宽:100Mbps丢包率:0%延迟:10ms根据带宽和延迟,我们可以评估网络的传输性能。
带宽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数据量,带宽越大,传输速度越快。
延迟表示数据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传输延时,延迟越小,传输速度越快。
丢包率表示发送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比例,丢包率越小,数据传输越可靠。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较高的带宽和较低的延迟,说明网络的传输性能较好。
同时,丢包率为0%,说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很高。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对网络的传输性能进行评估。
如果带宽较小、延迟较大或丢包率较高,就会影响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从而降低网络的传输性能。
因此,在设计和配置网络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网络的传输性能。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2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分析,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所用到的软件和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Packet Tracer 软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一台交换机、四台计算机和一台服务器。
为每台设备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等网络参数。
(二)网络协议分析1、启动 Wireshark 工具,选择对应的网络接口进行抓包。
2、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网页浏览等操作,观察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
3、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包括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
(三)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连通性和延迟。
2、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测试网络的带宽和吞吐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搭建了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各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IP 地址配置正确,网络连接稳定。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1、在文件传输过程中,观察到使用的主要协议为 TCP 协议,数据包有序且可靠地传输。
2、网页浏览时,发现涉及到 HTTP 协议的请求和响应,包括获取网页内容、图片等资源。
(三)网络性能测试结果1、 Ping 命令测试结果显示,网络中设备之间的延迟较低,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网络连通性良好。
2、带宽和吞吐量测试结果表明,网络能够满足一般的数据传输需求,但在大量数据并发传输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拥塞现象。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IP 地址配置错误在配置设备的 IP 地址时,出现了部分设备 IP 地址冲突的问题,导致网络通信异常。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它将各种计算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通信测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网络配置和通信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三、实验环境我们使用了两台计算机和一个交换机来搭建局域网。
其中,计算机A作为服务器,计算机B作为客户端,交换机用于连接两台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1. 配置网络参数我们首先在计算机A和计算机B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确保两台计算机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2. 搭建局域网将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确保物理连接正常。
3. 配置服务器在计算机A上搭建服务器,选择一种合适的网络服务软件,如Apache、Nginx 等,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4. 配置客户端在计算机B上配置客户端,选择一种合适的浏览器软件,如Chrome、Firefox 等,并设置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5. 进行通信测试打开浏览器,在客户端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
观察通信过程中的网络数据传输情况,检查是否能够成功建立连接并获取到服务器上的网页内容。
五、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了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网络连接正常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交换机成功建立了物理连接,网络连接正常。
2. IP地址配置正确计算机A和计算机B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配置正确,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3. 服务器配置成功在计算机A上搭建的服务器配置成功,能够正常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4. 客户端配置成功在计算机B上配置的客户端能够正常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获取到正确的网页内容。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通信过程,掌握了网络配置和通信测试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
2、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方法,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3、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以下设备和软件:1、计算机若干台,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和相关网络工具软件。
2、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3、网络线缆、跳线等连接设备。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捕获与分析1、打开网络协议分析软件 Wireshark。
2、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中,启动捕获功能。
3、在网络中进行一些数据传输操作,如访问网站、发送文件等。
4、停止捕获,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分析,包括帧的格式、源地址、目的地址、类型字段等。
实验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连接交换机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进行配置。
2、设置交换机的主机名、管理密码。
3、划分 VLAN,并将端口分配到不同的 VLAN 中。
4、测试不同 VLAN 之间的通信情况。
实验三:路由器的基本配置1、连接路由器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或Telnet 方式进行配置。
2、设置路由器的接口 IP 地址、子网掩码。
3、配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如 RIP 或 OSPF)。
4、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实验四: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的延迟和丢包率。
2、利用 Tracert 命令跟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3、使用网络带宽测试工具测试网络的带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帧的结构,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实验报告

网络教育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二)实验报告学习中心:层次:专业:学号:学生:完成日期: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交换机的登录与配置实验目的:1、掌握通过Console口和Telnet方式登陆管理交换机原理;2、掌握交换机Telnet配置方法和Comware平台的基本使用。
实验问题讨论:1.使用Console口登录交换机:在该PC机上使用Windows XP下的“超级终端”登录交换机,检查是否能成功登录。
请在实验报告中回答:超级终端串口属性对话框中的配置参数都是什么?答:端口设置:每秒位数:9600;数据位:8;奇偶校验:无;停止位:1;数据流控制:无。
2.在上题成功登录后,在超级终端窗口练习使用下列Comware命令:[任意视图] 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任意视图] 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任意视图] display version[任意视图] display interface Ethernet 1/0/1(1) 执行的每条命令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 执行每条命令后所显示的主要信息是什么?(1)执行的每条命令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任意视图] 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显示当前生效的(即RAM中的)交换机的配置参数。
[任意视图] 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 //需在执行“save”命令过后才有显示:显示Flash中保存的交换机的配置参数。
[任意视图] display version:删除Flash中的配置文件,其结果是将所有配置还原为缺省配置。
[任意视图] display interface Ethernet 1/0/1:显示交换机的某个端口的配置信息。
(2) 执行每条命令后所显示的主要信息是什么?(择要文字解释即可,每条命令不要超过3项信息)[A]{任意试图}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Startup saved-configuration file is NULL.Please execute`display startup`to get more information.[B]H3C Comware Platform SoftwareComware Software,V ersion5.20,Release5309P01Copyright(c)2004-2010 Hangzhou H3C Tech.Co.,Ltd.All rights reserved.H3C S3610-28P uptime is 0week,0day,2hours,50minutesH3C S3610-28P128M bytes DRAM32M bytes Flash MemoryConfig Register points to FLASH[C]reset saved-configurationThis will delete the configuration in the flash memory.The switch configuratio nsWill be erased to reconfigure.Are you sure?[Y/N]YNow clearing the configuration in flash memory.Please wait for a while…3.使用Telnet方式登录交换机:(1) 在交换机上做出必须的预先配置,例如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配置登录交换机的用户密码,配置登录用户的权限级别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3. 学习网络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如TCP/IP、DHCP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一台PC机、一台交换机、一台路由器、双绞线、网线等。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2. 实验步骤(1)网络设备连接首先,将PC机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上。
然后,将交换机的另一个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WAN口。
最后,将路由器的LAN口连接到PC机的另一台交换机上。
(2)网络设备配置①交换机配置进入交换机命令行界面,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如VLAN ID、IP地址、子网掩码等。
②路由器配置进入路由器命令行界面,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参数,如WAN口和LAN口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
同时,配置路由协议,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③PC机配置在PC机的网络设置中,将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设置为与路由器LAN口相同的参数。
(3)网络测试①测试PC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交换机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交换机通信。
②测试PC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路由器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路由器通信。
③测试不同VLAN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另一个VLAN中的设备,检查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是否能够相互通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PC机与交换机之间连通(2)PC机与路由器之间连通(3)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相互通信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并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之间的连通性、VLAN之间的通信等。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试,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__网际协议IP实验仪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系别计算机学院_ 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__ 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 ________一、实验目的1. 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2. 掌握IP校验和计算方法3. 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4. 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5. 理解IP分片过程二、实验原理理论基础:(一)I P(网际协议)简介IP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
所有的TCP、UDP、ICMP及IGMP数据都以IP数据报格式传输。
IP协议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服务,即它对数据进行“尽力传输”,只负责将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不管传输正确与否,不作验证、不发确认、也不保证IP数据报到达顺序,将纠错重传问题交由传输层来解决。
(二)I P报文格式IP数据报格式如下图所示,它是由IP首部加数据组成的。
普通的IP首部长为20个字节,除非含有选项字段,但其最大长度不会(三IP地址是网际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的简称。
用于Internet上主机的唯一标识。
通信时要利用IP地址来指定目的主机地址。
有两种形式来表示计算机在Internet上的地址:一种是数字表示的地址,通常称为IP地址。
另一种是用字母表示的地址,称为域名地址。
1.IP地址的组成通常我们所说的IP协议使用32比特的地址,也可称为Ipv4。
它的地址由类别、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共3个部分组成。
类别区分地址的使用方式,网络地址用于区分不同的网络,主机地址用于在一个网络中区分主机。
IP地址分成5类: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其中A、B和C类址是基本的Internet地址,是用户使用的地址,D类地址是用于多目标广播的广播地址(也称多播或组播地址),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
IP地址的详细结构如下:A类地址通常分配组有许多机器连网的大型网络,它用第一位“0”作为标志。
计算机网络二学位实验报告-残卷

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专业班级:二专16100学号:U**********名:***指导教师:报告日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录1 环境 (3)2实验要求 (3)3基本部分实验步骤说明及结果分析 (6)3.1 IP地址规划与VLan分配实验的步骤及结果分析 (6)3.2 路由配置实验的步骤及结果分析 (12)4 综合部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18)4.1 实验设计 (18)4.2 实验步骤 (18)4.3 结果分析 (19)5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心得体会与建议.. (20)6.1 心得体会 (20)6.2 建议 (21)1 环境硬件配置:,Intel(R) Core(TM) i5-5200U CPU处理器,4G内存,64位。
系统软件:Windows10操作系统软件平台:Cisco Packet Tracer2实验要求熟悉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
利用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完成如下实验内容:1.基础部分本部分实验为基础部分的实验,分为两项内容,每项实验内容在最终的评价中占比30%,本部分实验将使用两张拓扑结构图配合完成实验,如图1.1和1.2所示。
图1.1图 1.2第一项实验——IP地址规划与VLan分配实验:✧使用仿真软件描述网络拓扑图1.1。
✧基本内容1⏹将PC1、PC2设置在同一个网段,子网地址是:192.168.0.0/24;⏹将PC3~PC8设置在同一个网段,子网地址是:192.168.1.0/24;⏹配置路由器,使得两个子网的各PC机之间可以自由通信。
✧基本内容2⏹将PC1、PC2设置在同一个网段,子网地址是:192.168.0.0/24;⏹将PC3、PC5、PC7设置在同一个网段,子网地址是:192.168.1.0/24;⏹将PC4、PC6、PC8设置在同一个网段,子网地址是:192.168.2.0/24;⏹配置交换机1、2、3、4,使得PC1、PC2属于Vlan2,PC3、PC5、PC7属于Vlan3,PC4、PC6、PC8属于Vlan4;⏹测试各PC之间的连通性,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配置路由器,使得拓扑图上的各PC机之间可以自由通信,结合所学理论对你的路由器配置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信息通信网络概论第2次实验实验名称:FTP客户端通信程序设计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实验室:金智楼5楼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6 年12 月13 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目录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3)二.实验原理 (3)三.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3)四.实验设备与器材配置 (4)五.实验记录 (4)六.实验总计 (8)七.思考题或讨论题 (9)附录:部分代码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Windows下的TCP/IP通信方式与网络操作;2.熟悉FTP的编程的过程;3.学会用可视化编程语言编写调试简单的通信程序。
二.实验原理在使用MFC编程时,要连接到FTP服务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两个简单的步骤,首先必须建立一个CinternetSession对象,用类CinternetSession创建并初始化一个或几个同时存在的Internet会话(Session),并描述与代理服务器的连接(如果有必要的话),如果在程序运行期间需要保持与Internet的廉洁,可以创建一个CinternetSession对象作为类CwinApp的成员。
MFC中的类CftpConnection管理我们与Internet服务器的连接,并直接操作服务器上的目录和文件,FTP时MFC的WinInet支持的三个Internet功能之一,我们需要先创建一个CinternetSession实例和一个CftpConnection对象就可以实现和一个FTP服务器通信,我们不需要直接创建CftpConnection对象,而是通过调用CinternetSession::GetFtpConnection来完成这项工作。
他创建CFtpConnection对象并返回一个指向该对象的指针。
三.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请绘制流程图)1、实验方案图3.1 流程图2、实验步骤1)创建一个internet会话;2)建立与FTP服务器的连接;3)如果连接成功,获得当前登陆的缺省目录下所有的文件和目录名称;4)下载文件或上传文件;5)关闭连接。
四.实验设备与器材配置电脑、VC6.0五.实验记录1、界面(1)输入:域名、用户名、密码;(2)输出显示:文件目录列表、当前目录;(3)按钮:连接、返回、上传、下载、删除、关闭。
图5.1 界面设计2、功能描述(1)连接到FTP主机,下载FTP文件服务器文件列表图5.2 连接到FTP主机,下载FTP文件服务器文件列表(2)切换访问目录;图5.3切换访问目录(3)向FTP服务器发送文件;图5.4 向FTP服务器发送文件(4)从FTP服务器下载文件。
图5.5 从FTP服务器下载文件3、改进(1)从子目录返回根目录(按钮“返回”)运用函数SetCurrentDirectory()设定当前文件路径为"\\",即默认为根目录。
(2)显示当前目录(显示框“当前目录”)在切换目录后,显示当前文件所在目录。
即在用户双击文件夹时将双击的文件夹名称添加为上一级目录,利用strSourceName实现。
(3)删除当前目录下的文件(按钮“删除”)获得列表中的数据,再获得用户在列表框中的选择。
如果选择的是文件夹,则警告“不能删除文件夹”;如果选择的是文件,则运用Remove()函数将选中的文件删除。
图5.6 改进功能六.实验总结1、实验结果分析(1)基础功能都能够较好的实现,在下载、上传文件的基础上增加删除的操作,能够将FTP站点中的文件删除;(2)返回功能中,只能返回到根目录,不能实现返回上一级目录,尝试利用函数GetCurrentDirectory()实现,没有能够做到,希望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2、总结思考通过整个实验的学习,我对FTP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处理文件的一些函数如GetFileName()、IsDirectory()、GetFile()、PutFile()、SetCurrentDirectory()、FindNextFile()、FindFile()、CftpFileFind()和与FTP建立会话和连接的函数CinternetSession()、GetFtpConnection()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
在对代码改进的过程中,又学习到很多其他的函数,能够利用已有的代码结构进行改进完善,实现功能,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也能够正确的改正,操作也更加熟练。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能够熟练运用这次实验中学到的东西。
由于在实验室未能及时做完,所以用自己电脑尝试搭建FTP站点,学习到其整个搭建过程和一些权限设置过程,并且成功利用自己搭建的FTP调试了程序。
七.思考题或讨论题1.简述FTP客户端有几个进程工作,分别完成哪些工作?(1)主进程,负责接受新的请求。
打开熟知端口(端口号为21),使客户进程能够连接上;等待客户进程发出连接请求;启动从属进程来处理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
从属进程对客户进程的请求处理完毕后即终止,但从属进程在运行期间根据需要还可能创建其他一些子进程。
回到等待状态,继续接受其他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
主进程和从属进程的处理是并发进行的。
(2)若干个从属进程,负责处理单个请求。
2. FTP服务与NFS服务有什么区别。
(1)NFS(网络文件系统)是TCP/IP协议集所提供的一种子协议,该协议可以实现LINUX/UNIX主机之间的文件共享。
本质上是文件系统,主要在Unix系列操作系统上使用,基于TCP/IP协议层,可以将远程的计算机磁盘挂载到本地,像本地磁盘一样操作。
(2)FTP(文件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栈所提供的一种子协议,该子协议具体可以实现在以下功能:从客户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文件;从服务器向客户发送一个文件;从服务器向客户发送文件或目录列表。
附录:(部分代码)1、返回功能void CFtpDlg::OnReturn(){m_strPath = "根目录";UpdateData(FALSE);if(pConnection->SetCurrentDirectory("\\"))//设置当前文件路径为根目录{while(m_ListFile.GetCount()!=0)m_ListFile.DeleteString(0);Find();}}2、目录显示功能代码如下:void CFtpDlg::OnDblclkListFile(){UpdateData(TRUE);int nSel = m_ListFile.GetCurSel();CString strSourceName;//获得用户在列表框中的选择m_ListFile.GetText(nSel,strSourceName);if(strSourceName.GetAt(0)=='['){//选择的是目录strSourceName.Delete(0,1);strSourceName.Delete(strSourceName.GetLength()-1,1);m_strPath = m_strPath+"\\"+strSourceName;//显示当前目录UpdateData(FALSE);if(pConnection->SetCurrentDirectory(strSourceName)){while(m_ListFile.GetCount()!=0)m_ListFile.DeleteString(0);Find();}}}3、删除功能代码如下:void CFtpDlg::OnDelete(){//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获得当前输入UpdateData(TRUE);int nSel = m_ListFile.GetCurSel();//返回列表中被选择的项CString strSourceName;//获得用户在列表框中的选择m_ListFile.GetText(nSel, strSourceName);if (strSourceName.GetAt(0) != '[')//选择的是文件{CFileDialog dlg(FALSE, "", strSourceName);//获得文件源地址if (pConnection->Remove(strSourceName)){AfxMessageBox("删除成功! ", MB_OK | MB_ICONINFORMATION);while(m_ListFile.GetCount()!=0)m_ListFile.DeleteString(0);Find();}elseAfxMessageBox("删除失败! ", MB_OK | MB_ICONSTOP);}else{//选择的是目录AfxMessageBox("不能删除文件夹! ", MB_OK | MB_ICONSTOP);}//激活查询和上传按钮m_BtnUpLoad.EnableWindow(TRUE);//m_BtnQuery.EnableWindow(TRUE);//激活用来输入的文本和编辑框控件m_EditFtp.EnableWindow(TRUE);m_EditName.EnableWindow(TRUE);m_EditPwd.EnableWindow(TRUE);m_StaFtp.EnableWindow(TRUE);m_StaName.EnableWindow(TRUE);m_StaPwd.EnableWindow(TRU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