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9岁,初诊于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3日上午9点。
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已有两周,易出汗、手脚发热已有五年,便秘、眼睛干燥已有一年。
现病史: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正常,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有压痛,肝区有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略高。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属于胃热内盛,肝胆不和所致。
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等症状,属于阴虚火旺,肝肾不足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为胃热内盛,肝胆不和,阴虚火旺,肝肾不足。
治法: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黄连30克,黄芩20克,柴胡10克,白芍20克,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7日上午9点。
问诊: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形体稍有恢复。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轻微压痛,肝区无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说明肝肾阴虚火旺的症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诊断: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熟地黄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刻下症:患者近1个月来,常感心悸不安,伴有头晕,气短,乏力等症状,加重时有胸闷,但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出汗,无失眠,无口干口苦,无小便不畅等症状。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病例格式: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XXX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婚育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诊断:
中医治疗:
中药处方: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措施:
随访记录:
病例内容:
姓名:张三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手腕软肿痛,尤其在夜间加重已有10天。
现病史:患者于10天前突然感到左手腕肿胀,伴随着发热,疼痛难忍。
在当地医院进行X光检查未见异常,于是到本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无。
个人史: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工作生活情况正常。
婚育史:已婚,未生育。
家族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左手腕屈曲受限,局部有肿胀和压痛,其他指节无异常。
中医辨证分型:寒湿困络。
中医诊断:手腕关节炎。
中医治疗:疏通经络,温通寒湿,活血行气。
中药处方:当归15g,川芎12g,红花10g,桑枝10g,秦艽10g,干姜10g,白芍10g,甘草6g。
水煎服,一次一剂,每日两次。
针灸治疗:选取合适的经络穴位进行针刺,如曲池、内关等。
其他治疗措施:热敷治疗,每日两次。
随访记录:患者第一次随访时,手腕症状已明显改善,局部无明显红肿和压痛。
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建议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劳累。
第二次随访时,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手腕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
建议继续巩固治疗效果,加强锻炼,以防病情反复。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
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胃溃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张某某
性别:女
年龄:33
联系电话:XXX
二、主诉
张某某患者诉称自觉7月初感觉肩部僵硬,随即出现头晕、头痛,并
伴有头晕恶心、偶发肢体无力,无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至今未有
明显好转。
三、现病史
(1)主诉:肩部僵硬,头晕、头痛,头晕恶心、偶发肢体无力,无发热、食欲不振;
(2)既往史:无 ;
(3)家族史:无。
四、中医诊断
肩周痛阳气不足,头晕头痛可思之头阳明不足、津液不行。
五、中医治疗
方药: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山药12克,桑枝13克,黄芪10克,熟地10克,乌梅10克,五加皮10克,独活9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
其他治疗:保肩贴,敷以紫河石膏,按摩上肩三阳穴,补血补肝,调理脾气。
六、指导意见
(1)定期复查;
(2)注意休息;
(3)保证充足睡眠;
(4)避免情志过度激动。
中医门诊病历 范例

中医门诊病历范例
患者背景:男,15岁。
主诉:患者于本月上旬起突发耳鸣、鼻塞、头晕、头痛,发作数次,伴有乏力、胸胁痞闷,休息后好转,其中鼻塞现仍维持时间较长,右耳有渗出,就诊求医。
体格检查:血压118/73,心率73次/分,体温37.2℃,痰质量,口腔淡暗、舌质淡红、轻动脉络细密。
头颈色苔垂正常,目瞳清澈,无红肿,耳道膈闭可闻胆粉高音,ncs 双侧耳朵弱收缩、右耳多渗出液,部分无收缩;鼻内有肥厚的肉芽、多汁性浊物;鼻孔能正常呼吸,无阻塞症状。
诊断结果:双侧鼻炎,右耳进行性外耳炎。
中医辩证:辩证为气虚湿郁。
治疗方案:施以补益女人汤,外附桔梗石榴膏,口服丹参、温馨生服用药。
病情评价:经过一周治疗,患者鼻塞症状明显好转,耳渗减少,精神进一步改善。
防治指导:平时应该多准备热茶、保暖衣物,勤洗澡,多运动锻炼,注意保暖,减少受寒;多吃生津旺肾、补气养血的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勤于用药,补血补虚。
防治失调导致的鼻。
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60篇(3篇)

第1篇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工人住址:XX市XX区XX路XX号就诊日期:2022年9月10日主诉:患者于1周前因搬重物时扭伤腰部,疼痛难忍,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在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感到腰部剧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感腰部不适。
曾自行服用止痛药,效果不佳。
近日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故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可,表情痛苦,体态自如。
2. 望诊:腰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无异常。
3. 闻诊:患者无特殊气味。
4. 闻诊:患者呼吸平稳,心率、血压正常。
(1)腰部活动度检查:腰部活动受限,前屈、后伸、侧弯均受限。
(2)腰部压痛点检查:腰部压痛点位于腰骶部,局部压痛明显。
(3)腰部肌肉力量检查:腰部肌肉力量正常。
辅助检查:1. 血常规:未见异常。
2. 尿常规:未见异常。
3. X线检查:腰椎正位片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
诊断:腰间盘突出症(L4/L5)治疗:1. 中医治疗:(1)针灸治疗:采用针刺腰部压痛点、足三里、委中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拔罐治疗:在腰部压痛点进行拔罐,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2. 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
(2)理疗:采用中频电疗、红外线照射等方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 日常护理:(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提高腰部稳定性。
(3)保持良好姿势,避免久坐、久站。
4. 随访:1周后复查,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经过1周的治疗,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继续治疗1周后,腰部疼痛消失,活动度恢复正常。
总结:本病例为腰间盘突出症(L4/L5)患者,经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中医门诊内科病历范文

1.刘某,女,46岁,主诉:尿频,尿急3天。
现病史:尿频、尿急,无尿痛,每日排尿次数最多达16次,小腹发凉,纳可,眠可,大便调。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
诊断:尿频病,肾气不固证。
治以补益肾气,固摄缩尿。
处方如下:熟地、山药、山萸肉、黄芪各2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鸡内金15g,益智仁、桑螵蛸、炒白术、覆盆子、陈皮各10g,砂仁5g,3 剂,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温服。
二诊:尿频症状无好转,原方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各15g,3剂。
三诊:8月16日,尿频症状仍无好转,舌淡、苔薄白,脉沉。
改治以温通心阳为法,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瓜蒌、薤白、桂枝各1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豆蔻10g,木香3g,3 剂。
2.赵某,女,52岁,主诉:尿频、尿急5 天。
现病史:伴有尿频遇冷加重,夜尿频甚,畏寒,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尿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尿频,证属肾气不固证,治以补肾固摄为法,处方:山药、山茱萸、益智仁、鸡内金、炒白术、金樱子各15g,桑螵蛸、佛手、丹参10g,砂仁5g,黄芪30g,5 剂。
每日1 剂,水煎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服。
二诊:尿频未见好转,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在原方中加入瓜蒌、薤白、桂枝各10g,4 剂。
3.袁某,女,77 岁。
主诉:咳嗽咳痰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吹风受凉导致感冒,伴见咳嗽咯痰,色白稀,自行服用头孢呋辛酯片、氨溴索口服液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门诊就诊时症见咳嗽,咯痰,痰色白而稀,量多,口干,活动时感胸闷气喘,胃纳不香,夜寐差,小便调,大便软烂,平素怕冷。
舌质淡、苔白微腻、边有齿痕,脉沉缓。
查体:咽喉部轻度充血。
两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
西医诊断:感冒后咳嗽。
中医诊断:咳嗽(寒饮伏肺)。
治宜散寒解表、温肺化饮。
予小青龙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姜半夏、麻黄、杏仁、桂枝各10g,生姜6g,细辛3g,白芍15g,炙甘草5g。
中医门诊病历范文30份

中医门诊病历范文30份中医门诊病历记录的撰写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下面提供五篇中医门诊病历的范文,供参考。
病历范文一:感冒主诉:患者男,32岁,因咳嗽、发热、头痛、鼻塞、咽痛2天来诊。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5℃,伴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清涕、头痛,自感寒战,未经正规治疗,症状持续存在,故来诊。
体检:体温38.2℃,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肺部听诊无异常。
中医诊断:风寒感冒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温中止咳。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9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治疗结果:服药2日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咽痛等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3日,症状全部消失。
病历范文二:胃痛主诉:患者女,45岁,反复胃痛1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胃部不适,饮食不规律时症状加重,近1周来胃痛明显加重,伴有烧心、反酸。
体检:腹部软,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其他查体无异常。
中医诊断:胃痛症(寒凝胃脘)治疗原则:温中散寒,调和脾胃。
方药:理中汤加减。
干姜9g,白术9g,茯苓15g,炙甘草6g,附子(炮)6g。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胃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2周,胃痛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病历范文三:失眠主诉:患者女,28岁,失眠2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开始出现入睡困难,夜醒次数增多,早醒,睡眠质量差,伴有心烦易怒,记忆力下降。
体检:精神状态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治疗原则: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酸枣仁30g,茯苓15g,远志10g,甘草6g,大枣10枚,麦门冬15g。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继续服药1个月,失眠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电话:
【主诉】
(患者自述):
(患者主诉的时间、部位、性质、有无引起原因、有无加重/缓解因素)
【现病史】
(如有多项症状,分次记录)
时间:
病程:
起病原因:
症状及程度:
治疗方法及效果:
现状:
【既往病史】
(成年前、现患、手术、外伤、输血、疾病家族与本人关系等,包括传染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等)
【婚育史】
(婚姻状态、婚龄、生育情况、经期情况,如有多次婚育与不
规则经历分别记录)
【个人史】
(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卫生情况、职业暴露史、起居规
律等)
【月经史】
(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是否痛经、是否绝经、
绝经前后月经状态等)
【体格检查】
(面色、身高、体重、体型、行走姿势、运动功能检查、测量
血压等)
【舌诊】
(舌质:淡红、深红、暗红、青紫,舌苔:白腻、黄腻、白润、薄白、无苔等)
【脉诊】
(脉象:浮、沉、弦、涩、缓、数、迟等)【辅助检查】
(如有必要,包括尿、血、B超等检查结果)【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报告给出初步诊断)【治疗方案】
(包括中药处方等)
【随访与评估】
(包括复诊时间、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