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过程名词解释心理学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名词解释(1)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9.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10.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3.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4.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

15.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4.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5.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刺激量。

26.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值。

2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处,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29、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这种感受性主见增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3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2.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5.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者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达到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6.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存储,存储量、保持时间有限。

37.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38.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9.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4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44.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与属性,舍弃个别特征与属性的过程。

心理学二字名词解释

心理学二字名词解释
17、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2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29、知觉:就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1、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2、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3、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44、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33、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9、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40、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41、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综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98、认知: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70、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71、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72、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概述本文档将对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简答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概念。

名词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研究、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2.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3.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惯等方面。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

简答题1. 什么是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特定的条件刺激后,产生与刺激相关的自发反应的一种研究过程。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2.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并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

该理论强调、冲突和个体内心的冲突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3.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多次将一个中与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呈现,从而使得该中逐渐产生与自然反应相似的反应。

这一研究过程表明,中通过与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可以获得类似的反应。

就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科学。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感知、注意和记忆。

二、感知过程感知是人类获取环境中信息的过程,从而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感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信息传导到大脑和对刺激做出认知反应等步骤。

1.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每个感觉器官都能接收特定的刺激,如眼睛接收光线、耳朵接收声音等。

2.感觉信息传导到大脑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后,会通过神经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

大脑中的感觉皮层对不同的感官输入进行处理和解码,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

3.认知反应感知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是认知反应。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解读和理解,从而使个体能够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注意过程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过程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持久注意等不同形式的注意力。

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众多感觉信息中选择并集中注意力于某些特定的刺激。

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任务需求或目标来决定注意的方向和对象。

2.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多个刺激之间进行切换和分配。

个体能够在两个或多个任务之间快速地切换注意力,以适应不同的认知需求。

3.持久注意持久注意是指在感知过程中,个体能够长时间保持对某个刺激的集中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的延续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记忆过程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的存储、再现和使用。

记忆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和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等阶段。

1.感知输入到短时记忆感知信息首先进入个体的短时记忆,也称作工作记忆。

在短时记忆阶段,个体可以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处理。

2.短时记忆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经过个体的注意和加工,就会进入工作记忆。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过程名词解释心理学
认知过程指的是人们如何接受信息、将信息理解成更有意义的概念、根据这些概念判断出有用的结论以及将这些结论转化为行为表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由心理学家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认知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加工、思维、记忆、关注、解决问题、判断决策等。

信息加工是指接受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涉及感官处理、特定时间周期处理、语言处理等多种信息处理方式。

思维是指认知过程中的概念形成以及思路发展的过程。

记忆是将认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便供以后使用的过程。

关注是指认知过程中对某些特定信息的集中程度,以及如何处理其他信息。

解决问题是指认知过程中将信息结合起来找出有意义的答案的过程。

判断决策是指认知过程中基于结果来实施行动的过程。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