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德国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差异
文化的定义及中西文化差异

1.
写实:形象逼真,注重比例,真 实客观。
勒,讲究“遗形似而尚骨气”,为
艺术的真实而冲破生活的真实。
2. 有留白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 皆成妙境”。
2. 解剖学,重视人体骨骼筋肉的表 现形状。
3. 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 几何形焦点透视,造型严谨。
4. 敢于突破物象本身的色彩代之以情 感中酝酿的色彩。
Whilst my poor lips which should that
harvest reap,
• 2)追求“言外之意”: 例: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 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 秋岁》
At the wood's boldness by thee blushing
stand! ——莎士比亚十四行情诗第128首
5.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唐朝的张彦远
4. 注重利用光学原理,表现客体的 色彩变化、明暗对比、高地远近、 大小比例等。
5. 宗教色彩,服务于宗教。
科技比较
传统科学: • 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
科学技术是建立在手工生产的基 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没 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近代科学: • 西方科技与机器大生产密切相连。
2016-2017 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李子吟——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中 餐 、 中 医 药 和 武 术 是 海 外 受 访 者 眼 中 最 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美国在构建与塑造国家形象的过 程中,采取的是政府外交、公共
外交与民间外交互补联动的模式。
塑造“民主灯塔”“全球领
• 西方语系人文性强,自然性弱,具有 单向推理性。
东西方礼仪差异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东西方礼仪之比较
世界民俗趣谈的课很快就要结束了,这半年来与杨老师的学习,了解了世界上各国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婚俗传统、民族服饰等。我学到了各个国家与我国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了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民俗。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 ― 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其根本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
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
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
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
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
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
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 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
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
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
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思维的广泛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
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的文化是比较和平的文化东方的文化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中德文化与生活习惯差异

互相了解
中德两国人民可以通过互相了解对方的节日习俗,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德节日文化交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口味偏清淡
德国菜口味偏清淡,调味品使用较少,强调食物本身的口感和味道。
德国饮食习惯
德国啤酒在中国流行
德国啤酒在中国逐渐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品尝和喜欢德国啤酒。
中德互相借鉴烹饪技巧
中德两国在烹饪技巧方面也有互相借鉴的情况,例如德国的烤肉技巧对中国烧烤文化有一定影响。
中式餐厅在德国受欢迎
随着中餐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式餐厅在德国开设,提供各种中国菜肴。
亲子关系
德国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空间,而中国人可能更加开放和直接。
隐私观念
01
03
02
04
中德家庭观念比较
05
CHAPTER
中德教育观念差异
重视知识传授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
集体主义导向
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和纪律。
家庭期望
中国家庭普遍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较为普遍。
重视效率
德国社交习惯注重效率和实用性,在商务场合中尤其明显。
德国社交习惯
中德社交礼仪异同
称呼礼仪
在中国,人们通常根据辈分和年龄来互相称呼,而在德国则更注重对方的职位和身份。
送礼礼仪
在中国,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而在德国则相对较少见。
餐桌礼仪
中德两国在餐桌礼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中国,让客人多吃菜是礼貌的表现,而在德国则更注重个人需求和喜好。
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分析

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分析班级:物流101班组员:于雪(05)于晓倩(15)孙士彬(22)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分析霍夫斯塔德曾做了文化如何影响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并且从五个维度做了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他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下面就四个国家在五个维度方面的不同做了简单分析。
四个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五个文化维度:Power Distance(PDI)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组织中各成员在拥有的权力上的一种差距。
在权力差距大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往往会追求地位的差异化,此时就要根据不同的人群满足不同的需求来制定市场的营销策略。
而权力差距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于平等都有着共同的追求,如果营销方案太过追求地位身份的差异就显然行不通,此时就要制定一种差异小的策略。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IDV):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往往想要为自己寻求利益,相反集体主义者则会无条件的对组织忠诚,更加重视集体的利益。
所以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地区,营销计划要更多考虑的就是个人喜好,要积极满足个人的偏好和需求。
而在集体主义的地区就要从组织各方面进行考虑。
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MAS):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象征着具有男性气概的社会气息和氛围,男性化的社会会表现得坚强,阳刚,追求物质成就和自信感。
而女性化的社会就象征着一种温柔,细腻,更加注重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的社会。
现在社会中两种氛围相互融合,有的地区更加偏向于男性化社会,有的地区更加偏向于女性化的社会。
市场定位上要根据社会更加偏向于哪一方来选择更加具有男性化坚强气质的营销策略或是更加偏向于女性化温柔的气质。
Uncertainty Avoidance(UAI):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就是指人们对于未知事件和文化感到威胁的程度。
规避指数越高代表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喜好冒险,害怕承担风险,此时就要制定一种保守,较少改变的营销策略和方式。
在职场和工作文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职场和工作文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之处?职场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的地方,也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但是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在职场和工作方面往往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具体探讨在职场和工作文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
一、礼仪与文化的不同1.中西方礼仪区别中国人注重礼仪,例如可能觉得长辈发脾气是在对自己不尊重,而在西方,年轻人可能会因为自己得到尊敬而感到光荣。
在不同国家的职场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职场习俗,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职场中的礼仪,并且与同事、经理和客户妥善相处。
2.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在职场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
例如,在中国职场中,使命感和集体主义有很高的地位,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职场则更注重独立性和个人主义。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1.语言交流在中国的职场中,员工之间和员工与经理之间的交流倾向于面对面的方式,这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合作意愿。
而在西方国家的职场中,可能会更多地使用电子邮件、信息和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2.非语言交流在沟通方式方面,不同国家也有自己的特色。
例如,在日本和韩国的职场中,员工与上司的交流中往往会有很多的弯弯绕,这是由于他们注重顺从和尊重。
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职场中,员工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的不同1.工作时间不同国家的工作时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员工的工作时间比中国和美国要短。
在中国,员工可能需要做六日工作制,而在一些国家,员工可能制定了完全不同的工作时间表,例如周二到周六工作,周日和周一休息。
2.休息制度不同国家的休息制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德国和法国,员工拥有比中国和美国员工更多的带薪假期时间。
在西方国家,员工甚至可以获得带薪陪产假、产假和病假等。
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改善职场生态来保护员工的权利,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带薪年假也已经增加到了15天。
结语职场中的礼仪、文化、沟通、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都是由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中国与德国的文化差异【德文】

DEUTSCHLAND
CHINA
Meinung
意见
DEUTSCHLAND
CHINA
Pictures: Copyright by Yang Lin
DEUTSCHLAND
All das sagen was man denkt Schnell zum Punkt kommen Kritik offen aussprechen Nichts negatives im Raum stehen lassen
„Pünktlichkeit ist die Höflichkeit der Könige“
Wer den anderen achtet, sollte nicht zu spät kommen; Selbst wer in der Hierarchie weiter oben steht, sollte dem anderen den Respekt zollen, der ihm zusteht (und ihn so behandeln, wie man selbst behandelt werden möchte)
Quelle: http://www.redensarten-index.de
Ausnahmen: Deutsche Bahn ;)
&
China Railway High speed
Offenheit für Neues
Neuheiten
对待新事物
DEUTSCHLAND
CHINA
Pictures: Copyright by Yang Lin
CHINA
Bescheiden sein “Zwischen den Zeilen lesen” Gesicht wahren (das eigene & das des anderen) Gute/angenehme Atmosphäre schaf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