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合集下载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现状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现状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现状调查统计及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多元文化在我国的渗透,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中,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九零后,有较多的同学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和越来越陌生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逐渐被淡化。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识;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驱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大学生为为民族,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导思想。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大学生们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快速而顺利地融入社会、并且为社会做贡献。

因此,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的现状,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一、九零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现状调查为了有效掌握九零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情况,在大学生中构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我做了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问卷调查,课题调研涉及2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2 名,女生8名;党员4人,团员10 人,群众6 人;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都是大学生。

方法是随机抽样,匿名答卷,当场回收。

(一)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知和了解程度的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25%的大学生表示十分了解,75%的学生表示仅仅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或者党课、团课上了解。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方面的问卷,10%的学生表示经常看马克思主义的著作,50%的学生表示偶尔看,40%的同学表示没看过。

在关于大学生是通过哪种途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表示是课堂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令人担忧,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识都是来自课堂,主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数偏少。

(二)九零后大学生对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看法,学习的情况和初步的认识基本良好。

回答平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到课情况,90%的同学表示按时到课,从不缺课;10%的同学表示要到交作业的时候才去。

关于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研究现状的反思

关于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研究现状的反思

关于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研究现状的反思【摘要】马克思生产力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核心概念、历史演变、现代马克思主义对其的回顾与批判,以及在当代的应用与挑战进行了探讨。

还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了反思。

结论指出马克思生产力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研究与理论创新,并推动其在实践中的落地和推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理解,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 生产力思想, 研究现状, 核心概念, 历史演变, 现代马克思主义, 应用与挑战, 不足与问题, 理论价值, 研究与理论创新, 实践, 推广。

1. 引言1.1 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重要性马克思生产力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的主要力量。

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力的作用和意义,他指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张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出了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只有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我们实践中的改革和建设。

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对于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研究现状的意义研究现状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促进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对生产力思想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拓展对社会变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浅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浅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浅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涵盖着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取得斐然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研究范围过窄、研究维度不平衡、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实效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长时段工程,因此,应结合其研究现状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引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理论成果;实践Analysis of the study situation of the 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Abstract: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is a huge project, which encompasse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spects. So far, the study of 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has gained good grad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deficiencies such as the range of study is narrow, the dimension of study is unbalanc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ory and so on. Chinesization of Marxism is a long-term project, we should improve the stud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y,exploring china-styled Marxism theoretical results to lead the new perio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Chinesization of Marxism;study situation;Theoretical results;Practice中国共产党伴随着探寻正确指导思想诞生,成立伊始,它就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唯一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的正确指导思想,自党的成立到现当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坚守的使命。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的问题与出路1.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本体论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概述简述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特点与意义,梳理其思想渊源与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3.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问题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内在矛盾与不足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物质和形式的辩证统一等。

4.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的新视角提出现代哲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的新视角和方法,如公平正义思想和文化人类学等,分析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

5.建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体系探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本体论基础,倡导建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此为依据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指导。

6.结论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研究和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今后研究应把握的重点和方向。

第一章:导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已经无法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既具有理论高度,又能够指导实践的思想体系,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和实践检验,依然具有巨大的活力和影响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章将从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历史渊源、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本体论思想,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能力。

第二章: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概述概述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特点与意义,梳理其思想渊源与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众所周知,马克思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概念是物质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是对世界的本质的分析,以此揭示社会矛盾的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性。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发表时间:2010-08-17T08:34:36.170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田娇[导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姓名:王田娇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510640 )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学习和掌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自身发展的要求。

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其现状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本文试图从调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运用,确定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位置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命运进行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未来命运在人类胜利走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作为我们时代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迈向新的起点。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如何?它将朝何处发展?应该怎样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面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状﹙一﹚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各种认识。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人们吃惊地发现: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时候,却难免重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覆辙,究其原因,不仅“应用”或“解决”的方法存在犯错误的可能,而且我们所学习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能是错误的。

于是人们开始追问和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种种认识:一是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马克思化”。

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适应前苏联极“左”政治需要的统治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头上堆砌了很多非法建筑,在极“左”政治的先在性强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处于遮蔽状态,只有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文本,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经过马克思化才能走向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是 。将 马 克思 主 义 的 世界 观 运用 于具 体 的认 识 世 界 和 改造 世 代 西 方的 优 秀社 会 科 学 研究 成 果 如生 态 社会 主 义 的优 秀 研究
界 的实 践 .就 形 成 了 马克 思 主义 的方 法论 。马 克思 主 义 方法 论 成 果 。因 为 马克 思 主 义 本身 就 是 吸收 、改 造 近代 西 方优 秀 社会
2.正 确 处 理 马 克 思 主义 中国 化 与西 方 优 秀社 会 科 学 研究
的世 界 观 主要 包 括 自然 观和 社会 历 史 观 .其 中心 就 是要 以辩 成 果及 西 方 马 克思 主 义 的关 系。 我们 与 中 国实 际 紧密 结 合 的
证 的唯 物 的 观 点来 认 识 世界 .其根 本 要 求 就 是要 做 到 实事 求 “理 论 ”,除 了作 为 指 导 思想 的马克 思 主 义外 .还 应 该包 括 近现
究 。而 对 马 克思 主义 政 治 经 济 学 和 科 学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中 国 化 的研 究 则 相 对显 得 比较 薄 弱 ;对 毛 泽东 思 想 、邓 小 平 理论 和 “三个 代 表 ”重要 思 想 以及 科 学 发 展 观在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中 的贡 献 研 究 得 较 为 全 面 、深 入 ,对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和 谐 世 界 等 的新 贡献 。显 然研 究 不 够 ,使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研 究 缺 少 发展 的连 贯 性 、内在 的逻 辑 性 和 历史 的厚 重感
然 过 程 中 如何 发 挥 自己 的主 观能 动 性 .采 取 正确 的方 针 政策 , 能深 刻理 解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 历 史 必然 性 和 伟 大 意 义 .才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在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多种现象。

许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存在认识偏差,信仰不够坚定。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泛滥、社会价值观扭曲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有效传播渠道,导致学生对其认识不深刻。

针对这一现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建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应用和发展,大学生对其的信仰将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学生的责任,更是提升自身素质,服务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措施、总结、未来展望、重要性、学习、现代社会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作为国家的未来希望和栋梁之材,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信仰问题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新时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一些困惑和迷茫,表现为信仰淡薄、思想虚无等现象,对这种现象深入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深入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近年来,新时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信仰热情也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也直接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和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提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分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的识而揭示出历史的必然性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得到反复的实践检验和严密的逻辑证明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高的理论,其宗旨是为了消灭不平等,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平等,以及解放人类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代表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的目标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在人类思想领域中的无比先进性和革命性。

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是对崇高科学的信仰。

1.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1.1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淡漠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科学的信仰,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却存在淡漠的倾向。

根据许多调研分析结果,可以了解到,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想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知。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问题的回答,文科生的正确率为69.2%,理科生的正确率为39.8%,而理科研究生的正确率仅为20%。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有说服力和是否过时了这个问题,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在问答“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这个问题时,有8.2%的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而有15.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性是缺乏正确的认知,当然就无法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信仰了。

1.2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抬头当代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的同时,对功利主义的信仰却在不断的弥散,这体现在大学生学习、交往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作者:郑正真朱文雁来源:《知与行》2015年第05期[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

当前,国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内研究的现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其不足之处。

一方面,对柯亨的发展命题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思想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分析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赖特;埃尔斯特[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05-05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罗默、赖特和埃尔斯特等。

随着1978年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具体的探讨,由余文烈教授撰写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思潮基本观点的著作,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通过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研究思想的现状分析进行理论反思,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概述1.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美国当代哲学家M·怀特在评述当代哲学倾向时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分析将会成为“最强有力的趋向”。

当然,形成这种“趋向”并不是偶然的。

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但资本主义暴露出尖锐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第二,英美国家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第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

从学术背景上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的内在要求,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

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认识程度不同。

分析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出另外一种研究理论,运用更为精确的言语和严谨的论证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形成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有学者提出,分析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过自身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必然结果。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个学派”的问题上国内学界对此存在较大的争论。

王凤才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思想体系,称不上为一个学派,只不过是提供了另外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路径,它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

段忠桥教授也持有这一观点,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运用了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他们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他们在具体运用那种分析方法以及重构出一种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分歧较大,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学派。

与此相反,罗默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著作中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诞生于1978年,标志是G·A·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和J·埃尔斯特的《逻辑和社会》这两本书的出版。

”余文烈教授则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一个学派,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所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都运用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该学派有固定而稳定的成员,他们提出的思想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柯亨、罗默、范帕里斯、普舍沃斯基、E·赖特等著名学者。

第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评价方面存有共同的看法,在政治上也有共同的主张,认为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较多的不公正现象,滋生了多种异化现象导致了社会不稳定,进而提出存在一种优越于现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2.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其概念较为清晰、论证较为严谨的理论。

当然,它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存在区别。

对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国内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王福兴教授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学派,认为该学派与西方其他马克思主义一样,在政治上更倾向于同情民族社会主义,并没有独特的政治立场。

接着,他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首先,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构,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概念明晰和逻辑连贯的效果。

其次,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通过使用明晰和抽象的模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达到论证步骤的形式化。

最后,运用理性选择的方法。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更多地使用了“理性的行为者模型”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具体研究。

李特尔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发展,是因为它特别认真地对待这种方法,它把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思想同理性选择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

”[1]余文烈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三点:首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抽象原则。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们十分注重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内在思想。

其次,试图寻求理论的微观基础。

罗默认为我们在阅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时,应当要运用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还是较为匮乏的。

最后,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不能采用教条式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

罗默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是建立在马克思写过的东西和说过的话都是正确的前提下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而这种理论上的预设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思想的教条主义的理解。

与此相反,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只是把马克思思想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他们只服从理论推演自身的严格性和融洽性,在研究方法上结合了现代数学、数理逻辑和模式来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微观基础”[2]。

段忠桥教授赞同柯亨和迈耶的具体论述,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存在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是分析哲学的方法,将分析哲学的方法结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

在他们看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很多地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论述还不够严谨,使得表述出来的概念也不够清晰化。

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建构,能够达到概念明晰化、论证严谨化的理论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

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推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宏观描述上,坚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作为具体解释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

分析马克思主义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整体主义,认为把社会形态和阶级解释为具有它们自身行为规律的整体是不够全面的[3]。

何增科教授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的研究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包括阶级结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理论、经济危机等。

由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运用了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研究,致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分歧,形成在政治立场上也有不同意见。

在谈到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时,何增科教授引用了埃里克·奥林·怀特四种承诺(特征)的观点。

首先,怀特认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注重常规的科学规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理论。

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的研究,强调有计划的概念化的重要性。

再次,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更加明晰化、论证严谨化,强调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的论点都应达到条理清晰的效果。

第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论在解释的理论还是在规范的理论研究中都要强调个人有目的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将个人理性和选择的分析联系起来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4]。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1.柯亨对发展命题和首要性命题的论证。

柯亨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著作中指出:“我要为之辩护的是一种老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种传统的概念。

按照这个理论,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兴衰更迭促进或阻碍这种发展。

”[5]3可以看出,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主要是包括重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进行了界定,关于他的辩护体现在生产力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两个命题所构成的。

首先,柯亨的发展命题认为自然界并不能完全满足于人类,以人类的理性为视角进行考察,提出生产力发展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

发展命题作为柯亨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的前提条件,其本质是技术决定了。

其次,柯亨的生产力首要性命题运用了功能解释的具体方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展开探讨,认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决定性作用。

在他看来,马克思论述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上层建筑是为了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助于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定发展,生产关系则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上层建筑的特征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经济基础的性质又是由生产力的性质来说明的,在这个关系上是存在矛盾的。

为解决这一矛盾,柯亨提出了他的功能性解释的方法,并认为运用这一方法就能消除两个命题表面上存在的矛盾,并使首要性命题得以成立。

在他看来,没有其他方式能够维护生产力对经济结构的首要性,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到了制约作用。

2.罗默关于剥削的一般理论。

罗默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自由地损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和《剥削与阶级的一般理论》著作中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博弈论的主要观点,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理论的观点加以修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罗默看来,马克思运用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存在剥削这一问题做了解释。

劳动价值论指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