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

合集下载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探要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探要

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探要摘要社会主体问题是近年来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对于社会主体即人的问题,许多论著不乏有益的见解。

本论文意旨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的研究,紧扣“社会主体”这一主题,以马克思学说的社会主体思想为理论依据,以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关系为切入点,研究了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及其统一的基础是科学实践。

正确把握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辩证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方面可以加深和丰富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改造和完善社会主体,使其更有效地改造社会客体,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主体;客体;辩证关系;科学实践一、引言关于主体概念,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体的研究,区别于其前的一切非科学的以社会为对象的研究。

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这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只有人才能够成为主体。

人是唯一能够主宰白已命运的一支力量。

自然界只能是主体活动的对象。

即使是有生命的动物,由于它没有意识,没有“自我”,因此它和它所活动的对象的关系仍然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实践性。

正是人的实践性使人获得了主体的地位。

人通过自已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体,自然成为人的活动的对象即客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的认识与实践范围逐渐扩大,人自身也成为人活动的对象。

这样,人就不仅仅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马克思不是在抽象的社会关系中考察人,也不是用对物的关系的考察来代替对人的关系的考察,而是时时处处通过实实在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物与物的关系透视人与人的关系。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是构成主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则是客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

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相互转化而形成生生不息的辩证运动,科学实践就是在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和发展的,其基本内容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以及它们之间双向对象化的有机统一过程和活动。

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指从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主体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影响和被影响,以及其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针对性。

通过从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主体的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体的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提供依据。

其次,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通过从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社会主体的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体的真实需求和实际情况,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提供保障。

最后,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

通过从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主体的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适应,从而揭示社会主体在社会中的普遍作用和意义。

这有助于拓展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为研究结果的普及和应
用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运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信度和普遍性,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平时学习的实践与感悟,分析了本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从人类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做了重要阐述。

一、人类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人类自从猿类进化而成的高级动物,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通过自身与自然作斗争,与其他群体、个人交流逐渐形成自身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并且通过代代相传积累,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完善自己认识,指引自己的行为规范,尤其到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发展尤为突出。

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以机器生产为动力,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从农业为主体的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步走上了实证化的道路,自然科学的实用性研究方法也扩展到人文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认识走上了追求客观性的道路,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当代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理论。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为目标。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加上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们的社会行为,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灵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绎方法论是关于方法本身的理论,是一系列有关方法与理论的学说是方法的哲学,或者说是与一定哲学观点相联系的,主要探讨研究基本假设、逻辑、原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浅析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

浅析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

浅析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作者:张艺媛赵永健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两大理论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思想,而在唯物史观中明确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关于讨论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人的历史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社会主体活动实现的。

因此,马克思坚持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研究社会的历史发展,肯定人的主体性,坚持群众史观。

关键词:社会主体性群众史观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1-011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在马克思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都在不同视域上探讨过人的主体性问题;而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尤其是批判和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主体性思想:前者是“绝对精神”的一部分;后者是旧唯物主义的一部分。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就是从主体性方面入手的。

高度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社会发展就是“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就要研究“现实的人”的发展。

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从事物质生产、社会政治、艺术科学实践的人,处于当下社会活动的人,其身体现状、情感智力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且具有不同的学科社会知识背景,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人。

“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人”就是历史中的主角,如果说历史是一部宏篇巨作,那么出现在历史中的人,就都是导演、编剧和演员。

倘若离开“现实的人”来谈及历史,那么这部历史将是空壳。

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而唯物史观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体是社会现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或集体。

研究社会主体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下面将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别介绍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研究社会主体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入的访谈、参与观察和案例研究等方式,以了解社会主体的行为、看法、意识和价值观等内在特征。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研究人类的主观感受和种族、性别、年龄等差异对社会主体行为的影响。

定量研究方法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式,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社会主体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趋势等。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研究群体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社会主体可以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和观察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是通过人为操纵和控制变量,以验证因果关系和推断社会主体的行为规律。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设计不同的条件,观察和测量社会主体的反应和行为,从而得出结论。

观察研究方法则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社会主体的行为、态度和感受等,以了解其心理过程和行为动机。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室观察,甚至是通过录像、录音等技术工具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深入揭示社会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心理机制。

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研究社会主体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描述、推断和预测等。

研究者可以利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建立模型和进行回归分析等方式,研究社会主体的行为选择、收入分配、消费行为、价格变动等经济问题。

计量经济学方法则是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假设,以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经济学分析和实证研究。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数理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对社会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研究社会主体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内容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上半学期课堂所学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本文主要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践联系矛盾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对于认识有着决定作用,认识也能反作用于实践。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例如: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制造出了显微镜、望远镜、雷达和人造卫星等先进的设备,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我们探索世界的深度,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这个过程中,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我们从结绳记事发展为珠算记账,最后到电子账簿。

实践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是大众的意见吗?根据《圣经》,人是由上帝所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人们也都相信人是上帝造物。

但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一系列考古、生物研究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可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那么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权威吗?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重者下落快,轻者慢。

但是经过伽利略的科学试验发现:100磅和1磅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同时落地。

那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对社会中各种不同主体的行为、观念、动态等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释。

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体研究的方法。

一、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观念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获取深入理解和洞察社会现象的方法。

在社会主体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通常采用深度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手段,以获取丰富的描述性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和分析,揭示社会主体的行为动态和内在逻辑。

定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社会主体的个体经验和情感进行深入挖掘,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细致的描述,有助于揭示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观念等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以获取客观的、可比较的数据,揭示社会主体之间的规律和关联的方法。

在社会主体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手段,以获取大量的数字化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揭示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定量研究方法注重对社会主体的普遍规律和趋势进行总结和归纳,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揭示社会主体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三、综合研究方法。

在实际的社会主体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往往是相互结合的,以获取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定性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描述,有助于挖掘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普遍的规律,有助于揭示社会主体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综合研究方法能够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体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总之,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是社会主体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各有特点,相互结合能够为社会主体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教学的启示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教学的启示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教学的启示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一种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

在教学中,这种方法可以为教师提供很多启示。

首先,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
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样可
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强调了社会交往与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
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

通过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
等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合
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再次,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强调了文化多元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跨文化
交流和教育。

通过引入多元文化素材、跨文化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了
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最后,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强调了实证研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
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

通过开展课程评估、教学反思等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于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注重个体主体性、社会交往与互动、文化多元性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就是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研究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人是社会的主体,要想研究社会就必须先研究社会的主体。

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主体的研究中指出了三点,一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二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它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备不同的社会属性和特征的人;三是社会历史研究应当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

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中就提到整个世界历史无外乎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复活。

如果把社会历史的过程发展看做是一部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既是这部历史剧的演员,也是这部历史剧的导演和编剧。

此外,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人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现今,在我国政府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建立在马克思所说的人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应当以人的发展状态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要突出人的发展状态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马克思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主体,但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它从社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和发展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人才能从片面发展到全面、从畸形发展到完整、从贫乏发展到丰富、从潜在发展到现实。

另外,人的才能的施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制约人、塑造人,现代化社会塑造着现代化的人。

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的条件。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因此,人的发展既是
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手段。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并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简单的堆积。

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就是指一切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换言之就是社会。

“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强调要注意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当然在马克思看来这诸多关系中也存在主次, 其中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 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主体的历史作用,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4年秋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携手创作的《神圣家族》中提到“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劳动者所创造的物质生产资料如衣服、食物等是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其对水稻杂交技术的研究,最终使得我国水稻生产产量提升了百分之20,这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最好的说明。

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发明、艺术创作是劳动人民亲自制作和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产生了许多发明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直接为人类创造了重要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劳动的进步,使得人民群众直接的社会交往需求也越来越急迫,这样,语言、思维、文字就发展起来了,科学、技术、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使社会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楚辞,就是吸收了当时大量的民歌民谣写成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也都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精华发展而成的;《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

最后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因为人民群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人民群众坚持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结果。

事实证明:“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所指的人民群众既包括普通群众,也包括杰出人物,纵然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是他并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

任何杰出人物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他就失去了坚贞力量,必然会面临着失败。

唯心主义者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这样的英雄史观直接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倘若没有人民群众,敢问陈胜吴广怎么会起义成功;倘若没有人民群众,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怎么获得成功;倘若没有人民群众,乌克兰橙色革命事件怎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人物加速或者延迟了历史革命的进程,但是不是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