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设计与验算

合集下载

具有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具有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具有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地基极限承载力是指地基在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是通过
开展合理的基础设计以及计算的预报的地基表面的极限承载力。

计算
地基极限承载力需要考虑地基分层、地基屈曲量、地基承受轴力、工
程地质和地基厚度等原因对地基极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应该特别注意地基厚度问题。

一般来说,在软弱下卧层地基,
一般厚度不可太小,若有厚度只能是有限厚度,可能会影响极限承载力,从而减小极限承载力,所以建议在计算时尽量保持厚度的要求。

其次,应该特别关注地基的分层设计,如若连续下卧层孔隙具有泥质
层及其它地层,那么就要保持孔隙的均匀性。

给地基设计时,要保证
地层的吸潮性、吸水性及抗渗性;孔隙层中的渗水曲线应得到严格控制,不宜过大,以免减小极限承载力。

另外,在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时,很重要的是要考虑地基地质状况,
比如岩石强度、岩土成分及其它材料,这些都会影响地基极限承载力。

有时也需要考虑地基屈曲量,错位及堆积单元的非稳定性等。

另外,还要考虑地基处承受轴力的情况,比如柱状物的位移以及其它
支撑的失效,都会对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计算地基极限承载力时,除了要特别注意地基厚度、地基
分层以及地基地质状况外,还要考虑地基屈曲量、承受轴力以及地基其它因素的影响,以便准确得出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极限承载力。

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

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

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
复合地基是在原有地基的基础上,通过新增加一层支撑土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地基形式。

由于软弱下卧层的存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成为必要的工程措施。

而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改进地基的方法,在近年来逐渐得到工程实践的应用。

为保证复合地基的安全和稳定性,需要进行验算。

验算的目的是确认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和规范,并且经过验算后确定复合地基的工程安全性。

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需根据实际的工程条件确定复合地基的荷载。

毫无疑问,荷载是影响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验算前需要对荷载进行详细的测算和分析。

其次,需要进行承载力分析。

在进行承载力分析时,需要考虑地基与土层之间的接触面、地基的形状以及土体的力学性质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计算,可以确定复合地基在不同荷载下的承载能力。

最后,还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

在进行稳定性分析时,需要考虑复合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土层的剪切强度以及不同荷载下的变形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复合地基在不同荷载下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复合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计算过程,需要对荷载、承载力和稳定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计算,并且需要遵循相关的工程规范和标准。

对于工程设计者来说,需要了解复合地基验算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并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选择合适的验算方法,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修

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修

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1、由PKPM计算出上部荷载作用在基础顶部的标准值荷载:F gk = 1800.00 kN F qk = 80.00 kN不变荷载分项系数r g = 1.20 活荷载分项系数r q = 1.40F = r g·F gk+r q·F qk = 2272.00 kN2、根据地勘资料可知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如下表:地基软弱下卧层计算简图4、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1)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假设:21644mblA=⨯=⨯=kPa194.68)5.05.1(m/186.1)34(m/6.193.0160)3()3(33=-⨯⨯+-⨯⨯+=-+-+=mkNmkNkPadbfakfakmdbγηγη(2)验算基础底宽度22316m 80.13m5.1m /2068.1942272m A kN kPa kN h fa Fk A =≤=⨯-=-≥γ 故:假设基础底面积21644m b l A =⨯=⨯=满足要求。

(3)基底处附加压力kPamm kN m mm m m kN kN A Gk Fk Pc Pk P 1455.1/18m445.144/202272330=⨯-⨯⨯⨯⨯+=+=-= (4)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设计值由5.042z 359.14.40.721==<==≥b MPa MPa Es Es A ,;故由《规范》知︒=23θ kPa46.71)23tan 224)(23tan 224(14544)tan 2)(tan 2(0=︒⨯⨯+︒⨯⨯+⨯⨯=++=m m m m kPam m z l z b lbp Pz θθ(5)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标准值kPa m m kN m kN m m kN Pcz 6.462)/8.9/6.19(5.1/18333=⨯-+⨯= (6)下卧层顶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3333/31.1325.12)/8.9/6.19(5.1/18m kN mm m m kN m kN m m kN m =+⨯-+⨯=γ(7)下卧层顶面处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149.93)5.05.3(m /31.130.1110)3(3=-⨯⨯+=-++=m kN kPa d fak fak m d γη (8)验算下卧层强度kPa fa Pz 93.149118.06kPa 46.6kPa kPa 46.71=<=+=符合要求。

软弱下卧层验算例子

软弱下卧层验算例子

2.基础类型矩形基础3.基础参数基础尺寸: b×l=2000×2000mm2 基础埋深:d =荷载: Fk = 地下水位埋深:4.计算参数设计时执行的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以下简称 "基础规范" 基础宽度承载力修正系数:5.地质参数土层名称重度kN/m3 模量Es 厚度(m) 深度(m) 承载力(kPa)1 填土2 粉质粘土 1503 淤泥质土 84二、计算步骤1.计算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基础自重和其上的土重为:Gk=rgAd=20×××= kN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pk=(Fk+Gk)/A =(+)/(×) = kPa基础底面自重压力为:p c=gm1d= ×= kPa上式中 gm1为基底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浮重度gm1=×+×/+ ==m3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为:p0= pk- pc= = kPa2.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附加压力按扩散角计算Es1/Es2 = =z/b = =Es1为上层土压缩模量,Es2为下层土压缩模量;z为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b为矩形基础底边的宽度;查"基础规范"表,得q=23°;由"基础规范"式,得pz = lb(pk-pc)/((b+2ztanq)(l+2ztanq))= ××( /(( +2××tan 23°) ×( +2××tan 23°))= (×)= kPa3.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压力pcz= gmd= ×= kPa上式中 gm为软弱下卧层顶面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浮重度gm=(×+×+×)/(++)== kN/m34.根据"基础规范"条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 fak+ndrm (d -= + ×× -= kPad为软弱下卧层顶面距地面的距离。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应注意的问题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应注意的问题

验算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软弱下卧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验算时,应根据软弱下卧层土
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密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来确定软弱下卧层土的承载能力。

2 地基土体的厚度:地基土体的厚度也是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因素之
一,所以在验算时,应注意地基土体的厚度是否足够。

3 地基土体的形态:地基土体的形态也会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所
以在验算时,应注意地基土体的形态是否合理。

4 地基土体的水状态:如果地基土体的水状态不好,会影响地基的
承载能力,所以在验算时,应注意地基土体的水状态。

5 地基土体的应力状态:地基土体的应力状态也会影响地基的承载
能力,所以在验算时,应注意地基土体的应力状态。

6 设计荷载:在验算时,还应注意设计荷载是否合理,以及荷载是
否均匀分布。

7 其他因素:还应注意其他因素,比如地震作用、温度变化、湿度
变化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

另外,在进行地基承载力验算时,应使用适当的土力学理论和计算方法,确保验算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还应注意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与实际情况相符。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应注意的问题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应注意的问题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应注意的问题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是确定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步骤。

针对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的验算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正确识别软弱下卧层地基的承载力特点,例如地基的强度大小、稳定性、屈服特征等,应合理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

根据不同重要性设计对应的抗压及抗拔强度,也是施工安全常识。

2、精确把握软弱下卧层地基能否满足工程要求的情况,在一般条件下,地基下面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确保地基的承载强度和刚度满足工程的要求。

3、明确地基承载力的试验,针对软弱下卧层地基,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试验类型,应尽可能使用收集全面详细的定位水平和垂直承载力试验数据。

4、确定地基支撑方法,软弱下卧层地基必须提高支撑质量,开展加固、助推、补偿等支撑措施,合理选择支撑分布和结构参数,确保工程特性。

根据以上分析,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的验算,应注意的问题说明了,要正确识别软弱下卧层地基的承载力特点,精确把握软弱下卧层地基能否满足工程要求,明确地基承载力的试验,以及确定地基支撑方法等。

只有将以上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保证软弱地基验算的准确性,确保设计施工的安全性。

软弱下卧层验算(新)

软弱下卧层验算(新)

基础底面长L=基础底面宽B=
基础高度h=
轴力标准值F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系数ηd=
1.0基础砼容重γc=
25.0kN/m 软弱下卧层顶面埋置深度dz=
7950mm 基础埋置深度d=
第一层土(持力层上面)土层厚度d1=
第一层土的重度γ1=
持力层土的重度γ2=
上层土压缩模量Es1=
下层土(软弱下卧层)压缩模量Es2=
地下水埋深dw=
下卧层顶面以上平均重度γm=
10.523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z=
218.34kPa 基础自重Gk1= γc * Vc =γc * L * B * h=46333.50kN 基础上的土重Gk2 = γ1 * L * B * ( d - h)=88168.83kN 基础自重Gk = Gk1 + Gk2=
134502.33kN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z = dz - d=1757mm z/B=
0.02Es1/Es2=
2.00地基压力扩散角θ=
0.0°pk = (Fk + Gk) / A=124.27kPa
pc = γ1 * d1 + γ2 * (d - d1)=111.47kPa
pz=L*B*(pk-pc)/[(B+2*z*tanθ)*(L+2*z*tanθ)]=12.80kPa
pcz = γm * dz=83.60kPa
pz + pcz =96.40<faz=218.34kpa通过。

软弱下卧层验算

软弱下卧层验算

安溪鸿业中心A、B楼复合地基下卧层承载力分析一、A楼(28层) 层下卧土层承载力分析:1、按土层饱和重度验算下卧层承载力取最不利钻孔ZK4验算:基底压力特征值取600 kPa,底板尺寸取26.0m×28.3m,验算下卧层承载力,计算如下:底板以上土体平均容重:r=(1.8×18+4.2×19.5)/6.0=19.0 kPa底板附加应力: Po=600-6.0×19.0=486.0 kPa复合地基底面附加应力:Po,=Po=486.0 kPa残积土顶面附加应力:Po,,=26.0×28.3×486/(26.0+2×3.8tg17°)/(28.3+2×3.8tg17°)=412.3 kPaPcz=2×25+5+6.0×19×0.2+5.5×19.5+4.8×21 =286.0 kPaPo,,+Pcz=412.3+286.0=698.3 kPa残积土顶面以上土体平均容重:r d=(1.8×18+9.7×19.5+4.8×21)/16.3=19.7 kPa 修正后残积土承载力特征值为:faz=250+1.6×19.7×(16.3-0.5)=748.0 kPa>698.3 kPa (满足)2、按土体有效重度验算下卧层承载力底板附加应力:Po=486-5×10=436.0 kPa残积土顶面附加应力:Po,,=412.3×436/486=369.9kPa 残积土顶面自重应力:Pcz=(2×25+6.0×19.0×0.2+5)+5.5×9.5+4.8×11=182.9 kPaPo,,+Pcz=369.9+182.85=552.8 kPa残积土顶面以上土体平均浮容重:r d=(1.8×8+9.7×9.5+4.8×11)/16.3=9.7 kPa 修正后残积土承载力特征值为:faz=250+1.6×9.7×(16.3-0.5)=495.2 kPa<552.8 kPa (不满足) 采用加宽底板宽度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软弱下卧层;承载 力;设计验算
中图分类号:T U4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 0422(2009)01- 0159- 02
1 引言
建筑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土层叫作 持力层,根据岩土力学可知,持力层承受的 建筑荷载作用随着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 我们就把持力层土体往下的土体叫做下卧 层。在岩土中软弱下卧层土层通常具有下述 特点: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高,压缩性 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低,渗透性低。下卧 层承受的荷载作用比持力层小,但是如果是 软弱层,除了验算持力层的承载力外,还需 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如果验算不能满 足变形要求,那么就要考虑采取地基处理措 施,或者考虑采用桩基础。
(4)
矩形基础:
(5)
— — —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3 不同条件下软弱下卧 层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分析,软弱下卧层强 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与基础型式、持力层 及下卧层的压缩模量比、持力层的厚度、基 础尺寸及埋深有关,及所受荷载类型、大小 等因素有关。在工程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弄 清楚各公式的适用条件,由于遇到的问题往 往较复杂,假若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计算结 果偏差过大甚至计算错误,给工程留下了事 故隐患。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中遇到了各类 工程实例,在软弱下卧层的验算过程经常遇 到几种常见问题,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现 分别作如下阐述和分析。
— —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 应力值;
— —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对于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 P2 的计算有 2 种情况:当 Es1/Es2≥3 时,用扩散 角简化计算方法,假定基底处的附加应力向 下传递按某一角度 θ 向外扩散,并均匀分 布在较大面积的软弱下卧土层上,根据基底 压力与扩散面积上附加压力相等的条件,得 出了附加应力 的表达式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勘察设计中,软 弱下卧层的验算是常见项目,本文所列举的 几个情况在工程实践中经常能遇到。有些勘 察设计人员在验算过程中,常常没有细致分 析工程地质条件,而盲目的套用公式;有些 则由于经验不足,缺乏严谨的态度,为了省 去相对烦琐的计算过程而采用简化计算的 方法,这两种情况在工作中都不足取,都应 予以避免。当然实际工程中,可能还会遇到 文中未提到的情况,可据此举一反三,解决 类似的问题。
也有设计人员考虑基础间的应力叠加影响,
图 2 相邻基础情况下的软弱下卧层分布
采用下式: (6)
验算下卧层承载力,这两种计算结果相 差较大。
由基础传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 力的分布规律,当基底压力小于地基承载力 时,地基土基本上处于弹性变形阶段,而根 据双层弹性地基的理论解答,基础传到软弱 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不像规范假定的那 样,仅在扩散角 θ 的压力扩散面积上均匀 分布,在 θ 角扩散区外为零,而是不均匀分 布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应力在基础中心 点下轴线处最大,距离中轴线越远越小,硬 壳层能将上部的荷载传递到较大的范围,从 而降低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值。据此 分析,前一种算法不考虑相邻基础的相互影 响,导致基础设计不合理,可能发生工程质 量事故;后一种算法考虑应力叠加的影响, 而不考虑硬壳层较强的分布荷载能力,过高 的估计了应力叠加的影响,使得设计的基础 尺寸过大,很在经济。
3.1 忽视 Es1/Es2 值条件的情况 我们知道,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时, 选用何种验算公式前提条件是 Es1/Es2 值是 否大于等于 3 或者小于 3;当 Es1/Es2≥3 时, 用扩散角简化计算方法计算;当 Es1/Es2<3 时,根据土力学原理利用应力分布理论计算 ,因此这个前提条件很重要。但事实上,在 实际工程中,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忽视这个前
进行软弱下卧层 2 的验算,多个软弱下卧层
的情况依此类推。
3.3 相邻基础影响的情况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常遇到几个相邻基
础靠得较近,按压力扩散角传到软弱下卧层
顶的附加应力产生重叠的情况,规范对此并
没有作明确规定。有的设计人员不考虑相邻
基础的应力叠架影响,直接按单独基础验算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认为满足公式(1)即可;
算方法研究[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
2 不同基础形式下卧层 一般计算方法
根 据 《建 筑 地 基 基 础 设 计 规 范》 (GB50007- 2002)的规定:建筑物基础传递
到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和上覆土的 自重应务之和不超过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即满足下面的公式:
(1) 式中: — —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值;
3.2 下卧层有多个软弱夹层的情况
工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下卧层有两个甚
至多个软弱夹层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较为
复杂,有些设计人员往往怕麻烦,采用简算
的方法,即将多个软弱夹层合为一层,加权
平均得出合并的软弱下卧层的压缩模量,再
根据验算公式来进行验算。乍一看,似乎有
些道理,但事实上,这种算法在理论上是站
不脚的,有相当大的漏洞。
条形基础:
(2)
矩形基础:
(3)
式中: — — —条形和矩形基础底面宽度; — — —矩形基础底面长度, 为基底
平均压力设计值; — — —基础底面处的自重应力值; — —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
距离; — —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当 Es1/Es2<3 时,根据力学原理利用应力分 布理论计算 P2:条形基础: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来验算:
以下卧层含两层软土(图 1)为例,先验算软
弱下卧层 1,满足公式(1)后,再将软弱下卧
层 1 顶面作为新加压力,软弱下卧层 1 厚度作
为新基底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新基底

,再根据比值 Es2/Es(3 一般
在 1~3 之间)及 Z2/b1 的值来确定 θ2,而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当相邻基础距离较 近,按规范计算的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 应力产生重叠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计算;将 相邻基础压力扩散后的净面积作为计算软 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的面积 (见图 2)。 在式(1)的验算中:
式中:A1— — —基础 1 对应的扩散面积, A2— — —基础 2 对应的扩散面积, A12— — —两基础产生的应力重叠面积。 工程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方法验算相邻
参考文献:
[1] 建 筑 地 基 基 础 设 计 规 范 GB50007- 2002.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S]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陆培毅.土力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4] 宰金珉,梅国雄.考虑位移和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
建筑工程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设计与 验算
De s ign and Calculation of Foundation Be aring Capacity of We ak Unde rlying Laye r
王道标 WANG Daobiao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工程岩土勘察 设计实践,介绍了不同基础形式软弱下卧层承载 力 一 般 计 算 方 法 ;对 不 同 地 质 状 况 、不 同 基 础 形 式及有多个软弱下卧层等条件下软弱下卧层承 载力设计验算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并举例 予以论证。
基 础 1:Es2/Es3=5, =0.67, 查 表 得 θ= 25°
基 础 2:Es2/Es3=5, =0.80, 查 表 得 θ= 25 °
kPa
=157 kPa
=144 kPa kPa kPa
kPa
kPa
修正后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为:
kPa

kPa<
kPa
满足公式(1),经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 力满足设计要求。
上,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显然这样的计算
结果是和工程条件不符的,也是不准确的,
给工程留下相当大的事故隐患。
我们可以这样来验算:当 Es1/Es2<3 时,
若 的比值在 0~0.5 之间时,取 θ 角为
近似取 0°,计算偏安全;若 >0.5 时,
应采用双层地基附加应力分布的理论根据
公式(4)、(5)来计算附加应力 。
作 者 简 介 :王道标(1971-),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省洞口县建筑勘察设计院工程师,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
159
图 1 多个软弱下卧层情况
提条件,当 Es1/Es2<3 时,根据 z / b 的比值近
似 按 Es1/Es2=3 来 确 定 θ 角 采 用 公 式(2)、
(3)来计算,或者干脆不考虑应力扩散,实际
基础影响情况下的软弱下卧层时,基础设计 较为安全经济。
4 应用实例
上节中列出在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 验算过程中经常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类似的
工程实例也很多,受篇幅限制,本文就不一 一举例说明了。下面仅举一个相邻基础情况 下的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设计验算示例。
如图 2 所示,基础 1 的 =3×2=6m 2, 轴心荷载 Fk=800kN;基础 2 的 =2.5 × 2=5m 2,轴心荷载 Fk=600kN;两基础相邻边 距离为 1.0m ;土层的参数图 2 已注明。根据 以上条件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由示例所给条件,可以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