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药剂学第七版 第十九章 缓控释制剂精编版
缓控释制剂(药剂学)

特点
H2O
双室
➢药物释放与药物性质无关
➢造价贵,对溶液状态不稳定药物不适用
20
五、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
树脂+-药物- + X- → 树脂+-X- + 药物- 树脂--药物+ + Y+ → 树脂--Y+ + 药物+
➢ X-和Y+为消化道中的离子,交换后游离药物从树脂中扩散 ➢ 药物释放速度→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和树脂的刚性 ➢ 制剂形式:片剂、胶囊
高分子成难溶性盐(生物碱鞣酸)
13
(二)扩散原理
➢ 透膜扩散——膜材料控制型 ➢ 膜孔扩散——多孔膜控制型 ➢ 骨架材料扩散——孔道控制
14
1. 结构
EC
水不溶性包衣膜
EC+MC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Fick’s第一定律
dM ADKC
dt
L
零级
dM ADC
dt
L
零级
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Higuchi方程
22
3)分配系数→1(较佳) ➢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过大,水溶性过小→胃肠液 中浓度低,与细胞膜亲和、滞留 ➢ 药物分配系数过低→脂溶性过小,水溶性过大→较难透 过细胞膜→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
4)稳定性(注意胃肠道破坏,酸、碱、酶) 5)粒度(难溶性药物)
此外:多晶型、溶剂化药物等因素
23
2. 生物因素
Ordinary preparation
7
优点: ➢ 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服药顺应性; ➢ 血浓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 降低胃肠道刺激; ➢ 提高生物利用度; ➢ 减少给药总剂量。
8
缺陷: ➢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立即停
药剂学19 缓控释制剂

造过程复杂,大生产易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膜控型)。
三、缓控释制剂的基本分类:
1)骨架型或本基节质型内(容水结凝束胶型、蜡质型等)
2)膜控型或包衣型(微孔膜、半透膜等)
不同包衣小丸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3)其它 渗透泵型 植入型 脉冲式 自调式
本节内容结束
• 7.掌握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影响载药 量的因素。
1
药剂学 第七版
第十九章 本节内容结束
缓控迟释制剂
本章学习要求:
• 掌握缓(控)释制剂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缓(控)释制本剂的节释内药容原结理束及方法。
• 了解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 •掌握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和体内外评 价方法。
比普通速释制剂的给药次数至少减少1/2或者显著提 高病人服药顺应性或治疗效果的制剂。
8
二、缓控释制剂的优点 Vs 缺点
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afe:有效血浓平本稳节,避内免容峰谷结现象束,降低毒副作用;
Effect:降低高剂量药物同时释放对胃肠道刺激,提高生物 利用度,减少给药总剂量;
Convenience:延长给药间隔(12~24h),减少服药 频率,从而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Compliance)。
四、普通制剂与缓控释制剂比较
项目
普通剂型
缓、控释剂型
临床疗效
较低
较高
不良反应 血药维持时间
本
节 较大 短
内
容
结
束
较小 长
AUC Cmax Cmin 药物载体 有效成份 临床使用
较大 高 低
淀粉、蔗糖等 普通药物 t1/2 短 药量大,多次频繁给药、
药剂学课件 -第19章-2-口服定时与定位缓控释制剂

影响漂浮性能的因素
材料的选用 制备工艺的影响 干制剂的密度和持浮力 生理因素的影响
2.胃内膨胀型滞留系统
胃内膨胀型制剂是一种可在胃内迅速膨胀至无 法通过幽门进入肠道的程度,从而滞留在胃中 释药的给药系统。
膨胀剂的选择是此给药系统设计的关键。
为安全起见,膨胀型胃内滞留制剂在 临床使用前应具备如下条件:
以片剂的漂浮性、漂浮过程中的完整性及体外 释放百分率对时间的关系(F2t)为指标,依次对 片剂制备的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影响 片剂释放和漂浮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平。
漂浮性能的测定:在恒温(37.0±0.5)℃,转速 100r/min搅拌的释放介质中,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均在3min内起漂且表面很快形成一层凝胶屏障, 体积迅速膨胀并可保持片剂形状,持续漂浮一定 时间。
缓 释
脉 冲
脉冲片释放与体积变化曲线
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
组成:水溶性囊帽,水不溶性囊体,药物贮库, 定时塞(膨胀型、溶蚀型、酶降解型)。
膨胀型定时塞:亲水性凝胶材料如HPMC与PEO, 用柔性膜包衣,水可渗入。
溶蚀型定时塞:L-HPMC,PVP,PEO 酶降解型定时塞:果胶与果胶酶 释放:当定时脉冲胶囊与水性液体接触时,水溶
2. 片芯的包衣
(1)时滞衣:取适量羟乙纤维素(易溶于水)溶于50 %乙醇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5%的包衣液。将 片芯置包衣锅内,转速20r/min,包衣液喷速810ml/min,片床温度45℃,时滞衣膜每片增重120mg。
(2)控释衣:取乙酸纤维素-致孔剂羟丙纤维素HPC-L (在水中溶胀成胶体溶液)(7∶3,w/w)溶于丙酮-乙 醇(10∶1,v/v)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4%的包 衣液。
药剂学-缓释、控释制剂、迟释制剂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缓控释制剂
己酮可可碱缓释片
双嘧达莫缓释胶囊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布洛芬缓释胶囊
茶碱缓释片
盐酸曲马多缓释胶囊
氢溴酸右美沙芬缓释片
盐酸氨溴索缓释胶囊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盐酸吗啡缓释片
硫酸沙丁胺醇缓释胶囊
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
氨茶碱缓释片
雌二醇缓释贴片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13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骨架片
释放药物
水
水
溶胀
释放药物 溶蚀
水
水
进一步溶蚀
完全溶解
释药机理研究 14
(四)渗透压原理
口服渗透泵片的构造:
(激光打孔)
(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
(水不溶性聚合物,如 CA、EC)
释药原理:当与水接触后,水即通过半渗透膜进入片芯,
使药物溶解成为饱和溶液,由于渗透压的差 别,药物由细孔持续流出,其量与渗透进来的 水量相等,直至片芯内的药物溶解殆尽为止。
15
渗透压原理
以dm/dt 表示药物通过细孔释放速率,Cs为膜内药物饱和溶 液浓度,则
dm dt
CS
dV dt
K CS
16
两种类型渗透泵系统示意图
制备渗透泵片的关键因素
片芯的处方组成 包衣膜的通透性 包衣膜的厚度 释药孔的大小
17
渗透泵型 Osmosis-Pump Controlled-Release
19
聚苯乙烯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R-N(CH3)+Cl- +Drug-←→R-N(CH3)+Drug- +Cl-或 R-N(CH3)+OH- +Drug-←→R-N(CH3)+Drug- +OH-
药剂学 课件 缓释和控释制剂

此类系统的优点在于其可传递体积较大, 理论上,药物的释放与药物的性质无关,缺 点是造价贵,另外对溶液状态不稳定的药 物不适用.
〔五〕离子交换作用
由水不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的树酯,其聚合物链的 重复单元上含有成盐基团,药物可结合于树脂上.当 带有适当电荷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接触时,通过 交换将药物游离释放出来.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的选择
缓释、控释制剂一般适用于半衰期短的药物 〔t1/2为2~8h〕,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12h的药 物,一般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剂量很大、药效很剧烈以及溶解吸收很差的药 物,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一般也不宜制成 缓释惑控释制剂.
抗生素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效果依赖于峰浓度, 故一般不宜制成普通缓释、控释制剂.
〔2〕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
缓释、控释制剂稳态时峰浓度与谷浓度之 比应小于普通制剂,也可用波动百分数表示. 根据此项要求,一般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 的药物,可设计每12h服一次,而半衰期长的 或治疗指数宽的药物则可24h服一次.
若设计零级释放剂型,如渗透泵,其峰谷浓 度比显著低于普通制剂,此类制剂血药浓度 平稳.
〔一〕溶出原理
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出缓释的性质.根据 Noyes-Whitney溶出速度公式,通过减少药 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的粒径,以降低药物 的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
具体方法: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
〔二〕扩散原理
以扩散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首先溶 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 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的控制.药物的释放 以扩散为主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药剂学第十九章 药物新剂型(第1节口服缓控释制剂)

24.01.2021
药剂学
33
(二)控制扩散过程控制药物释放
24.01.2021
药剂学
34
1.贮库型
• (reservoir devices) 在这类系统中,用兵水不溶性聚合物材料包裹含药核芯周围,释 放时,药物先进入聚合物衣膜中,然后扩散进入周围介质中,图19-2表示贮库型控释制 剂中药物的释放,药物穿过聚合物衣膜时顺浓度下降的方向扩散。其释放速度符Ficks 第一定律。
24.01.2021
药剂学
16
(二)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的影响
• 药物的每一项生物药剂学参数对缓控释制剂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对药物多 剂量给药后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ADME)特性的全面了解,设计缓控释制剂几乎是 不可能的。
24.01.2021
药剂学
17
1.吸收
• 为了维持恒定的血液和组织中药物的水平,药物必须从剂型中均匀释放,并被均匀地吸 收,理想的状况应是释放的药物完全被吸收,通常情况下,在缓控释制剂中,药物吸收 的限速过程应是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速度而不是药物吸收的速度。
药剂学第十九章 药物新剂型(第1节口服缓 控释制剂)
第十九章 药物的新剂型 第一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
24.01.2021
药剂学
2
一、概述
• 缓释、控释制剂系指有目的地控制药物释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一类给药剂型,使人 体获得平稳的治疗血药浓度,使疗效剂量最佳化。
• 按给药途径,缓控释制剂有各种形式,如口服缓控释制剂、注射缓控释制剂、植入用缓 控释制剂、皮肤用缓控释制剂(TTS)等。
药剂学第十九章 缓释和控释制剂

③制备缓、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 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
缓、控释制剂主要由骨架型和贮库型两种。
药物以分子或微晶、微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 各种载体材料中,则形成骨架型缓、控释制 剂;
(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1)微孔膜包衣片 (2)膜控释小片 (3)肠溶膜控释片 (4)膜控释小片 (5)渗透泵片
5.质量评价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 1.释放度试验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板的规定进行缓释、 控释制剂的体外药物释放度试验。
2.取样点的设计
释药全过程的时间不应低于给药的时间间隔,且 累积释放率要求达到90%以上。
②不溶性骨架材料:有乙基纤维素、聚甲 基丙烯酸酯、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
③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常用的有动物脂 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 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缓释包衣材料有:
①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如乙基纤维素 ②肠溶性高分子,如纤维醋酸酯、丙烯酸
树脂L、S型、羟丙基甲纤维素酞酸酯和 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等。
药物的pKa、解离度和水溶性、分配 系数 (3)胃肠道稳定性
2. 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 半衰期<1h 或 半衰期>24h 的药物不适宜
制成缓释制剂。
(2)药物的吸收 缓释制剂的释药速度必须比吸收速度慢,否
则,药物还没有释放完,制剂已离开吸收部位。 本身吸收常数地的药物,不太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3)代谢 在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制成缓释剂型,
增稠剂:
是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液 体药剂。常用的有明胶、PVP、CMC、 PVA、右旋糖酐等。
专业基础课-《缓控释制剂》课程教学大纲(普通班)

《缓控释制剂》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学分:3 学时:5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缓控释制剂是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药物通过制成缓控释制剂,可以改善药物的有效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物对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减少病人必须同时服用药物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降低毒副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药物递送系统发展现状,熟悉和掌握缓控迟释制剂的概念,设计方法,体内外评价方法;靶向制剂的概念、类型;脂质体、纳米粒、胶束和纳米乳的概念、组成和制备方法等;熟悉和了解经皮给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植入剂和前药中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十章缓释、控释制剂【教学目的】1.掌握缓、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与类型、常用的辅料;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常见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和处方解析;缓控释制剂质量评价的方法;掌握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方法;微丸的类型和特点;微丸的释药机制;微囊与微球的概念、特点、组成、制备方及常用材料。
2.熟悉药物递送系统;缓、控释制剂设计原则;常见的定位释药制剂;微丸成型设备与技术;微囊与微球的影响因素、质量评价。
3.了解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概况,缓控释制剂处方的设计,定时释药制剂;微丸形成机制,应用实例,评价方法;微囊与微球在药物制剂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求】通过演示普通口服给药制剂药时曲线中的波峰波谷现象,引入缓释与控释制剂的概念和特点。
在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中指出药物的理化性质的重要性,并且全面讲解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分析各类缓控释制剂的构建及其释药机制,如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接着阐述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
介绍口服定时定位给药系统。
最后介绍分别介绍微丸、微囊和微球。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概述药物递送系统,包括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概况,药物递送系统的定义,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油水分配系数 ➢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过大,与细胞膜亲和、滞留; 水溶性过小→胃肠液中浓度低, ➢药物分配系数过低→脂溶性过小,水溶性过大→较难透过 细胞膜→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
4)胃肠道稳定性(注意胃肠道破坏,酸、碱、酶、细菌)
2. 生物因素(药动学性质)
1)生物半衰期(评估消除速度) t1/2<1h 或 >24h 药物一般不宜(一般口服12h、24h)
骨架型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药物和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通过压制、融合
等技术手段制成的片状、粒状或其他形式的制剂。药物均匀分散在骨架 材料中。
按骨架材料的不同分为: 不溶性骨架片 蜡质骨架片 亲水凝胶骨架片 膜控型(贮库型) 贮库型缓、控释制剂:药物被包裹在高分子聚合物膜内,而形成的 制剂。 包衣片 包衣小丸 渗透泵型 渗透泵型缓释制剂是以渗透压作为释药动力,以零级释放动力学为 特征的一种释药系统。按结构分为: 单芯渗透泵片 多芯渗透泵片 胶囊型渗透泵
3.肠溶膜控释片
❖ 药物片芯外包肠溶衣,再包含药的糖衣。含药糖衣层在 胃液中释药,当肠溶衣片芯进入肠道后,衣膜溶解,片芯 中药物释出,延长了释药时间。
❖ 肠溶衣材料:
4.小丸
❖ 膜控释小丸 丸芯与控释膜衣两部分组成。
❖ 骨架型小丸 由骨架型材料(与骨架片相同)、药物、调节释药速率的 辅料等制成的大小均匀、硬度适当、光滑圆整的小丸。 可填充于胶囊中制成胶囊剂。 制备方法: ➢ 旋转滚动制丸法(泛丸法) ➢ 挤压-滚圆制丸法 ➢ 离心-流化制丸法
润湿剂 润滑剂
处方:
茶碱临床上主要用于平喘,治疗范围 窄,制成缓释制剂可减少血药浓度的 波动,降低毒副作用,减少服药次数
茶碱 HPMC 乳糖
5g 亲水凝胶型骨架材料 2g
稀释剂,改善片剂的外观、硬度
2.5g
80%乙醇
适量
硬脂酸镁 0.12g
50片
茶碱、乳糖、 HPMC 粉碎过筛
软材
缓释片
整粒 加润滑剂
五、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
树脂+-药物- + X- → 树脂+-X- + 药物- 树脂--药物+ + Y+ → 树脂--Y+ + 药物+
➢ X-和Y+为消化道中的离子,交换后游离药物从树脂中扩散 ➢ 药物释放速度→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和树脂的刚性 ➢ 制剂形式:片剂、胶囊 ➢ 只有解离型的药物才适用制成药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积小,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备。 ➢制备工艺:静态交换、动态交换法
➢ 国内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300余种,500多个规格。目前,国内 市场已近百种。
一 缓、控释给药系统概述
一、基本定义
1. 缓释制剂 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
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药物的释放多数情况下 符合一级或Higuchi动力学过程。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extended-release ~, prolonged action ~)
➢ 我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80年代末)当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 入药物传递系统(DDS)时代时,新型的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才真 正成为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 口服缓释、控释固体剂型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今医药工业发展的 一个重要方向,其发展速度最快。(开发周期短、投入较少,经济 风险低、技术含量高)。
➢ 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 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治疗。
➢ 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某些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通过释药速度的控制,可降低在胃肠道 的局部浓度,防止或减轻因刺激胃肠道黏膜所产生的恶心、呕吐等副作 用。)
缺陷:
➢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较差,如出现副作用,不能立即停止 治疗;
Ct<<Cs
S
控制粒子大小(胰岛素)
Cs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普鲁卡因盐)
与高分子化合物形成难溶性的盐
(鱼精蛋白胰岛素)
二、扩散原理
➢ 贮库型缓、控释给药系统(包衣的片剂、微丸) 1.透膜扩散(水不溶性包衣膜) 2.膜孔扩散(含水溶性孔道包衣膜)
➢ 骨架型缓、控释给药系统 骨架材料扩散——孔道控制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是通过制剂技术影响药 物体内过程,满足临床用药要求的给药形式。
DDS的类型
➢ 速度控制型(缓、控、迟释) ➢ 方向控制型(靶向、定位) ➢ 应答式(外调式、自调式)
缓控迟释制剂的发展
➢ 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50年代末就有文献发表)开始研制口服缓、 控释制剂,70年代被医药界认可(上市)。
2)吸收 全胃肠道吸收药物较合适
但胃内滞留型、生 物粘附型可解决
主动转运吸收药物、局部吸收药物不宜
3)代谢 胃肠道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增加剂量或酶抑制剂)
二、设计要求
1. 药物选择
➢ 半衰期适宜 ➢ 需长期用药
t1/2=2-8 h
➢ 不适宜: 剂量很大
药效强烈
溶解吸收差
剂量需精密调节
抗生素类
首过强者
❖微丸应用:
❖ 药物释放:扩散+溶蚀 水溶性药物释放速度由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速度决定 水溶性小的药物释放速度由凝胶层的逐步溶蚀速度决定
41
❖ 制备: ➢ 粉末直接压片 ➢ 湿法制粒压片
❖ 特点:骨架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生物利用度 高。
❖ 主要控释参数 骨架材料与主药的比例、材料分子量及类型、粒径
42
例 茶碱亲水性凝胶骨架片剂的制备
➢ 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设计的,当药物在疾病 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整给药 方案;
➢ 设备和工艺费用高。
生活中常用的缓控释制剂
三、分类
➢ 骨架型(基质型)缓、控释制剂 ➢ 膜控型(包衣型)缓、控释制剂 ➢ 渗透泵控释制剂(单室、双室) ➢ 其它: 植入型缓、控释制剂
透皮缓、控释制剂
第三篇 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第十九章 缓释、控释制剂和迟释制剂
【目的要求】
❖ 1、掌握缓、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释药机制和方法; ❖ 2、熟悉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原理、质量评价。
引言
药物制剂的发展 ➢ 第一代 普通制剂 ➢ 第二代 缓释制剂(长效制剂)、肠溶制剂
DDS ➢ 第三代 控释制剂、靶向制剂 ➢ 第四代 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1. 结构
EC
水不溶性包衣膜
Fick’s第一定律 零级
EC+MC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零级
不溶性骨架型
Higuchi方程
Q kH t1/2
非零级
溶出速度 > 扩散速度
释药机制: 通过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
2. 制剂手段
不同材料、不同厚度
➢ 包衣
囊材种类和用量
➢ 微囊、微球等
➢ 不溶性骨架制剂(片) 水溶性药物
包衣阻滞材料
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肠溶性高分子材料
增稠剂 其它
水溶性高分子材料 增塑剂、致孔剂
蜡质:蜂蜡、巴西棕榈蜡 脂肪酸及酯:硬脂酸、GMS
MC、HPMC、PVA、 Carbopol、Chitosan
EC、EVA、聚甲基丙烯酸酯
EC、醋酸纤维素(CA)、 Eurdragit RS、RL、NE CAP、Eurdragit L、S、
➢ 增加粘度
注射液等液体制剂
➢ 植入剂
➢ 乳剂
水不溶性药物
➢ 经皮吸收制剂
水溶性的药物成W/O乳 剂型注射剂
三、溶蚀与扩散结合
药物通过扩散、溶蚀方式释药。
制剂手段 ➢ 生物溶蚀型骨架、亲水凝胶骨架 ➢膨胀型控释骨架(减少突释)
四、渗透压原理
1. 结构和原理
水溶性药物、 水溶性聚合物、 电解质等
HPMCP、HPMCAS、CMEC
明胶、PVP、CMC、PVA
四 释药机制
与结构特征、聚合物材料密切有关 ➢ 溶出 ➢ 扩散 ➢ 溶蚀 ➢ 渗透压 ➢ 离子交换
一、溶出原理
Noyes-Whitney溶出速率方程:dc dt
DS VL
(C s
- Ct )
dc dt
DS VL
Cs
KSCs
溶出速度常数
✓ USP(美国药典),EP(欧洲药典)对缓控释制剂无严 格区分,美国FDA和USP将其统称为modified-release preparations 。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治疗窗
优点:
➢ 减少服药次数,大大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
➢ 释药徐缓,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60-70℃ 干燥
干颗粒
2.蜡质骨架片
❖ 骨架材料:巴西棕榈蜡、硬酯醇、硬脂酸和单硬脂酸 甘油酯等——水不溶但可被溶蚀
❖ 药物释放:通过孔道扩散与溶蚀相结合 ❖ 制备: ➢ 湿法制粒 ➢ 溶剂蒸发 ➢ 熔融技术 ➢ 热混合
45
3.不溶性骨架片
❖ 骨架材料:EC、EVA、聚乙烯、丙烯酸树脂等——骨架随 粪便排出
含药 渗透芯
半渗透膜(水不溶性聚 合物CA、EC、EVA等 包衣)
Drug
H2O 单室
激光打孔、 加入致孔剂
2. 特点
水渗透进入膜内的流速:
dV KA ( - p)
dt L
药物通过细孔的释放速率:
dm Cs dV K'Cs
dt
dt
片芯的吸水速度决定于膜 的渗透性能和片芯的渗透 压
2. 控释制剂
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 放的制剂,一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释放速度 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如pH、酶、 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