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讲解

合集下载

赛题 200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赛题 200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2009.9.24一、竞赛模型定向木结构风力发电塔(如图),塔身高800mm,叶片(数量不限)组成的AA-A二、模型介绍1.塔身塔身为竞赛主结构,需满足以下要求:(1)塔身高800mm,顶点高度实际误差不大于±3mm。

塔身外形不影响叶轮运转,塔身水平截面的外轮廓为正多边形或圆形;(2)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3)具有规定的刚度;(4)与塔顶标准发电机底座连接可靠;(5)与塔底标准底座连接可靠。

2.叶片和叶轮安装完成后,叶轮外轮廓直径不得大于800mm。

三、装置说明1.发电机发电机采用CFX-03型标准发电机,质量4470g,底板及立面详见附图。

2.风叶连接件连接件质量300g,详见附图。

3.发电功率测量系统发电功率测量系统由导线、负载、功率计组成。

导线所受风力不能传递到塔身,由支架承受。

4.鼓风机相关参数见下表名称新型节能低噪声轴流风机型号SF7-4厂家上海金蓝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功率3kW转速1400n/min风量2500m3/h风速23m/s全压力340Pa经实测,风叶连接件(距鼓风机1m处)的风速参考值如下:档位风速(m/s)W1 4.0W2 6.8W3 9.05.塔架安装底盘详见附图。

6.塔脚与安装底盘连接螺栓:重量2g/套。

四、材料及制作工具1.木材(1)尺寸:长度1000mm,截面有50mm×1mm、2mm×2mm、2mm×6mm、6mm×6mm;(2)性能参考值:顺纹弹性模量1.0×104MPa,顺纹抗拉强度30MPa。

2.胶水:502。

3.制作工具竞赛组委会提供美工刀、1m钢尺、砂纸、锉刀、小型锯子。

五、模型安装、加载及测试步骤1.安装步骤(1)风叶通过螺栓安装在连接件上;(2)塔架通过螺栓安装在底盘上;(3)发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塔身上(注:发电机转轴方向可平行或正交于风向);(4)风叶连接件与发电机轴通过定位鞘相连;(5)安装时间每组总计不超过15分钟,每超过1分钟扣1分。

大学生结构竞赛讲座

大学生结构竞赛讲座

竞赛规则利用和突破

1.研读比赛规则
任何竞赛无非是一个游戏,每个游戏都有相应 的规则,要保证在玩游戏之中不被红牌出场,就 必须遵守规则,规则细节要咬文嚼字。
竞赛规则利用和突破

2 合理利用规则
每个赛题都有规则,有规则就有赛点,要仔细研读规 则,寻找规则可以利用之处。我参加的这几届里,合理利 用规则获胜的著名战役有三例: 1) 第一例是同济大学举办的华东赛,同济学生设计的结 构利用了加载台的凸角,使柱成为轴心受压构件,而不是 压弯构件。
结构特色及创新
5) 第四届全国赛浙大代表队的创意很好,虽然最终 成绩一般。原因还在细节没处理好。
加载方案制定
一个好的结构师必须能够考虑结构的加载方 式,因为加载过程能够直接影响结构安全,这要 求我们每一个组员要能够分工明确,比如谁负责 竖向荷载,谁负责横向荷载,谁负责现场校位等。 一般比赛加载都有时间限制,要做到加载现 场沉稳不慌,高质量完成加载,需要各组熟练配 合。 必要时,要自己设计定位装置等辅助加载手 段。
竞赛规则利用和突破

5) 在第四届华东赛上,上交大竟然打上加载盘的 主意,把加载盘作为结构顶部刚度无穷大的平面, 节省顶部四根横梁,在重量上占据优势。 6) 在第七届华东赛赛题赛点在于结构的荷载分布 有要求,赛题中埋下了伏笔,规定每层重量和面 积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结构的总楼层面积不能 小于一定值。
结构制作工艺
2 合理选择加工方式 构件加工是一个很花时间和很讲究精度的工作,要求形 成批量化,模板化。 比如同济大学的同学很喜欢在白纸上将模型构件的1:1 放样出来,然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木板(条)放在构件 图上雕刻出来
结构制作工艺

3 合理利用所有资源 要关注组委会提供的工具和材料,要做到物尽其用, 第一届国家大赛中,题目要求,高层需设楼板,我们的同 学很聪明,觉得用一层纸做楼板太重了,就利用组委会提 供的白胶在玻璃上涂了薄薄一层,干了后揭下来,粘在四 周横梁上形成楼板,既没有违反规则,又节省了重量。

结构设计竞赛决赛试题及评分标准

结构设计竞赛决赛试题及评分标准

第八届构造设计竞赛决赛试题及评分标准1、赛题名称体育馆屋盖构造静力荷重比2、竞赛模型竞赛模型为体育馆屋盖构造,采用木头为主要制作材料,具体构造形式不限,但应满足规定的尺寸范围。

参赛选手设计制作模型包括屋盖构造、屋盖及支座连接节点、荷载施加节点三局部,竞赛组织方提供屋盖下部的支撑柱。

图1给出一示意性构造形式〔正放四角锥平板网格屋盖构造〕。

图1示意性屋盖构造3、模型要求屋盖可以设计为多种形式,如矩形、圆形、多边形以及不规那么图形等,力求新颖及创新性。

设计要求:(1)屋盖所覆盖的空间投影面积不小于为1m2,最大跨度不能小于0.8m;〔如图2所示〕(2)屋盖构造的高m以内,悬索的高度不受限制;(3)允许屋盖向周边外挑〔即支撑柱外局部〕,净外挑长度不应大于0.2m;(4)屋盖支承在周边钢柱上,支承柱共设8根〔参赛者可使用少于8根支承柱作为屋盖支承,但不得多于8根〕,其具体位置可以按照设计的屋盖构造形式进展调整。

支撑柱采用无缝钢管制作,钢管尺寸32mm×3mm,〔如图3所示〕。

(5)支座节点,即屋盖构造如何固定在支承钢管柱上,请参赛选手自行设计,要求连接节点插入钢管内的长度不得大于100mm。

〔提示:支座节点可设计为装配式可拆卸的形式,可现场方便拆卸,有效减轻屋盖自重,不可拆卸的支座须计入屋盖自重〕(6)m×m〔或直径D=0.2m〕范围内,共4个加载点,要求均匀排列在该区域内,加载点统一设计在在屋盖构造的下外表,具体加载点的位置、加载节点的设计由参赛人员考虑。

〔7〕参赛选手应在5min内将屋盖构造安装在提供的支承钢柱上。

图2跨度要求示意图〔多边形、圆形、矩形柱网布置〕注:图2仅给出圆形与矩形柱网布置情况,亦可设置不规那么布置形式,但必须满足最大跨度不小于0.8m要求。

图3钢管柱示意图4、加荷方式竞赛组织方提供不锈钢砝码假设干,砝码重量分别为1kg/个、2kg/个、5kg/个,由参赛者自己施加荷载,砝码必须挂在预先选定的构造加载点上。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大跨度屋盖结构1 赛题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大跨度结构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正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大跨度结构的社会需求和工程应用逐年增加,在各种大型体育场馆、剧院、会议展览中心、机场候机楼、铁路旅客站及各类工业厂房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借北京成功举办2008奥运会、申办2022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契机,我国已经或即将建成一大批高标准、高规格的体育场馆、会议展览馆、机场航站楼等社会公共建筑,这给我国大跨度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我国大跨度结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总体模型总体模型由承台板、支承结构、屋盖三部分组成(图-1)。

图-1 模型三维透视示意简图2.1 承台板承台板采用优质竹集成板材,标准尺寸1200mm×800mm,厚度16mm,柱底平面轴网尺寸为900mm×600mm,板面刻设各限定尺寸的界限:(1)内框线:平面净尺寸界限,850mm×550mm;(2)中框线:柱底平面轴网(屋盖最小边界投影)尺寸,900mm×600mm;(3)外框线:屋盖最大边界投影尺寸,1050mm×750mm。

承台板板面标高定义为±0.00。

图-2 承台板平面尺寸图2.2 支承结构仅允许在4个柱位处设柱(图-2中阴影区域),其余位置不得设柱。

柱的任何部分(包括柱脚、肋等)必须在平面净尺寸(850mm×550mm)之外,且满足空间检测要求。

(即要求柱设置于四角175mm×125mm范围内。

)柱顶标高不超过+0.425(允许误差+5mm),柱轴线间范围内+0.300标高以下不能设置支撑,柱脚与承台板的连接采用胶水粘结。

2.3 屋盖结构屋盖结构的具体形式不限,屋盖结构的总高度不大于125mm(允许误差+5mm),即其最低处标高不得低于0.300m,最高处标高不超过0.425m(允许误差+5mm)。

2024年“构力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考虑水平振动的高耸塔式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

2024年“构力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考虑水平振动的高耸塔式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

附件1: 2024年“构力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竞赛赛题《考虑水平振动的高耸塔式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1.命题背景高耸塔式结构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类型,在电视塔、发电塔、观光塔中应用广泛。

由于其高耸入天,独树一帜,往往成为各地的一道亮丽景观。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个城市都兴建了地标性的塔式建筑,一方面满足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城市面貌,显示了我国高超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大国工匠精神。

广州塔(图1)外形奇特华美,纤细的塔身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观感,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地标建筑之一。

其位于我国沿海地区,高耸的结构给抗风以及抗震带来极大的挑战。

由于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各种不利工况,采用主被动联合控制阻尼器,控制结构的侧向位移和加速度,广州塔在面对2018年台风“山竹”时,依然能安全矗立。

除了预期荷载外,结构还可有一定的改进考虑突发的偶然荷载。

在2021年发生的深圳赛格大厦振动,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结构风振控制的重视。

本次赛题以高耸塔式结构为基本单元,要求参赛者针对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及水平振动复杂工况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结构设计、模型制作及加载试验。

图1 广州塔2.结构要求2.1 结构概述本竞赛需设计并制作一个塔式结构模型,结构形式不限。

如图2所示,加载前需要将指定质量的砝码固定在塔顶,结构底部固定在振动台上。

通过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和施加不同的激励振动来实现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受力。

参赛队员可在塔身设置附加质量块实现减振效果。

图2 模型及加载装置示意图2.2模型尺寸要求塔身内部给出圆柱体内规避区,外部给出圆柱外规避界限,如图3所示。

具体要求如下:(1)塔顶要求:塔顶需为水平面,平面标高为H,可以通过热熔胶可靠粘贴顶部砝码盘并放置顶部砝码,安装后的顶部砝码盘底面标高须与结构顶面要求高度H一致,以确保位移计能够可靠读数。

模型制作时间内,参赛队员应将顶部砝码盘固定位置外边界及朝向等用红色中性笔标志在模型顶部平面,顶部砝码盘中心点的平面投影须与模型底板中心点重合。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竞赛题目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二.竞赛内容竞赛内容包括:理论方案设计、结构模型制作、作品介绍与答辩、模型加载试验。

三.竞赛要求1.参赛要求(1)参赛者为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

每个参赛队由2至3名学生组成,提倡参赛学生跨专业组队。

每位参赛者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参赛队应独立设计、制作。

(2)每个参赛队只能提交一份作品,并给作品命名。

(3)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竞赛活动,迟到或缺席者作为自动弃权处理。

竞赛期间不得任意换人,若有参赛队员因特殊原因退出,则缺人竞赛。

2.理论方案要求(1)理论方案的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对方案的构思、造型和结构体系及其他有特色方面的说明;方案图应包括结构整体布置图、主要构件详图和方案效果图;计算书应包括结构选型、计算简图、荷载分析、内力分析、承载能力估算等。

(2)理论方案封面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队员姓名和专业、指导老师,并加盖参赛学校教务处公章(详见附件一);正文按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的顺序编排。

除封面外,其余页面均不得出现任何有关参赛学校名称和个人姓名的信息,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3)理论方案要求用A4纸打印,一式五份于规定时间内交到竞赛组委会,逾期作自动放弃处理。

3.设计制作要求(1)模型制作材料模型制作材料为组委会统一提供的230克巴西白卡纸、铅发丝线(鞋底)和白胶。

不得使用组委会指定以外的其它任何材料,否则将直接取消其参赛资格,并通报。

(2)模型尺寸要求模型的长度不得大于2035mm,模型的外轮廓横向最大宽度不得大于300mm,桥面设置两个车道,每个车道宽不得小于100mm,因两车道之间设有行车导索,所以车道之间不能有立柱、拉索一类的构件。

桥面以下的模型高度不得大于150mm,桥面高差不得大于20mm。

桥面要求满铺且能承受加载小车的荷载。

模型除与支座、两端下压板(提供竖向向下压力)、前端挡板(防止小车前进时模型滑移)接触外,不能与加载装置的其它部位接触。

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赛题

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赛题

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一、主题:创新协作交流文化二、宗旨:倡导和发扬学子“笃实格致、创新求实”的精神,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参赛学生综合应用结构和美学等多方面知识,自主进行模型结构的设计和制作。

三、口号:结构有形创意无限四、大赛组织机构:1、承办单位:2、协办单位:五、参赛对象:我校各院系在籍本科生。

六、竞赛题目:1、本届大赛分:规定赛题组和自由创作组。

2、规定赛题组比赛的题目为“承受竖向静压荷载的结构模型设计”。

3、自由创作组比赛不限赛题。

七、竞赛形式:规定赛题组:参赛者均以竞赛小组形式组队参加,各队队员在3到4名之间;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参加。

自由创作组:参赛者可以以小组形式组队参加也可以单独参赛,各队队员人数不限;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参加。

八、报名方式及时间安排报名时间:4月13日——4月20日咨询电话: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组委会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细则规定赛题组:承受竖向静压荷载的结构模型设计1、参赛要求(1)完整的结构设计大赛应包括理论设计方案和结构模型两部分。

(2)每个参赛队只能提交一份作品,并给出团队名称和作品命名。

(3)参赛队由3-4人组成,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参赛。

每位学生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参赛队应独立设计、制作。

(4)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大赛活动,缺席者作自动放弃处理。

2、理论方案要求(1)结构设计理论方案内容包括:方案图和计算书。

方案图包括若干结构图及主要构件、结点详图;计算书包括荷载分析、内力分析、结构选型、计算简图、承载能力估算等。

(大一大二学生可适当放宽要求,但也必须做)(2)理论方案要求:第一页为300字左右的摘要,其后为方案图和计算书。

各页面上均不得出现参赛队伍和个人的姓名,否则取消理论方案评审资格。

(3)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将理论方案交到土木工程学院,逾期作自动放弃处理。

送审的理论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用A4复印纸打印、装订的方案设计与理论分析文本一式3份;方案设计与理论分析的电子文档以文件夹(组号-团队名称-队长姓名)的形式发到大赛邮箱。

黄祖慰-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指导讲义2

黄祖慰-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指导讲义2

第二讲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介绍讲授人:黄祖慰一、全国赛概况第一届:高层建筑结构模型第一届全国赛赛题赛点为制作一座一米高的房屋结构模型,在模型底部装铁砂以模拟基础效果。

模型加载方式为单侧水平静力荷载与动恒载。

右图为西南交通大学代表队作品,整个结构以桁架构造布置。

由于这次比赛加载单向性的问题,结构模型构造上也应该采取单向刚度大的设计。

下面展示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浙江大学作品:东南大学作品:特点为桁架+蒙皮结构上海交大作品:其在设计上完全按照赛题加载规则,设计时没有按照具体楼房的设计来设计,而是只考虑加载方向上的刚度。

反面教材:结构竞赛不等于结构造型竞赛,把握赛题要点是硬道理,过多添加不必要的构造或者装饰只会使结构重量增加。

第二届:两跨双车道桥梁第二届国赛赛点是两跨双车道桥梁结构模型设计、制作和移动荷载作用的加载试验,与多次举办的校内赛赛题相似。

下图为加载装置示意图。

下面介绍第二届国赛的优秀作品:浙江师范大学(第一名)269g:由其结构构造可将其想象为一单索面上承式悬索与空间桁架的组合结构,其横梁纵梁均采用三角截面箱型梁,符合其桥面系的受力机理斜杆采用卷制的空心圆管节点的处理非常独到。

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名)279g:模型充分利用了纸张的抗拉能力,采用蒙皮作用防止主梁竖向构件受压失稳,另外再通过横向联结系保证两片主梁稳定。

反面教材:华侨大学(242g):桥梁模型结构轻盈,但是细节处理不当,横向联结系失效导致桥梁失稳破坏。

某某大学作品:对赛题恒载理解不充分,设计上过于保守。

其在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对力学概念理解模糊,模型重量大。

不关注细节,桥梁结构上刚度,但是桥面布置不合理,导致模型加载失败。

第三届:定向木结构风力发电塔第三届国赛的赛点是制作一个支架与风力发电叶片,在风荷载下达到模型的保证模型不损坏的同时尽量增大发电功率。

下面为模型与加载装置的示意图:下面介绍优秀作品:西南交通大学(第一名)支架普通,没有经过仔细优化,模型重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图中各加载点砝码数量和支座标高以比赛现场确定的参数为准,此图仅为示意) 15
1
16
一二级加载为静荷载
1
三级加载为动荷载
17
模拟球在不同位置的荷载
1
18
a.下图所示规避区内不得出现结构物
1
19
1
20
1
21
1
22
支座竹板无需模拟,结构与竹板连接处可设置为铰接
左右各50mm处的桥下净高不做要求,桥 上标高无限制。
1
54
演示NIDA如何添加荷载工况
如何添加荷载
1
55
演示NIDA如何进行分析和杆件设计
只需要做两种分析
• 线性分析 – 强度和刚度 (应力比<1) •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稳定性 (刚性体系失稳系数>1, 柔性体系另外判断)
1
56
可知:最大应力比均未超过1,故一级加载通 过。
1
57
1
58
1
52
演示NIDA如何设置与检查
竹索两端要铰接,只允许受拉
1荷载工况部分:由于参数未定,荷载工况数量较多。此处一二三级荷
载各举一例进行陈述。
加载点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一级加载
加载重量(N) 135 65 125 75 115 85 105 95
加载点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1
29
1
30
二级加载:
第二级加载,共分为两个步骤:
(1) 步骤一:保持C加载截面的C1、C2加载点静载不变,从其左侧加载点(A1、 A2、B1、B2)或右侧加载点(D1、D2)中任选一个加载点,将该加载点
的所有砝码转移至另一侧的任一加载点上(移出和移入砝码的加载点由 参赛队自主确定)。二级加载第一步示意图如下:
1
模型要求
13
要求在比赛现场设计制作一座桥 梁,承受分散作用的竖向集中静 荷载以及桥面移动荷载。在确保 模型安全的前提下,还需要对模 型的变形进行控制。模型轴测示 意图见图 1。
1
模型的边界条件
14
模型加载装置平面及立面图如图 2 所示。
(图中各加点砝码数量和支座标高以比赛现场确定的参数为准,此图仅为示意)
b.模型支座必须在下图所示的竹板(斜 杠)长度内
1
23
1
24
打开三维轮廓显示,在电脑模型中, 构建外轮廓不允许进入规避区。
1
25
1
26
1
27
1一级加载:8个加载点(距离B轴各75mm处)加载40N~130N(10的倍数)
28
的荷载,各加载点荷载不重复,注意每个加载点荷载还要加上砝码盘重
量5N。
1
32
1
33
待定参数的确定
1
移动荷载
34
移动荷载为 50N 铅球
(直径为 111mm)
数值模型要求: 在球滑动轨迹内,每 50mm内需有一根横 梁提供支撑
1
35
1
36
1三级加载:
37
在第二级(第二步)加载的条件下进行移动荷载加载(球重50N,忽略板 自重),为保证移动荷载能够顺利加载,每隔50mm处需设置加载点(下图 红色箭头所示为加载点,加载点也可以是节点,取决于个人设计)。
1
39
1
40
电算模型制作介绍
1
41
提供演示模型一号,展示结构设计的思路和分析加载情况,
并非完全满足赛题要求,供同学们参考。另有演示模型
二号,也提供给同学们研究所用。
演示模型一号
演示模型二号
1
42
材料属性
材料部分:竹皮的弹性模量设为6Gpa,抗压强度为30MPa,抗拉强度为30MPa.
演示如何在 NIDA中 添 加 和 修改材料属性
2020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赛题解析与电算模型制作介绍
刘思威
中山大学副教授
1
2020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解析
2
赛题参考
• “关于公布 2020 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的通知” • “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补充说明4.17”
1
要点
要点
3
要点 要点
1
桁架桥
1结构模型设计思路
38
本次结构设计解读为两个主梁搭接一根次梁(亦可解读为两个拱桥搭接一座水 平桁架桥,因桥身上部未给限制,同学们有很大发挥空间)。在此以第一种解 读为例,梁主要受扭,故拟采用桁架结构作为主体骨架,桁架具有抗弯承载能 力强且材料利用率高的特点。由赛题解读可知:一二级加载均为非对称加载, 会使结构产生扭矩,故拟在桁架主体结构中加入斜撑用以抵抗扭矩。三级加载 为移动荷载,在NIDA 模型中拟用静载代替移动荷载进行加载,故每隔50mm处因 有杆件或者节点作为移动荷载作用点。具体模型示意图如下:
4mm~7mm 8mm~10mm
1
44
演示如何在NIDA中添加和修改截面
1
45
演示如何创建立面
• 确定关键点坐标 • 创建节点 • 创建杆件
1
46
1
47
1
48
1
49
1
50
1
51
结构支座部分:支座约束应当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此处支座情况全为固接,如下图:
1 杆端约束设置,桁架体系,杆端可为铰接或刚接
59
1
60
下一次讲座预告:
1)比赛演示 2)方案说明书编写说明 3)评分细则 4)补充说明
欢迎讨论和交流 Liusw8@
二级加载(第一步) 加载重量(N) 0 65 125 75 115 85 240 95
53
加载点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二级加载(第二步) 加载重量(N) 0 65 125 75 115 85 0 335
三级加载:在第二级(第二步)加载的条件
下进行移动荷载加载(球重50N,忽略板自 重),每隔50mm加载一次移动荷载(50N)。
4
• 承受竖向力 • 抗弯体系 • 简支 • 依据弯矩分布,可以采用变
截面形式
1
桁架
5
1
桁架与斜拉桥
6
提示:可能会很有启发性
1
屋面桁架
7
扭矩
影响抗扭和抗弯性能 的因素有哪些?
抗扭、抗剪性能好
如何设计?
抗扭
抗弯 部分
1
8
1
桁架拱桥
9
拱桥和曲梁的区别?
1
P
A
曲梁
M图 P
P C
B
A


10 B
1
43
选用的截面应满足下面的尺寸要求:
截面类型
0.2mm
方形
日字(方形)
0.35mm 3~7mm
0.5mm 8mm~12mm 10mm ~15mm
田字(方形)
10mm~15mm
拉条 矩形
4mm~10mm
圆形 三角形(等边)
4mm~10mm 4mm~10mm 4*6mm 、 7*10mm 6*8mm 5mm~8mm 9mm~12mm

直梁 ◆拱与同荷载同跨度的梁相比,截面弯矩小——节省材料,易于大跨。
1
11
多思考和观察身边的结构体系
海珠桥 (建于1933年)
1
12
比赛采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NIDA-10(教育版) 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线性分析、特征值屈曲分析, 模拟三级加载。
由于比赛涉及到本院参加省赛与全国赛所采用的比赛 模型方案,同学们请勿外传本文件及相关设计材料与 分析模型。
1步骤二:将第一步移入荷载点上的所有砝码,全部转移至该加载点的B轴对称 31
点,或者移至第一步移出荷载点的B轴对称点上。例如:第一步选择了C加载 截面右侧的D1加载点,将作用其上的所有砝码转移到C加载截面左侧的A1加载 点(移入点可以在A1、A2、B1和B2之间选择);第二步将此时作用在A1上的 所有砝码移动到A2加载点上(移入点可以在A2、D2之间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