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课堂评价标准》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教学课堂评价标准》解读

兴凯湖中学毛永春

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汇报课、推门课乃至常规课,都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水平是否达到了相关的专业水准。标准是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要求和宏观概括,体现的是评价者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鸡西市教育学院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依据有效教学的理论,针对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设计出台了“有效教学课堂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落实课改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一、制定《评价标准》的意义

制定《评价标准》意义有四:一、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传统优质课的评价标准,重在评教,忽视评学。大多是在规范教学技能上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很少考虑学生“学”的感受和学的体会。评价主体存在着突出领导、忽略教师的不足;评价对象存在着突出教师、忽略学生的缺陷;评价过程存在领导点评多、平等对话少的弊端。对于学生的“失常”表现,不是抱着反省的态度,而总是说“今天的学生不配合、没配合好”。讲这番话的时候,恰恰忘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二是引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评价课改的成功与否的标准,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根本性转折;再次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基础性、生成性的特点;那么,以此来衡量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三明确课堂教学方法的操作性。近年来我们面临“老教师不适应课改,新教师不适应教学”的状况,尽快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是很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颁布《评价标准》就等于给我们的教师一把尺子,既可以衡量自己,又可以衡量他人;既可以与他人比较,又可以作自我反思。《评价标准》从目标设置到教学环节,从教学问题探究到教学特色形成,八项要素三十五个要点,层次清楚,要求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课堂教学为课改添彩,负效的课堂教学为课改“添堵。”

二、使用《评价标准》的作用

既然是标准,就具有规范、导向、调节、反馈的作用,当然也可能有限制、束缚的负作用,也可能有误解、误导的反作用。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全面把握。市教研室制订《评价标准》,希望它在实际运用中起到以下十种作用:

1、推进有效教学

作为全市性基础教育改革的龙头项目,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所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转化为全市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市教研室推

出《评价标准》,就是要动用政策导向的力量,推进有效教学的大面积普及。同时有效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做,可能一部分教师还不很清楚,借助于《评价标准》,使教师能明白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最后,《评价标准》作为一种政策规定,对以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市的基础教育改革将起到规范引领的作用。

2、提供发展空间

在传统优质课评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评价标准反而成了限制、束缚教师手脚的镣铐,致使有些教师由于担心不达标而放弃自己的教学个性,担心不全面而放弃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典型的是传统优质课评价标准往往有“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导致许多教师为迎合评委,迎合评课标准而人为设计教学环节,人为增加教学噱头。

《评价标准》则突出它的开放性。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评价标准》不是必须面面俱到的死规定,不是核查具体教学行为的清帐单,更不是规定只能使用某种特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标准件”。《评价标准》是一个蓝本,教师可以参考但又不需照搬的框架。它只是一个“路线图”,大致指明努力的方向,但具体怎样实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实际创造性摸索和探究。

3、转化课改理念

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通过多年的学习培训基本上为广大教师所认可。但是实践中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差,理解上的误差,执行上的时差,研究上的落差。从知识理念到采取行动再到取得效果,需要艰苦的纠差和漫长的纠“错”过程。当前课改推进中所面临的最艰难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标准》渗透着新理念,体现新要求,追求新境界。它努力把课改理念有机地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评价标准》把各种教学行为程序化、规范化,目的就是使理念的转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如学生的学习体验、问题探究都予以专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同一种教学行为可能体现多种教学理念;还有时候一种教学理念又体现在多种教学情境之中。

4、规范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在实践上引发争议最多的就是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革中许多教师迷失自我,丧失立场,旧法不敢用,新法不会用,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满堂问、满堂演、满堂闹、满堂跑大行其道,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失控、失调、失范的境地。

《评价标准》提出的三种教学策略,四类教学目标,五个教学环节,把教学设计所有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作了非常具体、清楚的要求,从政策导向上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评价标准》格外强调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氛围,既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又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严格规范。

5、提供教研抓手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教与研的关系。科技兴校,关键在于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手段有力,研究环节完备,才导致研究效果突出。“论素质教育在XX学科教学中的施行:浅谈怎样在XX学科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这类题目对于基层学校、一般教师来讲显得太过太空,只能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怎样记忆历史年代”“调动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这类题目作为研究课题又显得过浅过小,没有研究价值。至于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多,许多教师缺乏学术视野,没有研究综述,不懂类比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要素和环节,所谓研究成果只是个人的心得或见解,怎能去推广,怎能让人佩服。

《评价标准》的每项要素、每个要点都是研究有效教学的抓手,都是研究有效教学的小课题。把“有效教学”这个大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小课题,提供小切口,大纵深的研究模式,更便于教师驾驭小课题,研究小课题,很好地促进专业化成长。

6、活化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生命力就在于学校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人说校本教研进入所谓“高原期”,难以深入,难以持久。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找准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教师们熟悉却没有做好,思考过却不够深刻,研究过却不透彻的问题。它的解决,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对教师是一次升华,对同行是一次启迪。

《评价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它的解读、实践、反思和修正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过程。它集类比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于一身,具有实用性,教师们能研;具有指导性,教师们应研;具有系统性,教师们可以深入研究;具有生成性,保证研究即有收获。校本教研以有效教学为课题,形式活、内容实、对象具体、目标清楚、作用持久、效果显著。

7、突出主体地位

传统优质课的评价重心放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上,过分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一部分教师便挖空心思把精力放在“出巧”、“出彩”上,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

《评价标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精彩表现,把对学生状态的考察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赋于十分重要的权重。学生状态分学习状况、学习方式、学习体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评价标准》有机地把它们联成一体。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主动探究,又突出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强调学生的自悟、觉悟、感悟和醒悟,又突出学生的理解思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和质疑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