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合集下载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无言之美”是指艺术作品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题目点名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附丽:附着,依附。

铢zhū两悉称chèn: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颦pín:皱眉。

意蕴yùn: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lǒng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寂寥liáo:寂静空旷,冷落萧条。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栩xǔ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niān来:随手拿来。

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二、主题概述作者通过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说明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并学会运用无言之美。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第4—12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思考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若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5课《无言之美》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5课《无言之美》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
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
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
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 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数万言都
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 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
5.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 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三种艺术入手,运用举 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 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 之美。
二、深入思考,体会无言之美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 论中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 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 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 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 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 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第15课《无言之美》
朱光潜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教育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 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1.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 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 “无言”的话题。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 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 和意之间的关系。
即“言不尽意”。言所以达意,然而意是 决不是意可以言答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 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 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穷的。 以言答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 近似。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无言之美课文主要内容

无言之美课文主要内容

无言之美课文主要内容“无言之美”课文是一篇短篇散文,是时下最受欢迎的语文课文之一,作者南怀瑾是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同时也是《无言之美》一文的作者。

文章开头提到了一首古诗,有关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指出“言语有限,无言胜有言”,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南怀瑾的看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其它任何事物,不是强加的,而是自发的”。

它表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类在心中有一种自然意识,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被强加的。

最后,文章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总结了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文章从更深层次上提出了“无言之美”的主题“无言之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强调人的情感是基于自然的,这也是“无言之美”的核心。

文章重点讨论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南怀瑾指出人的言语只能有限地表达自然所及之美,而“无言之美”是指表达不出其美的样子本身就是十分美好的,不做任何修饰便可以直接感知自然之美。

他以自然的范例形象表现为:“阳春三月,山上花开时,接近这种群芳竞艳之处,无言也有其美”。

文章提出“无言之美”的主题后,联系到人对于自然的崇拜,指出在传统中国,“自然是人类最高的崇拜对象”。

南怀瑾指出,无言也有固定格局,也有其艺术形式,他以“无言之乐”与“无言之画”来解释“无言之美”。

这两种形式,乐器演奏与绘画,都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来描绘自然之美,可以把它们看作对自然的本能的崇拜。

此外,文章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像毛笔艺术一样,自然也有它的美感、它的价值与力量,而人只是该价值的追求者和实现者,而不是改变它的实施者。

面对自然的价值,人们能够释放美丽崇拜的情绪,从心底体验自然的美,并用无言之美表现出来。

最后,文章提出用“无言之美”来提高审美修养,爱护大自然,创造美好的文明氛围,这正是“无言之美”最重要的内涵,也正是南怀瑾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与文化氛围。

总之,“无言之美”是一篇短篇散文,作者强调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以及无言之美的内涵,并从审美的角度着重提出了对于无言之美的要求与理解,这是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与热爱。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5《无言之美》课件(24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5《无言之美》课件(24张PPT)
24
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字词积累
铢两悉称(zhū chè)n 心旷神怡( yí ) 轻描淡写( miáo ) 栩栩如生( xǔ )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 niān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
15 无言之美
1
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新课导入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总结上文,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 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3段)
新知讲解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 其近似。”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以言达意的效果,只能得其 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2.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以白居易的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 3.对比论证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 画之美有力证明了无言之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无言之美”的内涵,提倡人们要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阐述“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但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可能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无言之美”的魅力,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并分享心得。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体现:……•发现:观察、体验、欣赏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19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19张PPT)

所以许多诗人以为“爱情”两个字本身就太滥太寻常太乏味,不能拿来写照男女间神圣深挚的情绪。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这首短诗描写爱情上无言之美的势力,可谓透辟已极了。
意蕴(yù n)
缥缈(piāomiǎo)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其实何只爱情?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
悲笳(jiā) 寥寥(liǎoliao) 心旷神怡(yí)
如:广告设计、美容美发造型、楼房装饰、科技展品风格、门面门楣招牌等
这首短诗描写爱情上无言之美的势力,可谓透辟已极了。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3 理解艺术中“无言之美”
2、我们学习本文有什么意义?
2、《无言之美》论述的主题---问题,从几个方面论述?
从美术、摄影的选择,文学作品的意 蕴美,音乐中的无声之美,
雕刻中的含蓄之美等角度进行论述。
意蕴(yùn)
缥缈(piāomiǎo)
铢( zhū)两悉称(chèn)
譬如(pì) 涕(tī)下 颦( pín) 暖暖(nuǎn)
悲笳(jiā)
寥寥(liǎoliao) 心旷神怡(yí)
1、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
英国诗人布莱克(Blake)有一首诗叫做《爱情之秘》 (Love’s Secret)里面说: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水远不可以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的吹着。
(二)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颤,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去了!

无言之美课文原文

无言之美课文原文

无言之美课文原文
《无言之美》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原文如下:
从前,有一位画家,他精通各种绘画技法,但是他最擅长的是画花。

他的画作,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生动传神,仿佛花儿在风中摇曳。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种无言之美的花,这种花不仅美丽,而且能够用香气传递信息,但是没有人能够画出这种花的形象。

画家很感兴趣,于是他开始寻找这种花。

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却始终没有找到这种花。

他开始感到沮丧,甚至想放弃。

但是,他想到了一句话:“人生苦短,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继续寻找。

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山谷里,他找到了这种无言之美的花。

他仔细观察,记录下了花的形态、颜色、气味和感觉。

回到家后,他开始画这种花,但是每次画完,他总觉得不够好,总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感觉。

经过多次尝试,画家决定放弃用画笔来表达这种花的美丽,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

他开始研究香气的成分,通过不同的味道来表达花的美丽。

最终,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香画。

香画的味道,不仅能够传达花的美丽,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画家的心灵。

这种无言之美的花,终于在画家的手中得以呈现。

总之,《无言之美》告诉我们,美不仅存在于物质的形态中,还存在于感性的体验中。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美的时候,美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5无言之美》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5无言之美》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5 无言之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5 无言之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无言之美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无言之美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分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欣赏无言之美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无言之美的概念理解不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和方法不够成熟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艺术作品,深入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言之美的独特魅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组艺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阐述无言之美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无言之美在作品中的体现。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欣赏角度。

6.总结提升:总结无言之美的特点和审美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无言之美”是指艺术作品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题目点名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附丽:附着,依附。

铢zhū两悉称chèn: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颦pín:皱眉。

意蕴yùn:内在的意义,含义。

笼lǒng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寂寥liáo:寂静空旷,冷落萧条。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栩xǔ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niān来:随手拿来。

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

二、主题概述
作者通过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说明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并学会运用无言之美。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第4—12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
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思考探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若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5.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答案示例: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举的例子,诗歌本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