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研究进展论文
植物保护应用新技术的研究

植物保护应用新技术的研究植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保护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尤其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植物保护应用新技术的研究,从科技的角度分析植物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传统植物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这种方法虽然效果比较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弊端,如农药污染、残留、毒害以及对害虫和有益昆虫的杀灭等问题。
此外,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一些病虫害逐渐产生了抗性,农药的效果也逐渐降低。
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面临着挑战。
二、新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1.遗传改良技术遗传改良技术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对作物进行优异基因引进、删除或改变,以创造具有高产、高效、高品质、高抗性的新品种。
通过遗传改良,可以使农作物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对植物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2.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一种新的基因操作手段,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缺失、替换、插入等各种操作,精度高、效率高。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修改植物的DNA序列,增强植物的抗病性、抗性、耐旱性、耐盐性等性状,从而实现植物保护。
3.微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保护植物的新技术。
微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来控制农田中的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
当前,微生物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土壤调理、植物病虫害治疗等。
4.生态防治技术生态防治技术是一种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以复合性和多样性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和动物群落来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减轻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从而实现植物保护的新技术。
生态防治技术可以减轻农药使用压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三、新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新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传统技术的一系列问题,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论文:浅析中国濒危植物保护现状与进展

浅析中国濒危植物保护现状与进展摘要:自现代化发展以来,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
濒危植物,是指在较短时间内,由于植物种群内外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达到生存数量极限的植物。
本文论述了利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管理对于中国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现状,同时通过科学立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濒危植物植物保护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相应破坏了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
从而导致了植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得不少植物走向濒临灭绝的状态。
据不完全估计,全世界有不少于5-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威胁。
现存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
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再重现,人类将永远看不到这些物种,更谈不上加以利用。
更重要的是,一种植物的灭绝,能引发10-30种其他生物的丢失,将给人类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植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稳定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而植物濒临灭绝的危机对于维持和保护植物多样性而言则是极大的挑战。
濒危植物物种的消失不仅仅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格外紧迫、刻不容缓。
随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陆续开展,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将主要从濒危植物保护的策略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展开介绍。
一、濒危植物(一)濒危植物的定义濒危植物指的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处在灭绝边缘的植物。
这些植物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通常情况下生长较为稀疏;地理分布有较大的局限性;仅存在于稀少的局部地区;或者是出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随时有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濒危植物的分布有限,加之赖以生存的生态相对脆弱,使得这些植物在面临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压力直线,竞争力大大削弱。
植物保护论文范文

植物免疫系统的激活与免疫反应机制研究摘要本项研究致力于深入探索植物免疫系统的激发机制与防御反应的精细调控策略,旨在揭秘植物是如何在分子层面应对病原微生物攻击并启动防御程序的。
通过跨学科的整合研究,包括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技术手段,我们详细描绘了病原体及激发子触发植物免疫应答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揭示了信号传递通路中核心分子与蛋白质的具体功能与作用机制。
研究揭示,植物的免疫反应机制复杂多样,涵盖从基础的防御反应到更为专化的超敏反应,这些机制通过生成抗菌物质、触发程序性细胞死亡等策略,有效地对抗病原侵袭。
此外,我们还强调了免疫反应精准调控的必要性,阐述了正负调控因子如何在确保免疫应答强度适中、防止过度免疫造成的自损中发挥着核心调节作用。
对于病原体逃避植物免疫系统的策略,我们同样进行了深度剖析,为开发新型病害防控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本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植物免疫机制的认知,而且为培育具有更强抗病性的作物新品种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对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免疫系统;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信号传导;抗病策略;防御反应;超敏反应;逃逸策略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植物免疫系统概述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5)第二章植物免疫系统的激活机制 (6)2.1 激活因子研究 (6)2.2 信号传导途径 (7)2.3 激活过程的调控机制 (8)第三章植物免疫反应机制 (10)3.1 免疫反应的类型与特点 (10)3.2 分子机制解析 (10)3.3 免疫反应的调控与平衡 (11)第四章植物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3)4.1 病原微生物的识别机制 (13)4.2 防御反应的启动与执行 (13)4.3 病原微生物的逃逸策略 (14)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16)5.1 研究结论与意义 (16)5.2 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 (17)第一章引言1.1 植物免疫系统概述植物体内的免疫系统构成了一套精细复杂且高效的防御体系,专注于甄别并抗衡多样化的病原微生物威胁。
植物保护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人口和重工业化的威胁,植物面临着诸多的威胁。
这不仅是对于食品安全的威胁,同时也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了风险。
为了保护和繁育植物,自然科学家们一直在层层探究和尝试改进植物保护和繁育技术。
本文将从防疫和繁育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保护防疫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病害和虫害。
但是,化学防治方法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性价比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
同时,长期的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还在不断地对生态环境造成着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些更加友好的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自然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生物来控制病害和虫害。
因此,近些年来,生物防治备受人们的关注。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敌害动植物来达到防治害虫和病害的目的。
比如,可以利用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各种农作物的害虫,而且它们会随着食物的消耗而消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生态性价比高、不会引起二次污染等。
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这种方法不光是针对有害动植物,同时对有益的昆虫也是有很大的杀伤力。
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精准地选择或研发生物防治方法。
2. 再生能源应用再生能源作为替代手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再生能源的使用频繁了。
它们的环保特性和使用便捷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能源上的探究和使用可以使用更多的资源和材料来保护植物,并且能够协调保护生态环境。
二、植物繁育植物繁育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方法,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繁育技术在发现新碱粘液以及基因识别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已经达到了瓶颈。
因此,我们寻找创新的技术方法,探索新的潜力,更加便捷的实现繁殖。
1. 基因编辑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基因编辑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是指利用人工方法有针对性地编辑和修饰植物的基因来达到某种目的。
可以使得植物产生更多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或者在逆境下获得更好的适应性能力。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植物保护毕业论文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植物保护成为了当今农业科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作物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而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后,会引起减产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粮食短缺和食品安全问题。
植物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帮助农民预防和控制病虫害,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其次,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来杀灭或抑制病虫害的方法。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农药残留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现代农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天然的生物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自然抗性,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除了化学和生物防治,还有一种新兴的方法叫做遗传改良。
遗传改良是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来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向植物中导入具有抗病虫害特性的基因,使植物具备自我防御的能力。
然而,转基因技术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仍然存在争议,因为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长期影响存在担忧。
因此,在使用转基因技术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未来,植物保护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植物保护研究将更加关注对新出现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的研究。
此外,综合防治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合防治是指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控制病虫害,包括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的综合应用。
通过综合防治,可以减少对单一方法的依赖,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植物保护是农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关注农作物及其他植物遭受的病害和害虫威胁以及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植物保护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防治方法、病害和害虫识别与诊断、植物免疫机制及生物防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防治方法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植物保护的核心。
在防治方法的研究中,化学方法是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药剂配方和施用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替代选择。
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天然的敌害生物、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等,以降低农药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保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病害和害虫识别与诊断在植物保护中,准确的识别和诊断是确定病害和害虫类型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步骤。
近年来,传统的病害和害虫识别已经得到了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和改进。
例如,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病害和害虫的基因检测和分子标记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病害和害虫的自动化识别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植物免疫机制植物免疫机制是植物抵抗病害和害虫威胁的重要防御系统。
通过识别外来的病原体或害虫,并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植物能够抵抗它们的侵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植物免疫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以及抗病基因等因素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免疫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揭示植物抵抗病害和害虫的分子机制,并为进一步培育抗病抗虫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四、生物防控生物防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防控利用天敌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等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控制病害和害虫的发生和传播。
在生物防控的研究中,天敌生物的筛选和培养、有益微生物的应用、植物提取物的提纯和应用技术是关键研究方向。
此外,生物防控与化学防控以及遗传改良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害流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农作物病害频发加剧,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
本项研究综合考察了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化农作物病害的频度、扩散途径及植物自身抵抗力的内在机理,揭示了诸如高温高湿等极端气候条件对病原微生物繁殖的显著促进作用,直接加剧了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研究指出,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加速了病害跨区域的扩散速度,致使其影响区域显著扩大。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包含培育抗病作物品种、调整农事管理策略及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在内的多元化应对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与科学实验的双重验证,这些策略被证明行之有效:抗病作物品种的开发从根本上减少了病害的侵袭,而科学的农田管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则在不同层面上有效缓解了病害的不良影响。
此外,研究也坦诚指出了现有工作的局限,包括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实验室模拟与田间实际情况的差异,以及研究周期相对较短等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了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病害;发生频率;传播方式;抗病性;应对策略;选育抗病品种;农业管理;生物防治目录摘要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5)第二章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害的影响 (7)2.1 气候变化对病害发生频率的影响 (7)2.2 气候变化对病害传播方式的影响 (8)2.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抗性的影响 (8)第三章应对气候变化下农作物病害的策略 (10)3.1 选育抗病品种 (10)3.2 调整农业管理措施 (11)3.3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 (11)第四章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4.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3)4.2 分析方法与模型 (13)4.3 实验设计与实施 (14)第五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16)5.1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害的影响结果 (16)5.2 应对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17)5.3 结果对比与讨论 (17)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9)6.1 主要研究结论 (19)6.2 研究的局限性 (19)6.3 未来研究方向 (20)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广阔图景下,频繁出现的极端气候现象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
植物保护的毕业论文

植物保护的毕业论文植物保护的毕业论文植物保护是农业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关乎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对于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选择了植物保护作为研究主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首先,我将对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病虫害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袭。
它们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我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如水稻的纹枯病、玉米的玉米螟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生物特性和危害程度。
接下来,我着重研究了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技术。
传统的植物保护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农药的使用和物理防治措施。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人们对于绿色、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方法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我介绍了一些新兴的植物保护技术,如生物防治、遗传改良和生态农业等。
这些方法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研究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植物保护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对气候变化对植物保护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提前预警、改良作物品种和调整农业管理措施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我还研究了植物免疫系统的机制和调控。
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对抗病虫害侵袭的重要防御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法。
我介绍了一些免疫调控相关的研究成果,如植物抗病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等。
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对植物保护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植物保护领域将会迎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开发出更安全、高效的植物保护技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研究进展》结课论文学院:农学院专业:植物保护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XXX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害危害性大,流行年份可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一种病。
棉花黄萎病是由土壤含大量菌, 病原菌产生分化,缺乏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温湿度适宜条件不好,缺乏对棉花黄萎病严格的检疫制度和有效快速的检疫手段等等多种原因而大发生的。
本文章从棉黄萎病的发生概况、发生原因、防治技术、等方面简要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就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棉花;黄萎病;抗病性;防治技术;研究趋势Abstract: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is worldwide brutish, year of popular a kind of disease can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by soil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bacteria, pathogenic bacteria produce differentiation, the lack of good varieties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ditions is bad, the lack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strict quarantine system and effective means of quarantine and so on a variety of reasons quickly and big. This article from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were reviewed, mechanism, and the mechanism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was discussed.Key words: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Disease resist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trends棉花黄萎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产棉区,对棉花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近年在我国南北棉区多次大面积流行,造成重大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一大障碍。
自20世纪60年代Carpenter首次报道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现黄萎病以来,这一病害目前已遍布世界各棉花主产区。
我国棉花黄萎病自1935年由引进美国棉花品种而传入。
随着我国棉区不断扩大,棉籽调运、串换频繁,加之耕作改制、种子处理和防治不力等原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黄萎病逐渐发展和蔓延。
目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并被称为“棉花癌症”。
1 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棉花病害据统计有60余种,在我国发生为害达23种,以枯、黄萎病最为严重,平常年份的产量损失为10%~20%,严重时高达60%以上。
1892年枯萎病首次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被发现后,914年棉黄萎病是继枯萎病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棉花重要病害。
世界上棉黄萎病已遍布美国、秘鲁、巴西、阿根廷、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印度、保加利亚、希腊、西班牙,前苏联。
我国棉黄萎病于1935年从美国引种传入,先后在陕西泾阳,山西运城、山东高密和河南安阳等地发生危害。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已有12个省市(区)发生棉黄萎病,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棉区。
1993年棉黄萎病在全国大暴发,发病面积达267万hm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扩展速度较快,据不完全统计,该棉区的70% ~80%棉田已有黄萎病出现。
1997年全国因黄萎病减产10.7%,损失皮棉43万t,价值人民币60. 5亿元。
至2002年全国统计棉黄萎病发病面积已达300万hm2。
在病原种群上,种子交流导致病原菌在地方上的种类越来越多,形成了复合种群(基因型) 。
研究表明各地的棉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和提高,而且强致病力菌系的出现是造成棉黄萎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棉花黄萎病大发生原因2.1土壤含菌量大, 病原菌可能产生分化棉花黄萎病菌是土壤习居性病菌, 产生微菌核来抵抗不良环境, 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
我国北方大部分棉区习惯连年种值, 轮作制度难以实施。
如山东棉区, 纯作与麦套棉各占50% ,80%~90% 的棉田为连产麦棉套种棉田。
由于棉花连作, 使病残体的病原菌在土壤中逐年累积, 土壤含菌量相当高。
研究还发现, 棉花黄萎病菌有很强的变异性。
1993、1995年在北方棉区出现焦枯、落叶、光秆等新症状,与美国T9、江苏VB 等强致病菌系产生的症状相似,可能是北方棉区也出现与南方棉区相似的棉花黄萎病新的强致病力菌系据[2]。
2.2缺乏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不如抗枯萎病成效显著, 目前还没有真正高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
现有大面积推广品种抗病力不强,不少棉区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 是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重要内因。
近些年培育的较成功品种兼抗枯黄萎病的中棉所12号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以后, 由于其种质退化和原抗黄萎病性就不很强, 现难以抵抗黄萎病侵袭, 如1993年河南省新乡县李台原种场中棉所12号原种发病率仅23.13% , 而退化品种发病率高达85.10%。
因此抗病性能作用不大。
虽然有86- 6号、淮阴910、BD-18等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系) 选育成功, 但尚未在棉花黄萎病区广泛应用, 致使1995年棉花黄萎病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再次大发生[2]。
2.3温湿度适宜是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关键环境条件棉花黄萎病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25℃, 超过31℃菌丝不生长,田间旬平均气温在27℃以上对棉花黄萎病发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旬气温28℃, 为该病出现隐症的临界温度。
7~8月份适宜温度, 再加上高湿, 有利于病害田间流行。
1993年我国夏季大范围的异常凉爽多雨,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
如河南省新乡县7 月平均气温25.14℃比1994 年同期低21.8℃, 平均相对湿度为82% , 7~8月有5旬平均气温低于27℃。
1995年北方夏季也较常年凉爽, 大范围的温度偏低, 阴雨连绵, 7~8月有5旬平均气温低于27℃。
这两年夏季温湿度适宜棉花黄萎病菌的生长,不利于棉花植株的正常生长, 是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关键因素[3]。
2.4缺乏对棉花黄萎病严格的检疫制度和有效快速的检疫手段棉花黄萎病菌是典型的种传、土传病害, 由于检疫措施不完备, 棉花种子串换和大量混乱调运, 致使棉花黄萎病菌从重病区传入轻病区, 从轻病区传入无病区。
而该菌一旦定植下来,就不易根除。
3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3.1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国内外关于植物抗黄萎病机制的研究在茄科作物上开展得比较深入。
各种研究分析显示已知的植物抗病信号网络中部分关键因子参与了植物抗黄萎病反应,不同物种在抗黄萎病机制上可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这为我们后续研究棉花抗黄萎病机制提供了借鉴并为未来的棉花广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思路或候选基因。
3.2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乙烯在植物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非常复杂,研究表明在拟南芥中通过对大量乙烯相关突变体的遗传和分子鉴定,已基本确定了植物从乙烯生物合成、信号识别到转录调控的信号转导机制。
但是关于乙烯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到底是作为信号分子激活抗病反应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还是增强植物对病原的敏感性而使植物更加感病,目前还没有定论。
3.3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Mace等对类萜物的研究中发现脱氧半棉酚对黄萎病菌的毒性大于脱氧半棉酚甲醚、半棉酚和半棉酚甲醚,这些物质可能通过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来限制黄萎病菌进入木质部,减轻病害的发生。
此外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萜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均受黄萎病菌诱导表达。
并且部分基因,如3-羟基-3-甲基谷氨酰CoA还原酶的表达速度在抗病的海岛棉中明显快于在感病的陆地棉中。
虽然从基因诱导表达及生理活性分析等方面证实棉酚等次生代谢物参与了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反应,但该代谢路径在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网络中的位置、功能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棉花抗病育种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
3.4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组织结构抗性植物的组织结构棉花黄萎病作为一种从根部侵染的维管束病害,固有的组织结构抗性以及受病原菌诱导的组织结构抗性在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找到病原诱导下或正常生长条件下强化根和维管组织细胞壁合成的关键调控基因对于创制广谱抗病棉花材料具有重要意义[4-6]。
4 棉花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4.1棉花黄萎病防治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棉花黄萎病防治技术主要为:(a)加强种子检疫;(b)合理轮作倒茬;(c)选育、选用抗病品种;美国通过培育Acala、Deltapine和SP等系列抗黄萎病品种,澳大利亚通过培育Sicala1及随后系列的抗黄萎病品种,使黄萎病的危害逐年下降。
但这些国外抗黄萎病品种对我国主要的黄萎病菌系大部分仅能达到耐病水平。
新疆陆地棉品种的研究也表明,对于非落叶型和落叶型黄萎病,均没有免疫品种。
(d)开展健株栽培: 深翻土壤、培肥地力、播前种子处理、平衡施肥、及时灌排、合理整枝、缩节安化控、清洁田园。
(e)施用有机改良剂:Uppal等在生长棚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加拿大油菜、油菜籽、海藻和加拿大紫云英等4种植物提取液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加拿大紫云英提取液最为有效,发病率可减少55%~84%。
其既可混入土壤使用,也能进行种子包衣。
Yangui等用富含水合酪氨酸的橄榄油加工废水浇入土壤防治番茄黄萎病,盆栽条件下发病率减少86%,受害程度下降86%。
这些研究结果对棉花黄萎病防治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f)微生物防治:王明江等研究发现,棉花抗病品种内生菌数目少于感病品种,但其拮抗内生细菌比例高于感病品种,并筛选出效率较高的7个拮抗内生菌菌株。
朱永歌等也建议在棉花移栽前用内生性多黏类芽孢杆菌菌液泼浇苗床,并在大田黄萎病第1次发病高峰的初期,及时用多黏类芽孢杆菌菌液灌根,可以有效提高生防菌对黄萎病的拮抗能力。
4.2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技术前景加强基础研究:目前,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正在构建不同棉花品种受黄萎病菌诱导的cDNA文库,为以后获取更多与抗病相关的EST信息和克隆抗病基因奠定基础,以便于从分子水平深入、全面地探索棉花抗黄萎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