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人员分析
安全生产状况分析--2020年1季度

改进建议
安全管理有待加强,要保证安全检查不是走过场,发现问题一定要记录在案,安全管 理部要追踪隐患整改情况,要求各责任人按时落实整改; 针对违章行为,加强安全培训和监督处理; 设备组要加强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尤其是安全设施,检维修的安全措施要落实到 位; 工段长、班组长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能力,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安全员加强现场检 查。
上海亚大汽车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6日
20
0
1月 2月 3月 1季度
分析报告
安全生产状况整体状况不好,隐患总数处于上升趋势, 管理暴露的问题居高不下,不少问题反复发生; 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整也在增加; 人的不安全行为增多,需要加强监督处理力度; 空间有限,物的堆放影响通道或遮挡设施的情况较多,管理上有很多监督不到位的情 况;一季度物流部安全隐患超出年度指标达70%,安全管理需要提升;
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预警分析
安全生产阶
段
隐患分类
物的不安全状态
隐患统计 情况
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管理缺陷 设备设施隐患
工作环境缺陷
总隐患数量
2020年1月-3月
1月
2月
3月
7
4
13
3
4
5
21
9
24
2
1
9
6
0
6
54 12 12 114
备注
120
100
80
60
趋势图
40
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最新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最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最新版)煤矿的不安全生产表现形式有:一是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三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直接体现就是“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违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又是违章作业。
分析多年的事故案例,绝大部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是违章作业造成的。
从思想、心理、行为方面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思想方面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安全生产思想意识淡薄,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意识都差,从思想认识上就认为安全是领导、组织、别人要我安全,不是我要安全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1、麻痹思想;2、无所谓思想;3、侥幸思想。
二、心理方面1、图省事的懒惰心理。
违章作业的根本原因就是图省事,怕麻烦,遇有工作现场环境和物的状态变化为不安全因素时,不主动和积极处理,最后导致事故的发生。
2、侥幸心理。
安全思想意识差的人,侥幸心理最强,都认为违章作业不一定酿成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又后悔莫及。
3、习惯心理。
长期的艰苦工作,随时变化的井下作业环境,有的职工养成了违章作业的不良习惯,一旦无人监督就违章蛮干,不出事还自鸣得意。
工龄长的老工人最为突出。
4、从众心理。
特别是新工人,见别人违章省事,也未出事故,时间一长,也违章作业。
5、逞能心理。
主要是生产骨干,自恃工作时间长,经验多,为了赶任务,抢时间,玩英雄主义,带头违章。
2020年(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规则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规则神华宁夏煤业集团X公司安全行为管理规则第壹条为了贯彻“安全第壹,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神华宁夏煤业集团X公司(以下简称集团X公司)员工安全行为,防止和减少因行为不规范而导致各类事故,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在集团X公司所属各单位的从业人员(煤化工执行其自行规定)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安全行为是指按章操作、遵守劳动纪律,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行为。
不安全行为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犯劳动纪律。
第四条根据不安全行为情节以及产生或可能产生后果的轻重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类。
A类是特别严重不安全行为,即情节或后果特别严重的不安全行为;B类是严重不安全行为,即情节或后果仅次于A类的不安全行为;C类是壹般不安全行为,即情节较轻的不安全行为。
第五条对于A类不安全行为人员,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的处分。
第六条对于B类不安全行为人员,根据情节和后果轻重,分别给予下列处分(罚):(壹)造成他人死亡、他人或自己重伤的,解除劳动合同;(二)没有产生人员伤亡后果的,第壹次给予红牌警告,罚款300—1000元,12个月内再次出现的,解除劳动合同。
第七条对于C类不安全行为人员,根据后果轻重分别给予下列处分(罚):(壹)造成他人死亡、他人或自己重伤的,解除劳动合同;(二)没有产生人员伤亡后果的,第壹次给予黄牌警告,罚款50—300元;12个月内第二次出现红牌警告,罚款1000元;第三次解除劳动合同;第八条A、B、C类不安全行为人员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条不安全行为罚款列入处罚单位(部门)的安全奖励基金。
第十条集团X公司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应建立不安全行为人员档案,详细记录违章情况,分类(在册人员、外包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统计不安全行为人数。
第十壹条对不安全行为人员的处罚程序按集团X公司有关劳动纪律的相关规定执行。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范文.WPS 本文档共【17】页/【5848】字单位姓名20XX年X月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原因分析(一)事故原因的分析的内容我国事故调查原因分析主要依据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标准中对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人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
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2、分析伤害方式。
按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三)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1、物的不安全状态(机械、物质或环境)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2、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8)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分散注意力行为11)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四)事故间接原因的分析《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 6442—1986)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摘要】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因失误;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对比分析;事故模式0引言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其中,发生重特大事故86起,死亡1525人,由于人因失误或人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伤亡发生率就占70%以上。
目前,对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理论模型和构建控制系统等方面。
即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从原先的确定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原因中占多大比例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类分析上,发展到通过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构建出切实有效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系统。
与之对应,有关人因失误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则是探究人的失误机理并建立理论模型,用人的认知可靠性分析与动作执行可靠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应用到第二代的人因可靠性分析(HRA,humanreliabilityanalysis)法,开发动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煤矿2020年度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报告

2020年度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报告一、年度不安全行为查处情况2020年度我矿共查出员工不安全行为例,严重不安全行为例,一般不安全行为例,严重不安全行为占年度不安全行为%,一般不安全行为占年度不安全行为总数的%,不安全行为罚款金额总计为元。
对发生不安全行为职工全部进行了安全生产学习培训,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对发生严重不安全行为的职工培训时间不小于72学时,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可上岗。
经过对年度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要工种为井下流动作业的职工(流动电工、巡检的瓦检员等)个和岗位固定工。
发生不安全行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四点班、零点班还有上下班交接班时间,不安全行为主要发生在非正常作业期间(例如检修设备、运输材料)。
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综合对不安全行为分析,有诸多因素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
根据员工日常作业中的行为表现,对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如下:(一)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人群:1.新入企员工;2.工龄长的老员工;3.培训、学习不到位的员工;4.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辅运车辆司机居多);5.固定岗位点、单岗作业人员﹔6.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的员工;7.作业地点不固定人员(例如巡回负责巡回检查的瓦斯检查员、负责巡回检查的安全员、流动电钳工)(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1.新入企员工对安全作业的概念模糊,不知道怎么做安全、怎么做不安全。
2.个别职工文化程度低,从事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时,对此项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3.许多工龄较长的老员工,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长且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思想比较麻痹,总认为自己一直这么干也没有发生事故,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性的不安全行为。
4.个人不能认真参与安全培训、学习,安全意识淡薄,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在具体的作业中随意发生不安全行为。
5.图省事、怕麻烦,侥幸心里作怪。
浅论人的不安全行为

浅论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摘要:企业生产中发生的意外事故, 70%以上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文中阐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以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安全管理。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工作或作业过程中影响工作或作业安全或导致事故发生而产生的人的行为,它是危险因素的又一表现形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诱因和根源①。
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主要是人和物的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
但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
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失误。
对于从事生产活动的职工来说,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和接触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的发生。
就其事故原因来讲,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活动中,所有的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失误。
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事故发生。
据报道, 2006 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627 158 起,死亡112 822人。
其中,发生一次死亡 3~9 人重大事故 2 357 起,死亡 9 065 人。
发生一次死亡 10 人以上特大事故 95 起,死亡 1 570人。
发生一次——————————①安全管理网(/)死亡 30 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 7起,死亡263 人。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已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 6 500 亿元,占我国 GDP的 6%。
①究其原因诸类事故的发生大都是人的不当操作或对物、设备的不安全管理所造成的。
故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需加强对人的管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不安全行为分类不安全行为指的是可能导致超出人们接受界限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不良影响的行为。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剖析及管控措施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剖析及管控措施发布时间:2021-10-14T06:18:17.50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7期作者:刘志丹[导读] 煤矿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行为管控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刘志丹平凉新安煤业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744201摘要:煤矿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行为管控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减少违章人员、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矿井安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不安全行为剖析,行为管控措施众所周知,各行各业之所以会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其导致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造成的,然而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越来越注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对于安全生产的影响,2020年7月1日实行的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对员工不安全行为作了严格的要求。
本人长期从事“三违”人员的帮教工作,现对2020年度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为管控措施。
1.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含“三违”、下同)剖析煤矿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首要原因,煤矿不安全行为分为不规范行为、“三违”行为两类。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复杂性,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管控过程,这一过程中决定了员工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2019年度治理不安全行为(含一般“三违”)650人次、占治理总数的96.2%,治理严重“三违”26人次、占治理总数的3.8%,2020年度治理不安全行为(含一般“三违”)619人次、占治理总数的95%,治理严重“三违”行为32人次、占治理总数的4.9%,2020年较2019年整体同期相比治理不安全行为比重有所下降。
如图12.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分析2.1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煤矿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之一,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控过程,因而各级干部职工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生产)不安全行为人员分析大量的安全生产事故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美国杜邦X公司的研究表明:每30000起不安全行为方式,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每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孕育着300起可记录在案的隐患;每300起可记录在案的隐患,孕育着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行为;每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行为,孕育着壹起安全重大事故。
在杜邦X公司见来,安全事故的发生,4%源于人力所不及的不安全状况,96%则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思想认识决定于人的心理活动。
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
人的行为包括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和管理行为。
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以人为本,培养职工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企业长治久安就成为每壹个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研究课题。
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由于人的文化素养、工作阅历、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在遭遇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时,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认识就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造成职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
麻痹心理。
对周围或岗位危险失去警惕或疏忽大意,对作业中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不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主要表当下对工作情况熟悉,有壹定经验的人群或者安全周期较长的单位。
习惯心理。
属于长期养成的不良的思维定式及行为方式。
不论现场条件如何变化,安全情况如何恶劣,都沿用以前的方式进行作业,对存在的各种风险不以为然。
好胜心理。
实际上就是壹种爱逞能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思想上藐视现实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行动上忽视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冒险作业为荣,以自表自榜为乐。
是壹种极其危险的心理。
侥幸心理。
有些职工几次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没有出现事故,就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控制能力强,在工作中逐步淡化了对各种安全风险的警惕,工作怕麻烦,图省事,不按规程规定作业,投机取巧,心存侥幸。
消极心理。
人长期在壹种安全管理模式下工作,或者长期在某壹个环境中工作,或者由于生产被动等,就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煤矿虽然是壹个高危行业,发生事故的频率也比较高,但对每壹个职工来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总是有限的,因而对于安全事故的认识往往是听说的多,见过的少,或者由于安全受挫折,产生得过且过,反正就这样了的思想,使工作不主动、注意力不集中、责任心下降、对发现的隐患不愿意主动进行处理等消极思想甚至逆反心理。
急躁心理。
人在受到较大压力,或者受到较恶劣环境制约,以及心中有其他事情不能专心工作时,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出现这种情绪后主要表现为理智不清,感情冲动,行为鲁莽,壹意孤行,不听劝阻。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人对周围安全风险的辨别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就会降低,就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懒惰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认为按程序作业麻烦,为了省事而减少应有工作。
抱着多壹事不如少壹事的思想,即使发现隐患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无知心理。
这样的人对周围及本岗位的设备、技术、规程、危险因素等不了解或壹知半解,对作业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模糊不清,常常见到别人这样干没有出事,我也这样干也不会出事,盲目从众。
急于出井的心理。
主要为探亲或休假前的壹种心理状态。
表现为归心似箭,干活图快,壹心想早壹些出井,壹心想早壹些回家,忽视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极易忙中出错。
恐惧心理。
主要表现为新工人。
对周围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预防和处理,产生恐惧情绪,易带来行为的紊乱,甚至发生事故。
随意心理。
表现为凭兴趣决定活动内容和行为方式,壹切凭兴趣,见情绪,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遵守规程和规章的意识。
盲目乐观心理。
当安全生产取得壹些成绩,受到上级表扬时,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的情绪,容易导致出现麻痹心理,丧失对安全风险的警惕性,见不到、辨不清岗位或所处环境的危险因素,工作粗心大意,造成安全生产周期缩短。
通过对之上心理状态的分析能够见出,造成职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所处环境或岗位危险辨识不清,意识不到周围的安全风险。
2、对发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也没有主动消除安全风险的意识。
3、不严格按照规程规定作业,投机取巧,偷省工序,没有纪律观念,随意性比较强,其实质仍是对安全风险估计不足,对安全风险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认识不到位。
因此,要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职工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职工风险防范观念和技能,提高职工自保互保能力。
二、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提高职工自保互保能力针对上述情况,辛置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实现安全发展为目标,主要从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入手,进行全矿性的全员安全培训教育,把提高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能力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抓手,有序地推进了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做法是:1、成立了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领导组。
矿长、书记亲自为组长,安全处长、矿井生产矿长、洗煤厂厂长为副组长,成员为副总之上矿领导及各科室负责人。
由于领导有力,指导有方,督察有效,推进有序,确保了辛置矿矿的安全生产。
2、制定下发了《辛置煤矿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及要求,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办法,且进行了严格的考核,有效的指导了辛置矿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保证了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制定了管理人员培训教育联责包保责任制,明确副总之上领导包副队长之上的队组管理人员,主办之上管理人员包班组长及以下的所有人员。
且明确了每个人的包联范围及人员。
将联包人员的工资奖金和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挂起钩来,用职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联包人员的工资奖金,用职工的具体操作结果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联包人员进行考核。
由于采取了之上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联责包保人员培训职工、教育职工、指导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矿职工培训中心、组织部、企管部等部门组织,矿领导亲自授课,举办矿领导、科队长、技术员培训班4期,参加人数近500人次,主要学习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相关知识,业务管理知识,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拓宽了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了现场的监管力度,改善了现场安全管理状况。
5、各基层单位、队组、车间相应制定了鼓励职工掌握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基本知识的激励政策,采取有奖竞答,班前提问,现场抽考,周壹周三集中培训,以及鼓励职工把岗位风险警示卡拿回家和家人共勉,有的甚至采取不掌握危险源辨识基本知识就不让职工下井的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的开展,调动了职工学习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知识的积极性,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效果6、辛置矿培训中心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编辑印制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知识手册325份,印制岗位风险警示卡10000余张,全部分类、分工种发到职工及管理人员手中,为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提供了培训和参考资料。
在下发相关培训资料的同时,培训中心仍加大了对各基层单位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知识培训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壹季度共现场抽考提问1800人,闭卷抽考近1000人,组织各基层单位全员考试9000余人,且根据考核标准对各基层单位进行排名排队,壹至二月共发放奖金27300元,处罚金额达9600元。
有力地促进了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的开展。
7、全矿党、政、工、团及后勤等部门充分利用各自的宣传阵地,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材料、文艺节目、家属督导、给职工送温情送温暖等多各形式,宣传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相关知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促进了安全生产的管理。
之上措施通过壹季度的运行,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效果。
主要表现如下:1、全矿各基层单位各岗位人员几乎全部掌握了本岗位的危险源和风险防范知识,部分职工甚至能够做到倒背如流,职工的自保互保意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创造了辛置矿培训的历史记录。
2、职工的安全思想开始出现转化,已经开始出现安全管理换位的迹象。
即由原来的管理人员要求职工“要如何如何,防止出现什么什么事故”,开始转变为职工自己“什么什么可能对我造成伤害,我要如何如何进行防范”。
即: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的安全我做主逐步开始深入人心。
3、全矿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2009年壹季度,全矿只发生了壹起轻伤事故,创历史最好水平。
4、原煤产量,精煤产量都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壹季度开门红。
壹季度全矿原煤产量实现656237吨,同比提高了2%,精煤产量实现437949吨,同比提高43%。
5、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先后通过了俩级集团X公司的检查验收,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三、充分发挥各种宣传载体的宣传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为矿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预防工作的过程中,辛置矿除了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如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条幅、标语、牌板、发资料等形式外,仍制做了近10000张岗位风险警示卡卡片,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岗位风险及防范措施,且下发到每壹名职工手中,作为指导各岗位职工安全操作,增强自保互保意识,提高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
该卡片大小、材料和身份证壹样,经久耐用,方便职工随身携带。
通过近期的推行和实践,我们发现岗位风险警示卡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主要表当下以下三个方面:1)警示作用,主要体当下三个方面1、岗前警示,即职工在上岗前,通过对照卡片学习及思考,能够提示职工在岗位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心存戒备,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
2、岗位操作警示,即职工在具体操作中及时对照卡片进行危险源检查,且根据防范措施排除或躲避风险,能够确保职工操作安全。
3、变岗警示,当因工作需要,需要某壹班从业人员临时变换岗位时,带班长要给其配发相应岗位风险警示卡,且对其进行现场培训,经变岗人员口述风险警示卡内容合格且理解后,带班长方可安排其进行工作,从而起到变岗警示作用。
2)连心桥作用,主要表当下俩个方面1、能够起到和谐家庭关系的作用,通过职工将岗位风险警示卡带回家中和亲人壹起学习,使职工的家人了解职工在煤矿工作中的风险,使职工的父母更加关心自己的儿子,使职工的妻子更加热爱自己的丈夫,使职工的孩子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努力上进,为父母争光。
同时也是使家人了解,只要在工作中不违章作业,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就能够确保个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