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获奖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8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程中的文学作品为唐代杜甫的《登高》。
该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课程中,将通过解读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探究作品所蕴含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熟悉唐代文学中的“山水田园诗”;•掌握五言绝句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理解《登高》这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探究作品所蕴藏的哲理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启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登高》这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唐代文学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结构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耐心引导和解释;•一些哲理思想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策略1.导入策略通过放映相关图片和短片,让学生感受到登高的美景,从而引发他们对作品的浓厚兴趣。
2.讲解策略采用逐字解读、词句分析等方式,让学生逐渐了解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情感内涵,同时通过阅读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提高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3.拓展策略通过学生课外阅读、现代诗歌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增强对文学艺术的感受。
4.创新策略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学习《登高》的创作技巧和表达语言,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文学创作兴趣。
五、教学评价1. 测评内容•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对于唐代文学特点和发展的理解能力;•对于《登高》这首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于诗歌创作的运用能力。
2. 测评方法通过学生课后阅读报告、课堂答辩、诗歌创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和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均为唐代诗歌,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律诗的格律要求和深层的情感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掌握律诗的格律特点和对仗手法。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和情感。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领悟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诗歌的对仗和写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这种情感在诗歌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歌,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程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文学鉴赏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该诗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2.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如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情感表达等。
3.探讨该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理解“居安思危”、“求卓竞优”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文学鉴赏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生平经历了唐代衰落的历史背景,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和人民命运的诗歌,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
2. 诵读诗歌本节课的诗歌是《登高》,请大家先听一段诗歌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诗歌的解读3.1 诗歌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何?请同学们仔细品味,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2 诗歌的主题《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何?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3.3 诗歌的文学价值《登高》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3.4 诗歌的意义《登高》这首诗歌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何样的意义?请同学们探讨一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解、互动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获得思考和创造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课前引导思考、课堂板书、分组讨论、个人思考以及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和探究中,全面理解和掌握《登高》这首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登高说课稿优秀

登高说课稿优秀一、说教材《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文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代表了杜甫“诗史”中的高峰,也展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精髓。
主要内容通过描绘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1)作用与地位:《登高》作为唐诗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而且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古典诗歌魅力、感悟传统文化内涵的佳作。
(2)主要内容:本文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诗人以登高远望为背景,通过描绘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同时,诗人以“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词句,抒发了自己身世之悲和忧国忧民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认识古典诗歌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在此基础上,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深层含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1. 启发法:- 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例如:“诗人为何选择在登高时抒发情感?”,“诗中的自然景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登高》说课稿5篇

《登高》说课稿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说课稿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登高》说课稿5篇(登高统编版说课),以供参阅。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精选5篇(一)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登山之喻,娓娓道出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痛苦与忧虑,同时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意境。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节分别描写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所感,第三节是诗人的自述和自我反省。
整体结构排列严密,白描一股登山的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有层次感。
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亲近的词语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通过描写眼前美景的方式,诗人在给读者展示这个诗中的登高活动,这是与社会的现状和理想有关的。
第二节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迷人之处,景物的描写与诗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相对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在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苦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登高过程中的风景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
这种感受与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理想的追求相比较,使诗中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另外,在诗中也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通顺流畅。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山上群芳,山下人烟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外,在诗的结尾,也形成了呼应,前面景物的描写和治国理念的陈述相互呼应,给人以思考与警醒。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以登山活动为载体,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通过山水描写和反思自我等手法,既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痛苦,又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