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大伴旅人《赞酒歌十三首》的比较
_同而不同_辨_陶渊明_饮酒_与苏轼_和饮酒_之比较_于东新

古典今读
!
“ 同而不同”辨
—— — 陶渊明 《 饮酒》与苏轼 《 和饮酒》之比较
" 于东新 ! 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是写饮酒诗数量 最多的诗人,在其现存的一百四十余首诗中, 有关饮酒的诗达五十六首之多。其中的 《 饮酒 二十首》、 《 止酒》、 《 述酒》等,皆为名 篇。南朝萧统在 《 陶渊明集序》中即说: “ 有 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渊明之后,宋代的 苏轼亦酷爱诗酒,尤其步入晚年后,他特别推 许陶渊明,在 《 和渊明归田园六首》诗序中 说: “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而独好渊明之诗, 前后和其诗凡百九首,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 渊明。”宋人如黄庭坚、王直方等皆称许苏轼 和陶诗,以为风格韵味两相似: “ 彭泽千载 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 似。”其实,大千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之中,正 如古希腊的哲人所说,人不能将脚两次踏进同 一河流里一样,苏轼追和陶诗,虽自认无愧渊 明,并被目之以 “ 相似”,但实际上却似中含 异,同而不同。尤其是他们的饮酒诗,在跨越 时空的同声相和中,我们可窥见出文学创作的 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 羲农去我久,举世 少复真”的现实,感觉到尘世已面临着真和美 的劫难,尽管诗人为东晋宰辅陶侃之后,但并 未对司马氏之东晋王室怀抱愚忠,他所深恶的 是世道的腐败与人心的堕落,他内心所追求的 是一种本真的生存,于是他退隐于乡间大地, 回归自然。这正如哲人海德格尔所云: “ 大地 上所有的事物以及作为整体的大地本身,一起 进入相互和谐之中……大地本质上是自行退隐 的。确立大地,意指把大地带入自行退隐的敞 开中。”只有在这种退隐与敞开中,在自然与 大地的怀抱里,陶渊明才找到了自己的 “ 诗意 的安居”。渊明此时的心态,正如他诗中所 云: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 居五首》),大有挣脱尘网、鸟翔蓝天、鱼归 大海之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写出了著 名的组诗 《 饮酒二十首》。 组诗 《 饮酒二十首》内容非常丰富,概括 起来大体如下: %2 写归隐饮酒之怡乐,反射尘 世道丧之苦难。渊明说: “ 忽与一觞酒,日夕 欢相持” ( 其一)、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 其五); ’2 写自然、乡民之纯朴,反射 人心之伪诈。诗人说: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 其英” ( 其七)、 “ 田父有好怀” “ 壶浆远见 候” ( 其九);/2 写历史上的衰荣无定、善恶 无应,反射现实的是非不分。诗人说: “ 衰荣 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 其一)、 “ 积善云有 报,夷叔在西山” ( 其二); ,2 写早年误入尘 网,如今心仪安贫守道之士。诗人云: “ 少年 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 其十六)、 “ 颜生称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陶渊明《饮酒》诗的赏析《饮酒》诗共20首,非一时之作。
诗人在这一组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铨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可知,这组诗多为诗人饮酒之后所作,内容多寓感慨,与“饮酒”之事无关。
本篇为陶诗之代表。
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路占据着统治地位,而陶渊明却把出仕从政看作是为了生存或某种虚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为形体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役使,奚惆怅而独悲?”发出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喝,并且身体力行地归耕于田园。
这样,陶渊明就为屈原之后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另辟新径,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屈、陶一进一退,一仕一隐,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观的两种基本模式。
以后,无论是王维、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隐,还是苏东坡那种仕隐矛盾,进退合一的双重心理,都是从屈、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变化而来的,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
陶诗的意义则与这种思想密切相关。
首先,田园生活为他提供了新的审美客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以上均引自《归去来兮辞》)。
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其次,与田园题材及其人生的追求相契合,平淡自然成为了他的美学追求,这一点,使他在“俪采于百句之偶,争价于一字之奇”的“采俪竞繁”的六朝时代,卓然独立,开启了唐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先河,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此诗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点。
试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类诗篇在《饮酒》诗中约占半数。
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陶渊明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现实。
《饮酒》诗的第一首,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政局的无限感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共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从表面工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的变迁推移、人事的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隐忧,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这是很有见地的。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
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在他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东京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息过。
这时,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内乱起家的新军阀刘裕,独揽东晋的军政大权,正虎耽耽地欲代晋自立。
在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思绪万千,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报,何事空立言。
”他埋怨社会的善恶不报、赏罚不明。
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第七首的“众草没其姿”,他指责社会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鸟尽废良弓”等等,也都是针贬时弊的。
他的这种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其思想感情、斗争精神是有共同之处的。
陶渊明《饮酒》组诗探析

陶渊明《饮酒》组诗探析作者:杨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4期自古文人爱喝酒,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叙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诗人嗜酒如命,随意纵放的洒脱性情。
他有许多饮酒趣话,“葛巾漉酒”成为后人常用的咏酒典故。
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饮酒诗创作最多的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作品142首,涉及酒的就有56篇,约占总数的400/0。
其中《饮酒》二十首就是陶渊明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组以“饮酒”命名的诗。
这组饮酒诗,虽都题为《饮酒》,但20篇中只有10首跟饮酒直接有关,那为什么把其他跟饮酒无关的诗也放在组诗里呢?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提过这样的疑问:“不知陶公方饮酒中,何缘记得此许多事?”这其中缘由,陶渊明从未明白地说过,但从序文和其中的少数几首诗里,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写作这组诗的思想背景和真正动机。
其诗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中的“偶有名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陶渊明喜欢喝酒,却没钱买酒,他的传记故事里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
他虽没钱买酒,但还是经常有酒喝的,这酒似乎大有来头了。
与序文相互印证的还有组诗第九首和第十八首提到有人给他送酒的事,而这送酒的人都是有目的而来。
一个劝他改变所选的道路,一个要他回答各种难题。
由此可见,陶渊明喝着这些来头不小的酒时,他怎能不想到那些送酒人的忠告与要求呢?这就是为什么陶渊明这二十首诗题为“饮酒”,而实为探索思考人生的原因所在。
难怪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渊明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萧统的“寄酒为迹”一语道破了陶渊明诗酒中的深心,即借诗酒寄意造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比较

第31卷第3期2018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1 No.3May.2018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比较张晗(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
但《饮 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关键词:陶渊明;苏轼;《饮酒二十首》;《和陶饮酒二十首》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 (2018)03-0067-03晋代陶渊明曾创作一组五言古诗《饮酒二十首》,到了宋代,苏轼创作《和陶饮酒二十首》。
苏轼在《和 渊明归田园六首》序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而独 好渊明之诗,前后和其诗凡百九首,至其得意,自谓 不甚愧渊明。
”®2103)黄庭坚也在自己的诗中称赞道:“澎 泽千人,+,。
,’[2] (135)本文将通过对比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和苏轼 的《和陶饮酒二十首》,探讨者的异同。
H'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主要内容创作《饮酒二十首》时,陶渊明已“归园田居”。
他 辞官归 于晋宋代之,|。
之秋,,一 ,;晋自许,隐居田园。
陶渊明 了后者。
之后,T《园田五首》中道'a久在 ,复得返自。
”自然与大地的 ,陶渊明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组诗《饮酒二十首》的内容'(一)针砭现实,韬光养晦《饮酒二十首》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綺。
[a,面对 不/的黑暗现实,诗人在诗中 了批判,,的,在的四隐士一样,不问世事,隐居山林。
陶渊明饮酒诗代表作

陶渊明饮酒诗代表作《饮酒二十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饮酒其一》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
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
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
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
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
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饮酒其三》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
陶渊明诗词最佳十首

陶渊明诗词最佳十首陶渊明诗词最佳十首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在众多作品中,我认为以下十首诗词最能展现陶渊明的才华和情感,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真实地描绘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美与哀。
一、《归园田居》身无归根的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念。
他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和秩序的美。
二、《饮酒》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与友人饮酒的情景,以及陶渊明得到的心灵慰藉。
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酒的甘醇和友情的真诚,以及在繁杂的尘世中寻求灵魂栖息的渴望。
三、《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丛林幻想之作。
陶渊明以幻想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乡,其中农民和渔夫生活安乐,没有疾病和战争的困扰。
这篇作品体现了陶渊明对社会乱象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四、《过零丁洋》这首诗通过描述一次海上航行的经历,展现了陶渊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他在狂风暴雨中的求生斗争中,对世俗名利和人世间的痛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歌颂大自然的力量,表达了对生命的坚持和追求。
五、《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早出发的情景,以及他对家乡的眷恋。
他以平淡的文字写出了盛夏的早晨和白帝城的景色,透过景色的变换,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
六、《归去来兮辞》这首辞道出了陶渊明厌世的心境,他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变换,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陶渊明将自己的心灵寄托于大自然,通过形象的对比,传递了对世界的独特感悟。
七、《归去来兮辞二》这篇诗缅怀了当时已经逝去的友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死离别的思考。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鸟儿的飞翔,传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哀叹。
八、《饮酒二十首》这组诗以酒为主题,写出了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
他的诗句朴实而质朴,以诗酒情混合,表达了挚友欢聚的快乐,以及对生活乐事的珍视。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陶渊明饮酒诗研究宋丹丹[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尤其是他的《饮酒》诗二十首,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有的以“醉人”的语态指责是非颠倒,黑暗腐朽的上流社会;有的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争权夺利,平庸昏聩的上层统治;有的表现诗人退居官场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有的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饮酒的表面现象,我们可以体悟到其饮酒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体悟到诗人追求自然和本真,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其人其诗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自然本真刚正不阿目录一、陶渊明饮酒诗的时代背景二、陶渊明与酒的不解之缘三、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1、揭露社会黑暗的诗2、总结自己“仕”“隐”经历的诗3、表明自己不屈从流俗,拒绝再仕的诗4、藉酒表现“自然之趣”的诗5、表明自己傲视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诗6、思考人生、名利的诗总结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人品高洁,文学成就卓越,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屈原、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豪对陶渊明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们仰慕其人,推崇其诗。
如李白写有“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1]的诗句,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也有“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2]的诗句。
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3]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元时期,陶渊明仍然是人们喜爱与崇敬的诗人。
许多文豪都对陶渊明作过评论,其中以苏轼对陶渊明评价最高。
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大伴旅人《赞酒歌十三首》的比较陶渊明与大伴旅人是中日文学史上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爱酒诗人。
由于两者的作品中体现的思想和主张有不少共通之处,因此两者的影响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本论文重点对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与大伴旅人的《赞酒歌十三首》进行比较分析,以考察两者的关联。
首先,陈述迄今为止的前辈研究者们对此所持的不同观点。
接下来,通过对两位诗人所处时代的饮酒诗的整理和考察,了解两位诗人饮酒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分析两者作品一致的特殊性。
然后对搜集与整理的中日双方客观史料进行分析,从奈良时代陶渊明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大伴旅人及同时代知识分子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两个角度考察两位诗人的关系。
最后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饮酒二十首》与《赞酒歌十三首》中诗人寄于酒中的共同情感,深入接近两位诗人精神世界的同时,更进一步证明两者的影响关系,并说明是如何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