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合集下载

漕运制度历史

漕运制度历史

漕运制度历史一、早期漕运漕运起源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列国间战争频繁,漕运成为输送军粮的主要方式。

秦统一六国后,漕运逐渐成为将粮食等物资从关中输送到京师的重要手段。

汉朝时期,漕运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网络。

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漕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二、隋唐时期的漕运隋唐时期,漕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漕运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手段。

唐朝时期,为了确保京师的粮食供应,漕运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发展。

唐朝的漕运以江淮地区的粮食为主,通过大运河等水路运输到京师。

三、宋元时期的漕运宋元时期,漕运逐渐发生了变化。

宋朝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漕运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

然而,在元朝时期,漕运又重新得到了重视。

元朝时期,为了确保京师的粮食供应,漕运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发展。

元朝的漕运以华北地区的粮食为主,通过大运河等水路运输到京师。

四、明清时期的漕运明清时期,漕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时期,漕运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

明朝的漕运以南方的粮食为主,通过大运河等水路运输到京师。

清朝时期,漕运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完善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清朝的漕运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粮食为主,通过大运河等水路运输到京师。

五、漕运的组织和管理漕运的组织和管理是确保漕运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明朝时期,设立了专门的漕运部门,负责组织和监督漕运事务。

清朝时期,漕运的组织和管理更加完善,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机构。

六、漕运的作用和影响漕运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漕运是确保京师粮食供应的重要手段。

其次,漕运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此外,漕运还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漕运的作用逐渐减弱。

北宋时期对漕运官发运使的管理

北宋时期对漕运官发运使的管理

北宋时期对漕运官发运使的管理作者:李利娇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5期摘要:漕运是官方利用水道转运粮食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开始于秦朝,存在两千多年,对封建王朝的存在一直发挥重大作用。

隋炀帝时期开凿长达20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使得内河运输发展很快。

大中祥符初年,汴河运输的粮食最高可以达到800万石,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数量。

运河的发展也促进了宋代经济迅速发展,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北宋时期对漕运的官吏发运使的管理更加严格有序。

关键词:北宋发运使漕运管理一、对发运使的管理(一)、赏发运使宋代一直就对发运使赏罚分明,严加管理。

发运使承接上级朝廷命令,对下管理漕粮的运输。

发运使除了运输地区急需的食粮之外,还赈济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地方,并且修理水利设施。

发运使下辖很多人员,催纲,押纲人员等,在漕运过程中必不可少,因此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赏罚制度。

宋朝的官员晋升考核形式是磨勘,文官三年,武官七年。

1、开河有功北宋的发展与漕运密不可分,为了漕运的通畅,开凿了多条支流。

发运使(副)在开河过程中监督指挥,亲力亲为,为运河的漕运做出巨大贡献。

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七年三月乙卯,江淮等路发运副使朝奉大夫蒋之奇,都水监承务郎陈祐甫,各迁两官。

上批:闻所开龟山运河,于漕运往来免风涛百里沉溺之患,彼方上下人情莫不忻快,其本建言及董役成者,令司勋第赏以闻。

”2、运输便利漕粮运输与北宋开封的生存密切相关,对漕运官发运使的严格管理则是保证漕粮运输顺利进行的关键。

“《宋会要辑稿》绍圣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江淮等路发运司言:汴河粮纲超过八千石以上,或不满八千石,抛欠满四百石至六百石者,押纲人及使臣乞勒充重役、冲替,展磨勘三年。

”(二)、罚发运使发运使在任职或在纲运过程中,在任职期间营私舞弊,不能将所起发官物及时送至指定交卸处,或有抛失、少欠、偷卖侵移等,则亦降官罚责,甚至贬官罢黜。

1、治河无功北宋几乎每年都河决堤岸,都派官员疏浚治理,不得有所疏忽。

漕运制度的历史

漕运制度的历史

漕运制度的历史
漕运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经济举措,始于秦汉,并形成了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

在秦汉时期,漕运主要是从水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

随着时间的推移,漕运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大运河为主要通道的漕运系统。

在隋唐时期,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漕运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清两朝,漕运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庞大国家运输体系。

明朝和清朝的中央政权从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山东、河南等省将征缴的粮食(漕粮)转运京师,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

在清朝末年,由于海路的兴起和铁路的修建,漕运逐渐衰落。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废除了各地的漕粮征收,改为交纳现银,标志着传统漕运制度的结束。

总的来说,漕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保障了京城和各地之间的物资供应,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它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愈发显得重要,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京杭运河的历史要追溯到2400多年以前,也就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进攻齐国需要运兵运粮,于是征调大批民夫,在现在的扬州附近,开凿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这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极为重要的一段。

隋统一中国后,基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巡游的目的,隋炀帝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当时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后,唐、宋、元各代均极为重视漕运,在整治运河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的兴盛京杭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

明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有400万石,漕军12万人。

明代承元之制,明太祖朱元璋设漕运使。

为了加强漕运管理,又以武职重臣执掌漕运及相关事务。

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

后废漕运使,置漕运府总兵官。

景泰二年(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

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共12.76万人,运船1.17万只,另遮洋总7000人,海船350只,专职漕粮运输,称为运军。

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县总书等掌管本地漕事。

中央户部和漕府派出专门官员主持各地军、民粮船的监兑和押运事宜。

州县以下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

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交通运输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交通运输

1
2 交通运输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
2.车驾,即"车"。

因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作皇帝的代称。

()
3.“乘传”即乘坐驿车。

“传”音“chuán”,指驿站的马车。

()
4.肩舆,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是古代马车的一种,乘坐舒适,并且速度极快。

()
答:肩舆是轿子
5.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
6.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设置的交通机构。

()
7.传:传车,古代驿站中的专用车辆,多供信使乘坐。

古代还有公车,是为到京城应试、上书的官民服务的皇家车辆。

()
8.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
9.漕运,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
10.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

“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
11.漕计,指漕运总量。

漕运是古代利用水道来调运粮食(公粮为主)的运输方式。

()
12.“漕运”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

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浅谈漕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摘要: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运输方式,在古代交通和物资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漕运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对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加强弘扬漕运文化,使之成为更重要的了解我国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窗口。

关键词:漕运;漕运文化节;泛舟之役;遗产保护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横跨千年岁月,其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化和轨迹。

漕运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意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新时代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漕运文化,加强对漕运文化遗址的保护,意义重大。

1发展:从泛舟之役到晚清衰落“泛舟之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重大事件,发生在春秋前期公元前647年。

当时,晋国遭遇饥荒,晋惠公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在两国有矛盾的情况下,因“不忍心让百姓受灾”最终决定借粮。

浩浩荡荡的运粮船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中首尾相连,将“救命粮”运到晋国,史称“泛舟之役”。

但“泛舟之役”只能说是偶然现象,而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因为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漕运开始有了长期的统一的制度萌芽。

西汉时,为了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制度化,每年运量也从起初的几十万石一度增至六百万石。

设置护漕都尉,管理漕运用卒。

东汉时期,在洛阳南修阳渠引洛水为漕,王景治河,筑堤修渠,使混流的黄河、汴河分流,则极大程度上便利了南北漕粮运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邗沟进行了多次整治,还修建了许多堰埭,谢玄北上伐前秦至彭城时,因军粮受阻,便建造了七座堰埭。

此外,这一时期漕河人工化、渠化的水平提高,漕运的运载能力得到增强。

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但先后修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四段运道,隋唐大运河纵向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漕运制度历史

漕运制度历史

漕运制度历史漕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和物资运输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漕运制度的历史,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衰落的过程,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漕运制度的起源漕运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商代时期,当时的商代统治者为了解决水草运输和粮食调度的问题,开创了漕运制度的先河。

漕运制度最早应用于黄河流域,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在东周时期,漕运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漕运制度的发展在秦汉时期,漕运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水利工程,用于漕运粮食和物资。

这些运河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物资调控的能力,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到了唐代,漕运制度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唐代的漕运制度不仅针对粮食运输,还包括了其他物资的运输,如盐、铁等。

唐朝政府为了保证漕运制度的顺利进行,建设了大量的运河和船只。

这些运河成为了当时繁荣的经济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漕运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到了宋代,漕运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成为了一个由皇家政府直接管理的专门机构。

宋代的漕运制度在保障中央粮食调度、支持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漕运制度的衰落尽管漕运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漕运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运河的维护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给中央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此外,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漕运制度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取代。

到了明清时期,漕运制度进一步衰落。

明代政府开始逐渐削弱对漕运制度的管理和支持,致使漕运制度逐渐衰退。

清代初期的康雍乾三朝由于经济上的需要重新调整了漕运制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仍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在19世纪末彻底废除。

漕运制度 大运河里的古诗词 大运河孕育的非遗

漕运制度 大运河里的古诗词 大运河孕育的非遗

漕运制度1. 漕运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水运运输方式,特指以船只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的运输制度。

漕运制度植根于我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之中,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水陆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2. 漕运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秦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隋唐时期。

唐代大运河的漕运业是非常发达的,各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漕运的发展。

3. 我国历史上很多地方都有漕运文化的遗迹,以山西、江苏等地为主要代表。

4.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和现代化运输体系的建立,漕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运河里的古诗词1.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通过大运河,古代的商品可以从江南地区运往首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促进了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 大运河的伟大给了我国文学带来了灵感,许多古代文人骚客都在大运河边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

3. 杜甫的《登岸》:“雨晴三月苑堤草,独向长安望,片帆风力催,流水春如蓝,金湿轻舟月,喜收星辰钗。

诚知巴复蜀,便念洛阳台。

”这是杜甫在大运河畔作的一首诗,杜甫借助大运河这个载体,表达了他对国家兴旺、生活安顿的向往。

4. 白居易《大运河中作》中写道:“城头飞槛,明月夜空,九重宫阙杯觞照,三百界楼台朝霞红。

”白居易是唐代的诗人,他在这首诗里描绘了大运河边的夜晚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运河的景仰和赞美。

大运河孕育的非遗1. 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和交通运输通道,其沿线不仅孕育了众多名人诗篇,还保留了丰富的非遗文化。

2. 大运河沿线有许多非遗项目,其中包括运河文化、古代建筑等。

3. 这些非遗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大运河孕育的非遗项目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对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繁荣起着积极作用。

总结1. 漕运制度、古诗词、大运河孕育的非遗是紧密通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它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京城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漕”本意为利用水道转运粮食。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

漕运总督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

广义上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

晚清发生了一系列与漕运有关的事件,最终导致漕运衰落:
①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迫使道光帝迅速求和。

②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

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扬州、苏州和杭州都遭重创。

③咸丰五年即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

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④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⑤1901年,停止运河漕运。

1904年,撤废漕运总督。

⑥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漕运的结束既有上述大事影响,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漕运已非必需。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

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它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京城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漕”本意为利用水道转运粮食。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

漕运总督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

广义上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

晚清发生了一系列与漕运有关的事件,最终导致漕运衰落:
①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迫使道光帝迅速求和。

②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

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扬州、苏州和杭州都遭重创。

③咸丰五年即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

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④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⑤1901年,停止运河漕运。

1904年,撤废漕运总督。

⑥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漕运的结束既有上述大事影响,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漕运已非必需。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

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