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优良文化。
而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鞋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婚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鞋不仅是一种服饰,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如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倾向、民俗风尚等,这充分体现了鞋的综合文化性。
以“鞋”为媒介从传统文化、传统表现形式、现代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礼品设计;婚俗;鞋;影响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导:1671--7740(2010)02--0102--02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性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守礼、行礼、讲礼、遵礼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贯穿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古时中国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由此可见婚嫁,在中国人眼中绝对是人生礼之大事。
现代婚礼经过岁月的洗礼,其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其传统内涵,演变成一种更浓郁的时代婚庆文化。
而礼品是婚庆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如何设计婚庆礼品在婚庆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我国的礼品设计曾一度片面的强调所谓的理性追求,而忽视礼品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致使设计者的感官开始钝化,这种忽视直到21世纪才逐渐复苏。
纸嫁衣对应的典故

纸嫁衣对应的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纸嫁衣的来源与历史
2.纸嫁衣的象征意义
3.纸嫁衣的现代应用与传承
正文
【纸嫁衣的来源与历史】
纸嫁衣,又称纸婚纱,是一种用纸制作的传统婚礼服饰。
在我国,纸嫁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纸嫁衣是用竹简、树叶等材料制作的,象征着新娘的贞操和纯洁。
到了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纸嫁衣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样子。
【纸嫁衣的象征意义】
纸嫁衣在古代婚礼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新娘的贞操和纯洁,表明新娘在结婚之前是纯洁无瑕的。
同时,纸嫁衣也象征着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告别过去的少女时代。
此外,由于纸嫁衣具有易燃的特性,它还象征着新娘对婚姻的忠诚,表示她愿意为丈夫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纸嫁衣的现代应用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嫁衣在现代婚礼中的地位逐渐被西式婚纱所取代。
然而,纸嫁衣依然在一些地区和传统婚礼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如今,纸嫁衣的设计和制作更加精美、考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同时,纸嫁衣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
总的来说,纸嫁衣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婚礼服饰,既见证了我国
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篇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民间传统⽂化的特征表象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即民谚所说“百⾥不同风,⼗⾥不同俗”,极富个性特⾊。
但取决于原⽣态的本质属性,各地域之间的民间传统⽂化⼜具有本原化的共性特征。
此处所归纳的民问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种民间⽣活事象⽂化中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
1.民间传统⽂化具有满⾜⼈的⽣存需要的本能特征民间传统⽂化是社会⽣活事象⽂化,其所具有的原⽣态本质属性,使其始终围绕着民众求⽣存的机能要求服务,⽽没有向“源于⽣活⽽⾼于⽣活”的更⾼⽂化层蜕变。
其恪守着⼀种基础性的⽂化职能,满⾜着民众本能的⽣存需要。
这样⽣⽣世世地绵延不断,就使民间传统⽂化保留了⼀种本原性的与⼈的⽣理机能密切联系的本能特征。
⼈,⾸先要作为⼀种有⽣命活⼒的动物⽣存下来,才能够作为⼀种有⽂化创造⼒的⾼级动物⽽有质量地⽣活下去。
民间传统⽂化所具有的本能性特征,就在于它充分满⾜了⼈的最基础的⽣存要求。
⽐如,要吃,是⼈为了存活下来对⾷物的最低需求;吃好,是⼈为了活得更加美满⽽对饮⾷的要求。
⼈在解决了最低⽣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就会逐步延伸发展⾷物种类、饮⾷习惯、饮⾷理念、烹调⽅式等⼀系列饮⾷⽂化,以⾯对提⾼⽣活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延伸发展过程中,需要吃是⼈的⽣理本能,要求吃好是⼈的欲望本能,⼆者都是⼈与⽣俱来的⼀种本性机能。
可以说,在民间传统⽂化中,⽆论是饮⾷⽂化、服饰⽂化、居住⽂化,还是⽣产习俗、⼈⽣礼仪、禁忌信仰等⼀切⽣活事象⽂化,所传达的都是关于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这样⼀些信息。
因此,能不能活着与怎样更好地活着,是民间社会⽣活事象⽂化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和终极⽬的,也是民间传统⽂化⽣命活⼒的本能特征。
有形的与⽆形的体现着⼈的⽣存本能的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传统社会⽣活的各个⾓落,表现在民众⽣活的⽅⽅⾯⾯,如同⼀本⽣活的⼤百科全书,在让⼈学会怎样活着的同时,也提⾼了⼈的本能作⽤的能⼒和范围。
古代服饰

这件衬衣,月白色妆花 缎面,黄色缠枝暗花绫 里,全身以红、绿、香、 绛、湖蓝、深灰、浅黑、 淡白等十余色丝线织出 牡丹、莲花、海棠、梅 花、秋海棠、石榴花、 水仙、桃花、绣球、兰 花等花卉,又有螳螂、 蝈蝈、蜻蜓和蝴蝶飞舞。 呈现百花盛开、百蝶翻 飞之景。织造精良,做 工细致,纹样雅丽 宫中保存下来的极 少的早期衬衣之一,弥 足珍贵。是一件乾隆时 期的精品。 月白缎百花妆夹衬衣
另一类便服,两侧开裾,也就是两侧有开衩。是在中晚清逐渐出现 的,被称为“氅衣”。“氅衣”这种便服不单穿,一般套穿在衬衣 之外。
直身,衣长至掩足,只露出旗鞋 的高底。圆领,捻襟右衽。双挽舒 袖,袖端日常穿用时呈折叠状,袖 长及肘,也可以拆下钉线穿用。袖 口内加饰绣工精美的可替换袖头, 既方便拆换,又像是穿着多层讲究 的内衣。 衣边、袖端则装饰多重各色华 美的绣边、绦边、滚边、狗牙边等, 尤其是清代同治、光绪以后,这种 繁缛的镶边装饰更是多达数层。 氅衣作为清晚期宫中后妃便服, 氅衣改变了满族传统服饰长袍窄袖 的样式,迎合了道光、咸丰以后的 晚清宫廷生活追求豪华铺张、安逸 享乐的风尚,很快被认可,后妃们 必不可少的日常服饰之一
步摇
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 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 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 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 一般形式为凤凰、蝴 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 有旒苏或坠子 走路的时候,金饰会 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 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 故名
华盛 华通花 华盛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
梳篦 古代简称“栉” 梳篦梳理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 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唐插梳盛行,梳也成为了饰品。
影视作品各种的花钿
把花钿化在脸颊上,叫做晓霞妆
各式贴花钿在贴用的时候要用到一种呵胶,据说是用一种牛鱼鳔制成,呵气即黏 有似今天我们用的邮票后所涂的特制胶类,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满族规矩和传统,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一些清朝满族规矩和传统的例子:
1.辫子(发辫):满族男子通常会留长发,并将其编成一对发辫。
辫子被视为满洲人的象征,是满族传统的发型。
满族男子弃辫
是在清朝末期(19世纪末)开始的。
2.服饰:满族传统服饰在清朝时期被广泛采用。
这包括传统的长
袍、宽袖、高领和大袖口的服装,以及特殊的头饰和鞋子。
3.语言:满洲语是满族的传统语言,清朝时期在官方文件和法规
中广泛使用。
满族的文字系统是清朝的官方文字之一。
4.婚礼仪式:满族的婚礼仪式有许多传统规矩,如婚礼头盖鸢尾
花头饰、新娘穿着特殊的礼服和举行传统仪式。
5.礼仪和礼节:满族人重视礼仪和礼节,有严格的社交规则和礼
貌行为。
在宫廷和社交场合,满族官员和贵族要遵循一定的礼
仪和仪式。
6.饮食:满族饮食有其特点,包括烤肉、牛肉、羊肉和面食等传
统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满族的传统规矩和文化受到了影响和变革。
特别是在清朝晚期,汉族文化和传统在满洲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满族人也逐渐采纳了一些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同时,随着清朝的灭亡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满族规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
消失或演变。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摘要:论文对我国的婚礼服饰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从明朝的凤冠霞帔,以及清朝满汉融合、洋为中用为主题,探讨了我国的礼仪文化以及民族特性,感受了蕴含在我中华民族内部的优秀品质,以及几千年来我国深刻的历史积淀。
关键词:礼仪文化;历史;服饰;凤冠霞帔;明朝;晚清引言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
可以说这种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里面表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
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
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
作为素称“衣冠王国”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
本文这里主要对明清婚礼礼服进行回顾,从我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管中窥豹,感受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1从“凤冠霞帔”谈明朝婚礼礼服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
《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翼舞歌》中咏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
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明代起始将男子婚娶视为“小登科”,可饰九品官服,新娘能用凤冠霞帔。
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_8679

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婚礼服的历史和现代详尽阐述了中国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并从寓意、形制、色彩、图案、材料和配饰等各方面举例说明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表现,对中国传统婚礼服以后的发展以及设计方向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目前国内的中式婚礼服呈现出明显的购买趋向。
中式婚礼服凭着其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的本土亲和力,在婚礼服市场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中式婚礼服。
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传统婚礼服也将迎来流行高峰,并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然而从我国婚礼服现状上来看,传统婚礼服有着极大的欠缺,有设计和质量方面,也有款式和颜色更新方面,尤其是一些传统婚礼服缺乏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
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让传统婚礼服能表达显示出文化内涵,再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婚礼服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化的特征而出现、发展和变化的。
传统婚礼服的核心就在于其民族特性的表现与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计。
这样,传统婚礼服才将更具生命力。
离开民族特性,而一味的追求传统元素堆积和服饰内容表象化,只会落于俗套或本末倒置。
所以研究或设计中国传统婚礼服要对其本身民族特性进行深入地解析。
××婚礼服的重要性古往今来,婚礼服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服属于礼服的一种,特指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服装,包括服装、服饰品及配饰。
有着统一的色彩、样式与寓意,是装点婚礼,点缀气氛,扮靓新人,表达寓意的主要手段。
中国各朝各代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新郎新娘都要穿着婚礼服。
不断演变的婚礼服,是表现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成为礼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传统婚礼服发展中的民族特性表现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婚礼服因婚礼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婚俗文化的演变而演变。
无论婚礼服怎样有其自身的变化,都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服饰的发展与演变的制约,与其民族特性息息相关。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整理

一、名词解释1.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学说,是一种旨在解放思想、避免专门化和“准备生存”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专家、技师、教授,而是培养能够自由的对新的变化的境遇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的人。
对于受教育者,它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的价值。
2.高低语境:在高语境文化中,在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相对地讲,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
这也意味着,在强交际环境文化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
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相对的讲,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和情景中。
这也就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用语言本身的力量进行交际。
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4.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形成于维也纳,以古典风格为标志的一个音乐流派。
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5.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区分家族内部每个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家庭内部形成了“大宗”与“小宗”两支血缘体系。
在家族的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聚族而居:最初是以母系血缘,后来又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将属于同血缘的人们组合在一起,维系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血缘家族。
7.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
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婚礼服的历史和现代详尽阐述了中国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并从寓意、形制、色彩、图案、材料和配饰等各方面举例说明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表示,对中国传统婚礼服以后的进展以及设计方向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要害词: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
日前国内的中式婚礼服呈现出明显的购买趋向。
中式婚礼服凭
着其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的本土亲和力,在婚礼服市场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中式婚礼服。
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进展,传统婚礼服也将迎来流行高峰,并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然而从我国婚礼服现状上来看,传统婚礼服有着极大的欠缺,有设计和质量方面,也有款式和颜色更新方面,尤其是一些传统婚礼服缺乏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
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需让传统婚礼服能表达显示出文化内涵,再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婚礼服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化的特征而出现、进展和变化的。
传统婚礼服的核心就在于其民族特性的表示与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计。
这样,传统婚礼服才将更具生命力。
离开民族特性,而一味的追求传统元素堆积和服饰内容表象化,只会落于俗套或本末颠倒。
所以研究或设计中国传统婚礼服要对其本身民族特性进行深入地解析。
1.婚礼服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婚礼服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服属于礼服的一种,特指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服装,包罗服装、服饰品及配饰。
有着统一的色彩、样式与寓意,是装点婚礼,点缀气氛,扮靓新人,表达寓意的主要手段。
中国各朝各代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新郎新娘都要穿着婚礼服。
不断演变的婚礼服,是表示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成为礼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传统婚礼服进展中的民族特性表示
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在其自身的进展变化中表示尤为明显。
婚礼服因婚礼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婚俗文化的演变而演变。
无论婚礼服怎样有其自身的变化,都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服饰的进展与演变的制约,与其民族特性息息相关。
各个朝代婚礼服的进展和演变,又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紧密。
2.1进展概况
据研究,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婚礼服,多样丰富,特殊是汉族的婚礼服。
随着时代的进展,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婚礼服装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近些年,国内服装界忽视了对民族婚礼服装的研究与革新。
婚礼服在婚礼上有重要的意义,时期、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婚礼服也各自独具风采。
婚礼服作为服装习俗,也必定带着浓厚的民俗色彩。
它既受宏观方面如民俗文化的影响,在微观方面,婚礼服也表示品质的差异。
在形式上服从于惯制,具有必定规范性,色彩鲜亮华丽,款式高雅,内涵又寓意吉祥喜庆,标记性与誓言性也很强。
2.2进展简史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
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化,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
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
经历秦汉进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
现阶段呈现多元化进展趋势。
纵观华夏婚礼,古代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为“爵弁玄端——纯衣纁袡”、“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中国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步完善,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各种礼仪出现,不同场合穿戴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
周代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
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的服饰为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在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穿宵衣,发饰有纚、笄、次。
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采纳深衣制。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汉代曾采纳12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进展出来。
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常作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出现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分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成婚也可穿用绛红色公服。
“假服”进展到清代,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簪红花,拜堂时蒙盖头(红色遮面巾);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