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几种常用线迹的形成原理
穿针引线法的原理

穿针引线法的原理简介穿针引线法是一种常见的手工缝纫技巧,用于将线穿过针孔。
这种技巧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服装、家居用品和手工艺品等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穿针引线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原理解析穿针引线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穿针引线之前,需要准备好一根细长的线和一个有孔的针。
线的粗细和材质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定,而针的孔径则要适合线的粗细。
2. 插入线头首先,将线的一端折叠,并将其插入针的孔中。
通常,线头的长度应该保持在2-3厘米左右,以便于后续的操作。
3. 引线过程接下来,将针的尖端插入织物的一侧,并在织物中穿过一小段距离。
这一步骤旨在确保线能够从织物的一侧穿过到另一侧。
4. 穿针过程在引线的过程中,将针的尖端穿过织物的另一侧。
这一步骤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以确保针能够准确穿过织物,并将线带过来。
5. 完成穿针最后,将针的尖端从织物的一侧取出,使线的末端完全穿过织物。
此时,线的两端都位于织物的一侧,完成了穿针引线的过程。
应用领域穿针引线法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缝纫制衣在服装制作中,穿针引线法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
它用于将布料拼接、裁剪、缝合和装饰等过程中。
无论是制作衣物的外部线迹还是内部细节,穿针引线法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家居用品制作穿针引线法也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的制作。
例如,制作窗帘、抱枕、桌布等时,常常需要使用穿针引线法。
通过选择不同的线材和针孔大小,可以实现不同的装饰效果和使用功能。
3. 手工艺品手工艺品制作是穿针引线法的另一个常见应用领域。
通过巧妙地运用穿针引线法,可以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如刺绣、织毛衣、钩编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一种。
4. 医疗领域穿针引线法在医疗领域也有应用。
例如,在外科手术中,医生经常使用穿针引线法来缝合伤口。
这种技术可以确保伤口的愈合,并减少感染和疤痕的风险。
穿针引线法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为了更好地运用穿针引线法,以下是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线和针:线的粗细和材质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而针的孔径则要适合线的粗细。
缝纫机的机构分析和工作原理完美版讲解

缝纫机的机构分析和工作原理完美版讲解缝纫机是一种用于缝合各种织物和纺织品的机械设备,它通过一系列的机构来完成缝纫的工作。
下面将从机构分析和工作原理两个方面来详细讲解缝纫机的工作原理。
一、机构分析:1.传动机构:缝纫机的传动机构是由电机、皮带轮、链轮和传动杆等组成。
电机通过皮带轮和链轮传动,驱动传动杆来实现机械部件的运动。
2.送布机构:缝纫机的送布机构主要由铁齿轮、摇杆和送布齿组成。
电机驱动铁齿轮通过摇杆和送布齿的升降来实现送布。
3.上下机构:缝纫机的上下机构由上下锥齿轮、头簧和线杆等组成。
电机驱动上下锥齿轮的相互啮合来实现缝纫机头的上下移动。
4.针杆机构:缝纫机的针杆机构主要由针杆、针棘轮和曲柄等组成。
电机驱动曲柄带动针棘轮旋转,通过针杆的上下运动来完成针的穿刺和提升。
5.压脚机构:缝纫机的压脚机构主要由压脚杆、压脚弹簧和脚踏板等组成。
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压脚杆的上下移动,以实现对织物的压紧。
二、工作原理:当缝纫机开机时,电机通过传动机构的传动,驱动各个机构协同工作,完成缝纫的工作。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1.织物进料:织物由送布机构送入缝纫机,通过铁齿轮的旋转,带动摇杆来实现送布齿的升降,将织物逐步送入缝纫区域。
2.针眼穿刺:电机驱动曲柄带动针棘轮旋转,通过针杆的上下运动,使得针在织物上形成针眼,完成针的穿刺。
3.线迹形成:通过线杆及其配件,将线从线杆上穿过针眼,形成线迹。
4.织物前进:电机驱动上下锥齿轮相互啮合,带动缝纫机头上下移动,使得针在织物上提升,织物在缝纫区域持续前进。
5.继续穿刺:针织物前进的同时,针杆不断提升和下降,实现针的连续穿刺。
6.压紧织物:通过压脚机构驱动压脚杆的上下运动,实现对织物的压紧,保证针线的牢固度。
通过以上的工作原理,缝纫机可以实现对织物的缝合。
不同类型的缝纫机还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的机构,完成不同的缝纫效果,满足不同的需求。
总结:缝纫机是一种机械设备,通过一系列的机构来实现对织物的缝合。
服装线迹的分类与应用

子线和一条网面线相互串套构成。 其结构与406号线 迹很相似。区别是602号线迹有一网面线。
2021/1/19
42
2、用途:
1)拼接衣片;
2)将有弹性的捆条车缝在针织内衣、 运动服和婴儿服装上。
2021/1/19
2021/1/19
13
3、用途:
1)普通的缝合工序——把两片或以上的衣片缝在一 起:如缝制口袋、衣领、门襟、钉商标、滚带……
2)缉缝装饰明线迹:单线显示、双线显示。
3)车缝各类服装上的缝型。
4)由于线迹弹性小,不适用于弹性面料的车缝或要 拉伸的部位。
2021/1/19
14
2021/1/19
服装线迹的分类与应用
2021/1/19
1
服装的成形技术有缝合、粘合、编织等多种。
当今,服装的主要成形技术仍为缝合工艺。 缝合是将服装部件用一定形式的线迹固定后作为特 定的缝型而组合的一种服装成形工艺。
2021/1/19
2
一、线迹的概念和名词术语:
1、针迹——缝针穿刺缝料时,在缝料上形成的针眼。
也称手缝针步
300级——锁式线迹(lockstitches) 400级——多线链式线迹(multi-thread chain stitches)
也称多锁链针步
500级——包缝链式线迹(overedge chain stitches)也 称级骨锁链针步或锁边针步
600级——覆盖链式线迹(covering chain stitches)也 称盖骨锁链针步或网面锁链针步
2021/1/19
3
2021/1/19
4
3、缝迹——在衣片上形成的一连串相互连 接的线迹。
工业缝纫机知识

绪论1.世界缝纫机简史和发展趋势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使用骨针缝合兽皮御寒的时候,缝纫这种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行为活动揭开了缝纫机发展的序幕。
公元前300年青铜器时代,先辈们用的是铜针,14世纪使用钢针,直到18世纪末,缝纫一直都是手工作业。
缝纫机的问世,使得穿着纯手工的服装制品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代名词。
拉开这个时代序幕的是英国人托马斯·赛特,他于1790年发明了单针单线链式缝纫机。
1851年,一位名叫列察克·梅里瑟·胜家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代替手工缝纫的机器―缝纫机。
这个革命性的发明被英国当代世界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称之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1853年,首批缝纫机于纽约市工厂开始生产。
两年后,在法国巴黎世界展销会上取得第一个奖项。
同年,美国胜家公司首创了增加销量之《分期付款》计划,成为世界上推行此种销售方式的创始者,对其后之消费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胜家现在仍旧是世界上一流的缝纫机开发制造公司。
从托马斯和爱迪生发明了电动机后,于1890年开始应用电动机驱动缝纫机,从此开创了缝纫工业的新纪元。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缝纫机己从传统的机械结构朝着电子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电子、微电脑技术己成为工业缝纫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典胡斯克伐尔公司生产的应用微处理机的工业缝纫机,具有21种针法储存器,可同时进行程序控制,以取得需要的某种型式的缝纫或装饰效果。
联邦德国施特罗贝尔父子特种缝纫机厂研制的560一20系列微电脑控制缝纫机,采用全自动缝纫程序控制。
其控制箱的主要特点是:起始加固线迹5、7、9、11、13、15针可以预先任意选择,线迹转换由轻键控制,在起始位置上可调节加固线迹的宽度和长度。
适合缝纫标签、衬里、卷边及裤脚翻贴边。
日本飞马缝纫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PEOASUR —S52型超高速工业包缝机,综合了许多新技术特点,每分钟主轴转速能达10000针以上,是当代服装工业生产的新型工业包缝机。
3服装线迹的分类与应用

9
103号线迹——由一条针线组成,属挑脚线迹。 1、缝线配置形式:针线在上层物料的表面自己交圈,然后穿过 面层物料,横向地穿过下层物料些许,并不完全穿过它。(形 成该线迹的衣车,使用的车针是弯形的) 2、特点:线圈结构、富弹性、线迹易折散、线迹不外露。 3、用途:主要用作暗线挑脚,如衣服下摆、裤脚等,正面不露 线迹。
505 号线迹 —— 也称三线包缝线迹。另外由于其结构 的外型特点,又有盒形边缘针步和正方边缘针步之称。 1 、缝线配置形式:如图所示,针线和钩子线分别在 面层物料和底层物料的边缘均互相紧扣。
2015-4-17
35
2、特点: 1)针迹紧密,覆盖力强。 2)弹性比504号线迹更好。 3、用途: 1)非常适合用于厚重物料的锁边。 2)非常适合包缝受拉伸较强烈的部位(如裤 裆合缝等,所以它又有安全缝线迹之称)
320 号线迹 —— 是装饰缲边线迹,由两条缝线组成, 与103线迹相似,但不易松脱,正面不露线迹。 1、特点: 1) 组织较紧密,覆盖布边较好,正面不露线迹; 2) 富弹性,强度大。 2、用途: 1)专用于衣边、袖口、裤口边的缲边。 2 )由于弹性好、覆盖力强,尤其合适于针织外衣的 缲边。
2015-4-17
407 号线迹 —— 三针网底线迹,有三根针线和一条钩 子线。 其特性与406号线迹相同。 29
2015-4-17
2015-4-17
30
2015-4-17
31
2015-4-17
32
五)500级线迹——包缝线迹 ( 级骨锁链针步、锁边针步)
包括有: 501 、 502……514 、 521 共 15 个款式。 用途:包缝线迹的主要作用是将织物边缘包住, 起到防止织物边缘纱线脱散的作用。有时会单 片衣片包缝,有时会几层同时包缝。
缝纫机基本原理-锁线线迹形成

断线是缝纫中最常见的故障。
缝线质量不合要求,机器调整不当,过线零件有锐口,操作方法有问题,机针冷却不充分等等,均会导致断线。
当用锁式线迹缝纫机缝制浓薄不均的产品遇到断线时,除了逐一考虑分析上述种种原因外,还应注意两次钩线引起的断线。
在缝制设备上,由于设计上分发动作周期的需要,锁式线缝纫机上轴与旋梭的传动比为1:2。
即上轴转一周,旋梭轴转两周。
因此,在缝纫过程中,机针每刺料一次旋梭旋转两周,一周完成钩扩面线环动作,一周空转。
如果旋梭每次都会钩住面线,即机针刺料一次,旋梭钩线两次,则必将与面线的收放发生冲突,产生将缝线绷断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缝制浓薄不均的缝料时是有可能出现的。
其原因得从锁式线迹的形成过程谈起。
1. 锁式线迹形成过程锁式线迹是有面线与底线在缝料中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缝纫机工作时,机针引带面线穿过缝料,在到达下极限位置后,向上提升。
由于缝料与缝线间存有摩擦力,因此面线未能随机针同步提升,而是滞留在缝料下面,在弹性的作用下膨向机针两侧,形成环类。
接着,旋梭的梭尖在运动过程中到达机针处,从面线环中穿过,并在继续旋转运动中,将钩住的线环不断扩大。
绕至自身半径处后,像跳绳那样“跃”过扩大了的线环。
再往下的动作是挑线杆收线,送布牙送料为使这些动作有足够的时间顺利进行,旋梭仍以原速旋转一周,但不再钩线,仅仅空转一圈。
由于挑线杆的收线作用,原先被旋梭扩大并“跃”过的面线环迅速缩小,直至将旋梭梭心中引出的底线牵拉至缝料中,形成一次交织。
机针到达上极限位置后,再次向下引线刺料时,缝纫机周而复始,重复上述动作过程,从而在缝料上形成连续不断有规律的锁式线迹。
2. 缝料浓度变化时钩线时间的差异调整缝纫机的一个关键内容是调整所谓钩线时间,通常的调整标准是︰当机针下降到最低位置后,向上提升 2.2mm 时,梭尖到达机针中心线,距针孔上边缘 2mm。
当然,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调整钩线时间的实质目的为的是使梭尖在形成饱满并且稳定的最佳线环时钩住面线,从而避免跳针现象。
缝纫机工作原理

缝纫机工作原理缝纫机是一种用于缝制衣物的机械设备,它通过特定的工作原理实现对布料的缝合。
缝纫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送线、上线、下线、缝合等几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缝纫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缝纫机的送线原理。
送线是指将线从线轴上引入缝纫机,并通过一系列的装置送入针眼。
在送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张力装置来控制线的张力,保证线能够顺利地被送入针眼,并在缝合时形成合适的拉力,从而使缝线平稳、均匀。
接下来是上线原理。
上线是指将线从线轴引入缝纫机,并通过一系列的装置送入针眼的过程。
在上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张力装置来控制线的张力,保证线能够顺利地被送入针眼,并在缝合时形成合适的拉力,从而使缝线平稳、均匀。
然后是下线原理。
下线是指将线从线轴引入缝纫机,并通过一系列的装置送入针眼的过程。
在下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张力装置来控制线的张力,保证线能够顺利地被送入针眼,并在缝合时形成合适的拉力,从而使缝线平稳、均匀。
最后是缝合原理。
缝合是指通过缝纫机上的针和线,将两块或多块布料缝合在一起的过程。
在缝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缝纫机上的针板和针板上的针眼来控制针的运动轨迹,保证针能够准确地穿过布料,并形成合适的线迹,从而实现对布料的缝合。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缝纫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送线、上线、下线、缝合等几个步骤。
在这些步骤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装置来控制线的张力和针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对布料的缝合。
这些装置包括张力装置、线轴、针板、针眼等,它们共同协作,使得缝纫机能够顺利地完成缝合任务。
总的来说,缝纫机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需要各个部件之间紧密配合,才能实现对布料的精准缝合。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了缝纫机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缝纫机,从而提高缝制效率和缝制质量。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缝纫机的工作原理。
线痕汇总

一、线痕分类:线痕按表现形式分为杂质线痕、划伤线痕、密布线痕、错位线痕、边缘线痕等。
各种线痕产生的原因如下:1、杂质线痕:由多晶硅锭内杂质引起,在切片过程中无法完全去除,导致硅片上产生相关线痕。
表现形式:(1)线痕上有可见黑点,即杂质点。
(2)无可见杂质黑点,但相邻两硅片线痕成对,即一片中凹入,一片凸起,并处同一位置。
(3)以上两种特征都有。
(4)一般情况下,杂质线痕比其它线痕有较高的线弓。
改善方法:(1)改善原材料或铸锭工艺,改善IPQC检测手段。
(2)改善切片工艺,采用粗砂、粗线、降低台速、提高线速等。
其它相关:硅锭杂质除会产生杂质线痕外,还会导致切片过程中出现“切不动”现象。
如未及时发现处理,可导致断线而产生更大的损失。
2、划伤线痕:由砂浆中的SIC大颗粒或砂浆结块引起。
切割过程中,SIC颗粒“卡”在钢线与硅片之间,无法溢出,造成线痕。
表现形式:包括整条线痕和半截线痕,内凹,线痕发亮,较其它线痕更加窄细。
改善方法:(1)针对大颗粒SIC(2.5~3D50),加强IQC检测;使用部门对同一批次SIC先进行试用,然后再进行正常使用。
(2)导致砂浆结块的原因有:砂浆搅拌时间不够;SIC水分含量超标,砂浆配制前没有进行烘烤;PEG水分含量超标(重量百分比<0.5%);SIC成分中游离C(<0.03%)以及<2μm微粉超标。
其它相关:SIC的特性包括SIC含量、粒度、粒形、硬度、韧性等,各项性能对于切片都有很大的影响。
3、密布线痕(密集型线痕):由于砂浆的磨削能力不够或者切片机砂浆回路系统问题,造成硅片上出现密集线痕区域。
表现形式:(1)硅片整面密集线痕。
(2)硅片出线口端半片面积密集线痕。
(3)硅片部分区域贯穿硅片密集线痕。
(4)部分不规则区域密集线痕。
(5)硅块头部区域密布线痕。
改善方法:(1)硅片整面密集线痕,原因为砂浆本身切割能力严重不足引起,包括SIC 颗粒度太小、砂浆搅拌时间不够、砂浆更换量不够等,可针对性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用线迹的形成原理
(一)单线链式线迹的形成原理
单线链式线迹是由一根缝线自身往复循环穿套而成的链条状线迹。
它的形成是由带线机针的上下往复运动和不带线的旋转线钩的转动运动配合实现的,图3—13所示为线迹形成过程。
(1)机针穿刺缝料,运动至最低位置回升时形成线环,线环随即被逆时针旋转的旋转钩钩住(图3-13(a))。
(2)机针上升退出缝料,旋转钩拉长并扩大线环,在线环滑至中部,送布牙上升,开始推送缝料(图3—13(b))。
(3)送布牙推送一个针距,机针二次穿刺缝料,此时旋转钩转过180°(图3-13(c))。
(4)机针再次从最低位置回升开始形成线环,旋转钩继续运动,准备再次钩取直针线环(图3—13(d))。
(5)旋转钩转过360°时,第二次钩入线环并拉长扩大线环,使新线环穿入旧线环(图3—
13(e))。
(6)旋转钩继续运动,旧线环从旋转钩上滑脱并套在被钩住的新线环上(图3—13(f)),此时挑线杆上升收紧旧线环,完成单线链式线迹的一个单元。
如此周而复始就形成了连续的单线链式线迹。
图3-13 单线链式线迹形成过程 1-直针 2-旋转线钩 3-送布牙 4-压脚
(二)手缝线迹的形成原理
(1)机针被固定在针杆上,用左、右弯针将缝线钩住,送布动作,机针下降(图3—14所示)。
(2)机针穿过面料进入下针杆,右弯针返回原位(图3—15所示)。
(3)针杆从最低点刚上升的时候,下弯针针尖钩进针线所形成的线环(图3—16所示)。
(4)此时下弯针向右,左弯针向上,将前一针刺入面料下的缝线拉出的同时送布动作,向前移动一个针迹(图3-17所示)。
(5)机针上升刺穿面料,下弯针将缝线向下拉出(图3—18所示)。
(6)机针上升刺穿面料,上针杆夹住机针面线脱离下弯针,接着上面的左右弯针开始钩面线,又重复循环周期的第一个动作(图3—19所示)。
图3-14 图3-15 图3-16 图3-17 图3-18 图3-19
(三)锁式线迹的形成原理
1.图3-20为摆梭与机针配合实现锁式线迹的过程。
(1)图3-20(a)所示,机针引导面线穿刺缝料运动到下死点位置后回升,由于缝料对机针浅槽一侧缝线的摩擦,面线不能顺利随机针上升,被滞留在缝料下方,在机针回升2-2.5mm时,滞留
的面线形成最佳形态的线环,并随即被向右转动的摆梭梭尖钩住,线环被扩大,从摆梭与摆梭托
的间隙中滑入梭尖根部。
(2)摆梭继续向右转动,梭根推动线环绕过摆梭并接近摆梭的下回转点(图3-20(b))。
图3-20 摆梭形成锁式线迹过程
(3)挑线杆向上运动,拉动线环从摆梭翼上脱出,套住底线,与此同时摆梭反转,摆梭托与摆梭在上方出现间隙,挑线杆将面线和被套住的底线从此间隙抽出,线迹开始收紧(图3—20(c))。
随后摆梭返回到起始位置,挑线杆收紧线迹,使交织点位于缝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缝料完成一个
针距。
2.图3-21为旋梭与机针配合实现锁式线迹的过程。
(1)图3-21(a)所示,机针引导面线穿刺缝料,运动到最低位置后回升约2mm时,形成最佳形态的线环,此时旋梭梭尖钩住线环并扩大线环。
(2)图3—21(b)所示,机针上升,旋梭继续旋转扩大线环,挑线杆向下运动为梭机构扩大线环提供所需要的面线。
(3)图3-21(c)、图3—21(d)所示,当梭尖把线环拉过梭轴中心时,挑线杆迅速上升拉动面线,使线环从旋梭上滑落并与底线交织。
图3-21 旋梭形成锁式线迹原理图
1-旋梭 2-直针 3-夹线器 4-挑线杆 5-线轴 6-送布牙 7-梭尖
(4)图3-21(e)所示,机针上升至最高点二次下降,挑线杆继续上升抽紧线迹,使底、面线交织在缝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缝料完成一个针距,期间旋梭正在转第二圈(空转),大约在机针重
返最低位置时转完第二圈。
(四)双线链式线迹的形成原理
双线链式线迹是一根机针线和一根弯针线相互循环往复穿套而成的链条状线迹,它的形成是由一
根带线直针和一个带线弯针相互运动准确配合而实现的。
图3-22所示为双线链式线迹的形成过程,图中(a)为弯针针尖的运动轨迹。
(1)机针穿刺缝料,运动到最低位置后回升,开始形成线环,弯针沿轨迹I向左方运动,穿入机针线环中(图3-22(b)、(c))。
图3-22 双线链式线迹形成过程
1-直针 2-带线弯针 a1-直针线 b1-弯针线
(2)机针上升,弯针由沿轨迹I运动转为沿轨迹Ⅱ运动,送布牙推送缝料前进一个针距。
弯针则从机针后侧移向机针前侧(即让针),机针二次下降穿刺缝料并穿过弯针头部形成的弯针三角线
环(图3—22(d)、(e)),此时弯针已开始沿轨迹III回退。
(3)机针二次形成线环,此时弯针已沿轨迹Ⅳ完成复位,弯针又沿轨迹I运动并再次穿入直针线环中,同时拉紧前一个线迹,如此反复完成连续的双线链式线迹。
(五)三线包缝线迹的形成原理
三线包缝线迹是由一根机针和两根带线弯针的运动配合,使三根缝线相互循环穿套在缝料的边缘
而形成的,图3—23所示为三线包缝线迹的形成过程。
图3-23 三线包缝线迹形成过程
1-直针 2-小弯针(下线弯针) 3-大弯针(上线弯针) A-直针线 B-大弯针线 C-小弯针线(1)机针1带面线A穿过缝料,从最低位置回升,形成线环。
小弯针2带线C从左向右穿入机针线环(图3—23(a)、(b))。
(2)机针退出缝料,机针线环被继续向右摆动的小弯针拉长,同时,大弯针3带线B沿图示方向向左上方摆动,穿入小弯针形成的线环(图3-23(c))。
(3)送布牙将缝料推送一个针距后,机针再次下降,此时大弯针已运动至左上方极限位置并开始回退,机针下降首先刺入大弯针线环中再刺入缝料(图3-23(d))。
(4)大、小弯针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大弯针线留在机针上,大、小弯针脱下各自穿套的线环,全套在机针线环上。
机针继续下降,收紧线迹,大、小弯针线分别被各自的收线器抽紧,形成三线包缝线迹(图3—23(e))。
(六)绷缝线迹的形成原理
绷缝线迹有双针、三针、四针……之分,但无论针数多少,其形成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基于双线链式线迹的基础。
弯针的运动与双线链式线迹形成中弯针的运动极相似,但是,由于一个弯针要一次穿过几根机针的线环,所以各机针安装高低不同,弯针先穿入的机针安装最高,其余的依次降低一定的距离。
图3-24为三针四线绷缝线迹的形成过程。
图3-24 三针四线绷缝线迹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