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冲突入手带动戏剧文本教学

合集下载

戏剧,在矛盾中升华——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戏剧,在矛盾中升华——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戏剧,在矛盾中升华——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九年级下册,本课程涉及到第五单元,从戏剧表演节目到文本分析、理解与主题讨论,整个教学环节十分需要深入挖掘,了解戏剧的内在凝聚力。

本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的宗旨是在矛盾中升华。

一、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戏剧,使学生理解戏剧的矛盾本质,并提升他们丰富的素养及文化熏陶。

教师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在了解戏剧表演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戏剧所带来的内涵。

二、目标与任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从戏剧的角度体验冲突的碰撞,理解认识矛盾的内涵,以及在矛盾中升华。

1. 整体转移:让学生分析戏剧的情节构架,以及表演者如何运用矛盾的表达手法。

2. 动态发展:结合教材,通过戏剧主题和逻辑分析,引出戏剧内容以及深层次社会矛盾。

3. 结构完整:帮助学生拓展联想,把情节文本和表演剧集中起来,以及矛盾内涵的延伸,让学生能够在以最高效的方式理解矛盾。

三、活动安排1. 课程热身:让学生以小组大讨论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对比思考戏剧矛盾的存在。

2. 分析戏剧: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分析戏剧的结构构成,以及矛盾的关系,帮助他们理解矛盾的涵义;3.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分析不同的戏剧情节,加深理解矛盾的主导性作用;4. 讨论剧本:分组探究戏剧的主题及矛盾,在小组讨论中加深学生对矛盾升华的理解。

5. 思考探究:探究剧本所暗喻的深层次主题,促进思维技能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剧本分析和读后感的书面作业;2. 将戏剧的矛盾继续发展,完成对本剧结尾的选择及理由;3. 借由剧本分析结合实际,撰写有关剧本中矛盾及升华的一篇文章;4. 向老师反馈学习感悟。

五、布置作业老师在课堂上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提交的作业项目,并做好布置作业的工作,划定明确的作业提交时间。

六、总结通过对戏剧矛盾中升华的深入分析,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戏剧的内涵,而且让他们明确认识到矛盾的重要性。

最终,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书面表达作品及在讨论中展露出的认识能力与戏剧表演技巧相互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戏剧内涵的全面落实。

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戏剧冲突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戏剧冲突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戏剧冲突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戏剧冲突是许多优秀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能够有效地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戏剧冲突,以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一、定义戏剧冲突在开始讨论如何运用戏剧冲突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戏剧冲突的概念。

戏剧冲突是指作品中不同利益、观点或情感之间的碰撞与对抗。

它可以是主角与反派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主角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无论形式如何,戏剧冲突都是作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二、制造角色之间的冲突在作品中,通过塑造主要角色之间的冲突关系,可以拉开故事的序幕并持续激发观众的兴趣。

这种冲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 目标冲突:在作品的情节中,不同角色追求的目标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展开争斗,产生冲突。

这种目标冲突的对立性将增加作品的紧张感。

2. 人际关系冲突:构建角色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是创作戏剧冲突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作品中描绘两位好友之间的背叛、爱情关系中的纠葛,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都能够为作品增加戏剧张力。

3. 价值观冲突:角色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是戏剧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设置角色的不同信仰、道德观或者立场,使得他们不断发生冲突与对抗,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三、展现内心的冲突与挣扎除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描写角色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同样重要。

当主角内心存在矛盾、困惑和挣扎时,观众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吸引力。

1. 内外矛盾:主角内心的冲突可以与外界的要求或者环境形成矛盾。

例如,一个人在道德和个人利益之间作出选择,或者在爱情和事业之间进行取舍,这种冲突将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2. 人物成长:故事中的主角在面临冲突与挑战时逐渐成长起来,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描写主角的成长历程,表现出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挣扎,可以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四、取舍与转折的张力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制造紧张感,更重要的是为作品赋予转折和张力,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如何运用戏剧冲突构建作品情节

如何运用戏剧冲突构建作品情节

如何运用戏剧冲突构建作品情节戏剧冲突是构建作品情节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适当运用戏剧冲突,可以增添作品的紧张氛围,突显角色的矛盾与危机,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从戏剧冲突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戏剧冲突构建作品情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戏剧冲突的概念。

戏剧冲突指的是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角色之间产生的矛盾、对抗或冲突。

这种冲突体现了角色内心的欲望、目标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源泉。

戏剧冲突在作品情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给作品增添了紧张的氛围。

冲突的存在使得观众在观看作品时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进而更加投入到作品当中,增强了观赏的体验。

其次,戏剧冲突可以突显角色的矛盾与危机。

作品情节中,角色经历的冲突与矛盾,会揭示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挣扎以及选择。

最后,戏剧冲突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观众与角色的冲突与困境产生共鸣时,会更加沉浸于作品当中,体验到更加丰富的情感。

那么,如何运用戏剧冲突来构建作品情节呢?首先,角色之间的冲突是构建作品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塑造不同性格、立场和目标的角色,并使其发生冲突,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一个正义的主人公与一个邪恶的反派人物之间的冲突可以构成故事的核心,驱使故事向前发展。

其次,冲突的升级是构建作品情节的关键因素。

在情节发展中,冲突不应该止步于表面层面,而应该不断升级,使得冲突的程度更加激烈。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情节的紧张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内心变化和成长。

此外,设置意外情节也是运用戏剧冲突的一种方式。

通过在情节中设置突发事件或者意外发展,可以为故事注入新的冲突元素,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并且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冲突解决和转折点也是构建作品情节的重要环节。

冲突的解决会给作品带来一个新的转折,进而推动情节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在冲突解决后,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反转和意外情节,使情节更加曲折有趣。

综上所述,戏剧冲突是构建作品情节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戏剧与小说互动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戏剧与小说互动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戏剧与小说互动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戏剧和小说都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们各具特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戏剧与小说进行互动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戏剧与小说互动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戏剧元素解读小说戏剧元素包括人物、情节、场景、对话等,这些元素在小说中同样存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这些戏剧元素,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1、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鲜明而复杂。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想象成戏剧中的角色,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从一个充满梦想和活力的青年逐渐堕落为一个麻木、自私的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祥子的经历搬上戏剧舞台,他在不同阶段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会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对人的摧残。

2、梳理情节发展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也是戏剧的核心。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点。

比如,在《智取生辰纲》中,吴用等人与杨志之间的智谋较量构成了紧张刺激的情节。

让学生以戏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情节,思考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这些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能够加深他们对小说情节的把握。

3、构建场景画面小说中的场景描写能够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想象出相应的戏剧场景。

例如,在《故乡》中,作者对故乡的破败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这样的场景,仿佛置身于戏剧舞台上,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4、品味精彩对话对话是戏剧中人物交流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小说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对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对话,分析其语言特色和蕴含的信息。

比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与众人的对话揭示了他的迂腐和社会的冷漠。

让学生模仿这些对话进行表演,能够增强他们对小说语言的感受力。

分析戏剧冲突教学设计教案

分析戏剧冲突教学设计教案

分析戏剧冲突教学设计教案戏剧冲突是指戏剧作品中表现角色之间矛盾、冲突和对立的情节要素。

戏剧冲突是戏剧作品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戏剧的张力和吸引力,并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因此,深入理解戏剧冲突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戏剧教育和表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戏剧冲突教学设计的教案,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戏剧冲突、分析戏剧冲突要素、实践表演戏剧冲突。

这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戏剧冲突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实践表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戏剧能力和创造力。

一、引导学生认识戏剧冲突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戏剧冲突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你们在看戏剧时,有没有发现人物之间有矛盾和冲突的情节?这些冲突对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2. 介绍:向学生介绍戏剧冲突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它在戏剧作品中的作用。

可以通过演示短剧或观看戏剧片段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

3. 讲解:通过讲解戏剧冲突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如对话、对峙、争吵等,帮助学生认识并分析戏剧冲突的要素。

二、分析戏剧冲突要素1. 观看示范表演:教师或学生上台进行示范表演,展示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可以选择一段经典的戏剧场景,让学生观看并分析。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段场景,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戏剧冲突的要素,如人物、目标、矛盾、对立等。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 全班共同分析: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每个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重点强调戏剧冲突要素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比较不同场景的戏剧冲突。

三、实践表演戏剧冲突1.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段场景,并分配角色。

要求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并注重人物之间的对立、矛盾和解决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和指导,如情绪表达、语言技巧等。

2. 观摩与评估:让每个小组上台表演,全班学生观看并进行评估。

在戏剧冲突中学习戏剧

在戏剧冲突中学习戏剧

在戏剧冲突中学习戏剧作者:徐成刚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2年第05期关键词戏剧冲突欣赏语文教学中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课堂环节设计较多,教学内容较少,密度较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需要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因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发起点,也是教师深入文本解读中找寻的关键点,更是教师打开走进文本世界密码的最好入口。

戏剧文本也就是剧本,是供演员演出时使用的“脚本”,是一种常用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以人物台词为手段,浓缩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场景,集中突出了戏剧的冲突。

初中戏剧教学是一些戏剧节选文的教学,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学生没有预习的准备,不然就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学生因为不熟悉而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教師要善于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点”来各个击破,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就容易导致学生理解不了;不分文体,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反感,那种忽视全体学生兴趣的课堂对话就完不成教学目标。

怎样达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来推进戏剧课堂的教学,高效的引导学生从整个故事把握戏剧内容,这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冲突”为教学的核心,从阅读、欣赏、写作三个维度建构起了立体化戏剧课程,把文学欣赏、文学写作和戏剧表演融为一体,达到提升学生的鉴赏、写作、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的目的。

同时通过戏剧冲突,把审美教育、人格教育融入学生的血液,在润物细无声中落实课标“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一、阅读文本,借助冲突读懂情节戏剧和散文、小说等文体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冲突性。

精彩的戏剧情节一定具有很强的冲突性。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如果帮助学生拨开云雾,带领学生紧扣冲突走进文本,一定能够用精彩的戏剧情节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兴趣。

戏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冲突性。

优秀的戏剧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冲突性。

【必修下教案】分析戏剧的冲突与人物,体会现代话剧的魅力——《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必修下教案】分析戏剧的冲突与人物,体会现代话剧的魅力——《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戏剧的基本结构,分析戏剧中的冲突和人物性格。

2. 深入体会现代话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戏剧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雷雨》(节选)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类型等。

2. 分析《雷雨》(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探讨戏剧中的冲突类型及解决方式。

4. 欣赏《雷雨》(节选)中的经典台词,体会话剧的语言魅力。

5. 学生自主分析其他戏剧作品,进行课堂分享。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雨》(节选)的背景知识,分析人物性格和冲突类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戏剧中的冲突及解决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欣赏法:品味《雷雨》(节选)中的经典台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法: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其他戏剧作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雷雨》(节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析人物:讲解剧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

3. 探讨冲突:分析戏剧中的冲突类型,探讨冲突的解决方式。

4. 品味语言:欣赏《雷雨》(节选》中的经典台词,体会话剧的语言魅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戏剧的理解和感悟。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戏剧人物分析和冲突探讨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课堂分享: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逻辑性等。

4. 戏剧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自主分析其他戏剧作品的报告,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雷雨》全剧视频,加深对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2. 邀请戏剧演员或导演进行讲座,分享戏剧表演和导演的经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戏剧艺术。

3. 安排学生参观戏剧演出,感受现场氛围,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它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人物个性,从而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第一种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

第二种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

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目前,就中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题材老套,结构简单,语言平淡是最突出的问题。

如果把戏剧冲突的原理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展现冲突的时候把矛盾细节化,通过人物刻画的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就能在作文中体现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中心,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这对于那些平日总为写作烦恼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下面具体谈谈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的方法。

戏剧冲突的方式中,第一种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

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写作中,一则可以凸显中心,二则可以彰显个性。

例如,学生在作文《那天,我看见妈妈哭了》中写道:我放学回到家里,把书包放好,走到冰箱前找东西吃。

妈妈说:“你还不快去洗了澡回房温习功课,还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现在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要面临中考了,你还优哉游哉的。

”我说:“刚刚回来,看看电视放松放松不行吗,”妈妈说:“行,等你考完试就可以让你看。

”于是,我就跟妈妈顶了几句。

文中与妈妈争吵的片段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和人物个性的。

可是这位同学却把如此重要的段落“轻描淡写”,这就使得文章的内容薄弱,中心不够突出了。

那么如何修改呢,可以通过双方在矛盾冲突中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对立的回合(即矛盾冲突的时间)来表现:我放学回到家里,把书包放好,径直走到冰箱前找东西吃,并随手打开电视机。

(“我”的这些表现都是激化矛盾的原因)妈妈说:“你还不快去洗澡,然后回房里温习功课~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戏剧冲突入手带动戏剧文本教学
作者:张海燕王莉莉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04期
中学戏剧教学是中学文学教育中的重点之一。

在中学阶段重视戏剧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继承传统戏剧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本教学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戏剧文本教学的重难点及精彩处。

从戏剧冲突入手带动戏剧文本的赏析是戏剧文本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本文以《长亭送别》为例,抓住戏剧冲突,逐层解析戏剧文本,让学生从“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戏剧冲突也称矛盾冲突,是戏剧中各种矛盾的集结和爆发,“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基本特征。

矛盾冲突可以是两个或多个人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一个人之中,如《长亭送别》的第一层戏剧冲突是在崔莺莺和张生、老夫人对功名的不同态度上,是崔莺莺和张生、老夫人三人之间的冲突;第二层戏剧冲突是崔莺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是崔莺莺个人内心的冲突。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剧中写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无从亲近,恰好叛将率兵围寺,索要莺莺。

张生在老夫人亲口许婚后,依靠友人的帮助解除了这场危难。

不料老夫人却违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无可奈何,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

张生只得与莺莺分别,近京考试并中了状元,两人终成眷属。

《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张分别的情景(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课下注释)。

戏剧发展至此,高潮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落日斜晖,此时已经没有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而做的抗争,也没有红娘为他们结成良缘而与老夫人的口枪舌战,有的只是女主人公崔莺莺内心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

中国戏剧善于表情达意,通常可以从人物的唱词中揣摩更多的信息。

本折由莺莺主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但是从崔莺莺优美、含蓄的唱词中,不难看出这个柔弱却刚强的女性心灵深处的情感波澜。

在老夫人的逼迫下(“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前暮私情,昨夜成亲”的恋人即将为进京赶考而分别。

面对功名,面对分别崔莺莺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如【端正好】,在这“碧云天,黄花地”的暮秋时分看着“北雁南飞”,却要送张生“由南北上”,是什么染红了正片霜林,总是离人带血的泪。

面对此景崔莺莺是无限的泪和痛。

又如【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一“迟”一“疾”尽显崔莺莺心中的不舍,“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只得“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再如【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只有熬熬煎煎的气,只是重重叠叠的泪,再也无心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这些优美的唱词将崔莺莺的悲伤情歌与客观环境融合,营造了一种相思离愁的意境。

面对离别张生也同样烦忧不已,“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泪汪汪不敢垂”“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面对这无情的分别,两人都烦恼不堪,但是对进京考功名两人态度却各持一端。

崔莺莺要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而不是张生的“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况且张生和老夫人站同一边,“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第一层冲突,对功名的不同态度。

崔莺莺虽然不想让张生进京赶考,但是面对张生、老夫人、社会现实又无可奈何。

第二层冲突,崔莺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残酷现实的冲突。

崔莺莺对爱情的憧憬是“但得一个并头莲”“待与他举案齐眉”,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但是现实如【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郑廷玉《金凤钗》第一折“我可甚金榜无名誓不归,争奈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员外,你不回家,原来在这里,做个停妻再娶妻,我和你见官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文齐福不齐”“停妻再娶妻”“一春鱼雁无消息”这些都是残酷的现实。

崔莺莺自有她的忧有她的怕,于是一再告诫“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崔莺莺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到达一个危险的境界,张生得中与否,他们的爱情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张生考取功名,崔莺莺担心他会变心,张生落第,又担心他不回来或老夫人会变卦,无论结局怎样,命运都不由她掌控。

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处于屈辱悲惨的地位,尽管崔莺莺执着爱情,但是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然就有了【一煞】“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是甚急,去后何迟?”及【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样依依不舍这样愁思繁重的崔莺莺。

从这两层戏剧冲突及部分曲词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重爱情、轻功名,具有反抗精神却苦于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崔莺莺,同时也看到一个执着爱情与功名且充满自信的张生。

《长亭送别》历来受人们的赏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仅表现了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戏剧文本教学要体现戏剧文学自身的特色,要让学生从戏剧文本教学中感受到浓浓的“戏味”,让学生明确感受到戏剧文学作品的独到之处,而戏剧情节结构中的矛盾冲突分析成为戏剧性文本教学中必不可少部分。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第四批)“普通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广生.中学语文文本教学去戏剧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方华.漫漫长路无君伴离别之情何以堪——《长亭送别》戏剧冲突试析[J].现代语文,2014,(04).
(张海燕王莉莉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212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