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10)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9)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作 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 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 人"。
写一写 古今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通讯工 具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情感上。 请同学们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 受!
写一写 古今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通讯工 具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情感上。 请同学们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 受!
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 往事;离别是一句话,传达着你我 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 唱出了我们难忘的成长经历;离别 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 的脚丫……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 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 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知人论世
黄遵宪,晚清诗人,外交家、 政治家、教育家。
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 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其三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其四
······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3)

•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
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外交家、 政治家 、 教育家 ,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 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 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 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 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 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 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 《日本杂事诗》等。
诗歌赏析
1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
绪。
2.这是不同?
•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 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 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 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 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 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 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 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 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 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 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 一种离别的匆匆。
明确:
离别词。表达词人依依惜别,想 象离别后自己孤独凄凉浓浓的 愁绪.
2.词人描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 作用?
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分 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 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 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 染了凄迷暗淡的黄...
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外交家、 政治家 、 教育家 ,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 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 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 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 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 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 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 《日本杂事诗》等。
诗歌赏析
1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
绪。
2.这是不同?
•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 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 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 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 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 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 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 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 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 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 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 一种离别的匆匆。
明确:
离别词。表达词人依依惜别,想 象离别后自己孤独凄凉浓浓的 愁绪.
2.词人描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 作用?
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分 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 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 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 染了凄迷暗淡的黄...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17)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 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 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_虽__有__万__钧__柁__,__动__如__绕__指__柔__。__岂__无__打__头__风__?__亦__不__畏__石__尤__。_ ” “_去__矣__一__何__速__,__归__定__留__滞__不__?__所__愿__君__归__时__,__快__乘__轻__气__球__。_ ”
诵读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人尾起以远 相相不慰去
①
思衔同离; 别,,愁次 离是佳;写 的一期四抵 全组难写达 过小梦思异 程型。妇域 。组但,后
诗在欲, ,内梦以 表在佳电 现逻期报 了辑,向 “上而家 今,东人 别四西报 离诗半平 ”又球安 的一昼; 特线夜三 点贯相写 和穿反寄 近,,相 代首眠片
共 四 诗 , 四 诗 各 自 独 立 成 篇 : 首 篇 写 轮 船 、 火 车 载 人
全篇为什么集中 突出了一个“快” 字? 全篇怎么集中突 出了一个“快” 字?
转、驰、载、动、速、 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 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 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_虽__有__万__钧__柁__,__动__如__绕__指__柔__。__岂__无__打__头__风__?__亦__不__畏__石__尤__。_ ” “_去__矣__一__何__速__,__归__定__留__滞__不__?__所__愿__君__归__时__,__快__乘__轻__气__球__。_ ”
诵读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人尾起以远 相相不慰去
①
思衔同离; 别,,愁次 离是佳;写 的一期四抵 全组难写达 过小梦思异 程型。妇域 。组但,后
诗在欲, ,内梦以 表在佳电 现逻期报 了辑,向 “上而家 今,东人 别四西报 离诗半平 ”又球安 的一昼; 特线夜三 点贯相写 和穿反寄 近,,相 代首眠片
共 四 诗 , 四 诗 各 自 独 立 成 篇 : 首 篇 写 轮 船 、 火 车 载 人
全篇为什么集中 突出了一个“快” 字? 全篇怎么集中突 出了一个“快” 字?
转、驰、载、动、速、 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5)

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 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 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 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 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 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 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的 诗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 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所以夏敬观评价其“能 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梁启超也认为其诗“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
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
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
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
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
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
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
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
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
虽然现代交通工具让出行变得方便,现代通信技 术让联系变得紧密,但有些离情需要细品,有些牵挂 需要问候,千万不要让离别变成永久的沟壑。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
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锋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1、对比,感叹 离别之迅速。
“万钧柁”
2、用典
“打头风”
3、寓情于景
“石尤”
“轻气球”
四、小结
正如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倡导中所提出的 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 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 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 要不断创新。 如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 有之物,未辟之境”。
•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輈.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谢 谢 大 家
• 社会背景:
•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 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 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 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 的新风新貌。
三、品鉴
【赏读】
今别离(其一)
标志
意象
情感
技巧
“别离”
“轮”“轮船” “火车”“钟声”
一种离别的匆匆 来去无情,情何以堪
• 柳永(宋代)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
• 《南浦别》白居易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二、整体感知
【意读】
•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叹) •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
• 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 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今人离别时的场景?
•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留
恋
泪处
眼,
,兰
竟舟
无催
柳 永
语发 凝。
《 噎执
知人
论世
本诗创作于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 任驻英使馆参赞。
“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 快 —— 准时 —— 灵活 —— 力量大
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
今别离
安达高中 李杨
今 别 离 黄遵宪
解
题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
“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船行欲映洲,几 度急摇手。”
--------崔国辅《今别离》
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
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
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
——杜甫《春望》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电报通信是否可以慰藉相思?
•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
——非亲手所写
• 寻常并做语,未遽悉心事。
•
——无亲昵的话
•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35)

对适古用诗写题鉴材法赏:古之代游子思乡怀人诗
苏幕遮 移情于人(思乡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
周邦彦 应说著远行人。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移情于物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落笔对方,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婉转悲凉。
周邦彦 间是什么关系?
古诗鉴赏之
苏幕遮 3、请同学们找出词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并
进行分析。
周邦彦
古诗鉴赏之
苏幕遮 1、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 作者由思乡到思人,是如何表达这 种情感的?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过同类用法吗?
周邦彦
此古处诗相鉴思赏,之彼处着墨
苏幕遮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以“故乡是___”写一篇两百字左右的短文 要求:抓住一个具体的物象展开抒写。
古诗鉴赏之
苏幕遮
周邦彦
1、古周诗邦彦鉴,赏字之美成,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善于作词,
( 羁旅愁思 )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 音调和谐,讲究格律,“ 词家之冠 ”,“ 词中老杜 ”。
苏幕遮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2、该词上片写景,景中出现的意象有()沉(香、)鸟雀、荷叶
(初阳(、(宿(雨、(水(面、风荷 ),这些意象分别构成了沉香消
古故诗乡的鉴味赏道之
故乡是什么? 在周邦彦心中,故乡是一举风荷;
苏幕遮 在王维心中,故乡是( 窗前一枝梅,是雪里一点红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周邦彦 在王恭心中,故乡是( 一条长长的河一座巍峨的山 );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今别离》其四(黄遵宪)
•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 波危。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 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 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 入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 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 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 相思。
写离别——离愁别绪
• 今意象:
•
轮——火车、轮船
•
钟声
•
汽艇
迅疾 力度强 离愁 准时 浓烈
•
• 古意象:
• 杨柳、亭阁、酒、兰舟、寒蝉、风笛、挥手、沾 巾
《今别离》其二 (黄遵宪)
•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 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 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 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 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今别离》其三(黄遵宪)
•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镜奁来, 入妾怀袖中。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 情如春酒浓。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开箧持赠君, 如与君相逢。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虽则长相从, 别恨终无穷。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诗史”。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
物,未辟之境”,成为“诗界革命”的旗手。他喜以新事 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他努力要使我国古 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 新 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 了他的理论,取 得了成功,给诗坛开拓了从未有过的广 阔领域,以其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离愁? 2. 本诗用哪些词突出“快”,有何用
意? 3. 主旨是什么? 4. 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1.本诗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离愁别绪
“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钟、轻气球等. 开头“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离别情感
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颇具新意。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 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知人论世
同为清代诗人,同为离别诗,为何内容如 此迥异,这再一次证明了“知人论世”的重 要性。黄遵宪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 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而王闿运是晚清 拟古派,二人主张不同。
所以我们在欣赏、吟咏诗歌时,应深入了 解他们的生平、为人以及所生活的环境和时 代。这样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把握 诗歌的主旨情感。
2.本诗用哪些词突出“快”,有何用意?
“转”、“驰”、“动”、“速”、 “快乘”等词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优 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这样写同更突出内心不愿分离的愁苦.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 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 绸缪。”
河北易县中学
赵艳丽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爱国诗人, 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 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 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 “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实践,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 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 目标。
小组讨论: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车与古时乘车舟 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 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认识的不同。
拓展: 王闿运 《今别离》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
古人写离别常用”古道”夕阳”“断肠”等词。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 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 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 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 显得不那么浓。
意? 3. 主旨是什么? 4. 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1.本诗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离愁别绪
“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钟、轻气球等. 开头“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离别情感
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颇具新意。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 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知人论世
同为清代诗人,同为离别诗,为何内容如 此迥异,这再一次证明了“知人论世”的重 要性。黄遵宪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 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而王闿运是晚清 拟古派,二人主张不同。
所以我们在欣赏、吟咏诗歌时,应深入了 解他们的生平、为人以及所生活的环境和时 代。这样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把握 诗歌的主旨情感。
2.本诗用哪些词突出“快”,有何用意?
“转”、“驰”、“动”、“速”、 “快乘”等词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优 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这样写同更突出内心不愿分离的愁苦.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 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 绸缪。”
河北易县中学
赵艳丽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爱国诗人, 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 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 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 “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实践,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 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 目标。
小组讨论: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车与古时乘车舟 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 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认识的不同。
拓展: 王闿运 《今别离》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
古人写离别常用”古道”夕阳”“断肠”等词。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 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 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 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 显得不那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