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散剂
将中药饮片研成细粉后制成的干燥粉末状 制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可直接吞服或外 用。
膏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浓缩制成的半固 体外用制剂。具有保护创面、滋润皮肤和 局部治疗作用。
丸剂
中药学基本知识课件

• 毒性 • 古: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药物的毒副作用 • 今: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
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 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有大毒,有毒,有小毒。
• 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映,药物的依赖性,致癌作 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基本知识
• 中药 •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
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 中药学 •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 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之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宋.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标上辛味,辛香之气还能起到 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作用。 如麻黄、苏叶发散风寒,薄荷宣散风热,木香行气除胀, 红花活血化瘀等。 弊端:多辛散燥烈,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表虚多 汗等不宜用。
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甘(淡),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 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淡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猪 苓、淡竹叶… 弊端: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
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
2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辛凉解表(发散风热药) • 药性多属辛凉,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 常用药物: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
胡,豆鼓,豆卷,蝉蜕,浮萍,西河柳,水蜈蚣,天胡荽, 蔓荆子,木贼草
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 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有大毒,有毒,有小毒。
• 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映,药物的依赖性,致癌作 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基本知识
• 中药 •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
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 中药学 •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 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之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宋.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标上辛味,辛香之气还能起到 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作用。 如麻黄、苏叶发散风寒,薄荷宣散风热,木香行气除胀, 红花活血化瘀等。 弊端:多辛散燥烈,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表虚多 汗等不宜用。
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甘(淡),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 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淡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猪 苓、淡竹叶… 弊端: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
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
2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辛凉解表(发散风热药) • 药性多属辛凉,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 常用药物: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
胡,豆鼓,豆卷,蝉蜕,浮萍,西河柳,水蜈蚣,天胡荽, 蔓荆子,木贼草
中药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04
中药方剂与剂型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中药方剂的组成
中药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 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
中药方剂的分类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照功效可以分为解表方、泻下方、补 益方等;按照中药的种类可以分为单味药方 和复方方等。
中药剂型的种类与特点
02
中药制剂工艺
采用现代制药技术,改进中药 制剂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03
中药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中药质量可控、可追溯 。
04
中药研发创新
鼓励中药新药的研发,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新型中药 。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1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份额,尤其在亚洲地区有较 大影响力。
02
中药药材与炮制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
总结词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 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 要。
VS
详细描述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对 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采集中药材时,需要根据药材的生长周期 和季节进行采收,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 含量最高。同时,鉴别药材的真伪也是非 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 味、颜色等方面进行鉴别。
反应。
05
中药临床应用与实践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需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 境等因素,针对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
方法。
治未病思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
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在疾病初期尽早干预, 以防止病情恶化。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如药物本身毒性、使用 不当等。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饮食:
痛风患者——忌饮酒及过食高蛋白食物; 胸痹(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忌过食肥肉、
脂肪、动物内脏及酒等
糖尿病患者——忌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的
食物;
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臭及辛 辣刺激性食物。
寒证忌服生冷食物;热证忌服辛辣温热和油腻食物。
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如水银(朱砂)、马钱子、斑蝥、轻粉、雄黄、巴豆、 甘遂、芫花、牵牛子、商陆、藜芦、瓜蒂、胆矾、水蛭、虻 虫、三棱、莪术、麝香等。
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 分药、性质滑利之品。如牛膝、红花、桃仁、姜黄、川芎、 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6 烊化服用药:
胶类药物打碎放入碗中倒些黄酒隔水炖使之软化后再 分批混入药汤中一起服用。
7 冲服药:
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溶合在药汤中一起服用,如三七 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等。
中药学基础
31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 告等
中药学基础
27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
1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临床常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 注射给药:是现代给药途径之一; 局部给药:主要有舌下、鼻腔吸入、直肠、阴道给药、
皮肤给药用途。
2 应用形式
传统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膏剂、酒剂、散剂、露剂等; 现代有片剂、冲剂、胶囊剂、浸膏、气雾剂、膜剂、注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给病证的治疗 为依据而确定的;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石膏、知母、黄连等药性寒凉,用治高热烦渴、 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多温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 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 阳救逆等作用,用治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 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 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二)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 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生理过程:物质-功能(能量)-物质。 病理:(1)阴阳的偏胜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损其有余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的偏衰 “阳虚则寒”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
NO3.四气五味——五味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等证。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 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 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转化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即阴可转化成阳,阳也可转化成阴。 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汗出的 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 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次序与相生一致: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
病传肾,肾病传肝。
临床常见:水不涵木,就是由于机体肾水不足,不能滋
养肝木,导致“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温热药多温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 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 阳救逆等作用,用治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 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 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二)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 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生理过程:物质-功能(能量)-物质。 病理:(1)阴阳的偏胜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损其有余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的偏衰 “阳虚则寒”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
NO3.四气五味——五味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等证。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 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 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转化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即阴可转化成阳,阳也可转化成阴。 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汗出的 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 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次序与相生一致: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
病传肾,肾病传肝。
临床常见:水不涵木,就是由于机体肾水不足,不能滋
养肝木,导致“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课件

中药学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 程度的一种性能。
中药中部分药物标有大毒、小毒、有毒,而绝大 多数药物无毒。
坚持“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原则,以确保临 床用药的安全性。
14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是从不同 的角度反映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而毒性则是从 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特性。
10
中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2 作用:
升浮药物: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等作用;
沉降药物:有清热泻下、渗湿利尿 、潜阳息风、 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及 收敛等作用。
3 意义:
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可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
能, 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其恢复
6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五味
苦:能泄、能燥、能坚。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降泄、清泄。燥即燥湿。苦坚含义 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泄火存阴,二指 坚厚肠胃。苦味药大多伤阴败胃,津大伤 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 作用。咸味药能伤脾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
单行: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 不影响临床效应的配伍关系。(只用一味药 发挥疗效)
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 药效。
相使:两药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 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指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味药物 降低或消除。
相杀:指一味药物17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物中药的学基础
7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五味
辛 发 散 行 气 血, 甘 补 和 中 缓 急, 酸 涩 收 敛 固 涩, 苦 有 泄 燥 之 功, 咸 能 软 坚 泄 下, 淡 能 渗 湿 利 尿,
8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 及其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 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寒凉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如石膏、 知母等。
温热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如附子、 干姜等。
4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五味
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 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 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 示。
确定依据: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 而得出。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 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
5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五味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辛 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和中、缓急、 调和药性等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 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酸味药大多 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当慎用。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作 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是 与药物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 热以寒药”,即利用药物寒热温凉偏性, 以纠正疾病的寒热。
3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四气
三性学说 寒凉——寒(大寒、微寒) 温热——热(大热、温热) 平性
正常;
11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4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与药物性味有关:辛 甘 温 热 升 浮,酸 苦
咸 凉 沉 降。 与药物质地有关:凡质轻,属花、叶、枝类药物
多升浮;凡质重,属果实、种子、矿石、贝壳 类药物多沉降。 与炮制有关:沉降药,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 升浮药,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与配伍有关:沉降药与大量升浮药配伍,则随之 升浮;升浮药与大量12 沉降药配伍,则随之沉中降药学基。础
用药的安全性。
18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用药禁忌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
相恶: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 种药物削弱或消除。
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生 新的毒副作用。
临床所需的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畏、相杀——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 临床用药应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 相恶——治疗效果削弱或消除。 相反——毒副反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影响临床
它们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性 能的重要内容。
15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
配伍: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
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 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 七情:
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 恶、相反七个方面。
16
中药学基础
第六章 中药学基础
一、中药的性能 1、四气五味 2、升降浮沉 3、毒性
二、中药的应用 1、中药配伍 2、中药用药禁忌 3、中药的用量
1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
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
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 性理论的简称。
2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四气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毒性
不良反应:将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或毒性,统称 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治疗 剂量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容易 消除。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的损害,或 对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
坚持“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原则,以确保临床用 药的安全性。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给病 证的治疗为依据而确定的;掌握归经,有助于 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归心经
麝香——开窍醒神
朱砂——镇惊安神
人参——补气益智
归肺经
9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1 定义 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一种性能,它是与疾病
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是通过药物对病 证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 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 降即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 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 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