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能够背诵5首唐诗,5首宋词。
3.能够运用诗歌知识,创作出一首自己的诗歌。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结构。
2.背诵经典的唐诗、宋词。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2.如何运用古诗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方法1.借助诵读、解析和翻译三个步骤,让学生理解唐诗宋词。
2.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歌,锻炼记忆能力。
3.集体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静夜思」的诗歌结构2.「静夜思」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静夜思」。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静夜思」,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理解较好,但是对于深层含义掌握不够。
第二课:唐诗选读知识点1.「登鹳雀楼」的诗歌结构2.「登鹳雀楼」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登鹳雀楼」,发现其中的诗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三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歌结构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跟读,同时教师讲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现其中的词歌结构。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词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词歌的结构和深层含义均有了一定的理解。
第四课:宋词选读知识点1.「卜算子·咏梅」的词歌结构2.「卜算子·咏梅」的深层含义教学步骤1.教师朗读「卜算子·咏梅」。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案设计。
这份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教案中的内容是经过几位中文教育专家反复审阅和修改后得出的。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心情,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3.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概述;2.几首代表性唐诗宋词的欣赏和鉴别;3.课堂小组阅读和诠释;4.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主题课堂概述:要听一段音乐欣赏来铺垫氛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古代诗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区别,引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了解唐诗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的格律和韵律;学习唐诗宋词的写作方法。
3.品读代表性诗词:在教学课堂中由教师选择几首经典代表性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其内涵以及与时空背景的联系。
4.进行小组阅读和诠释: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阅读或欣赏诗歌,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促使学生充分交流和学习。
5.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唐诗宋词,若有条件可组织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功能;2.代表性诗词的欣赏和解读;3.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创作。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2.合作式学习3.讨论式教学4.创新式教学6.教学参考资料:1.《文学理论与批评》孙猛摘编2.《中国文学史》段保中撰写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中国文化出版社4.《唐诗宋词精选500例》沈令书等编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唐诗宋词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解析经典唐诗宋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宋词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唐诗选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杜甫《春望》2.2 宋词选读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深入理解其艺术特点。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唐诗宋词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与解析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背景。
逐句解析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4.3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唐诗宋词之间的异同。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唐诗宋词的美感,分享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文学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5.2 诗歌解析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唐诗宋词的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用于提供学习材料和参考。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唐诗宋词的作品和背景。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诗歌网站、文学鉴赏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选读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选读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静夜思》、《登鹳雀楼》、《水调歌头》等。
2. 学习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学习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并进行诗词鉴赏。
教学步骤:第一课:《静夜思》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夜晚的画作,引起学生对夜晚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静夜思》,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课:《登鹳雀楼》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高楼的画作,引起学生对高楼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登鹳雀楼》,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三课:《水调歌头》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河的画作,引起学生对江河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水调歌头》,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四课:诗词创作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唐诗宋词。
3.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词鉴赏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

(第二课时)(二)诵读韦庄《菩萨蛮》词。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①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④。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
[作者简介]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字端己。
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
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
12年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清。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与温庭筠齐名。
[学习与探讨]1、反复诵读这首词;逐条解释划线的语句。
2、请画出全篇直抒胸臆的词句。
3、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4、《菩萨蛮》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明确]作者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
“春水”二句写江南美景,点染勾勒,历历如画;“垆边”二句写江南美人,比拟描状,栩栩如生。
加之“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赞赏与劝慰之辞,直令词人产生“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终老还乡之意。
然而这一切的美景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
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
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5、比较温庭筠词与韦庄词各自的特色。
(略)[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诗和宋词的文化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2.通过朗读、鉴赏和解析,使学生能够读懂唐诗和宋词,领悟词意和美感;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选取以下两篇唐诗和两首宋词:1.唐诗《静夜思》2.唐诗《春晓》3.宋词《浪淘沙》4.宋词《钗头凤·世情薄》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教师分别对每篇唐诗和宋词进行讲解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词意和艺术表现方式;2.听读朗读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听读,感受唐诗和宋词的语言韵律和美感;3.鉴赏分析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唐诗和宋词的意境、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唐诗和宋词的特点教师简要介绍唐诗和宋词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唐诗和宋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方式。
第二步:讲解和解析唐诗《静夜思》教师讲解唐诗《静夜思》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篇诗的词意和美感。
第三步:听读和朗读唐诗《春晓》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听读和朗读练习,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第四步:讲解和解析宋词《浪淘沙》教师讲解宋词《浪淘沙》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首词的词意和美感。
第五步:讨论和分析宋词《钗头凤·世情薄》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究这首词描绘的是怎样的社会现状和人间苦楚,以及作者的文学表现手法。
第六步:巩固和拓展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和宋词,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和听读情况;2.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情况;3.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4.学生在课后阅读和写作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唐诗和宋词的认识更加深入,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学生口语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等》教案2【教学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流程】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2、个别小组展示3、个人朗读,齐读。
三品读理解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夜晓——拂晓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室内——室外四品读探讨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
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
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与宋词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及文学特点。
2. 比较法: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唐诗宋词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唐诗与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与宋词的文学特点:举例说明唐诗的语言、意象、韵律等特点。
3. 分析唐诗与宋词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举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鉴赏经典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让学生欣赏、品味。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诗与宋词的背景知识。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分析其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唐诗的语言与意象一、教学目标1. 掌握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理解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感受唐诗的美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对仗、用词等。
2. 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语言的特点及意象的创造与表达。
2. 鉴赏法:分析经典唐诗作品的语言与意象。
3. 创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唐诗语言的基本特点。
2. 分析唐诗意象的创造与表达:举例说明唐诗中的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3. 鉴赏经典唐诗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与意象特点。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唐诗特点的小诗。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唐诗语言的特点,写一篇短文分享。
2. 选取一首唐诗,分析其意象的创造与表达,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三章:唐诗的韵律与对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韵律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Selected Readings of Tang Poems and Songs 2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设想: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寄李儋元锡》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
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
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
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4、背诵全诗二、学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结合注释了解作泽及写作背景2、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纹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3、问题研讨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提示一: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提示二: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4、归纳小结“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纷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三、课后作业背诵本诗,预习新课第二课时一、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解放注释了解作泽及背景。
2、指导阅读、感悟体会。
3、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2)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翻译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4、讨论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明确:(1)、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
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课文小结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面对诗人此种情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以为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又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呢?二、自学《西塞山怀古》1、结合注视了解作者及背景2、鉴赏提示诗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东长江南岸)旧时的战垒之上,面对滚滚长江,并没有直接描写当地风光,而是引西(益州──今四川成都)接东(金陵──今江苏南京),贯今通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一开篇就以苍凉辽远的意境将读者深深吸引。
让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气”,在晋国大将王浚沿江东下的浩浩大军面前,却黯然失色,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历尽艰辛所创基业一朝化为乌有,东吴政权的垮败转眼间成了历史。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望风而逃,石头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挂起。
“沉”和“出”二字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用的传神精道。
东吴败亡虽是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几回伤往事”的照应,便有了普遍意义: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掌权,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这是不可抗拒的铁的法则。
“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故垒萧萧芦荻秋”与“山形依旧枕寒流”相叠,让人们仿佛听到看到了诗人面对浩浩江天发出的浩浩慨叹:人世真的就不能长治久安,走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吗?一个“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
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本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道,一生杰作,压倒元(稹)白(居易)。
“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尽收笔底。
4、课文小结诗: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地方格局势力,怀故意在叹今,警告当权者别忘六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5、课后作业背诵本诗,预习新课。
第三课时一、学习《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导入课文。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
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
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
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
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2、整体感知本诗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3、问题研讨:诗人是如何表达“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兄弟之情的?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二、自学《天上谣》1、作者简介:李贺一生位卑职冷,病贫交迫,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生问题纠结于心。
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2、整体感知(1)、诗作主要内容这十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2)、作者思路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
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说说诗仍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