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

合集下载

《美国陷阱》读后感

《美国陷阱》读后感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give up. It takes hard work. Who makes people want to be a not easy perso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美国陷阱》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美国陷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差不多十年前读过《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描述美国中央情报局如何搞垮一个国家的经济,跌宕起伏的情节远比小说精彩,可信度往往被当作阴谋论的小说对待。

这本《美国陷阱》描述美国司法部如何通过海外反腐败法案配合美国工业巨头肢解世界级的竞争对手,相对于司法部相对于中兴的重罚以及孟晚舟的被捕,还真是异常的应景,经济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在美国主场优势的游戏规则面前,脆弱不堪。

在新闻和伊梅尔特传记的中有印象通用电器收购阿尔斯通,另一种视角描述出来,耸人听闻,触目惊心。

当然,作者作为阿尔斯通前中级管理者在尽力开拓自己在贿赂中的直接责任以及在美国司法体系缺乏基本的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被迫屈服的认罪交换进行开脱,值得更多的'信息源佐证,不过关于美国司法程序公正,操纵下的认罪交易,在法官、检察官、律师角色利益最大化,以及阿尔斯通与美国司法部的认罪协议谈判,以及通用电气与阿尔斯通交易的运作背景下的谈判,作者显然成了牺牲品,无助、愤怒,可以理解。

美国司法体系中,检察官出于正义或出人头地,利用司法部近乎无限的资源,利用经济,程序,正义上的压力,通过司法交易,利用认罪,威胁,审判各类手段迫使能够抓到的人妥协,进一步扩大事态范围,直至致命一击。

作者开始的不妥协寄希望阿尔斯通施以援手,寄希望自己的无辜可以逃脱牢狱之灾,不得不说很傻很天真,阿尔斯通高层在原有的阳奉阴违之后,在逐步收紧的口袋面前,ceo正在通过出卖国家和股东利益的手段,希望与司法部达成和解,这个交易的代价是法国工业的沦陷,可喜的是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竟然是支持交易的吹鼓手之一,不知道是天真还是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与不顾。

《美国陷阱:深度报告》读后感

《美国陷阱:深度报告》读后感

《美国陷阱:深度報告》读后感《美国陷阱:深度報告》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美国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揭示了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作者以客观的视角和丰富的事实资料,揭示了美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所处的困境和挑战。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美国的发展历程中饱含着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了美国强大的精神支柱。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的优势也逐渐受到了挑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其传统的优势逐渐削弱,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和政策。

在书中,作者还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政治方面,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制度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分裂和对立,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率逐渐降低,导致国家治理的困难。

在经济方面,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和变革让美国的传统产业和就业模式面临着重大调整。

通过对美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度分析,作者揭示了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变革。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美国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读完《美国陷阱:深度報告》,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全球化对美国的影响和挑战。

美国作为全球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保持竞争优势。

希望美国能够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球化的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国陷阱》读后感

《美国陷阱》读后感

《美国陷阱》读后感
《美国陷阱》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的书籍,通过作者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
了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施展的一系列陷阱和策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和战略意图,以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首先,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探讨了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施展的经济和政治手段,以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通过对美国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干预和控制的案例分析,作者揭示了美国在国际关系中所施展的一系列陷阱和策略,以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施展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通过对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推广的价值观和文化产品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美国在国际关系中所施展的软实力和文化霸权。

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美国文化输出和文化帝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主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通过阅读《美国陷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施展
的一系列陷阱和策略,以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控制,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进程。

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

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

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原先听到《美国陷阱》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

后来媒体的热度上来了,而且在任正非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搜了下发现评分不低,便开始了阅读。

开始阅读之前,原以为这是一本论述性的书,介绍什么是美国陷阱。

然而才看了引言和第一章,便很难平复心中的惊愕和怒气了,通过作者的亲身遭遇揭露了陷阱的面貌。

原来,天底下还有这等毫无王法之事,完全超乎常识和我的理解。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对事件各方都有了更冷静的思考。

看完之后,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按照这个套路运转的吧。

就整个事件而已,阿尔斯通通过行贿获取订单的做法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有错在先,受到惩罚是无可厚非的。

虽说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找中间人是一条很“正常”的“潜规则”,哪怕后来收购艾尔斯通能源业务的通用电气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

阿尔斯通被发现违法之后,并未积极解决问题,反而持拖延态度,这本是罪上加罪。

所以,阿尔斯通现在的下场,完全是由于自作死。

然而,作者在整个事件中,从一开始的参与者,变成后面的受害者,成为美国的棋子以及阿尔斯通的弃子。

四年多的司法审判,包括两年时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其遭遇是非常不幸的。

不过,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参与阿尔斯通行贿事件,虽然不是重要角色,但以“连带“和“明知违法却不作为”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理所应当的。

只是,由于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审判者,更是“人质”和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了他后面各种各样本不该受的凄惨遭遇。

这里插一句,书中作者并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明确的认罪表达,而更多地是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痛骂阿尔斯通和美国政府,以及参与此事件的所有人。

所以,整个事件里,作者只是个小角色,真正的大戏是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的收购,而这出戏的编剧是美国司法部以及背后的美国意志。

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司法体系很成熟,起码比国内成熟,这算是一个事实。

美国陷阱读后感六篇

美国陷阱读后感六篇

美国陷阱读后感六篇【篇一】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拜读完这本《美国陷阱》。

这本书作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拿着司法的武器打压跨国公司为本国同行巨头牟利的。

再结合当下美国举国之力打压中国华为,对中国人来说,读这本书有着感同身受的意义。

简单回顾故事线就是作者作为法国巨头阿尔斯通的高管之一,在一次出差美国的时候刚下飞机就被捕,被美国司法部当作人质之一,继而威胁阿尔斯通,法国政府,最终以阿尔斯通弃子保帅,还变卖最核心的事业部给美国的通用电气。

说白了就是通用电气站在美国政府背后,借着美国政府的手,拿着美国的法律武器,打压外国公司,为自己谋利益扫清障碍。

全书从作者被捕到最终被释放,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其中的过程无处不充斥着金钱,无事不可讨价还价。

最好笑的是美国的量刑,法官、检察官就按照着一张量刑表,根据罪犯的犯罪积分予以量刑,简单粗暴好用。

监狱居然是私人经营的,所有物品的使用所有的服务都必须用金钱购买,金钱在这里用到了极致。

量刑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就看双方的砝码有多重,检察官用极高的量刑作为吓唬的工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也不乏假公济私的做法。

这本书狠狠颠覆了好莱坞、美国政府一贯宣传和树立起来的形象。

最近看张维为主讲的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其中张教授提到西方社会,尤其以美国为代表,所谓的“三权独立”也只是司法权下的三权,而不是真正的三权,政治权力、司法权力和资本权力。

我国目前是政治权力的比重比较高,而美国则是资本权力占主导。

这本书则很好地诠释了资本是如何操纵政治和司法以达到自己目的的。

看这本书时让我感到可怕的是,只要挡了美国的道,更确切说是对美国公司捞钱产生阻碍了,不管是技术上的,战略上的,资源上的,美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对手,也不管这个对手背后的国家是盟国还是本来就被列为竞争对手的。

本书中描绘的美国玩得一手好牌,自己立了一套本适用本国的法律《反海外腐败法》,却把它套用在全世界的公司,自己又当裁判又当打手,简直玩得不要太溜。

读《美国陷阱》有感2000字

读《美国陷阱》有感2000字
什么是《反海外腐败法》?我极速地寻求答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律,可以成为美国本土的巨无霸企业,在全球打击竞争手。根据属地管辖原则,美国国民之外的任何自然人,或者根据外国的法律组织成立的任何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协会、股份制公司、商业托拉斯、非社会性团体、独资经营者以及这些主体的高级职员、董事、普通职员、代理人或者代表该主体行事的股东,在美国领土之内,利用美国的邮政系统或者任何跨州的商业方法和手段,实施上述所禁止的行为的,也可以构成《反海外腐败法》规定的犯罪。据此,无论是否具有美国国籍,只要在美国境内实施了贿赂行为就受FCPA的管辖。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具有美国国籍,只要在美国境内实施了贿赂行为就受《反海外腐败法》的管辖。最为“不可思议”的是,任何外国人或外国公司的雇员,只要是通过美国的邮件系统进行了通信,或使用隶属于美国的国际商业工具进行了腐败支付,不论是电话、邮件还是银行转账,只要和美国发生了联系,美国都具有管辖权。《反海外腐败法》其实就是美国贯彻“长臂管辖权”的典型表现。
出乎意料的是在任总采访过程中,放在他办公桌的一本书意外入镜,并且大热起来。这就是《美国陷阱》。作品出自当年法国通信巨头“阿尔斯通”的一位高管——皮耶鲁齐,作者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从2013年4月14日在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被捕,到2018年9月25日重获自由这段时间的生活。着重描述了“美国司法部诉皮耶鲁奇案”的整个细节过程,读起来有点像小说,再结合当今的局势发展,是很有带入感的。皮耶鲁齐就是法国版的“孟晚舟”,孟晚舟就是中国版的“皮耶鲁齐”。
读《美国陷阱》有感2000字:
从去年12月1日华为老总任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之后,华为公司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任正非这个低调的掌门人以前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就如同华为公司从不上市一样,有些与众不同。几个月来,美国对华为的动作不断,当大家还有一些恐慌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华为默默经营多年的“备胎计划”转正,不得不让全国人民肃然起敬。在这个大背景下,任总破天荒地接受了媒体采访。

《陷阱》读后感

《陷阱》读后感

《陷阱》读后感《陷阱》读后感1《美国陷阱》这本书不错,里面描述了一位法国阿尔斯通高管的真实经历,既体现了合规的重要,又能了解到在国际商业竞争领域的内幕。

边看边写点读后感,作为人生记录吧。

首先,最为深刻的一点感受就是,如果作为跨国集团的高管,一定要对法律管辖权有清楚的认识,比如美国的反腐败法的管辖范围就是全世界,而该高管被抓后才了解到这个法律,还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的法律能管辖到法国的公司。

其次,管理不能靠常识,别人这么干,我也这么干就没有风险,比如该高管在印尼搞业务,通过中间人贿赂当地官员中标,其他跨国公司也是这么干的,包括美国通用公司,但一旦追究起责任来,就可能先抓你,不要觉得不公平,因为通用是美国公司,而你不是。

最后,选择公司要擦亮眼睛,那种不为员工利益考虑,不保护自己员工的公司千万不能去。

比如文中主人公被抓,阿尔斯通高层最后连律师费都不出了,不管不问,怕引火上身。

《陷阱》读后感2一天,我在《儿童文学。

选萃》上读到了一个故事,名字叫《陷阱》。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群人去沙漠里探险,历经艰险,最后还是断水断粮了,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就在他们快绝望的时候,他们惊奇的看到了一片树林!他们喜出望外、不顾一切的扑向那片树林,喝树汁、吃果子、用树的藤条编树屋,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树其实是最新变异适应沙漠环境的猪笼草!后果太可怕了!他们全部在树屋里活活的被猪笼草吃掉了。

我觉得这些人实在是太傻了,在如此恶劣的沙漠生态环境里看见的植物,首先就应对它提高警惕。

不管有没有毒,张口就咬,不检测一下藤条就编树屋,结果被吃掉了。

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卖,惟独后悔药没有卖!所以这些探险人没有倒在沙漠却倒在绿色的猪笼草里,想后悔都来不及了。

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很深: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在重要的关头时都要谨慎,不然就可能铸成大错!《陷阱》读后感3寒假里,我读了许多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父爱陷阱》。

《父爱陷阱》主要讲了一个人与父亲打猎,落入陷阱,后来自己爬出来,却发现父亲就是陷阱边。

美国陷阱的读后感

美国陷阱的读后感

美国陷阱的读后感《美国陷阱》是一部由詹姆斯·布鲁诺所著的政治经济学作品。

通过对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布鲁诺揭示了美国式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陷阱。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下面就是我的读后感。

在《美国陷阱》中,布鲁诺详细分析了美国资本主义模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他提到了美国的竞争激烈性导致了市场垄断和寡头垄断的形成。

少数大企业掌握了市场份额,而中小企业无法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

这种垄断现象不仅限制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使资源分配不均等,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

此外,布鲁诺还指出了美国式资本主义对环境的巨大破坏。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很多企业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过度开发,导致了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

这种环境破坏不只是美国所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的隐患。

此外,布鲁诺还探讨了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局限性。

他认为美国政府过于重视市场自由,却往往忽视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这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增加,例如在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种由政府乏力导致的危机不仅给美国自身带来了损失,也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通过阅读《美国陷阱》,我对美国式资本主义模式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虽然美国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

资本主义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的平衡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政府在经济调控和监管方面的作用也需要更加明确和有效。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全球化的重要性。

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政治领域,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总而言之,《美国陷阱》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通过对美国资本主义模式的剖析,揭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美国式资本主义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深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先听到《美国陷阱》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

后来媒体的热度上来了,而且在任正非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搜了下发现评分不低,便开始了阅读。

开始阅读之前,原以为这是一本论述性的书,介绍什么是美国陷阱。

然而才看了引言和第一章,便很难平复心中的惊愕和怒气了,通过作者的亲身遭遇揭露了陷阱的面貌。

原来,天底下还有这等毫无王法之事,完全超乎常识和我的理解。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对事件各方都有了更冷静的思考。

看完之后,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按照这个套路运转的吧。

就整个事件而已,阿尔斯通通过行贿获取订单的做法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有错在先,受到惩罚是无可厚非的。

虽说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找中间人是一条很“正常”的“潜规则”,哪怕后来收购艾尔斯通能源业务的通用电气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

阿尔斯通被发现违法之后,并未积极解决问题,反而持拖延态度,这本是罪上加罪。

所以,阿尔斯通现在的下场,完全是由于自作死。

然而,作者在整个事件中,从一开始的参与者,变成后面的受害者,成为美国的棋子以及阿尔斯通的弃子。

四年多的司法审判,包括两年时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其遭遇是非常不幸的。

不过,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参与阿尔斯通行贿事件,虽然不是重要角色,但以“连带“和“明知违法却不作为”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理所应当的。

只是,由于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审判者,更是“人质”和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了他后面各种各样本不该受的凄惨遭遇。

这里插一句,书中作者并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明确的认罪表达,而更多地是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痛骂阿尔斯通和美国政府,以及参与此事件的所有人。

所以,整个事件里,作者只是个小角色,真正的大戏是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的收购,而这出戏的编剧是美国司法部以及背后的美国意志。

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司法体系很成熟,起码比国内成熟,这算是一个事实。

但是,即使再成熟的法律体系,如果从内部出现漏洞,也无法完全保证其公正性。

比方说,司法人员为了达成某个利于自己利益团体的目的,可以掩盖一些证据,放大另一些证据,甚至篡改证据,然后裹挟着“公正”、“正义”的外衣来施行审判。

整个阿尔斯通事件中,美国司法体系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为了完成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能源业务的收购,美国在机场拘捕作者,并给予额外的莫须有罪名。

而且,通用电气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可以翻阅卷宗,清楚案件的动向,据说通用电气“收容”了十几位美国退下来的检察官,在司法体系内的人脉极广。

当然,整个事件所依托的,是美国自己的法律《反海外腐败法》——一部“神奇”的法律。

《反海外腐败法》制定于1977年美国水门事件之后,为了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公职人员行贿,原本是一部针对美国人自己的法律。

然而经历了1988、1994、1998三次修订后,这部法律成为了一部“国际法”,于是美国的“长臂管辖”也就具备了法律基础,可以全世界抓人。

修订后的法律,把原先针对美国公司或个人的范畴,扩大到了几乎是任何人,包括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外国公司,以及所有在美国领土范围内直接或间接进行腐败支付的个人或实体。

根据美国的定义,任何外国人或外国公司的雇员,只要是通过了美国的邮件系统进行通信或使用隶属于美国的国际商业工具进行腐败支付,只要满足
了“最小联系”,即不论是电话、邮件还是银行转账,只要是和美国发生了任何联系,没有都具有管辖权。

总之,用大白话讲,“这部法律太牛逼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从这部法律中获得的罚款达到了一百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罚的是外国公司,书中提到的阿尔斯通就被罚款7,72美元。

而且,这不是单纯的法律处罚,更是美国企业向外扩张的工具,比如书中描述的通用电气把阿尔斯通的能源业务吞并了。

因为如果阿尔斯通高管不这么妥协的话,美国将全世界“狙击“他们,送他们入黑狱。

历史上,美国通过这样的手段,已经成功了数次,罚款的金额逐年增大,许多巨头被肢解。

所以,美国司法体系并不是绝对的公正无私,说白了依然是为了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利益的国家机器而已。

即使在美国国内,法律对白人和黑人的差别对待也是家常便饭,这里不做展开了。

阿尔斯通事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孟晚舟事件”,也是同样的套路。

美国司法部命令加拿大警察在加拿大机场逮捕孟晚舟女士,也是利用了《反海外腐败法》的“便捷”之处,目的是打压华为企业。

华为的崛起,让美国如坐针毡,因为华为的崛起是中国崛起的缩影,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各领域,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而孟晚舟事件与阿尔斯通不同的是,华为没有选择被迫“认罪“,中国政府没有选择妥协。

华为和中国的强硬,直接让美国没辙,加拿大也收到了中国的”报复“——数名加拿大人在中国被捕(明确有犯罪证据的)以及中国对加拿大进行经济制裁。

阿尔斯通事件,实际上反应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

只是整个事件中,法国是“弱势群体“,甚至还扮演了收购助推者的角色。

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国家,近几十年来无人可以挑战它,所以美国通过霸权主义可以为所欲为。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再到阿富汗,以及最近的叙利亚,还有朝鲜问题,美国无不参与其中。

现在,中国崛起了,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多方位针对中国发动”战争“。

从18年开始的贸易战,再到后面的科技战,今年的香港问题,又到了意识形态的”战争“,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与美国博弈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

如果阿尔斯通事件是美国司法层面的陷阱,那中国遇到的陷阱才是真正的美国陷阱,因为这个陷阱是全方位、各个维度地针对中国。

中国处于“老二”的地位,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但至少中国在目前还是应对的不错的。

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变数。

为了不落入美国的陷阱,中国需要在这几方面把握好: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

中国人民是吃苦耐劳的,贸易战打了一年多,大家都适应了其所带来的压力。

然而,经济大环境越来越恶劣,稍有不慎会带来连锁崩盘。

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和金融,带来高杠杆,资本很难流入实体经济,便无法
支撑稳固经济基础的构建。

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中国必须得挺住,只有经济实力硬了,腰杆子才能硬。

其次,中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只有保持足够大开放,才可以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可以在国际上寻求到合作伙伴,而不至于在美国的高压下被孤立,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政策。

再次,要重点发展科技。

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非常受限于西方技术。

即使中国高铁这种代表中国高科技的产品,里面最核心的部件依然要依赖于进口。

不论是华为还是中兴,生产的设备和手机,高端芯片大多来自于美国。

只要美国一卡脖子,中国的高端产业就会陷入极大风险。

幸好,华为多年在研发的投入,让我们看到了突破的曙光。

芯片的独立设
计,5G的绝对领先,手机销量超过苹果,这些成果无不鼓舞人心。

然而,单单靠华为,还无法支撑整个中国的科技进步。

要突破封锁,独立掌握核心前沿科技,国家需要全方位的投入,不论是从教育支出,还是从科研投入,都要加大力度。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中国高校毕业的高层次人才,很多不愿意留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的待遇实在是养不活自己,一个博士每个月拿四五千块钱,在一线城市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最后,当然是军事上的储备。

这里不是提倡热武器战争,而是要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

美国之所谓成为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硬实力”足够硬,支撑着它全世界去拓展自己的“软实力“。

我们经常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强大了,才有人愿意跟你玩。

美国拿着武器打炮去跟其他国家谈判,如果合作就把武器卖给你,如果不合作就拿武器打你。

近几年,中国在军事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估计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不敢跟中国叫板了吧(俄罗斯现在是盟友)。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从美苏冷战,慢慢转移到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博弈,到现在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较量,美国始终是这个世界的“老大”。

在修昔底德陷阱面前,所有的“老二”都被美国干趴下了。

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运用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突破这个陷阱,最终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老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