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四季养生

合集下载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建议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葱等,以舒肝解郁、行气活血。

春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口渴、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因此要多喝水,保持室内湿度。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人体代谢旺盛,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的重点是养心、养阳、养脾胃。

建议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以清热利湿、养心安神。

同时,夏季要避免过度贪凉,以免损伤脾胃。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气候逐渐转凉,空气干燥,需要注意润肺防燥。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肺、养阴、养皮肤。

建议多吃些润肺防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等,以润肺生津、滋阴润燥。

秋季要注意保持皮肤湿润,多喝水,避免皮肤干燥。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气候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养阴、养骨髓。

建议多吃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温阳补肾、活血通络。

冬季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脚等容易受寒的部位。

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补肾益精的食疗。

中医四季养生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春季要养肝、养阳、养筋骨;夏季要养心、养阳、养脾胃;秋季要养肺、养阴、养皮肤;冬季要养肾、养阴、养骨髓。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日常保健措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中医养生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

中医养生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

中医养生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与四季之气的相互关系密切,因此,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在四季更好地调理自己的身体。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中医养生认为春季是阳气生发的时节。

在这个季节里,人体需要调整自己的体内阴阳平衡,适应气温的变化。

首先要注意的是保护好自己的肝脏。

中医认为春季与肝脏的相应脏器是肝脏,所以春季养生重点是调养肝脏。

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调理,多吃一些具有护肝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茶叶等。

同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充分吸收阳光和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们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口渴多汗、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了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提倡夏季要注重清凉养生。

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清凉解毒的食物,如黄瓜、西瓜等。

此外,夏季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多吃水果,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此外还要避免暴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人体阳气渐衰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容易感到乏力、容易感冒等。

为了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指导秋季应该养护肺脏。

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理,多吃一些滋养肺脏的食物,如梨、百合等。

此外,还需要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寒冷的季节,人们容易感到疲倦、精力不足。

为了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建议冬季要注重温养肾脏。

可通过饮食来进行调理,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糯米等。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此外,冬季宜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

结语中医养生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四季不同气候特点的认识,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理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

春季宜养肝,夏季宜清热,秋季宜养肺,冬季宜温养肾,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典型做法。

中医养生与季节的关系四季调理身体的方法

中医养生与季节的关系四季调理身体的方法

中医养生与季节的关系四季调理身体的方法中医养生与季节的关系四季调理身体的方法季节变换是大自然的规律,而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应与季节变化相适应。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以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与季节的关系以及四季调理身体的方法。

春季调养春季是阳气复苏的季节,万物开始复苏生长。

根据中医理论,春天宜活血祛瘀,以调理肝气为主。

首先,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对肝脏健康的不利影响。

其次,多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等,有助于活血循环。

饮食方面,可多摄取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楂等,帮助调理肝脏功能。

此外,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于平衡肝气也十分重要。

夏季调养夏季阳气最旺盛,人体容易出现疲劳和脾胃不适等问题。

中医养生认为夏季以清热解毒为主要调理方法。

饮食方面,应多摄取清热解毒的食物,如苦瓜、黄瓜、藕等,有助于清热解毒、降火。

此外,应避免暴饮暴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此外,夏季气温高,出汗多,要注意补水,多喝水和新鲜果汁,以保持水分平衡。

此外,夏季宜早睡早起,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环境的清凉。

秋季调养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体也需进行适当的调理以适应环境变化。

中医养生认为秋季宜养阴润燥,以养肺为主要方法。

首先,要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多摄取一些润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等。

其次,要注意保护肺部,避免长时间待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定期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新鲜空气的摄入。

此外,秋季气温变化大,容易伤风感冒,应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到寒凉之侵。

冬季调养冬季寒冷,人体阳气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休息不足、食欲不振等问题。

中医养生强调养肾壮阳,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首先,要保持室内温暖,防寒保暖措施要做好。

其次,冬季应适量进食温热食物,如姜、桂圆、羊肉等,有助于温暖身体和壮阳。

此外,冬季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力和养肾壮阳。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小节气,每个小节气代表着一种气候变化或自然现象。

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苏醒、万象更新的时节,中医养生强调传统清明、谷雨两个节气。

清明时节,春雨润物,宜选择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滋润肌肤。

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阳气渐旺,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炎热高温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夏至节气。

夏至时节,阳气达到最旺,阴气最衰,此时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暴饮暴食,以免伤害脾胃。

同时,多吃清凉食物,如西瓜、薏米等,帮助消暑清热。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中医养生强调白露、秋分两个节气。

白露时节,天气逐渐凉爽,应注意加强保暖,避免受凉。

秋分时节,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加大,要适时增减衣物,保持体温平衡。

此时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万物休眠、阴寒凝结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冬至、小寒两个节气。

冬至时节,阳气日益衰退,应注意保暖,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鸡肉等,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小寒时节,寒冷更为严寒,宜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

五、节气养生食谱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养生食谱。

如立夏时宜多吃绿色蔬菜和海鲜,帮助祛火解暑;白露时宜多吃梨、柿子等润肺生津的水果;大寒时宜多食韭菜、羊肉等温暖身体的食物。

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相应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身体,增强免疫力。

六、节气养生运动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还注重节气养生运动。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养生运动方式。

如春季适宜散步、打太极拳等缓和的运动;夏季适宜游泳、太极剑等消暑降温的运动;秋季适宜散步、打羽毛球等锻炼身体的运动;冬季适宜冬泳、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的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春季养生原则:春季是阳气上升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活跃,应该调养肝脏,保养肝气。

同时,要“早睡早起”,早晨起床后要做适量的运动,以活跃阳气。

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养护肝脏。

夏季养生原则: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应该注重清凉养生。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清热、生津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此外,要适量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喝绿茶,以防止脱水。

夏季还要注意适当锻炼,但避免在高温天气剧烈运动,以免损伤阳气。

秋季养生原则:秋季是阳气渐减,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人体的肺脾经络相对脆弱。

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调养肺脾。

在饮食上,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等。

同时,还要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滋养肺脾。

冬季养生原则:冬季是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

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温补阳气。

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蒜、牛肉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出汗和服用过多寒凉药物。

冬季还要注意保暖,合理添衣,避免受寒。

此外,无论是春夏秋冬,中医养生都强调平衡饮食、适度运动、调适情绪等方面的原则。

平衡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食物。

饮食要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类禽类、豆类均衡摄入,尽量少食辛辣、油腻、过咸过甜等对身体不利的食物。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饭后散步、太极拳等适合保健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调适情绪:情绪的调适对身体健康也起到重要作用。

过度的焦虑、紧张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调。

因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经常进行放松、休闲活动,如读书、听音乐等。

总之,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注重与自然规律相协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养生方式,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姓名:黄丹盛专业班级:工商101学号:201000701035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养生首先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中医之人体四季虚寒。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大家要想很好的完成大家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大家每一年里面,大家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大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医之人体四季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老百姓老说春困、秋乏,为什么春天困乏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了,内里的气血相对不足了,所以大家就感到春天的时候常常睡觉半夜就醒了,这就是因为肝阴不足了,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中医说的肝,所以在中医学上讲春气与肝气相通。

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这时候夏气与心气相通,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容易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通性;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它就可以使得大家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到冬天的时候,这个时令是什么时令呢,就是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候它是冬气与肾气相通,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

中医药四季养生知识

中医药四季养生知识

中医药四季养生知识一月:养肾防寒气候特点: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

养生原则:“秋冬养阴”(《黄帝内经》)。

养生关键:“养肾防寒”。

注意锻炼、保暖:如散步、慢跑等,同时应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宜“滋补”: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谚语。

人们在经过(春、夏、秋、冬)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

饮食宜忌:多吃羊肉、狗肉、鸡肉、甲鱼、核桃仁、大枣、龙眼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

当然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的人士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忌一切寒凉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推荐食疗:当归枸杞炖羊肉用料:当归15克,桂圆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

制法:羊肉切块,加生姜用开水稍煮,水漂沥干,加入各药、上汤,隔水炖熟,饮汤吃肉。

功用:羊肉温热,含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维生素(A、B)等,有补阴壮阳、补虚劳益气血的作用。

桂圆补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

当归补血养血、活血化瘀。

当归枸杞炖羊肉可补阴壮阳,补益心脾。

二月:阳气生发适当春捂气候特点:二月是春天的开始,包含“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

过了“立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草树开始萌芽,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节气的特点是冬去春来,湿度逐渐升高,加上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

“雨水”节气因为雨水增多,空气湿润,天气暖和但又不燥热,更加适合万物的生长。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

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护肝,而护肝要从心情着手,使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

【中医】中医四季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中医四季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讲座1️⃣ 春季养生:疏肝理气,调和阴阳春季,万物复苏,人体阳气渐升,是调养肝脏、促进气血生发的最佳时机。

中医强调“春养肝”,此时应注重疏肝理气,避免肝气郁结导致的情绪波动、失眠等问题。

饮食上,宜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新鲜水果,以及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玫瑰花茶、菊花茶等。

此外,适量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2️⃣ 夏季养生:清热解暑,养心安神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易出汗,耗伤津液,心脏负担加重。

中医建议夏季应着重清热解暑,养心安神。

饮食上,宜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荷叶粥等,同时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助热生火。

情绪上,要保持平和,避免烦躁易怒,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心神,达到养心安神的效果。

此外,夏季也是调理脾胃的好时机,适量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有助于改善夏季常见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3️⃣ 秋季养生:滋阴润燥,润肺养肺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感受秋燥之邪,出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咳嗽等症状。

中医主张秋季应滋阴润燥,润肺养肺。

饮食上,宜食用滋润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等,这些食物既能润肺止咳,又能滋养肌肤。

同时,秋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但需注意“平补”而非“峻补”,以免过于滋腻,影响脾胃功能。

此外,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大,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冬季养生:温阳散寒,固本培元冬季,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是调养肾脏、固本培元的最佳季节。

中医强调冬季应温阳散寒,增强体质,抵御寒冷侵袭。

饮食上,宜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黑芝麻等,这些食物既能温补阳气,又能滋养肾脏。

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佳时机,可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当的滋补品,如人参、鹿茸等,但需注意适量,避免过于滋腻。

此外,冬季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保持室内温暖,同时适当进行室内运动,如瑜伽、八段锦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2、起居调养
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人应晚睡早起,顺 应自然,保养阳气。《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在夏季,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 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因为夏天太阳升 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 体质颇有益处。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坚持 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适应夏日养长之气。由于夏天中午 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要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 保持充沛的精力。夏月暑热湿胜,宜防暴晒降室温,但不可 只图一时之快过于避热趋凉,切不可在室外露宿,卧居潮湿 之处及坐冷石冷地。睡眠时亦不可让电扇直吹,有空调设备 的房间,亦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在树荫下、水亭中、 过道里、凉台上乘凉的时间不宜太长,夏夜室外乘凉归寝不 可太晚。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 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如果不注意调摄,人体气血虚弱,再遇 外邪侵袭,很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
3
注:

黄帝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 不知何以然?”(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 少俞曰∶“酸入胃也,其气涩以收也。上走两焦,两焦之气涩,不能出入,不 出即流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 ,得酸则缩卷,约 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阴者积筋之所终聚也,故酸入胃,走于筋也。” “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答曰∶“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 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脉者中 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 “辛走气,多食辛令人愠心,何也?”(多食辛则肉胝而唇褰)

3、四季饮食五味原则: 春季: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夏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秋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季: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季月: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注:省同减的意思,季月十八日为每季最后 一个月的后十八天。)
16
4、运动调养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说明夏天的运动 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验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锻炼比 不坚持锻炼的人其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好,而且 发病率也较低。 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 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安排合理才能收到好的健身效果。 首先运动的时间安排合理,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 行室外运动锻炼,其次,夏日锻炼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在阳光下锻炼时,要戴上白色遮阳帽或草帽,避免阳光直射 头部。锻炼时穿的衣服以松软、宽大、色浅、便于身体散热 的样式为好。第三,夏天锻炼的运动最要适度,不要过度疲 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胃炎、甲状腺机能亢 进、肥胖病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 进行运动锻炼。
8
6、归经作用:
心经:安神定惊、心血虚损、惊悸、失眠、自汗。 肝经:补肝养血、养阴退热、消渴解毒、镇静安神、 益目。 胆经:阴虚发热、清热解毒 脾经:益气和中、补脾健胃、胃虚呆食少。 肺经:止咳润肺、利水消肿、生津止渴、滋阴润燥。 大肠经:止咳润肺、利水消肿、生津止渴、滋阴润 燥、治便秘、干咳 肾经:补血益肾、补虚劳、腰膝酸软、补精益髓、 壮阳、治浮肿、遗精、盗汗、小便频数、老人耳聋。 膀胱经:利水消肿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治便秘
7
5、五味的作用: 辛:就是指辛辣或辛凉的滋味,有发散、行 气、行血等作用, 甘:就是指甜的滋味,有滋补、和中、缓急、 调和药性作用; 酸:指有酸的味道,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生津 苦:指有苦的味道,具有泻火、燥湿、宣泄 等作用; 咸:指有咸的味道,具有软坚散结及润下通便 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9
7、食物四性的运用:
凉性或寒性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 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 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 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 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 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 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 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 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平性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 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 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如米、面、黄豆、 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
6
4、食物四性的作用: 温热性:属于阳性,有散寒、温中、通络、 助阳等功效。 平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 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 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 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 寒凉性: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 解毒等功效。
19
原则六:千金难买春来泄,消脂排毒正当时
12
2、注意保养脾脏

春季在五行中属木,五脏中肝位于木,木克土
3、注意提升阳气
春为一年之使,万物出生,阳气始发,宜养阳,可在早晨站在 高山向阳处做呼吸。
4、调节情绪不宜发怒:过怒伤肝 5、早春注意防寒
13
夏季养生
1、精神调养
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主神志,为君主 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夏季怒气 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 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故祖国医学认为: “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在炎热的夏天,尤其 要更重视精神的调养,因为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 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 《医书》中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 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因此,夏季神气调养要 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 要使精神象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切忌发怒,使 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 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3、饮食调养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如《素 问· 四时刺逆从论》所说:“夏者,经满气溢,入孙 络受血,皮肤充实。”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 伏的生理状态。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 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 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和适当选具有酸味的, 辛香的食物,以增强食欲。《养生书》指出:“夏 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腻饼、臛油酥之属,此等物与 酒浆瓜果极为相仿,夏月多疾以此。” 夏季的饮食要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千 金要方》说:夏日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金匮要略》指出:“夏不食心”。少吃苦寒之食 物可避免伤阳心。多食辛味食物以养肺气,以免心 火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
在运动方面
大寒时节的运动可进行慢跑、太极拳、打蓝球等体育锻炼,但均应注意适宜、适度,同时 室外活动不可太早,等日出后为好。
在饮食方面
大寒节气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 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但要有一定量 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具体如下:1.老年人如有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清补的方法,这类食物有:梨、莲藕、 荠菜、百合、甲鱼等。2.虚寒体质者,可多食核桃、枸杞等偏温食物。3.湿气 较重者,当食化湿食物,如干荷叶、莲子等。4.对于小孩子、老人,平时还可 煮些橘子皮、萝卜、梨或荸荠当茶喝。5.病中或病后恢复期的老年人的进补, 一般应以清凉、素净、味鲜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大米粥、薏米 粥、赤豆粥、莲子粥、青菜泥、肉松等。切忌食用太甜、油炸、生冷及不易消 化的食物,以免损伤胃肠功能。




答曰∶“辛入胃也,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使诸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 气,重至荣卫,荣卫不时受之,却溜于心下,故愠。愠、痛也。辛者与气俱行, 故辛入胃而走气,与气俱出,故气盛也。”
“苦走骨,多食苦,令人变呕,何也?”(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
4

答曰∶“苦入胃也,其气燥而涌泄,五谷之气皆不 胜苦。苦入下管,下管者三焦之道,皆闭则不通, 不通故气变呕也。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胃而走 骨,入而复出,齿必黧疏。” “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恶心。何也?”(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落;) 答曰∶“甘入胃也,其气弱劣,不能上进于上焦, 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则柔缓,柔缓则蛔动,蛔 动则令人恶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则肉多 粟起而胝。”黄帝问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闻 乎?”伯高对曰∶“夫食风者则有灵而轻举;食气 者则和静而延寿;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 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 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黄色宜甘;肺金白色宜 辛;肾水黑色宜咸。内为五脏,外主五行,色配五 方。”五脏所合法∶肝合筋,其荣爪;心合脉,其 荣色;脾合肉,其荣唇;肺合皮,其荣毛;肾合骨, 5 其荣发。

10
二、四季养生
11
春季养生
1、饮食六原则:省酸增甘养脾气 原则一:早春时节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重补充足够的蛋 白质 原则二:适当增加饮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 无机盐 原则三: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原则四: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原则五: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对症食补
中医与四季养生
讲授
19幅
李忠
1
一、中医基础理论 1、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
生水 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 克金 金克木
2
2、五脏及食物四性、五味的五行属性:
五行 五味 五色 木 火 土 金 水 酸 苦 甘 辛 咸 青 红 黄 白 黑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五脏 五情 肝 心 脾 肺 肾 怒 喜 思 悲 恐 四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