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故事课件、黑板、教案、教学挂图。
2.学生准备:备课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视频《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氛围。
2. 学习文本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拓展练习
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课内未解决的问题。
六、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故事《在天晴了的时候》深入理解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思考并总结故事中的主要道理,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所学知识。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的自然清新的画面。
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句,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2.展开同学之间的交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或者动手画一画,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采用同学互助的方法自主学习。
在阅读课文时领悟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清新的画面,激发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有关雨后天晴的美文与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播放与介绍学生收集的资料、。
(课件展示)(二)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在雨过天晴了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三)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过渡:我国诗人戴望舒就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清新的小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课文,捕捉直觉(一)初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划出来。
(展示课件)(二)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1.读课文,解决文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
同学互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
2.同桌互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一)默读课文,思考: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小径上看到了什么?(展示课件学习提示)(二)班内交流,把关键的词语划出来。
板书。
(三)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一)朗读全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精品教案

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目标】1.认识“炫、怯”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4.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雨后的田间小径是怎样的?你们有没有去感受过?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在天晴了的时候》,体会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会认的字:炫怯曝赤涉晕2.指名分节读诗,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小组合作朗读,思考: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小径上看到了什么?4.交流、梳理信息。
教师小结。
(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新阳、溪水、云……)三、精读,想象画面1.指名读第1小节。
思考:诗人描述的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引导思考:(凉爽温柔)的小路(生机勃勃)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由自在)的凤蝶儿2.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指导朗读。
3.师:在天晴了的时候,除了可以看到这些景物,还能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学生齐读第3小节,画出景物交流。
(雨后的太阳照耀着大地,云开雾散,溪水在微风中漾起美丽的波纹,山中的绿树在雨后显得更加翠绿,天上的云朵也在悠闲地飘动。
)4.师:雨后的景色这样美丽,所以诗人才说——(引读第2小节,学生合作读、齐读。
)理解“在天晴了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作用。
(使诗歌前后照应,同时召唤人们行动起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抓住动词“赤”“携”“踏”“涉”,体会与大自然相依相伴的快乐和惬意。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四、升华感悟1.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2.学生仿照诗歌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
【课文小结】诗歌描写了雨后天晴小径上的美丽景色,表现了景物鲜活的生命力,展现了雨后天地间一派清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精品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精品教案12 在天晴了的时候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
“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
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人物评价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钱理群)【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辨字组词。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炫、怯”等6个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描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1.【出示课件2】出示一组雨过天晴的,师:看着这组,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雨后初霁、云开日出、云消雾散)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师:雨过天晴,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自由介绍)3.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读课题)(板书:在天晴了的时候)4. 戴望舒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出示课件3】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区)人。
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他的诗歌和诗论极富个性,虽然总量不多,却“以少胜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他的《雨巷》《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堪称中国新诗的杰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4】润过凉爽温柔炫耀胆怯绽透饰彩曝着阳光涉过赤脚涉过圆晕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赤、涉”,读准易错字“怯(qiè)”“曝(p ù)”。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着、阴霾、闲游、晕皱”等词语。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 》 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雨后的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小鸟、小鱼、小虫等生物都在这美丽的天气中尽情地欢愉。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他们在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词语的运用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情感的体会和描绘画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后的天空和小动物们的欢愉场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正确运用。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组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曾在雨后见到的美丽景色。
学生互相分享,培养欣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认读和课文情感的体会。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雨后的景色,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雨后的清新和愉悦。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对自然景色有一定的认知,但对雨后的景色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课文中的景色描绘,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美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观察和欣赏雨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写景练习。
4.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观察和欣赏雨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雨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原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后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雨后的景色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原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一些生字和词语。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场景,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描述。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描绘雨后天空美丽景象的诗歌。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歌情感表达和意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诗歌相关图片、音乐等。
2.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后的天空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雨后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景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例如:诗歌中的“小草”和“小白菊”分别代表了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天空的诗歌?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
“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
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
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人物评价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钱理群)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炫()瓣()曝()慢()
眩()辩()瀑()漫()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尘垢()水珠
()新泥()溪流()阴霾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不再()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试试(),然后一瓣瓣地()。
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小白菊的情景。
我是从这些词语品味出来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你仿照课文写出你曾细心观察过的一种花开放时的情景。
参考答案:
一、炫(炫耀)瓣(花瓣)曝(曝光)慢(缓慢)
眩(眩晕)辩(争辩)瀑(瀑布)漫(漫长)
二、(更加)美丽(洗净)尘垢(抖去)水珠
(啄)新泥(涉过)溪流(推开)阴霾
三、(胆怯)(寒),(暖),(绽透)。
姹紫嫣红,赏心悦目。
第三单元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挤(jǐ)叉(chā)绽(zhàn)晖(huī)徜(cháng)
徉(yǎng)炫(xuàn)
怯(qiè)曝(pù)涉(shè)晕(yùn)
(2)难写的字
膝:右边偏旁的下面是“氺”,不是“水”。
抹:右边是“末”,上长下短,不要写成“未”。
潇:是左右结构不是上下结构,不要把“氵”写在“艹”的下面。
藤:“滕”右上是两横,不是三横;右下面是“氺”,不是“水”。
(3)多音字
中奇重
朝曝晕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繁星藤萝波涛墨水瓶交叉指挥白桦
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毛茸茸
(2)近义词
回忆~回想思潮~思绪漫灭~磨灭
波涛~波浪躲~藏出奇~稀奇
集中~聚集重叠~叠加交叉~交织
好像~犹如指挥~指导整齐~整洁
飘动~飘扬仿佛~好像洁白~雪白
朦胧~隐约潇洒~洒脱寂静~安静
徜徉~徘徊凉爽~凉快温柔~温和
炫耀~夸耀胆怯~怯懦尘垢~污垢
(3)反义词
回忆➝向往香➝臭出奇➝平常
集中➝分散重叠➝分开交叉➝平行
整齐➝错杂洁白➝乌黑朦胧➝明朗
潇洒➝拘束寂静➝喧闹姗姗来迟➝争先恐后
凉爽➝闷热温柔➝粗暴胆怯➝勇敢
移动➝静止
(4)词语归类
①表示颜色的词语: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类似的词语:粉红鲜红嫩红紫红桃红
②量词:一颗星一朵花一阵风一棵白桦一身雪花一串花穗一层光华
③动词:涂上银霜闪着雪花洗净尘垢抖去水珠推开阴霾
④修饰词:绿色的墨水瓶永不漫灭的回忆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朦胧的寂静灿灿的金晖晶亮的雪花姗
姗来迟的朝霞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新绿的小草胆怯的小白菊
五彩的书页移动的暗绿静静地交叉整齐地飘动
慢慢地抬头
二、佳句积累
1.排比句
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这首诗运用排比、反问的句式,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与花香,抒发热爱大海的情怀。
2.比喻句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将一开一收的凤蝶儿羽翅比喻成翻动着的五彩的智慧书页,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光异彩的曼妙世界。
3.拟人句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这一小节把小白菊拟人化,展现了小白菊慢慢绽放的情景,从情感上表达出作者对小白菊的喜爱之情,语言上更加亲切。
考试点睛
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是一个常考的知识点。
常见的考查形
式:①问答。
②赏析。
4.含义深刻的句子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这是作者描写的雨后画面,召唤我们行动起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密接触大自然。
三、考试热点
1.课文内容考点提示
《短诗三首》《绿》中出现了很多优美词句,大家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背诵《短诗三首》。
2.重点句子的理解
带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重点句子以填空、仿写、问答等形式考查。
3.课内阅读考点提示
《短诗三首》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绿》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白桦》中白桦在各种场景中的美,这些内容都会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冰心《繁星·春水》
推荐理由:这部诗集文笔细腻,感情浓厚,构思巧妙,处处体现着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和对生活、生命的热忱。
诗集主题是母爱、自然、童真,作者用忧愁而又温柔的笔调,诉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
阅读方法:这本书是一部散文诗集,适合我们朗读感悟,边读边体会,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来理解诗句的含义,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