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的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通用15篇

《父与子》读书笔记通用15篇《父与子》读书笔记1我姐姐有一本书叫《父与子》,其中一段儿子在为作业发愁,结果他爸爸帮他完成了作业。
我觉得他爸爸做的不对,家长们是不能帮小孩做作业的。
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发觉这作业是他见过最糟糕的。
儿子便告诉老师是他爸爸帮写的,儿子把老师带回家里,老师把爸爸打了一顿。
我感觉老师不该打爸爸,应该把爸爸叫到办公室教育一下。
还有一段是说一个壮汉要打儿子,爸爸站在儿子前面,把刚刚种上的树给拔了出来,把壮汉吓跑了。
这就证明爸爸非常爱他,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护自己儿子。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是:爸爸对儿子的爱无处不在,用时间陪伴着儿子快乐成长。
可我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偶尔带我出去吃饭看看电影。
不能像《父与子》里面的爸爸那样,希望我们生活中,父母都能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暑假里我会到爸爸店里陪陪爸爸,在店里帮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偶尔和爸爸一起玩玩手机游戏,爸爸说:“这是劳逸结合,不能沉迷游戏。
”下班了,我和爸爸一起跑步回家,我的生活有了爸爸的陪伴而更加快乐。
《父与子》读书笔记2几天前,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流露出浓浓的父子深情,深深地感动了我。
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地震发生后,学校成了一片废墟,一位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父亲在瓦砾堆上挖寻自己亲爱的儿子……当我读到“挖到第38个小时”这儿时,我心里情不自禁地感叹了:天啊!38个小时就是一天半还多两个小时。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位父亲不顾生命危险,去挖寻儿子呢?是伟大的父爱和他对儿子许下的坚不可破的承诺!接着读,我发现儿子也很了不起,他非常信赖父亲,信任父亲对他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他这就样等待父亲来救他;而且他还不断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
《父与子》读书笔记(15篇)

《父与子》读书笔记(15篇)《父与子》读书笔记1今天,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本80余年而不衰的漫画书——《父与子》,书中处处体现了人们向往的生活,我百看不厌,对它爱不释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幅《骑大马》:有一天,不知儿子怎么了,又哭又闹,吵得全家都烦!爸爸就上楼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的小祖宗啊!你别闹了!什么事让你不开心呀!”爸爸恳求道。
谁知道儿子听完这话脸比翻书还快,大叫道:“我要骑大马!我要骑大马!陪我玩!”呵!还以为什么事!就这事?小菜一碟!爸爸二话没说就当了马,儿子骑上马高兴地叫道:“驾!驾!”爸爸也爬着走,父子俩在房子里走了一圈!爸爸想:这回行了吧!可别嚷着去外面。
说时迟那时快!儿子张着大嘴叫道:“去外面走!大马去外面!”爸爸无奈地爬了出去,生怕这小祖宗闹啊,只能听他的。
大街上的人一看都惊呆了!嗯?这儿子咋骑在爸爸身上?这街上的人都议论纷纷,满脑问号,有个行人为了看这父子俩,骑车撞树了!这人要点儿背,喝口水都塞牙!刚巧正前方有条狗挡道,俗话说:好狗不挡路!可关键是这条狗不是好狗,因为它被眼前这一画面“吸引”住了,狗的心里想:这是什么同类?我怎么从来没见过?身上的毛去哪了?长得还这么特别,上面还骑一位!还好我胆大没被吓死!“大马!去!赶走他!”儿子依然开心地叫道,爸爸真是太爱儿子了,居然做到这种地步:张开大嘴就像狗扑过去!狗都没反应过来,被吓得一蹦三尺高,接着扭头就跑!边跑边叫:“汪!汪汪!汪汪汪……”意思是:哇!朋友!听我说!这什么鬼?啊……父子追着狗跑,路人哈哈大笑!这幅看完后,我又哭又笑,书中父亲是为了儿子什么都肯干,就像我们,小时候,我们要什么,父母就给我们什么,为了你,父母什么都肯干!常说母爱是最伟大的,可父爱也伟大,只是它不愿显露罢了。
《父与子》读书笔记2在文中有讲父亲用了38小时,不惜一切在废墟上用肉体的双手挖掘坚硬的钢铁,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样的狼狈,这样的执着,还突破了肉体折磨和精神折磨,这都靠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现在的地震后,父母都会去拼命的找孩子,在汶川的地震中,有多少的父母和学生。
《父与子》读书笔记6篇

《⽗与⼦》读书笔记6篇《⽗与⼦》读书笔记6篇 《⽗与⼦》⼤家看过吗?知道怎么写他的读书笔记吗?下⾯,⼩编为⼤家分享《⽗与⼦》读书笔记6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与⼦》读书笔记⼀ 我们学习了课⽂《地震中的⽗与⼦》,我被这对了不起的⽗与⼦感动了,⽗亲对⼉⼦说的话:“不论发⽣什么,我总会跟你在⼀起!”久久萦绕在我的⽿边。
课⽂写的是有⼀年洛杉矶发⽣了⼤地震。
⼉⼦被埋在废墟下,⽗亲⾮常伤⼼。
他想到曾经对⼉⼦说过:“不论发⽣什么,我总会跟你在⼀起!”他知道⼉⼦在等着⾃⼰,不顾⼀切要把⼉⼦挖出来。
有很多好⼼⼈劝他不要挖了,太危险,没有希望了。
但他只是问:“你是不是帮助我?”⼈们都认为他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他挖了8⼩时、12⼩时、24⼩时、36⼩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丝,⾐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迹。
挖到第38⼩时,他终于听到了⼉⼦的声⾳,并救出了⼉⼦和其他的孩⼦们。
⽂中的这位⽗亲太伟⼤了!他不怕受伤,不怕受累,⼈们都劝他,他也不听。
因为由伟⼤的⽗爱产⽣的⼒量充满着这位⽗亲的全⾝。
我的家⼈也像⽂中的⽗亲⼀样爱我,⼀到冬天,奶奶就会给我做暖和的棉袄;爸爸总是接我上学、放学,给我检查作业;妈妈不辞⾟苦地给我洗⾐服、做饭……,我也曾让他们操⼼⽣⽓,但他们依旧很爱我。
有⼀次,我在学校⾥⽣病了,妈妈知道后马上赶过来,带我看医⽣,给我吃药、调理饮⾷,我问她累不累,她却说:“为了你能尽快好起来,我不怕累!” ⽂中的⽗亲对⼉⼦说:“不论发⽣什么,我总会跟你在⼀起!”我们也天天被⽗母家⼈的爱包围着。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帮⽗母做家务,不让他们操⼼,让他们天天开⼼,让爱永远与我们在⼀起。
《⽗与⼦》读书笔记⼆ 前⼏天,妈妈给我买了⼀本彩⾊纪念版的漫画书《⽗与⼦》。
书的作者是德国漫画家⼘劳恩。
书中讲的是⽗亲和⼉⼦的故事。
有⼀次,⼀个⼈把⼉⼦堆的雪⼈推到了,⼉⼦很伤⼼。
爸爸穿上⼀件精⼼制作的雪⼈服装假扮雪⼈。
那个⼈再次来推“雪⼈”,结果被“雪⼈”踹了⼀脚。
《父与子》读书笔记范文5篇

《父与子》读书笔记范文5篇《父与子》是一本幽默连环画。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获得快乐。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父与子》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我们学习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被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动了,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久久萦绕在我的耳边。
课文写的是有一年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
儿子被埋在废墟下,父亲非常伤心。
他想到曾经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知道儿子在等着自己,不顾一切要把儿子挖出来。
有很多好心人劝他不要挖了,太危险,没有希望了。
但他只是问:“你是不是帮助我?”人们都认为他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并救出了儿子和其他的孩子们。
文中的这位父亲太伟大了!他不怕受伤,不怕受累,人们都劝他,他也不听。
因为由伟大的父爱产生的力量充满着这位父亲的全身。
我的家人也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爱我,一到冬天,奶奶就会给我做暖和的棉袄;爸爸总是接我上学、放学,给我检查作业;妈妈不辞辛苦地给我洗衣服、做饭……,我也曾让他们操心生气,但他们依旧很爱我。
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生病了,妈妈知道后马上赶过来,带我看医生,给我吃药、调理饮食,我问她累不累,她却说:“为了你能尽快好起来,我不怕累!”文中的父亲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我们也天天被父母家人的爱包围着。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帮父母做家务,不让他们操心,让他们天天开心,让爱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参一个又一个。
幽默搞笑的故事看得我每次都捂着肚子笑得前俯后仰,但看过之后,也深深体会他们父子间暖暖的爱。
书中的父亲童心未泯,不但行为举止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外貌形象也很滑稽可爱。
你看光秃秃的脑袋贼亮贼亮,一双小而圆的眼睛,留着一大把黑胡子,挺着一个特别肥大的肚子。
《父与子》读书笔记7篇

《父与子》读书笔记7篇《父与子》读书笔记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与子》读书笔记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与子》读书笔记7篇1《父与子》是一本有趣的漫画。
书中的父亲长得胖胖的,有浓密的胡子却没有头发,他善良、慈祥,十分爱他的儿子;儿子长着一头刺猬发,是个伶俐、调皮的小男孩。
父与子,他们过着温馨的生活,从一对普通的父子成了200万马克和宫殿继承人,又漂流到无人的小岛。
他们那幽默、憨厚的性格和深深父子情不断随同他们到漫画结束。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儿子和父亲一起用木材做了一个雪橇,可玩着玩着雪橇散架了。
父亲灵机一动,把剩下的木材做成了鸟窝。
父亲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原来父亲是想告诉儿子:一个东西坏了,不一定先想到把它扔了。
其实它可以做成别的有用的东西,就象把废弃雪橇做成了一个精致的鸟窝。
这样循环利用,可以使地球减少消耗,能源就不会越来越少,可以使地球更美。
父亲教会儿子要循环利用,保护大自然,让我看到了浓浓的父爱。
爱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细体会就能感受到。
有一次我正准备将矿泉水瓶扔了,爸爸制止了我,和我一起把矿泉水瓶做成了个花瓶。
这样变废为宝,十分环保。
爸爸教育我回收利用、节约能源。
所以,在平时我也从不浪费。
我很感激父亲的教导,这也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
《父与子》中的故事仿佛就是我自己的生活,所以我格外喜欢这本书。
《父与子》读书笔记7篇2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德国幽默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著作《父与子》。
书中有两个主人公——父亲和儿子,肥胖的父亲常常会误解儿子,但他善良感性、乐于助人、充满正义。
儿子聪明、活泼,但有时会淘气、恶作剧。
整本书记录了这对父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最喜欢的一篇叫《踢错球》故事是这样的。
父亲和儿子在一起开心地玩球,结果儿子一个不小心把球踢到了下水道,于是父亲爬进了下水道去捡球,儿子在上面等待着父亲把球捡回来,过了一会儿子看见一个皮球从下水道口冒了出来,儿子走上前去踢了一脚,这球不但没被踢走顶上还多了一个小红球,父亲从下水道口爬了出来,父亲指着自己头上的包对儿子大吼:“你踢错球了!那是我的头,你能看清楚点儿在踢吗?”儿子听了大声地哭了起来,父亲看了立刻走上前去安慰儿子,一把抱住你了儿子和球走回了家,儿子和父亲都笑了。
关于《父与子》读书笔记6篇

关于《父与子》读书笔记6篇《父与子》讲述了一个贫苦家庭父亲与儿子的争执不休。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作文:《父与子》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父与子》读书笔记一我读的《父与子》是一本字很少的漫画书,它讲述的是一对父亲和儿子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以及他们如何相处、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阅读这本书,会感觉很好玩,书里的父亲是一个光头,很疼爱自己的孩子,经常保护儿子,教会儿子很多的生活道理。
书里的儿子是一个很乖又很聪明的孩子,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他能独立思考,同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请教父亲。
书中父亲与儿子之间有过不愉快,互相捉弄对方,但最后他们都又友好相处了。
读完这个本书,我的感受是生活中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少让别人不开心,多为别人着想,多给别人鼓励,多帮助别人,这样别人快乐开心,我们也开心,就像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父与子》读书笔记二《父与子》这是一本选材于家庭故事而幽默的漫画,它出自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之手。
该书主角是一对“顽皮”的父子,爸爸幽默搞笑,儿子淘气可爱,他们是世界著名的欢喜冤家。
虽然这本书里没有一些解释,但有趣的漫画,却已经让人更懂得了漫画的内容。
父与子,他们过着无忧无虑而又非常快乐温馨的生活,他们从一对普通的父子成了宫殿的继承人,又漂流到荒无人烟的荒岛,但他们那善良、淳朴的性格和浓浓的父子情一直伴随着他们到了漫画结尾。
这部漫画以深深的父子情感动了许多许多千千万万的读者们,但他们又不失搞笑,幽默之风。
爸爸很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因为我从父亲的动作和眼神、表情中看到父亲是非常爱自己的儿子的。
儿子是一个聪明、淘气的小男孩,他经常捉弄老爸,但又非常爱自己的爸爸,他还很贪吃呢!他和我一样有着纯真的遐想,有着无限的幻想……但有一些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有的是巨大的空间,非常快乐又自由的童年。
这是一对快乐的父子,这是一对犹如兄弟的父子,这是一对搞笑幽默的父子。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父与子》读书笔记1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父与子》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父与子》读书笔记1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篇课文讲述了,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地震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用自己的双手经过38小时的艰苦挖掘,最终从学校的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3个同学的故事。
这是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是这位父亲执着、伟大的爱换回了儿子和同学们鲜活的生命。
我被这深深的父爱感动了。
在生活中,我也有一位疼爱我的父亲。
他像一棵大树,时时刻刻为我这棵小苗遮风挡雨。
去年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从超市买完东西往家走。
半路上风云突变,下起了大雨。
我们跑到地道里避雨。
雨越下越大,气温突然降低了。
一阵冷风吹过,我不禁打了个冷战。
爸爸怕我冻病,决定自己冒雨回家取伞再来接我。
他走了没多久,就浑身湿淋淋地跑回来了。
“冻坏了吧?快穿上!”他急忙把带来的外套披在我的身上。
他的手冰凉冰凉的,身体也在瑟瑟发抖。
他肯定是为了少让我挨冻,才没有顾得上换衣服就赶回来了。
回到家时,父亲已经感冒了,却还没忘记给我沏一碗热乎乎的姜糖水。
父亲的爱是那么无私、那么伟大。
想到父亲,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父与子》读书笔记2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94年在美国的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伴的动人故事,表达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我就会想到我们伟大的周思来总理,他们都有着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的这种精神。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我要学习他们这种在危险时,先让别人得救,自己再得救。
还有这句话”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父与子》读书笔记(精选25篇)

《父与子》读书笔记《父与子》读书笔记(精选25篇)《父与子》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滑稽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卡劳思与儿子克里斯蒂安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与子》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父与子》读书笔记篇1说实话,《父与子》是我看得最久的漫画书,我记得第一次看它是在寒假的时候,老师推荐我们买,我就立即把它买回了家,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一边吃东西,一边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我一看封面,咦,就很有意思。
画面上的三个人,有一个坐在木马上的小孩,还有一个长得像甘蔗的人和一个长得像皮球的人,其中:“皮球”在倒立,“甘蔗”在扭着头,给小孩子剪头发。
而且“皮球”的屁股上还顶着一顶帽子。
我一下子明白了,坐在木马上的是儿子,那根“甘蔗”是理发师,而倒立着的就是孩子他爸了,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开书看了下去,我发现,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更好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雪人的反击》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太过分;《会走的箱子》告诉我,人不要动歪脑筋;《我们还缺少的晨报》告诉我们要敢于创新。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失败的音乐会》。
一天,父亲和儿子想办一场音乐会,于是,父亲买了一把萨克斯,儿子买了一把小号。
两个人回到家,滴滴滴地开始练习。
可是,两个人都认为对方吹的不够好,所以最后只是各自坐在一边生闷气,音乐会最终也没有举办。
后来,他们两个盯着自己的乐器看了很长时间,父亲发现自己的萨克斯像个烟斗,儿子觉得自己的小号像个平常玩的吹泡泡玩具,于是父亲倒了几盒烟丝在萨克斯的斗里,点上火,美美地抽了起来;儿子拿来一大桶泡泡水,把小号的口泡到里面,吹起泡泡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只有一个功能,要学会开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功能。
《父与子》读书笔记篇2寒假期间,在爸爸的陪同下我读了一遍德国漫画作品《父与子》。
漫画中的父亲机智幽默,儿子淘气可爱,一幅幅漫画和故事让人看了忍不住大笑。
漫画中的父亲很爱他的儿子,他陪儿子玩耍、下棋、做游戏等等,父子俩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与子》的读书笔记《父与子》的读书笔记埃·奥·卜劳恩是20世纪30年代成名的德国著名漫画家,《父与子》是他的长篇连环漫画作品,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籍,它会让你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融入孩童的本真世界。
最近疯狂迷恋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集《父与子》。
这是一本超级幽默亲切的连环漫画书。
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对可爱而有趣的父子。
幽默搞笑的故事看得我每次都捂着肚子笑得前俯后仰,但看过之后,也深深体会他们父子间暖暖的爱。
书中的父亲童心未泯,不但行为举止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外貌形象也很滑稽可爱。
你看光秃秃的脑袋贼亮贼亮,一双小而圆的眼睛,留着一大把黑胡子,挺着一个特别肥大的肚子。
特搞笑吧!《引人入胜的书》这个故事尤其经典。
晚饭时间到了,爸爸妈妈都已在餐桌前坐下来了,可儿子上哪去了呢?“你去看看,你家宝贝儿子在做什么,怎么还不来吃饭?”于是,妈妈让爸爸——去房间找儿子!这时,儿子正趴在自己房间的地上看有趣的幽默漫画书呢!见爸爸来叫吃饭,儿子一骨碌爬起来去客厅吃饭。
“咦?你爸爸呢?他不是去喊你吃饭了吗?”妈妈看看餐桌上还是少一个人,肚子已经“咕噜咕噜”直叫,很生气!“我去”。
儿子起身又出去了。
原来爸爸正趴在儿子房间的地上看儿子刚才看得幽默漫画书呢。
这时候的爸爸就是一个不折不扣老顽童,早已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一个人沉浸在书里,双手托着腮帮子看上去就是一个长不大的老小孩。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好玩有趣的漫画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精彩和幽默。
父亲和儿子之间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温情,他们善良正直又真诚。
看了这本书,好希望我的爸爸也能和书里的父亲一样可爱好玩,少一些威严和火气,多一些幽默和温情。
《父与子》是本幽默的漫画。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不下三遍。
第一遍读这本书时,妈妈常听见从书房里传来的笑声。
的确,这本书很有趣,父子俩之间常常闹笑话。
就比如说《夕阳西下图》:父亲是个光头。
一天,父亲在沙发上读报。
儿子叫来他的伙伴,把父亲露出沙发的半个光头当做夕阳,在沙发上画画,还加了画框。
父亲突然转头,“夕阳”就有了眉毛、眼睛、胡须、耳朵。
父亲幽默、朴实、善良、爱玩,儿子聪明、天真、可爱、调皮,这两个人物很受大家喜爱。
第二遍读这本书时,我感受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其中有一个漫画故事是这样的:父与子去海边度假。
儿子在海边发现了许多小石子,就往海里投石子,直到找不到石子为止。
父亲看到了,就在晚上推着小车,一遍遍地往海边运石子。
第二天,儿子发现一大堆石子堆在沙滩上,高兴极了。
父亲看了也很欣慰。
我仔细观察第五幅漫画,发现父亲为儿子运石子时,流了很多汗。
父亲能为儿子做一切,儿子也爱父亲,也曾令我落泪。
第三遍读这本书时,我结合了前言,才知道埃。
奥。
卜劳恩是在纳粹法西斯统治德国的黑暗年代创作《父与子》的。
这本温馨、感人的漫画集竟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创作的,他真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也是一个非常爱儿子的人。
他还是个忧国忧民的好画家。
他不像一些人为了保全性命和家产而臣服于纳粹党,他大胆创作了反对纳粹的漫画。
可是,这样的幽默大师却被万恶的法西斯无情地扼杀了。
我想,我们赞美父与子的同时,更应该赞美他们的创作者——埃。
奥。
卜劳恩。
我读了三遍《父与子》,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希望我读每本好书都是如此。
父爱平淡如水,深挚却胜过太平洋。
这一点是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后得到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那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楼房倒塌几十万人遇难,其中一所学校的部分学生被困在坍塌的废墟之中。
一位父亲在没有任何挖掘工具的条件下坚定而执着地,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谱写了一首父与子情深的颂歌。
读完这篇课文,我不由为这位伟大的父亲竖起大拇指。
他高大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真想的喊:你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父亲。
你不顾个人安危,这样执着。
充分体现了你的无私和伟大,父爱比山高,父爱比海深。
以前,我不懂得什么是父爱,只知道和父亲在一起有一种安全感温暖在我心头。
在我8岁时,我再三央求重病的爸爸,陪我到小河里游泳,父亲捂着肚子,步履蹒跚地来到小河边蹲在河沿上看着我用汽车内胎做的游泳圈在水上游动。
我当时不知怎么竟然放开了游泳圈。
只觉得身子往下沉,又喝了几口河水,在水里挣扎着。
后来,我出现在爸爸湿漉漉的怀抱里。
当时的事记不清了。
只要父亲憔悴的脸上神情不安的表情至今还记忆犹新。
现在想来,这不正是一种伟大的父爱的真实写照吗?父亲啊!你身患重病,甚至连自己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在我危险的时刻,你却做出了一个健康人才能做到的事。
父亲啊!我是我是池塘里的红莲,你就是一片荷叶。
风雨来了,除了你谁还是我的保护神呢?《地震中的父与子》使我不但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而且也点燃了我幼小心灵的火把!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故事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救儿子奋力挖掘36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谱写了父子情深的颂歌。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处地方让我深受感动。
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句话时,我被这父亲深深地感动了,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叹道:“真了不起呀!”这时侯我想,当时有许多人都上来劝这位亲说:“已经没有希望了。
”但是,文中的父亲知道他常跟儿子说,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所以不听劝告,还是依然用手挖掘。
他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甚至连一秒钟都没有。
这里的父亲真伟大,他不顾自己的安全,不听别人的劝告,一心只要救儿子。
因为这位父亲答应过儿子,所以父亲信守诺言。
父亲的心中似乎只有这么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使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因为我的儿子在等我!父亲的信守诺言,使自己的儿子——阿曼达及十三名同学得以生还。
父亲即使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要救儿子。
本文的`儿子也有伟大之处,他先人后已,即使自己早已疲惫不堪,也要先让同学出去。
他和父亲一样,脑袋中只有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阿曼达让自己的父亲先救他的同学。
因为父亲答应过自己的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阿曼达镇定,勇敢,无私,因为这几个优点,才能使阿曼达在没有水和食物,到处一片漆黑的世界里坚持38小时,甚至比这更多的时间!阿曼达还鼓励自己的同学,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父亲,相信自己的父亲一定会回来救他们的!这篇文章的父与子让我感动!《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晚期的作品,主要塑造了巴扎罗夫这一复杂的形象。
巴扎罗夫同周围的人——同学和信徒阿尔卡季、父辈、爱人以及平民的互动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情节。
故事主要发生在三处农庄:阿尔卡季及其父辈在马利因诺的农庄、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奥金佐娃在尼科利斯科耶的农庄、以及巴扎罗夫自己的位于一个小村的农庄。
巴扎罗夫出身平民,是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从事科学工作,崇尚“虚无主义”。
贵族知识分子帕维尔之侄阿尔卡季是他的同学和信徒。
故事从两人毕业回到马利因诺开始写起。
巴扎罗夫同帕维尔在观念和信仰上的诸多差异使得二人起了口角冲突。
阿尔卡季同巴扎罗夫替父辈赴约进城,通过商人之子西斯尼科夫认识了伪社会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库克什娜,他们又通过后者结识了孀居的贵族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奥金佐娃。
两人到奥金佐娃家做客,先后爱上了她,而奥金佐娃有意于巴扎罗夫。
然而“浪漫主义”的情感同“虚无主义”的相悖;巴、奥两人在人生观的距离令这场爱情在巴扎罗夫痛苦而激烈的表白后宣告无效——奥金佐娃又退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巴扎罗夫当即决定离开。
他带阿尔卡季回到了故乡的小农庄和父母团聚,因为忍受不了故乡的空虚生活,他和阿尔卡季又回到了马利因诺。
帕维尔更加厌恶巴扎罗夫,终于因为后者和酷似他年轻时的爱人P公爵夫人的费尼奇卡的亲昵举动引起了一场决斗。
巴扎罗夫虽胜利了,却由此离开了马利因诺。
路过尼科利斯科耶,巴扎罗夫得知阿尔卡季向奥金佐娃之妹卡佳求婚,他与阿尔卡季分道扬镳;同时他自绝了和奥金佐娃的爱情。
巴扎罗夫回到故乡,日复一日地感到孤独和无聊,并在一次手术意外中感染伤口,很快地死去,这剩下年迈的父母无尽的悲痛。
在小说中,巴扎罗夫是军医之子,和阿尔卡季一同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他从事的是有关科学的工作,包括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
他知道许多关于化学的名著、他捉来青蛙和甲虫做解剖、他知道病理学,会给人看病。
一方面,他是博学的,另一方面,巴扎罗夫自称自己是个虚无主义者。
“虚无”是他的主要思想。
所谓“虚无主义”,在巴扎罗夫身上主要表现为在对价值的虚无态度。
他否定一切,包括权威、艺术、原则;当然包括他常挂在嘴边的,被他评价为“滑稽荒唐”的“浪漫主义”。
“虚无主义者是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受人尊敬的”[1]他的门徒阿尔卡季如是说。
虚无主义的否定一切,有一种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充满了力量,甚至有时显得凶猛。
“我为什么要依靠时代?还不如让时代来依靠我。
”[2]也正因为如此,巴扎罗夫显出“魔鬼一样的骄傲”(帕维尔语)。
但虚无主义者只是“破坏”,并不“建设”,他们的否定甚至只是表现为谩骂。
而父辈的代表帕维尔·基尔撒诺夫对此十分不感冒。
小说交代了他和尼古拉的过去,尤其是帕维尔的令人同情的经历。
作为老派贵族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对生活和艺术的品味极高,注重礼节,恪守既定的原则。
这和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虚无主义者”完全相反。
帕维尔所恪守的,正是巴扎罗夫所反对和嘲笑的。
二人在见面之初即充满了敌意。
巴扎罗夫第一次到马利因诺,二人有两次正面的冲突;第二次见面,二人最后发展到要以决斗的武力方式来一决高下。
帕维尔不满意巴扎罗夫在行为上粗鲁无礼,而巴扎罗夫嘲笑他的繁文缛节;帕维尔说巴扎罗夫“不相信原则,却相信青蛙”[3],而巴扎罗夫也曾下过“一个好的化学家比二十个普通的诗人还有用”[4]的断语。
由于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他们诸多隔阂。
这正是那个时代父与子的难题。
“我们的下一代……现在轮到我们了……”[5]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无不感慨地说。
崇尚自由主义的贵族的“多余人”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以前是黑格尔主义者,现在是虚无主义者”[6]正如小说的题目《父与子》所表达的那样,作者触及了一个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父与子的难题。
在本部小说的语境中,作者更是着力描写了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的不同所带来的对于政治时局和俄国社会走向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这其中当然包括了对农奴制的态度。
虚无主义者大喊:“我们要破坏,因为我们是一种力量”[7]包括破坏他们父辈坚持的自由主义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