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十篇)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十篇)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1)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
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
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
”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
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
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
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
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
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
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
所以我们应该对朋友真诚,做一个真诚的人。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2)《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
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
刘备想:“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1《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今天中午,我读了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和一个朋友外出闲游去了。
第三次去请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请他进去,才彼此坐下谈话。
大概是诸葛亮觉得刘备很有诚意,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决定出山辅佐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
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
因为文中的张飞这样说:“诸葛亮也太不像话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就凭张飞这句不礼貌的话,诸葛亮定不会帮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别人借钱,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明明是向别人请教不会的题,可能是别人有事或别的原因,没给你讲,你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道理:请别人帮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请,不要不礼貌,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别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2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
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
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
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
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
记得有一次竞选班干部,我认为在演讲时只要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学都经过精心准备。
《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30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30篇)《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顾茅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顾茅庐》读后感篇1暑假中,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中,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
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
”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
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
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2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
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
”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
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三顾茅庐》有感1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
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帮他分析策略,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刘备高兴地称自己得到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呀!读完故事,我深有感触,似乎还在回味着刘备那份诚心诚意,那份求贤若渴,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交朋还是结友,都要以诚相待,特别是对那些人才和长辈,更要诚心诚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请、去请教,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以诚待你。
故事中的刘备持之以恒、赤诚相待、礼贤下士,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体现了三国英雄的伟大胸襟!这就是我读《三顾茅庐》有感,同学们,让我们以刘备为学习榜样,学习他那种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谋,尊才爱才的精神吧!读《三顾茅庐》有感2《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汉末年,刘备多方搜罗人才,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
于是,他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诸葛亮的住处。
恰巧诸葛亮出门了。
不久,刘备他们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门了。
刘备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诸葛亮家里。
到了他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便在台阶下等着。
等到诸葛亮醒来,请他们进去,才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刘备有志为国效力,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个故事后,让我想起了一个歇后语叫:三顾茅庐——好难请。
我最喜欢刘备他们,因为刘备他们去请两次,可诸葛亮都不在家。
但刘备决心一定要请出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辅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大事不但要有决心,还要慧眼识英才,依靠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读《三顾茅庐》有感3这本书中讲述的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蜀,魏,吴三方xxx势力争霸天下的历史事件。
三顾茅庐读后感(通用2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本名著后,相信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通⽤2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章《刘皇叔三顾茅庐》。
读完之后感慨万分,对刘备这个⼈物更是刮⽬相看。
刘备深信徐庶推荐的诸葛亮是个贤才,便想准备些礼物,和关⽻、张飞⼀起前往隆中拜访。
三⼈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前,说要拜见先⽣。
⼩童说,先⽣不在。
刘备⽆奈,只好回去。
隆冬时节,天⽓寒冷,刘备带着关⽻和张飞第⼆次来到茅庐。
听⼩童说诸葛亮先⽣已经回来了,便⼜去拜访他。
结果回来的并⾮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刘备只好留了⼀封书信给诸葛亮,便告辞了。
第三次,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林的卧龙先⽣诸葛亮。
我认为,刘备⾝上还有⼀种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锲⽽不舍、三顾茅庐、坚持不懈,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
在⽣活、⼯作、学习中,我们都要向刘备⼀样,坚持不懈,遇到困难决不⽓馁,你将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刘皇叔三顾茅庐》讲的是⼀段历史,说的是⼀个故事,它让我深受启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是⼀本家喻户晓的⼩说,使中国四⼤名著之⼀。
许许多多的⼈看过这本著作,每⼀个⼈都有⼀个⾃⼰的看法。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是在讲述着刘备的故事。
讲述刘备从⼀个卖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顾茅庐》是讲述刘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当时任刘备军师徐庶,因受曹操威胁⽆奈的离开了刘备,临⾛是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做刘备的军师,他上知天⽂下知地理,熟读兵法。
是⼀个难得的⼈才。
刘备告别了徐庶,刘备同关⽻,张飞⼆⼈,前往隆中请孔明出⼭辅佐他完成⼤业。
可第⼀次孔明出⼭与朋友游玩去了。
过了些⽇⼦,有消息说孔明先⽣已经回到家中,当时风雪交加,刘备不顾关张⼆⼈的反对,来到了隆中,可是只见到了诸葛匀(孔明之弟)。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1刘备是个成功的人,在时局混乱,群雄争霸的东汉后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除了本身文武双全,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以诚信服人。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招兵买马,可接连衣裙几次都打了败战,直到遇到徐庶,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开始转败为胜。
刘备对徐庶非常关心、信任,徐庶深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我和孔明比,犹如乌鸦见凤凰啊!于是徐庶带着刘备去隆中接诸葛亮出山,但连去两次,孔明都避而不见,同去的关羽、张飞早按捺不住了,但刘备并不计较,直到期第三次,孔明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
后来,刘备有了关张两位忠勇的猛将,再有了诸葛亮这个智囊,如虎添翼,连打胜战,最后成就大业。
在当今,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满嘴谎话、不讲信用的人是没人愿意结交的,试想,一个人一但没有人相信,就是有绝顶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能办得成事儿吗?所以,我们小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不断约束自己,规范自已的言行,做诚实的人。
我听了王老师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受深刻。
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
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
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乐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三顾茅庐通用读后心得体会(精选16篇)

三顾茅庐通用读后心得体会(精选16篇)三顾茅庐通用读后篇1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
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
”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
”说完便走了。
于是刘备叫上关羽、张飞去卧龙岗请诸葛亮。
第一次童子说:“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次大雪纷飞,刘备叫上两个兄弟又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可是童子又说:“先生看望朋友去了。
”第三次,刘备挑了个吉日,又叫关张一起去拜访诸葛亮。
童子对刘备说:“先生这会儿正在睡午觉呢!”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次,诸葛亮不仅和刘备见了面,而且对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胜策略,最后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国。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为刘备的真诚、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真诚,特别是对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点的`怠慢。
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支持你。
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三顾茅庐通用读后心得体会篇2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三顾茅庐》600字。
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
《三顾茅庐》读后感(优秀8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优秀8篇)顾茅庐的读后感篇一读了课文,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
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
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
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
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只有拥有一个谦恭好学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顾茅庐读后感篇二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刘备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帮忙就能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得知诸葛亮很有才能,于是便与关羽、张飞一起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见到诸葛亮;第二次,刘备不顾关羽、张飞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去还是没见到;第三次,刘备打算再次拜访诸葛亮。
而关羽、张飞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刘备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刘备两次亲自去拜访关羽觉得这个礼节太过分,关羽认为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刘备。
但是我被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不怕困难,不怕路途遥远,不拍天气恶劣的精神感动。
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会成功。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记得有一次我学习玩滑板,摔了好几次,但是每次摔倒后我都会勇敢地站起来,就算把膝盖摔流血了,摔青了也没有放弃。
经过一次次的摔倒,我慢慢开始掌握了技巧。
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想:不管我们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不管我们遇到多大的挫折,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最终都会克服,获得成功。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