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导学案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 使学生掌握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1.1 幕府统治的危机1.2 国内外压力的增大1.3 思想启蒙和倒幕运动2. 明治维新的过程2.1 明治政府的成立2.2 废藩置县2.3 学习西方,进行现代化改革2.4 明治宪法的制定3. 明治维新对社会的影响3.1 政治制度的变革3.2 经济的发展3.3 文化的繁荣3.4 社会的现代化4.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4.1 强国之路的开启4.2 对外扩张的契机4.3 明治维新的局限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明治维新中的具体事件,如废藩置县、学习西方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2. 课件: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图片和文字资料3. 视频资料:关于明治维新的纪录片或片段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等3. 期末考试: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明治维新的主要事件和过程。
2.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明治维新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2. 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
七、教学安排课时:本教案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时分配:1.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2课时)2. 明治维新的过程(2课时)3. 明治维新对社会的影响(2课时)4.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2课时)5. 总结与评价(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1. 导入:简要介绍幕府统治的危机和国内外压力的增大。
2. 讲解:详细讲解幕府统治的危机、国内外压力的增大以及思想启蒙和倒幕运动。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围绕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明治维新的背景: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倒幕运动。
2. 明治维新的过程:明治天皇即位、废藩置县、兵制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殖产兴业、脱亚入欧。
3. 明治维新的影响:日本走向现代化、成为亚洲强国、侵略扩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学习,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过程及影响。
2.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及主要改革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本现代化城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日本现代化起源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明治维新的背景:讲解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历史事件。
(2)明治维新的过程:详细介绍明治天皇即位、废藩置县、兵制改革等改革措施。
(3)明治维新的影响:分析日本走向现代化、成为亚洲强国、侵略扩张等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假设自己是明治时期的日本人,面对国家危机,会如何进行改革。
4. 例题讲解:以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影响为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明治维新的背景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倒幕运动2. 明治维新的过程明治天皇即位废藩置县兵制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殖产兴业脱亚入欧3. 明治维新的影响日本走向现代化成为亚洲强国侵略扩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 答案:(1)明治维新的背景: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倒幕运动;过程:明治天皇即位、废藩置县、兵制改革等;影响:日本走向现代化、成为亚洲强国、侵略扩张。
2021年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选修1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1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__年__月__日礼拜__第__节__级高中__班学号__姓名__探讨一:背景之三:从“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成立。
课堂试探、课后练习题(讲义P113)探讨二、本课测评: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缘故?一、答:相同点:①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幕府的软弱无能,对外妥协,对内镇压;②目标: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国强兵;③策略:尊奉天皇,争取天皇的支持;④主导力量:中下级武士;⑤依照地:长州等西南强藩;⑥手腕:都利用武力。
不同点:①直接缘故:前者要紧基于民族危机加深,后者源于尊攘运动失败令人们熟悉到推翻幕府统治的重要性;②偏重点:前者重在“攘夷”,后者重在倒幕;③结果:前者被幕府和西方列强联合绞杀,后者成功倒幕,成立了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掌权的新明治天皇政府;④对外态度:前者盲目排外,后者注意争取西方支持(如英国)。
二、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缘故。
答:主观缘故:①倒幕武装士气昂贵,装备先进,通过新式训练,战斗力较强;②取得天皇、许多大名、广大中下级武士、新兴工商业者(富农、工厂主、商人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③新政府废除苛政,博得民心;④西南强藩通过改革和进展资本主义,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客观缘故:①西方列强的中立态度;②英国对倒幕派的支持;③幕府统治腐朽和没落。
探讨三:学习延伸:阅读与试探:1862年,高杉晋作在中国,对中国受到列强入侵很有感触,他说“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局势?险矣哉!“他以为清政府之因此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仇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
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依照你对中国那一段历史的了解,你以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无道理?答:高杉晋作的说法大体正确:①高杉晋作灵敏地看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状况,有唇亡齿寒之感,这是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的表现;②中国衰败和挨打,确实与武器装备掉队、因循保守和不思进取有关。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备课资料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备课资料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明治维新,是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变革。
这样的变革,为什么在十九世纪中期亚洲其它国家都没有发生,惟独在日本却成了现实?研究明治维新,首先必须研究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明治新政权得以建立,为日本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没有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便没有明治维新的实现。
2、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黑船事件以后,国家内忧外患,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掀起“尊王攘夷”运动。
尊攘派重在“攘夷”,寄希望于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
1863年幕府发动“禁门之变”,“尊王攘夷”运动终结。
尊攘派认识到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同时也认识到盲目“攘夷”亦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
在倒幕派的压力下,幕府上演“大政奉还”闹剧,仍控制国家政权。
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最终使幕府名实俱亡。
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3、教学重点:倒幕运动的兴起。
4、教学难点:倒幕运动成功的原因。
二、课前导学材料1、黑船事件后,日本民族危机加剧;日本倒幕运动的前奏是尊王攘夷运动;西南强藩是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2、倒幕运动的著名领导人除高杉晋作外,还有被称为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
3、倒幕军在鸟羽、伏见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推翻幕府统治的战争称为戊辰战争。
三、课后练习*1、被称为“东方的伏尔泰”的日本启蒙思想家是A.福泽谕吉 B.吉田松阴 C.伊藤博文 D.高杉晋作2、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现状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3、明治维新前,日本对外实行的政策类似于A.中国清朝中期B.沙皇俄国C.1640年前的英国D.1789年前的法国4、倒幕派的主力是A.中、下级武士B.西南诸藩的大名C.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D.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5、按先后顺序正确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日本出现新兴地主②明治维新开始③倒幕力量取得讨幕密诏④西方列强打开日本的大门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6、下列对日本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相同点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都造成了自身的落后B.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对本国的渗透D.都完全隔绝了本国与世界的联系7、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各国所受的阻碍和束缚不同,日本属于A.封建专制制度阻碍B.殖民主义统治阻碍C.分裂割据势力阻碍D.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吉田松荫在《草莽崛起论》中说;“三千年来独立不受羁绊之大日本,一旦受人束缚,凡有血性之人岂能忍视之乎?如不奋起拿破仑之勇而高唱自由,则腹闷难医,”材料二木户孝允指出“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则将来之天下,必将落入幕府与法国手中”。
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2015–2016学年度新沟中学高二LS 选修①导学案 编写人:曹扶阳 编号:82 审核:高二历史组 使用时间:2016.03 班级:高二( )班 姓名: 组名: 教师评价: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尊王攘夷运动、倒幕运动的基本史实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影响;2.理解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基地的原因以及倒幕运动胜利的原因。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阅读选修①教材,15分钟规范完成导学案预习案部分,并熟记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及资料独立思考,完成探究案,限时15分钟。
3.限时5分钟完成训练案,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课堂大讨论。
学习过程【预 习 案】【自主学习】考点一:“尊王攘夷”运动考点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背景(1) 失败。
有识之士要改变日本现状,实现 。
(2)全国各地 和市民暴动,严重动摇着幕府统治。
2.领导长州藩: ; 萨摩藩: ;3.根据地西南四大强藩: ; 4.大政奉还 (1)背景①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讨伐幕府;并密切同 的关系,争取得到 的支持。
②幕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借口,保住 。
(2)概况1867年10月,幕府假意“大政奉还” 考点三:戊辰战争1.背景: 后,德川幕府实际上依然控制国家政权。
2.目的:为了真正取得 ,倒幕派决定彻底打垮幕府。
3.经过(1)京都政变1868年初倒幕派发动政变,完全控制京都朝廷,然后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 ;并命令幕府将军交出和 的控制权,即所谓 。
(2)鸟羽、伏见之战1868年1月,幕府军队以“ ”为名,进犯京都,与新政府军在 展开激战,大败新政府军。
(3)天皇亲征鸟羽、伏见之战后, 发布亲征诏书,讨伐幕府, 实际指挥讨幕大军,历时一年之久打败幕府主力及残余势力。
4.结果(1)幕府统治被推翻,新政府宣布改元“ ”,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
(2)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 。
【探究案】探究一:由“尊王攘夷”运动到武装倒幕转变材料一:1862年,高杉晋作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导学案(含答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一、学习目标1、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理解日本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积极学习他国长处、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的重大影响三、自主学习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_________统治之下。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掌握了实权。
2、背景:(1)根本原因:严重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矛盾激化。
(2)民族危机:的入侵使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3、政治前提:倒幕运动的成功(1)时间:(2)主力:(3)结果:倒幕派结束了,睦仁天皇亲政,改年号为。
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
4、时间:_____年5、目的:6、人物:7、内容:(1)政治上______ __________(2)军事上: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社会生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性质: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______ _____性质改革。
9、影响:积极:成为日本历史的_____________,迅速走上___________道路,实现了_____________,开始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消极:保留了_________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强大后,走上了_____________的道路四、合作探究1、通过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2、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相同点?五、课堂练习1.19世纪中期,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2.明治政府于1873年颁布条例:“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导学案1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导学案【自主学习】1.事件和,使日本国家权益逐步丧失,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但幕府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引起不满,一些中下级武士以“”为口号,走上了日本政治舞台,被称为派。
2.失败后,日本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
3.1868年,在江都附近的,指挥的新政府军大败幕府军。
4月,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不战而降,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为。
不久, 改名东京,日本进入时期.1869年,正式迁都东京。
【知识梳理】(A级)1.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倒幕运动的成功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3)阶级关系方面:人民贫困,进行反抗斗争;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满政治上无权地位;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
(4)外部原因:西方列强侵入日本,统治危机加深。
2.领导明治维新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1)是有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造成日本民族危机。
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武士等级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3)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优质课教案_0

导入新课:复习明治维新的背景导入新课。
必要性(内忧——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激化社会矛盾;经济:幕府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外交:闭关锁国是日本长期落后于世界;外患——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加剧了日本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可能性(前提条件——倒幕运动的胜利和明治政府的成立)讲授新课:首先开宗明义,让学生从明治维新的含义、目的、措施三个方面了解本课要讲授的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114第一段理解明治维新的含义,再根据含义和ppt展示的材料分析明治维新的目的。
一、明治维新的含义: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二、明治维新的目的: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第三,明治维新的措施和影响是本课重点和难点,先让学生浏览教材,思考改革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措施有哪些?在学生归纳、分析基础上加以总结。
过渡:本节课我们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理解改革是如何巩固统治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三、明治维新的内容:(一)、政治上:废除旧体制1、废藩置县:1871年(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4页第二段,明确“废藩置县”的含义,探讨“废藩置县”的作用:日本千百年来的封建割据被彻底打破,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措施:①取消幕藩领地和对人民②宣布“废藩置县”,中央直接管理;③大名迁居东京,加以优待。
(2)作用:①消除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注意:在废藩的过程中,对各藩大名采取优抚政策,减少改革阻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学生读书,自己掌握“四民”以及“四民”是如何平等的?教师加以补充完善)分析:此措施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认识:由于废除封建制度,宣布四民平等一方面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华族和士族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金融业等新兴工业,注意:公债补偿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导学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1、课前导学
一、“尊王攘夷”
1、原因
⑴根本原因:日本加剧。
⑵直接原因:幕府、对内镇压。
2、概况
⑴标志:1860年,中下级武士暗杀。
⑵口号:“尊王攘夷”,即,赶走外国侵略者。
⑶基础:是主要参与者,得到部分的支持,富农、和商人等也纷纷响应。
⑷活动
①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
②袭击西方国家商人和、船只等。
③1863年,高杉晋作组织“ ”。
3、失败原因
⑴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⑵幕府军队和的围攻。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⑴ 运动失败。
⑵有识之士要改变日本现状,实现。
⑶全国各地和市民暴动严重动摇着幕府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