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

合集下载

营养评估方法

营养评估方法

营养评估方法引言概述:营养评估是评估个体或者群体营养状况的过程,它对于了解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摄入情况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者过剩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用的营养评估方法,包括体格测量、生化指标、膳食调查、临床评估和营养摄入计算。

一、体格测量:1.1 体重测量:通过测量个体的体重,可以评估其体重是否正常。

常用的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和体重百分位。

1.2 身高测量:身高是判断个体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计算身高体重比例指数(WHtR)。

1.3 皮褶厚度测量:通过测量个体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评估其体脂肪含量,常用的指标包括三项皮褶厚度和体脂百分位。

二、生化指标:2.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是评估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常用于判断缺铁性贫血。

2.2 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评估营养状况的重要生化指标,常用于判断蛋白质营养不良。

2.3 血清维生素水平:血清维生素水平是评估维生素缺乏或者过剩的重要指标,常用于判断维生素缺乏症。

三、膳食调查:3.1 24小时膳食回顾法:通过问询个体过去24小时内所摄入的食物和饮料,可以评估其膳食摄入情况。

3.2 食物频率调查法:通过问询个体过去一段时间内常食用的食物种类和频率,可以评估其膳食习惯。

3.3 膳食记录法:通过记录个体连续3-7天的所有食物和饮料摄入情况,可以评估其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四、临床评估:4.1 皮肤、头发和指甲状况:通过观察个体的皮肤、头发和指甲状况,可以评估其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是否充足。

4.2 口腔健康状况:通过检查个体口腔健康状况,可以评估其维生素C和钙的摄入情况。

4.3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检查,可以评估个体是否存在维生素A缺乏症。

五、营养摄入计算:5.1 营养素摄入量计算:通过计算个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素的量,可以评估其营养素摄入是否达到推荐摄入量。

5.2 营养素比例计算:通过计算个体不同营养素的比例,可以评估其膳食结构是否合理。

5.3 营养素缺乏或者过剩评估:通过比较个体摄入的营养素量与推荐摄入量,可以评估其是否存在营养素缺乏或者过剩。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皮褶厚度可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含量,与全身脂肪含量 具有一定线性关系,可进而推算全树脂肪含量。相关系 数在0.7~0.9.
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可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 上臂肱三头肌、肩胛下角和腹部分别可代表个体四肢、 躯干和腰腹等部位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
用上臂围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可以计算上臂肌围和上臂 肌面积,反映机体肌肉的发育状况。公式见p79
3、皮褶厚度计的使用方法
校准 压力符合规定标准 使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特定解剖部位的皮肤连同皮
下组织捏起,右手握住皮褶计测量距离左手拇指捏 起部位1cm处的皮褶厚度。 右手拇指松开皮褶计卡钳钳柄,使钳尖充分夹住皮 褶。 在皮褶计指针迅速回落时立即读数。 一般要求在同一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 结果。
1、卧式标准测量床或量板的使用
卧式标准测量床或量板是一种专门的测量工 具,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体格发育纵向测量 指标的测定。
标准量床由一块底板、两块固定的头板、两 块带刻度尺的围板和一块可移动的滑动板组 成,使用时婴幼儿仰卧于量床上,头顶着一 端头板,移动滑动板与婴幼儿的臀部或脚跟 紧贴住,从滑动板与围板接触处读取刻度尺 上的读数,即分别为婴幼儿的身长、顶-臀长。
我国1~5岁儿童上臂围13.5cm以上为营养良 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 以下为营养不良。
皮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的较好的指标。
WHO推荐选用肩胛下角、肱三头肌和脐旁三个测量点。 男性分别为小于10mm、10~40mm和大于40mm, 女性分别为小于20mm、 20~50mm和大于50mm.
工作程序:
程序1 准备(测量工具:体重计、身高测量仪、 标准化表格、笔和记录用表)
程序2 填表 程序3 测量 程序4 计算监督员测量数据 程序5 数据计算 程序6 比较 程序7 评价 程序8 标准化的使用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

2、皮褶厚度的测量
皮褶厚度计的使用方法
仪器校正,调整“0”位 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特定部位的皮肤连
同皮下组织捏起,右手握皮褶计测量距左手拇 指捏起部位1cm处皮褶厚度 右手拇指松开皮褶计卡钳钳柄,使钳尖充分夹 住皮褶
在皮褶厚度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 一般要求在同一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 记录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2) 皮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的 指标,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含量。
【工作准备】:
(1) 软尺 (2) 皮褶厚度计 (3) 记录表,记录笔 (4) 被测者的准备:尽量的裸露检测部位
1、上臂围测量
被测者充分裸露左上肢,手臂自然下垂。 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身后,找到肩峰、尺骨鹰
嘴部位,用软尺测量并用油笔标记处左臂后面 从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处。 用软尺起始端下缘压在标记的肩峰与尺骨鹰嘴 连线中点,水平围绕一周,测量并读取周长至 0.1 cm。
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约成45-60度角 , 头部保持正立位置 “三点靠立柱“:脚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骨中点(三点) 紧靠身高计的立柱 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水平面等高进行读数 测试人员读数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二、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测量
(1)上臂围可反映营养状况,与体重密切相关。 我国1-5岁儿童的上臂围13.5cm以上为营养良 好,12.5-13.5cm为中等,12.5cm以下为营 养不良。
(2)肩胛部
肩胛下角

右肩胛骨下角下方1 厘米处。与脊柱成 450方向捏提皮褶。
锁骨中线 脐水平线
(3)腹部
脐水平线与右 锁骨中线交界 处。沿躯干长 轴方向纵向捏 提皮褶。
应垂直测量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项目 静脉血糖 空腹 (mmol/L ) 餐后2小时(mmol/L ) (口服 葡萄糖75g) <6.1 <7.8 >7.0 >11.1(或随机血 <7.0 6.1-7.0 7.8-11.1 <7.8
正常人 糖尿病人 糖) 糖耐量减退 (IGT)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IFG)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血液中尿酸钠的饱和度为404 umol/L 女性>357 umol/L, 男性>416 umol/L 即为高 尿酸血症
血清白蛋白
(ALB)
35-55g/L
轻度缺乏30-35 中度缺乏25-30 重度缺乏<25
球蛋白 (GLO) 清球比值 A/G
15-35g/L 1.00-2.50
血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检测
营养素 钙、磷 检测项目 血清钙 正常值范围 2.25-2.75mmol/L 异常 手足抽搐 佝偻病 营养素 磷 检测项目 正常值范围 异常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 评价
窦若兰
膳食调查、人体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及 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是人体营养状 况综合评价的四个方面。
人体体格测量
身高、体重 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 BMI 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的比较 >10 %超重 > 20-30% 为肥胖 BMI(为体质指数)= 体重(kg)/身高(m2)
减少的临床意义
各种类型的贫血,如缺铁性 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 良、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减少程度比RBC严重,见于 缺铁性贫血,与RBC相同常 见于大出血或再障、自身免 疫性疾病致贫血,RBC减少 大于Hb见于叶酸或B12缺乏 的贫血。 血液病、营养不良、苯中毒 恶液质等
血红蛋白
Hb Hgb
白细胞计数
血样的收集和保存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和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和评估方式,对一个人的营养摄入、营养状态和代谢功能等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判断。

这样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营养状况,为个体的营养调控提供依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或改善个体的营养不良。

一、身体组成评价:通过测量身体的体重、身高、体脂肪含量等指标,了解个体的体脂肪水平、肌肉量以及水分含量等,从而判断个体的肥胖程度或营养不良情况。

二、饮食调查与评价:通过记录个体一段时间内的食物种类、食用量以及食物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了解个体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状况,评价个体的饮食合理性和均衡性。

三、生化指标测定:通过测量个体的血液、尿液、呼气中的一些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清脂肪酸等,从而了解个体的血液生化代谢情况,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和代谢功能。

四、生理功能评估:通过测量个体的肌力、肺活量、心肺功能、肠道功能等指标,了解个体的身体机能情况,评价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理功能状态。

以上各种测定和评价方式可以单独或综合使用,对个体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具体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际需要而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是科学、准确、可重复性强。

通过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和评价,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的:一、了解个体的营养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相应的饮食和生活干预措施,预防或改善个体的营养不良。

二、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和代谢功能,为个体的营养调控提供依据,并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方案,实现个体的营养平衡和健康发展。

三、监测和评价营养干预的效果和成效,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实现干预目标。

四、为人群的营养干预和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社会营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科学、准确的测定和评价方法,可以全面了解个体的营养摄入、营养状态和代谢功能,为实施个体化的营养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改善个体的营养不良。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测评和平价的意义
通常应用于临床医学方面,作为判断病人与疾病相互作用,预防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一种手段.
全面系统测评和评价包括
三方面内容。 评价食物的营养水平 即评价摄入膳食中营养成分的数量与质量、膳食结构、烹调加工等方面达到合理营养要求的程度。
评价人体的营养状态 能反映人体营养状态的体格检查。 体内营养储备水平等方面的评价。(实验室的检查)
防止溶血:血清(或血浆)与红细胞内有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别甚大,有的可差几倍、十几倍,甚至一百多倍 血清溶血会干扰试验进行,在采血操作中应防止溶血,如保存于冰箱时,应放于4℃冰箱保存,切勿将全血冰冻 抗凝剂:抗凝剂种类繁多,对抗凝剂的要求是用量少、溶解快、不带进干扰试验的杂质和不改变细胞的形态为准,常用抗凝剂有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钠盐、肝素等,其中草酸盐最为常用
头围: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均可,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或右方,用右手姆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线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到零点 上臂围:左臂自然下垂,用软尺先测出上臂中点 皮褶厚度:测量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表示或计算体内脂肪量,此法比较简便易行,但要求所取部位准确,使用的皮褶厚度计压力要符合规定标准(10g/cm2)
测评、评价的具体方法
是指通过测量询问了解被调查对象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以及有无营养缺乏病。 是通过对被调查者血、尿中所含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或有关成分进行生化检验,以了解人体内营养素的储存及代谢状况。
实验室的检查有那些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运铁蛋白; 鉴定维生素D营养水平,可测定血清中无机磷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 通过血液或毛发、指甲测定营养素如锌、硒等无机盐。
评价时,一般以实测身长与同龄组的标准身长相比较;实测身长为标准身长的80%以下者评为矮小;80~93%为正常;大于105%者为高大

营养评估方法

营养评估方法

营养评估方法引言概述:营养评估是评估个体或者群体的营养状况的过程,它是了解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营养评估方法,可以匡助人们了解自身的营养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保持或者改善健康。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用的营养评估方法,包括体格测量、生化指标、膳食调查、营养问卷和营养评分。

一、体格测量:1.1 体重测量:体重是评估个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称重仪器进行测量。

正常体重范围根据年龄、性别和身高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1.2 身高测量:身高是评估个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身高测量仪进行测量。

身高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可以用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

1.3 体脂测量:体脂含量是评估个体体脂肪水平的指标,可以通过皮褶厚度测量、生物电阻抗测量等方法进行评估。

正常体脂含量范围因性别和年龄而有所不同。

二、生化指标:2.1 血液指标: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反映个体的营养状况,如血红蛋白浓度、血清蛋白、血清钙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化验仪器进行测量,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照来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

2.2 尿液指标:尿液中的一些指标,如尿蛋白、尿酮体等,可以反映个体的蛋白质和能量代谢情况。

通过尿液分析仪器进行测量,可以匡助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

2.3 其他生化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生化指标,如血清维生素水平、血清微量元素浓度等,也可以用于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

三、膳食调查:3.1 24小时回顾法:通过让个体回顾过去24小时内所摄入的食物和饮料,可以了解个体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膳食信息,但受个体主观记忆和失真的影响。

3.2 食物频率问卷:通过问询个体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时常食用的食物种类和频率,可以了解个体的膳食习惯和摄入量。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但对个体的主观记忆有一定依赖性。

3.3 膳食记录法:通过让个体记录一段时间内所摄入的食物和饮料,可以详细了解个体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情况。

人体体格的测量及营养学的评价

人体体格的测量及营养学的评价

人体体格的测量及营养学的评价一、人体体格的测量1.身高测量:身高是一个重要的体格指标,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情况。

通过测量身高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身高正常与否,有无生长发育障碍。

2.体重测量:体重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量体重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是否存在体重过轻、过重或肥胖等问题,对于营养不良的评估也有重要意义。

3.体脂率测量:体脂率是指人体中脂肪组织所占的比例。

通过测量体脂率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体脂肪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过高的脂肪堆积,以及是否存在内脏脂肪过多的情况。

4.腰围测量:腰围是一个反映腹部肥胖程度的指标。

通过测量腰围可以了解一个人是否存在腹部肥胖问题,进而评估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5.皮褶厚度测量:皮褶厚度是指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脂组织厚度。

通过测量皮褶厚度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脂肪含量、脂肪分布情况以及脂肪的消耗速度。

1.膳食调查:通过膳食调查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日常饮食习惯和摄入的营养素情况。

膳食调查可以采用食物频率问卷、24小时膳食回忆和食物记录等方法,从而评估人体摄入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

2.生化指标检测:通过检测人体的生化指标如血液中的营养素水平、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等参数,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评估人体的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

3.体成分测量:体成分测量是通过测量人体组织的水分、脂肪、肌肉等成分来评估人体的营养状况。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电阻抗法和核磁共振法等。

4.营养评估评分:营养评估评分是通过评估人体的体重、身高、腰围、肌肉质量和皮褶厚度等指标来评估人体的营养状态。

常用的评分方法有肥胖指数、体质指数、皮褶厚度评分和骨密度评分等。

综上所述,人体体格的测量及营养学的评价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和营养情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准确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
(一)目的意义
使学生掌握营养评价中常用的人体形态、体格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有关器械的使用和校正方法。

(二)原理
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体形的维持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营养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把身长、体重、以及体形方面的测量参数用作评价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

(三)测量工具
软尺、体重秤、身高测试仪、皮褶计、
(四)测量指标
1.体重
2.身长
3.胸围
4.上臂围、上臂肌围
5.皮褶厚度等。

(五)测量方法
1、体重:被测者在测量之前1小时内禁食,排空尿液粪便。

测量时脱去衣服、帽子和鞋袜,只着背心(或短袖衫)和短裤,安定地站(坐或卧)于秤盘中央。

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

2、身高:测量身高应当固定时间。

一般在上年10时左右,此时身长为全日的中间值。

3、胸围:成人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数读至0.1厘米。

4、上臂围:左臂自然下垂,用软尺先测出上臂中点的位置,然后测上臂中点的周长。

5、皮脂厚度:测量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表示或计算体内脂肪量。

脂肪的变动与热能供给十分密切。

(1)三头肌部:左上臂背侧中点上约2厘米处。

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后方,
使被测者上肢自然下垂,测定者以左手姆指及食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然后从姆指下测量1厘米左右之皮脂厚度。

(2)肩胛下部:左肩胛骨下角下方约2厘米处。

上肢自然下垂,与水平成45°角测量。

(3)腹部:用左手姆指及食指将距脐左方1厘米处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与正中线平行捏起呈皱褶,不要用力加压,在约距姆指1厘米处的皮肤皱褶根部,用皮褶计测量。

一般要求在一个部位测定3次、取平均值。

(六)营养评价
可以根据体测量评价参考数值所列的正常参考值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测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然后进行评价。

1. 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身长(厘米)–105。

2. 体质指数(BMI)
体重(公斤)
BMI(体质指数)= ————————
身长(米)2
体质指数也是较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以体质量(kg)/身高(m)2表示。

判断标准是:
消瘦正常超重肥胖
男<20 20~25 25~28 >28
女<19 19~24 24~27 >27
3. 皮褶厚度
皮褶厚度用来表示皮下脂肪的厚度,为防止误差应选择3个或3个以上测量的部位,多选择肩胛下、肱三头肌、脐旁3个测量点。

以平均值作判断标准:消瘦正常肥胖
男<10mm 10~40mm >40mm
女<20mm 20~50mm >50mm
(七)注意事项
1.所用测量仪器须经过严格校准,器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2.嘱被测者在裸露条件下,保持正确的测量姿势;按规定的测量点和测量方法
测量,记录数值精确到小数后一位。

统一测量时间和记录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