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五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唯GDP——对重庆发展的调研报告

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唯GDP——对重庆发展的调研报告

大会展城市。 第四,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 投资对经济
增长影响逐步减弱 , 消费 和净 出口拉动作用逐渐提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通过中心城市带动 , 促进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 通过中心城市突破, 形成强大的区 域经济发展合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重庆肩负辐 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 使命, 必须加快发展。 ( 存在的主要问 三) 题。通过调研和座谈, 我们 明显感觉到重庆的发展与中央的要求 比较,也存
在着一些 问题 。 首先 , 经济规模不大 、 结构不优。 经 济规模 与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称 , 国土面积是京 、 、 津 沪总和 的2 倍 , . 常住人 口 总和的5%, 经济总 5 是 2 但 量只相当于总和的2%; 0 结构不优表现为产业结构
高。 资本形成总额对增长的贡献率五年来下降了 . 2 5 个百允 , 进出口的贡献率从一.c 升到Q % 5 c ̄ 64 / 9 。城 镇化率提高8 个百分点, 实现城镇常住人 口 超过农 村常住人口的重大转折。 第五, 经济发展质量、 效益 稳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8个百分 7 点, 利润总额突破50 0亿元。 城乡居民t ,  ̄ l k N达到 L Y 152 73元和57元 , 27 年均增长 1. 和 l4 3 3 %。第六 , 消耗逐步降低。综合能源消耗年均增长9 %, . 低于 8 同期经济发展速度五个多百分点。
基础和一定 的实力 , 将进入一个 加速发展期 。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 以来 , 欧美发达 国家 、 东亚 国家相继 突破 了人 均G P 00 D 30美元 , 本 、 国和欧美发 达 日 韩
工业总产值94 L , 1 ̄ 元 是直辖前的l倍。但与发达 2 省市比 , 较 利润率却不高( ) 表1。第三, 不平衡发展 现象较 为突出。重庆 市情集 “ 大城市 、 大农村 、 大山 区、 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于一体, 不平衡问题严 重。从贫富差距看,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达到

重庆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汇总表

重庆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汇总表
功能二:物流发展区-—面向大西南的综合物流集散地
功能三:文化休闲区--以生态和滨水环境为依托的大型休闲、游乐、运动和教育设施
功能四:生态宜居区-—主城区以中高档住宅为主的房地产
支柱产业:重钢集团非钢产业,玻璃纤维制造产业,先进机械制造产业,百亿楼宇工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建桥工业园
现代物流园:在重庆具有独特优势的现代物流园区
支撑产业:
1、房地产
2、专业服务业: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营销策划等领域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法律诉讼、财务审计、规划设计、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等领域为支撑的智慧型专业服务业集群。
3、休闲健康产业:以大型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专科保健疗养服务为辅助的先进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渝中区
行政、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三大功能定位:
1、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西部领先工业强区
3、现代服务经济强区
“一区带多园”产业布局
1、三大产业集群:中国铝加工之都,先进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基地,七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两大商圈(杨家坪、石桥铺),三大基地(物流产业、文创产业、休闲旅游)
大渡口商圈:独具现代购物公园特色的区域性商圈
北碚区
两江新区北碚片区核心功能区(蔡家、水土两大组团以及北碚新城、温泉城、农业园区和台农园)
“两高一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及特色旅游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通机气缸头生产基地、渝能泰山100亿产业基地。
房地产业
会展业: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城星级酒店群、会展城商务总部.
总部经济:空港新城总部大楼、渝鲁总部研发基地、中渝国际都会、海航西南总部。

浅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战略重点——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浅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战略重点——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2017年3期总第840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到GDP比重达到25%左右。

目前,郴州市与中国建材、中国华录、华润集团、中华集团等12户央企签订了22个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节能环保6个领域。

在千方百计加快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投产的基础上,依托资源禀赋优势,精心挖掘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引进中省企业资本合作开发。

借助中省企业资本,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郴州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4)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中省企业资本助力发展服务业。

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资金不足和缺乏具备高起点规划,大范围整合能力的大企业,是发展服务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中化集团、中国远洋、泰达实业、新影集团等4户中央企业布局郴州市服务业,涉及仓储运输、生态旅游等行业。

要利用中省企业资本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促进服务业在工业强劲增长的带动下加速发展。

2.引导市属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1)做实做强政府投资平台,当前,郴州市有5个政府投资平台,包括城投公司、交投公司、高科投公司,国投公司和矿投公司,主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融资。

鉴于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投资公司在融资上都在谋划直接融资,其中以发行债券为主。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需要企业在资产规模和财务结构上都达到一定要求。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存量国有资本流动,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增强政府投资平台的融资、运营能力,更有利于基础性领域强化,带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2)做好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

郴州市当前41户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企业比例60.9%,公益性行业企业比例39.1%,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43.9%。

沙坪坝房地产市场调研

沙坪坝房地产市场调研
商业化特色:烈士墓板块汇聚了光华阳光水城、华宇林
泉雅舍等品质社区,4万社区消费人群和3万师生消费群体 在这里集结。针对区域特点,项目规划出建面1.3万㎡集 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国际mall情景街区。品牌超市、 品牌中餐、品牌快餐、特色美食街、饰品街等,齐全商业 品类使项目业主,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完善配套。
第二部分 商业房产市场现状分析
商业房地产概况
• 0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101.4亿元,比 上年同期增长51.5%,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 增速远高于完成投资增速。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 金来源中,国内贷款13亿元,自筹资金28.1亿元, 定金及预收款等60.2亿元。 从总体上看,沙区房 地产开发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但无论是投资额、 商品房销售还是新。
2、交通
区内有火车站6个,其中包括西南最大的铁路编 组站──重庆东站和两个国家二级火车站──重庆北站、 梨树湾客货站。四通八达的公路构成沙坪坝区交通 骨架,区内有国道、省道5条,成渝高速公路、319 国道的起点。抵达全天候的重庆国际机场仅需半小 时,30多条航线架起通往国内和世界的桥梁。此外, 轻轨、立交桥在业已建设当中,沙坪坝区交通便利, 是重庆市区物流、人流往来的重要枢纽。
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楼盘,规模都不是很大,在品质上和其它区 域的大型项目还是有差距。因此,沙区楼市给人的整体形象还是略显 档次不够。
• 3、沙区住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据统计,沙区的教师、公务员等国家公职人员的比例远高于全市
其它区域,这部分客户的收入相对较高且相当稳定,又有比较强的购 房需求,是沙区本区内的主流客户群体。此外,沙区文化和商业氛围 的良好融合,吸引了大批的中青年创业人士来沙区开拓,尤其是在重 大科技园的成立后,这种趋势是更加明显。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作者:李静来源:《财讯》2017年第07期重庆工商大学自重庆直辖以后,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重庆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内部结构优化方面都有了一定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优势产业。

目前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化医行业等发展态势良好,是重庆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

重庆制造业在过去的20多年中,重庆市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经济总量、内部结构的优化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重庆市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2011年相比,2015年重庆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404.66亿元,累计增长77.8%,年均增长率达15.5%,近年来,继汽车制造业之后,笔电产业链的引入,成为重庆制造业的另一支柱型产业,同时还引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为其制造业注入新鲜活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集群发展成为近年来重庆工业发展的主线。

2015年重庆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幅保持了2014年以来持续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以上的良好势头,并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

重庆制造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93%,在保持增速的前提下,也保证效益得以提高。

“十二五”期间,重庆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两江新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这五年间,集群发展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与关键,重庆工业发展具有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规模与结构的共同提升的特点。

从改革开放至今,重庆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制造业在这段时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2014年重庆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要产品有维纶纤维、卷烟、白酒、啤酒、水泥、农用化学肥料、汽车、摩托车、微型计算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和手机等,其中一些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据重要市场,维纶纤维、汽车、摩托车、微型计算机设备、打印机等产品占全国比重10%以上,手机的产量同比增长154.8%,正持续占领中国市场,计算机终端设备制造,汽车产能,摩托车产能都在全球范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重庆市沙坪坝区——以都市农业发展为主线 力推新农村建设新举措

重庆市沙坪坝区——以都市农业发展为主线 力推新农村建设新举措

成错落有致、互动 良好 的生态休 闲农业集群。 沙坪坝 区还充 分利用 区内 自然 生态景 观和历 史文化 资源 ,发展 集观光休 闲、文化科普 、体验参 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 的系列 新农村旅游项 目,歌 乐山 “ 间天池 ”生态养老园、 “ 人 休闲垂 钓基 地 ”初具规模。筹划交替举办桃花节 、桂花节 、杏花节、采果节等 活动 ,逐步 形成 以 “ 闲农业 快 乐乡村 ”为主 要 内容 的 “ 休 都市 乡 村游 ”品牌 ,吸引以沙坪坝 区及重庆市都市圈为主、其他 国内地 区 及海外为辅的游客群 。
▲ 丰 收 的 翠 冠 梨基 地
▲ 无 公 害 蔬 菜 育 苗 大 棚
▲歌乐山观 光休阑农庄
▲陈家桥镇风情街


Hale Waihona Puke 区一 一 ▲ 沙 坪 坝 区 现 代 都市 农 业 园 区红 叶 石 楠
▲曾家花卉苗 木大棚
▲ 沙坪 坝 区 区委 书记 李 剑 铭 视 察 农 业 结 构 调 整
为打造城 市后花 园 ,沙坪坝 区正紧紧围绕 “ 都市 型农业 ”的发 展路径 , “ 一村 一品、~镇一特 色”的格局 ,着 力打造 曾家 “ 现代 都市农业示范园”、中梁 “ 后槽生态 园”、凤凰 “ 花卉产业园”、 回龙坝镇 “ 金沙杏基地 ”、虎 峰山 “ 桃花基地 ”、 中梁 “ 无公害蔬 菜基地”、寨山坪 “ 果山基地 ”、歌乐 山 “ 花 桂花基地 ”、青 木关 “ 杜仲基地 ”九 大特 色农业基地 ,努力推动产业发展 ,目前 已经形

【doc】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

【doc】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O4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王军(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400047)摘要: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试图探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及趋势,指出需求结构与能力,投资的比例和力度,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以及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四大成因,并就结构中的矛盾提出对策性建议.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支柱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1—0086—08重庆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设立重庆直辖市后,辖40个区县,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庆国民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全市人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实力得到显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7.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7元增加到2001年的5655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5倍,年均增长8.5%.而这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增量中的20%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一,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一)三次产业GDP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生显着变化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构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根据这一特点,重庆近年来根据"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旋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第一产业GDP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相比,除第二产业低0.8个百分点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国O.4和2.7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4.3%,39.9%和15.8%;8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变为31.4%,37.8%和30.8%;9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有了进一步变化,分别为19.5%,42.3%和38.2%,贡献率的差异致使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按五年计划头一年,2000及2001,2002年J隋况列表,见下页).(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日趋合理化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重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过1978年--1983年的连续走高之后,于1984年起呈连续下降收稿日期:2003—05—04作者简介:t~(]978--),男,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校报编辑.86?表一重庆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197824.8l30.8Ol1.7l67.32198345.2344.7221.29ll1.24198874.40lO3.o561.66239.1l1993l4o.64236.7l172.44549.791998298.67585.38545.21l429.262O0o283.0o657.5l648.831589.3420ol293.03727.66729.O8l7.49.8020o23l5.78826.45827.87l9r71.1O注:1978年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514.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405.5趋势,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4o.7%降至2001年的16.7%(见表二).虽然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但第一产业总产值仍有较快增长,由1978年的24.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293.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5.3%除此之外,农产品供给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农村的多种经营成效显着,从过去单一的"以粮为纲"向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进一步改善了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下降,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2001年,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5.4%,38.3%,2.8%,3.5%.与1978年相比,农业和林业比重分别下降23.1和2.2个百分点,而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22.3和3.0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全市农业生产结构日趋丰富与合理,并不断向国际化靠拢.(见次页表三)表二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6.845.817.4198340.740.219.1198831.143.125.8199325.643.031.4●199820.941.038.12O0ol7.841.340.920oll6.741.541.82002l6.O41.942.187?表三主要年份第一产业内部各行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产值比重农林牧渔l9r7878.55.0l6.00.5198072.14.423.00.5198565.56.427.11.0l99062.73.832.01.5l99558.13.835.92.2l99856.34.036.63.120o056.42.637.53.52.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壮大重庆第二产业GDP由1978年的30.8亿元增至2001年的727.7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5.8%降至2001年的41.5%,变动幅度不大.其中工业由41.5%降至32.5%,建筑业由4.3%上升到9%.尽管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仍迅速扩大,1978年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8037个,1997年发展到9185个,销售收入增长l3.4倍,固定资产净值由1978年的47.5亿元,扩大到1997年的603.3亿元,增长l1.7倍,实现利税增长2.9l倍.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看,1998年比1978年全市净增国内生产总值1362亿元.其中,工业净增453亿元,占33.3%,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略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建筑业净增101.6亿元,占7.5%.1998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l0.8倍,工业增长l6.2倍,到1998年工业增长分别比农业,建筑业高54.2百分点,4.5倍.随着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走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到效益都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重庆一度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相当部分军工企业实现了军转民,重庆现已基本实现了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庆工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轻重工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47.2:52.8演变为2001年的40.4:59.6.这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使提供机器设备和各种制造机械的重工业得以快速增长,大量军工企业向重工业转型,加之近年来一大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轻工业被"关,停,并,转"所致.2001年与1978年相比较,一些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至2001年底,摩托车年产量达253.5万辆,汽车年产量24.4万辆,比1978年增长l51.5倍;钢(材)铁产量达359.7万吨,比1978年增长0.9倍;水泥增长l4.7倍;硫酸增长4.1倍;盐酸增长1倍;塑料增长2.4倍.(详细数据见表八)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新型产业日趋成熟,结构日益丰富到2001年,重庆第三产业GDP由1978年的l1.7l亿元上升为729.08亿元.据统计,1978年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3%,明显快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占到GDP的40.9%,与第二产业相差仅为0.4个百分点.到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l6.7:41.6:41.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占到GDP的42.1%,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入世后经济的国际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尤以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2001年实现GDP分别为167.8亿元,114.6亿元,73.4亿元,比1978年分别净增RR?135.5亿元,72.6亿元,79.2亿元,所占GDP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4.4%,1.1%,1.8%上升到2001年的9.6%,6.5%,4.2%.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01年,交通邮电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09.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一个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立体运输,邮电通讯网络初步形成.由于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以房地产,教育文化事业也成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不断拉动内需和经济的增长.2001年,房地产业实现GDP60.5亿元,占全市GDP的3.4%;教育文化事业实现GDP62.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3.6%;科研技术服务产业实现GDP40.1亿元,占到全市GDP的2.3%;文化体育与福利事业实现GDP27.9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6%(见表四).总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呈现日益丰富的局面,由此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演变.重庆市的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迈进,使旧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住房难,行路难,市场供应全面匮乏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表四主要年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业教育文艺与年(%\,1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邮电业房地产业广播电视业19784.41.11.84.31.32.O19834.81.22.15.61.21.819887.51.34.53.91.72.719938.93.35.64.71.42.519989.75.65.25.52.63.O20oO9.76.44.36.23.33.220o19.66.54.26.33.43.6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原因探析(一)需求结构与能力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导因素需求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对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与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结构.1998年全市总人1:3为3059.6万,其中农村人1:3为2445.6万,城市人口为614万人,城市化水平20%.2000年末,总人口为3091万,其中农村人口为2430.2万,城市人1:3为660.8万,城市化水平21.4%,远低于世界水平(发展中国家平均已达40%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已愈80%,世界平均水平为47%).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形成了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化滞后局面,人均收入偏低导致工业化,城市化资金需求不足,农业积累能力差,居民的需求层次较低,供需矛盾突出,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因素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此阶段的市场需求结构与能力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不可能超过第二产业.到1998年,第三产业仍比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即38.1%:41.O%).另一方面,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市域之外广大腹地要求其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之重庆市近年尤其是直辖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外资金的引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国际分工的参与以及GDP总量的不断增长等因素,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资金和可能性,使产业需求的结构与能力得以改善提高.同时,人均GDP不断增加,到1998年上升到4684元,2000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到5157元,2001年达到5654元(见表五.一般来说,人均年收入在251X)--5000元之间,居民对物资品的需求仍然大于对服务的需求).在2001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超过0.89?2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13益多样化,社会对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如农产品)需求量变化较小;对工业品需求量的变化较大;而对需求收入弹性高,知识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变化最大.农村家庭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72.9%降为2001年的54.1%,城市居民家庭由61.9%降为38.7%(见表六).消费需求变动促使着产业分化和市场细分深化,使产业内部的产业链环和专业性市场13趋形成,进而引起产业分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五主要年份GDP和人均GDP增长情况比较表六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年份GDP('[L元)人均GDP(元),197867.3257197975.82871983ll1.24071988239.18361993549.81859l9981429.346841589.35157200ll749.85654农村居民家庭城市居民家庭年份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197874.0197872.961.9198366.961.3198860.549.9l99361.349.5l99861.344.553.640.42o0l54.138.7(二)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因素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原因.1978年,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5.6:77.4:17.0.从8O年代中后期开始,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发生了新的变化,"七五"时期为1.9:59.3:38.8;"八五"时期为2.1:49.2.48.7;"九五"时期为0.8:36.7:62.5.以2001年为例,在该年所完成的802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l44.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22.4亿元,分别占4.3%,18.1%,77.6%.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水电气供应行业分别占投资总额的10.3%和5.5%.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23.5%和25.8%.在2001年所完成的328.3亿基本建设投资中,第一产业为6.3亿元,第二产业为55.7亿元(工业为53.3亿元,建筑业为2.4亿元),第三产业为263.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为122.5亿元,占37.3%;交通运输业为116.4亿元,占35.5%).一,二,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1.9:17.0:81.1.由此可见,重庆在逐年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调整投资结构.国家向农业的投资在"七五和"八五"时期比重逐年上升,"九五"时期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成倍增长.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制造业中重型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下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大.重点加强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使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得以缓解,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决定作用.(三)从业人员结构与素质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因长期以来,我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978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119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25万人,第二产业148.8万人,第三产业126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7.1%,12.4%,10.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低,形成重庆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为了减轻城市压力,强化农业积累,政府采取一系列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诸如"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政策来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流动,致使第一产业人VI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99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131万人,过剩劳动力非常明显.同时,计划经济时期重复建设等造成的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及劳动力"统包统分"所90?形成的人员在第二产业中大量沉积,成为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业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日益突出,全市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员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已连续或间断性出现负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992--2001年已连续10年减少.可以说,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一,二产业新增就业岗位不仅极为有限,而且还将逐渐减少.而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长,就业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到2001年止,第三产业净增加的从业人员已达361.5万人,超过全市从业人员净增人数的三分之二.目前,不仅新增劳动力到第三产业从业呈增长态势,而且从一,二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已在第三产业活动.到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共1697万,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924.8万人,284.7万人和487.5万人,第一产业与1978年相比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增加从业人员136万,第三产业增加从业人员361.5万.增长速度不同,使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77.1%,12.4%,10.5%调整为2001年的54.5%,16.8%,28.7%(见表七).第一产业减少2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4.4个百分点和18.2个百分点.从农业就业结构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增加,比重呈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为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带来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表七重庆近年来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659.520.320.2199759.220.020.8199858.518.523.0l99958.116.725.22O0056.116.327.620o154.516.828.7除从业人员数量发生变化之外,其素质也发生了显着变化.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劳动者生产效率显着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63元增加到2001年的3168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421元增加到25522元,年均增长一9.2%,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090元增加到14976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这就决定了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上升之后,必然出现下降的过程,由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同,带来三次产业发展势头的差异.(四)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支撑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结合现有的优势产业和资源条件,以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弱及市场前景等因素为标准,先后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机电,建材和食品建成支柱产业.重庆直辖后,又根据新形势,对原有的六大支柱产业作了重大调整,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作为支柱产业,机电,建材和食品则由支柱产业调整为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量,数量见表八)91?表八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汽车摩托车钢铁水泥硫酸盐酸塑料原煤机床布\产(万辆)(万辆)(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台)(亿米)年份\量19780.16191.696.112.81.881.4142934962.119800.230.27243.3129.1l5.92.31.5l52042962.419850.8947.2267.6262.8l5.14.13.8208656672.9l99o2.1838.2345.9351.925.24.15.22333l8943.01995l1.4220.1407.9820.648.86.7l1.63l0540824.7199612.4178.5.2780.651.47.710.9217022905.0l997l6.1l81.9398.0977.452.25.69.4293ll6o75.31998l5.7l26.9439.5l173.659.54.37.525747854.0一200l24.4253.5359.7l5l1.265.83.74.8l1552.21.汽车(摩托车)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从70年代起步到9o年代逐步形成规模.1997年重庆有汽车,摩托车制造厂l4家,改装厂l2家,各类零部件生产厂4O0多家,从业人员23.5万人,固定资产值84亿元.1995年汽车工业总产值190亿元,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1/3,利税占全市工业2/3.1979---1998年汽车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5.6%,1991--1998年增长高达28.1%,1998年产量占全国9.7%,2001年产量占全国10.4%,使重庆成为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摩托车产量在1995年历史高点(220万辆)的基础上呈下降趋势,96到98年均下降15.7%.摩托车总量虽有所下降,但1991--1998年摩托车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仍高达16.2%.1998年摩托车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3.1%,2001年摩托车产量达历史之最,为253.5万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5.4%,使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目前,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已培育出嘉陵,建设,隆鑫,长安,庆铃,力帆,红岩等全国知名品牌.经济型轿车,轻型车,重型车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最低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型轿车为重点,摩托车,轻型车,重型车,微型车和各类专用改装车协调发展,关联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大批量和主要产品系列化的生产格局.由于该产业为技术含量高的母体工业,因此,有力的带动了冶金,化工,仪器仪表,塑料,包装及其它工业的发展,使工业经济格局更趋多样化.2.化工(医药)工业传统工业的化工(医药)工业在近年也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化学工业全口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10.4%.1998年化工总产值达110.3亿元,占全市现价GDP14.4%.其中,1979---1998年硫酸产值平均增长8.0%,盐酸增长4.3%,塑料增长8.8%.其间,盐酸,塑料在1991--1998年间增幅明显减缓,而在1996--1998年间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设立重庆直辖市后,区域调整又给重庆化学工业增添了资源优势.万县,涪陵两市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卤盐资源,川东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产量27.27%.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结构.把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使得重庆的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汽车用化工材料和化肥,农药,农膜等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此外,重庆还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基地之一,化学原料药优势突出,24大类品种产量占全国产量4.6%;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成药生产潜力巨大.3.冶金工业92?重庆矿产资源丰富,近年冶金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之一.1978—1998年钢(材)铁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达4.3%,1991—1998年为3.1%,1996_-1998年为2.1%.重庆钢铁集团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后,到2000年,已形成180万吨钢,12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国最大的铝材加工企业——西南铝加工厂,已形成26万吨综合生产能力,铝制品加工工业已成为重庆冶金工业的新增长点.重庆冶金工业1998年总产值达7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9.5%,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作出了贡献.除上述行业取得较大发展之外,近年水泥行业发展较快,1978--1998年均产值增幅13.3%,1991—1998年均增幅为16.3%,1996--1998年均增幅高达22.6%,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由于近年来基础建设不断加速所致.另外,化学纤维,化学农药,发电量,内燃机等增长较快.而机床,布,原煤等行业产值最近几年下降较快.由于各行业增长幅度的差异,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的主体地位在得到巩固的同时,各行业内部结构El趋合理.综上所述,重庆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导致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投资结构变化,投资结构变化导致产业效益的差异,产业效益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未来发展趋势说,重庆第一产业比重仍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重庆大工业基地和大城市大农村的二级格局来进行抉择,并应在各部门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_)an快投资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等"瓶颈"领域的建设,加大优势产业投资力度,使"瓶颈"制约状况大为缓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要以合理的经济规模为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四)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给矛盾和就业压力.这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战略选择(五)选择有较好技术储备的自有品牌重点培育,重视知识经济中适合本市已启动的行业和产品,可将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不是后备产业.发现经济中的新因素,注重在三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选择和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适当规划建设商贸新区,文化娱乐产业新区.参考文献[1]重庆市统计局.1998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重庆市统计局.1999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3]重庆市统计局.2002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A].重庆师院[J],2003,(1).[5]方辉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破五大障碍[A].理论前沿[J],2002,(7).[6]耿春潍,张凤.重庆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点[A].上海综合经济[J],1997,(6)。

重庆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

重庆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对工业发展的促进及制约
产业布局对工业发展的促进
• 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 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工业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规模经济 • 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提高工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布局对工业发展的制约
• 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导致工业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 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导致工业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和环境问题 • 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导致工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和市场竞争力下降
重庆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重点
重庆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配套,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提高工业产业发展 的质量和效益
重庆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 优化汽车、摩托车、电子等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智 能装备等新兴产业 •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和集约化水平 •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工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重庆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互动关系
重庆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相互促进
• 重庆工业发展带动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 重庆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工业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创新能力 的提高
重庆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相互制约
• 重庆工业发展面临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 境问题 • 重庆产业布局优化需要工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05
重庆产业布局优化的路径选择
重庆产业布局优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重庆产业布局优化的指导思想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协调一致 •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
重庆产业布局优化的原则
• 坚持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 • 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 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心多点”的产业布局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