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古丈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5篇范文》

《古丈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5篇范文》古丈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园艺园林学院学生:***每年我们园艺院都会安排学生到古丈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来到了古丈县对该县茶产业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参观了小背篓茶业、英妹子茶业等等公司。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古丈茶业基本情况。
古丈县,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中部。
古丈县生态环境优良,林木绿化率高达80。
46%,素有“林业之乡、名茶之乡、举重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
该县先后获得“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
古丈产业主要生产古丈毛尖等名优绿茶为主。
202x年,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同年,湖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标准”(省标准)以及“原产地认证”、qs 认证等。
202x年5月,“古丈毛尖”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并于今年的5月15日,在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上获得了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荣获“金奖”。
6月26日,古丈毛尖正式入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古丈县茶园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茶叶分级采摘、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分级销售,有效地促进了全县茶叶提质增效,古丈毛尖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
经过示范乡、村、户层层带动,古丈县扩大了茶叶示范面积,示范辐射效果明显。
目前,核心示范区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全县标准化示范户达500户,涌现出断龙山乡、默戎镇、红石林镇等新扩茶叶面积超过300公顷的种茶大乡、17个新扩30多公顷以上专业村,新增茶园4000公顷已按标准化生产,其中无公害茶叶基地3300多公顷、绿色茶叶基地500多公顷、有机茶基地130多公顷,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70%。
核心示范区茶农人均收入从示范前的1。
82万元提高到2。
38万元,全县茶农同比增收125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达州文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达州文化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 引言本文是对达州市文化产业进行调研的报告,通过对达州文化产业的概况、发展现状、问题分析和发展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达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概况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文化产业方面,达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
近年来,达州市政府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3. 发展现状3.1 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收益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目前,达州市的文化产业规模已经逐年扩大,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不断提升。
尤其是在旅游文化方面,达州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2 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达州市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展览、演出等活动,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消费水平。
同时,政府还推出多项扶持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达州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4.问题分析4.1 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达州市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一些文化创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响了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2 人才培养不足达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晚,整个产业链上的人才储备有限。
尤其是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影响了达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竞争。
5.发展建议5.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其创新与发展。
5.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达州市政府应当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举办培训班和引进专业人才等。
同时,还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提升达州市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创新能力。
6. 结论综上所述,达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三篇》

《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范文三篇》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1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xx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
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
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
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
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
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
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
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
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篇

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篇1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
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
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
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
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
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
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
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食品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
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5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5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
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
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
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
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
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3篇

产业调研报告范⽂3篇产业调研报告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了“⼯业强镇、项⽬⽀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建设⼯作,⼤⼒发展商贸产业。
经过镇党委、政府⼀班⼈的共同努⼒,⼴⼤农民收⼊显著提⾼,镇财税收⼊屡创新⾼,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上的发展势头。
⼀、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镇,⼴⼤农民以种粮为⽣,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不⾼,正常年景⼈均年收⼊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平的72%。
20**年,新⼀届党委、政府根据****⼭多地少、农业⼈⼝⽐重⼤、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程来抓,不断加⼤农业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产业,并着⼒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的⼤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远到河北、河南等地。
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产与⼤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步优化。
3、管理机制⽇渐完善。
镇党委、政府⾼度重视农业产业化⼯作。
切实加强领导,成⽴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员深⼊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
到⽬前为⽌,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100余⼈。
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队伍不断壮⼤,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
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6

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6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近年来,为打好全县脱贫攻坚战,某某县围绕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塑造“心灵之舟”旅游品牌,着力推进文旅产业,开发旅游扶贫,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某某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1.某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某某县具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在社会发展和历史不断前进的长河中,某某先民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丰富资源。
某某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景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遍布全县。
境内有明长城、清代圆明观、辘辘窑沟悬空寺等古代建筑;有旧石器时代遗址、辽金丞相墓;毛主席路居纪念馆、烈士陵园、西海子湿地公园;南山原始森林、新建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
2.某某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现状。
近年来,某某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全县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具有某某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倾力打造“天上某某,高原绿洲”旅游名片,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是打造精品线路。
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相融,挖掘各景点民间传说、民俗文化,收集整理遗址、遗迹史料,围绕边塞文化、月饼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举办月饼文化节等品牌活动,集中开展宣传推介,充分运用新闻发布等手段,加强重点线路、景区宣传,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力。
二是延伸旅游业态。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实施旅游文化与农业、城建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
结合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重点包装打造农村体验休闲旅游、设施农业采摘休闲游,在东湖乡绿康、富康设施农业园区结合葡萄、油桃采摘销售发展城郊休闲游;结合登山步道建设和风电场地开发,发展山地自驾体验游,探索文化旅游转型发展新思路,打造脱贫富民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农家乐”,挖掘、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推出一批乡土菜肴;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红梅剪纸、某某道情、月饼技艺在文化旅游部门的支持下,都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一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
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
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
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
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
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
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成果及特点(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
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
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
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
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的大河、马蹄和明花等地的移民,在国家地方惠农政策扶持下,进行固沙造林,治理荒漠,打井造田,重建家园的活动。
经过20多年各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努力奋斗,如今盛夏的许三湾,是一排排俊秀挺拔的白杨,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幢幢鳞次栉比的砖瓦房。
这整齐的林带、道路、农田和砖瓦房,是在曾经风沙肆虐,百里无人烟的茫茫沙海上拔沙而起的,堪称沙漠治理的典范。
(二)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稳步推进沙漠日光温室。
XX市上下把发展沙荒地日光温室作为节约耕地、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狠抓科技推广、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加快推进沙漠日光温室建设步伐。
截至**年,XX市日光温室达到6.22万个座、面积6.72万亩。
其中建在荒漠沙丘中的钢架大棚达到 1.6万亩,占XX市日光温室面积的24%。
XX县发动个体私营业主兴建,鼓励专业合作社入股连建,动员农户自主打建的方法,大力发展荒漠区日光温室,已建成了板桥镇红桥设施葡萄标准园、兴科荒漠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点1万多亩,棚内种植反季节红提葡萄及茄子、辣椒、西红柿,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使其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型特色支柱产业。
XX县确立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帮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北部沙滩建设万亩能人创业科技示范区,重点发展反季节日光温室红提葡萄、高效精细蔬菜和规模养殖,并利用荒漠、山坡地建设半坑式温棚发展食用菌,亩均收益在1万元左右,形成了企业和能人带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推动的经营格局。
XX县新坝乡暖泉村引流祁连山泉水在银洼石荒滩上发展反季节红提葡萄,由党支部牵头,专业合作协会运作,村上出资配套水、电、路及林网基础设施,农户自筹资金打建日光温室并无偿配套滴灌,已建成520座,使全村户均达到两座。
该乡小坝村在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引领下,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形式,于2008年培育出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很高的黑蕃茄,花菁素含量高达89.71毫克/公斤,蕃茄红素的含量28.04毫克/公斤,是红色普通蕃茄的7.2倍,黑蕃茄作为沙漠有机蔬菜的优质果蔬食品的代表已通过国家有机绿色认证。
目前,全县推广面积达到3480 亩,亩收入达8000元左右。
XX区以有年金龙集团为主开发建设的石岗墩荒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是市内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辐射效应最强的示范园区,总面积1万亩。
园区内打机井3眼,衬砌高标准渠道16公里,埋设低压输水管道6公里,架设温室滴灌输液管50公里,建成半移动式喷灌1000亩,栽植名优经济林2500亩;园区引进以色列技术及设备,建成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和具有自动化滴灌、喷灌设施的高科技暖棚4座。
并借鉴上海技术,自行设计建造了带有防风、防寒走廊的联体大棚5座,高标准中式二代日光温室50座,温室总面积达200亩;区内配套建成了年产800吨面粉厂、1000吨果品气调保鲜库、2万吨酒精、5万吨马铃薯系列产品深加工生产线、5000吨果品浓缩汁和10万只鸡、1000只羊、5000口猪和5000头牛的综合养殖场等企业。
园区先后示范推广无土栽培、立柱式栽培等新技术23项,引进以色列西红柿、韩国金蕃瓜、美国红黑提葡萄、荷兰花卉、俄罗斯大叶菠菜等优良品种66个,各种农作物的灌溉全部采用高新节水技术,综合节水率达90%以上,科技在示范园区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示范园区已成为渠、路、林、田相配套,种养加、科工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开发区,实现了农业的循环发展。
(三)拓宽融资渠道,荒漠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风沙区荒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采取政府主导、国营集体、个体园林场参与的治理模式,在甘州、民乐、临泽、高台、肃南五县区组织实施,贷款规模达3.5亿元,风沙治理面积达到52万亩,工程治沙2.5万亩,封沙育林(草)35万亩,新修干渠3公里, 支渠14公里,斗渠62公里,农渠112.06公里,输电线路15公里,购置农用机械425台件等。
通过工程建设使项目区扭转了沙化延伸势头,降低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步实现了沙区生态良性循环,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9年,XX县委、县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全面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整治荒漠化土地近2万亩,开发建设商品住宅57万平方米,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使县城向东延伸近3公里,向南延伸近6公里,城区建设面积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增长近3倍。
沿大沙河流域建成了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18万头奶肉牛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四大工业经济集群。
形成了集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工业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走出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XX区紧紧住境内丰富的湿地滩涂、沙漠戈壁较多的特色和优势,加快编制《XX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从空间布局上对城镇化建设、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学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步伐。
近年来,充分利用巴吉滩、南滩、西洞滩、神沙窝滩、兔儿坝滩、平山湖戈壁荒漠等荒漠土地大力发展工业商业项目建设,相继安排4346亩未利用土地发展光伏发电、工业园区、风电等一大批工业商业项目建设;安排7130亩为滨河新区XX 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通过整治梳理废弃河滩地和采砂废弃地,对滨河新区XX区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了2500亩的人工湖面和3000多亩的人工绿地。
明永乡沿河村、靖安乡靖平村和甘浚镇巴吉村充分利用沙荒戈壁地建成日光温室300多座;沅博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利用甘浚滩沙荒戈壁3000亩,建成年产30万只肉羊的加工基地,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实现了高效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四)采取优惠政策,发展沙区适生物种。
XX县组织具有经济势力的私人企业,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在沙漠荒滩兴办农林牧场,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红梨、红枣为主的三红经济果树产业,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山丹民乐两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项目,引进大果沙棘,亩年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
XX县锦世农业科技公司在北部滩开发沙化土地4500亩,配套完善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种植适宜于沙漠气候生长的耐旱、节水、耐盐、耐瘠薄甘草、菊芋等高附加值作物,采用由电脑控制作业的大型喷灌机,不仅利用了沙漠荒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企业收入,为发展沙产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XX县引进肉丛蓉栽培种植1000亩,以及沙棘、甘草、柠条、枸杞、麻黄等沙生植物,目前长势良好,经济收入可观,为沙产业开发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收到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五)产业配套开发,发展沙区马铃薯产业。
XX县借鉴内蒙古包头农场种植沙漠马铃薯种植成功的经验,引进全国五百强之一的万向德农有限公司和凯翔马铃薯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北部沙化区平整土地9000亩,采用美国瑞克公司微电脑控制指针式喷灌设备,推行全机械化作业和国际现代化农庄管理模式,建设喷灌圈16个,种植专用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亩产值1500元以上,实现了沙漠区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的突破。
为了配合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万向德农有限公司又投资5305万元,在民乐六坝滩沙区建造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建成了年产3000万粒微型薯,1.2万吨原种,10万吨一级种薯基地,并配套建设网棚4.2万平方米,全能日光温室1000平方米,组培室1000平方米,以及恒温库、种薯窖等设施。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XX县于2007年引进马铃薯加工销售世界第四、欧洲第一的荷兰考森.爱味客集团落户六坝开发区,建设占地920亩,总投资1.5亿元的甘肃爱味客公司,该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年产马铃薯全粉1.5万吨,并通过加大投入、全程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健全马铃薯繁育、种植、销售、储藏、加工产业链,使之成为该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