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
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解决问题)2、思维的分类(1)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指向性的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思维3、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
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即理解了的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①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②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鸽子长着两只脚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
大雁长着只两脚
鸟长着两只脚
(二)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 研究结果指出,3-7岁儿童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 展可分为5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 2.运用一般原理,并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特征上做出
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一、理解概念: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 维活动。
二、理解类型: 两种类型: 直接的理解、间接的理解。
直接理解是不需经过间接的思考过程就能立刻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经历一个逐步展开的阶段 。
学前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不要求任何中介的思 维过程。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
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只是近似性的,不准确的,不 能概括一切可能的个别情况,因而还不可能做出正 确的结论。 4.不说一般原理,却能正确而自信地解决问题。 5.会运用正确反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做出恰当的结 论
(三)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且类 比推理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研究结果显示,三 岁以前的儿童还不会进行类比推理,四岁儿童类比推理开始 发展,但水平很低。 5岁和6岁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有所发展, 大部分儿童能够理解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但语言 表达不够准确,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还没有达到较高级 的水平。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概念: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 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分类: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学前儿 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符合事 物客观逻辑的抽象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发展特点分析

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发展特点分析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发展特点分析导语: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和活动的组织在14和15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均已单选和案例和形式考察过,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前儿童发展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在今后的考试中建议广大考生依然以单选、简单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记忆。
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直觉行动性思维(0-3岁),具体形象思维(3-6岁),抽象逻辑思维(5岁以后)。
1.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直觉行动思维(发展),依靠的是感知和动作。
感知强调的是依靠感觉器官,对直观材料所产生的视听嗅味肤等感觉。
而动作强调的是先做再想,事先无目的、无计划。
此部分在考试中常考单选:如:15年真题:一个幼儿在玩橡皮泥的时候,往往没有计划性。
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油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
这反映了该幼的思维发展的( )特点。
A.具体形象思维B.直觉行动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象征性思维解析:体现在的是直觉行动思维,先做再想的特点。
学习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为了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直觉行动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
(因为需要直观活动材料)。
2.提供可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因为先做再想,所以:提供操作机会)。
3.表象代替动作,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从动作过渡到表象)2.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发展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1)具体性:与抽象相对应,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的幼儿理解不了抽象的概念,如:加减法运算、定义、原理、集合概念(如:玩具、家具、水果……)等。
如:幼儿理解不了“这是什么水果?”,但是知道“这是苹果”,因为相对来说苹果是具体的,而水果则是抽象的集合概念。
(2)形象性:指的是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来描绘某个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气味等,使之更生动形象、直观。
如:这是一个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圆圆的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圆圆的、香喷喷的大苹果……具体性和形象性在考试中考察单选的概率比较大,但考生往往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才能正确的做出选择。
学前儿童的思维

1、感知运动阶段(反射,感知)
2、前运算阶段(拟人化、带有一般性、转 导推理)
3、运算阶段(概念、可逆、守恒、非中心
化、灵活性)
.
22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幼儿逐渐学会凭借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分析
综合 对他们来说,从多个纬度进行分析,则感
到困难
.
23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 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 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 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 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三) 意义:2个标志、2个发展
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 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儿童概括能力的发 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概括、 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后 期开始向本质抽象水平发展,这就决定 了他们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 抽象概念发展
2.具体形象思维
(3~6、7岁左右)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 或表象以及它们的 彼此联系而进行的 思维。
.
13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及学前儿 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 形象性
比如:桌子、椅子---家具;李红---小朋友
白色---兔子,肥、大---猪,白头发---奶奶、 爷爷,长发---女性…
幼儿的判断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随着年 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开始逐渐反映事物的内 在、本质联系。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 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7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 发展
◈ 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如:怕鬼、怕坏人 ◈ 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儿童开始理解 行动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行动目的。 ◈ 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 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7岁前 处于前两个阶段。
形式运 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皮 亚 杰
前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是依靠感知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 世界的,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 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 芽阶段。
水果:汁多且有甜味的果实。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粮食以外的其他植 物(多属于草本植物)。
海椰子外面长有一层海绵状的纤维质外壳,剥开外壳后就是坚果。 坚果的果肉细白,美味可口,坚果内的果汁稠浓至胶状,味道香 醇。
海椰子
◈第一节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 ★ ◈第四节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 ★ ★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 ◈第八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
(二)具体形象思维
◈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 联想进行的。 ◈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 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 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 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 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 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 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 系来进行的思维。
❖ 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 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 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 象逻辑思维。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中的词都是对事物一般 属性和联系的概括。词是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 思维的表达与交流也是借助于言语活动来实现的
思维的特点
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所以人可以推测未
来,了解远古,透过表面现象知道事物的本质 任何科学概念、各种定义、定理以及规律、法则等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 逻辑性开始萌芽
在幼儿期的每一个年龄段,其思维特点是不同的 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3、幼儿晚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出一 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具体性 ❖2、形象性 ❖3、经验性 ❖4、拟人性 ❖5、表面性 ❖6、固定性
限制。
1、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 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2、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 体形象。
3、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 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幼儿判断事物时从事物外在的或表面的特 点出发。如:
(1)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 (2)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
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3)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象征思维阶段(2-4岁) • 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出现表征功能,用信号物 来代表被信号化之物。 • “自我中心思维” • 如:三山实验
•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是 “半逻辑”思维
• 如:“守恒”实验
•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NN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心理学 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 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 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 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 认知结构、适应同化、顺应、平衡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阶段的特性:
• 前后阶段的顺序不变,但可能加速或延迟; • 每个阶段又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 模式; • 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依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形成了动作格式,蕴涵 的是动作逻辑 • 分六个小阶段 • 客体永久性
• 运算——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 脑内部的动作。
• 一方面:依靠概念;具有可逆性;具有守恒性; 去自我中心化;
• 另一方面:仍然以具体表象为支柱;缺乏整体性 。
•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 也叫命题运算阶段,不受具体事物的束缚,区分 形式与内容
思考:
•你对皮亚杰理论有哪些思考?(困惑或者质疑) •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论对于幼儿教育有哪些启 示?
(幼儿学前教育)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资料)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开展第六节学前儿童思维全然过程的开展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开展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事物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
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分析和综合有不同的水平。
对事物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是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
随着语言在幼儿分析综合中作用的增加,幼儿逐渐学会凭借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
幼儿在分析综合活动中,还不能把握事物的复杂的组成局部。
对3-6岁儿童来说,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得越好。
实验向幼儿提出了任务:第一组需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一一分析形状和颜色两个环节。
第二组需要分析的只有一个环节——形状。
实验结果证明,第一组被试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尝试次数比第二组多一倍。
前面我们谈到幼儿思维的片面性等特点,和思维过程中分析综合水平有关。
幼儿只能从一个片面看问题,对他们来说,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那么感到困难。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开展比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进行比照,并确定它们的异同。
比较是分类的前提,通过比较才能进行分类和概括。
学前儿童对物体进行比较,有以下特点和开展趋势:〔一〕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局部儿童起先不善于查找物体的相应局部,他们常常按照物体的颜色进行比较。
比方,要求儿童比较一幅图上的两个小孩,他们会说:“小围裙是绿色的,喷水壶也是绿色的。
〞能够说,他们还不能比较。
问一个小孩:“你大,依旧她〔站在旁边的女孩〕大?〞答复:“我也大,她也大。
〞说明她还没有形成比较的概念。
4~5岁幼儿逐渐能够找出物体的相应局部,并进行比较。
但他们只能找到两三个相应局部。
例如,他们对图上两个小孩作比较时指出:“那个小孩戴了帽子,那个小孩没有戴帽子〞或“那个小孩手里拿着皮球,那个小孩手里没有拿皮球“等等。
说完这些后,他们就去看物体不相应的局部,孤立地说出每个局部的名称或属性。
〔二〕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幼儿倾向于比较物体的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第三阶段: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
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得次要特征。
比如,舍弃船的颜色、大小等差别,把“船”这个词作为各种船的标志,甚至当物体不在眼前时也能从概括的意义上来使用代表这种物体的词。
这时才是概念性概括的产生。
可以说,直观地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一)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形象思维:3岁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
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思维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离开行动关于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这种思维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突出。
2、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它是中班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严格的说学前期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思维工具变化的三个阶段: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感知和动作)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表象)抽象逻辑思维的工具是(语言)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及一般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各理论派别都有自己的观点,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因为皮亚杰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
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意语。
一、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生平与著作:让·皮亚杰(1896----1980)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
瑞士人。
他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的研究。
在研究中他综合了哦及生物学、逻辑学、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史等多种学科。
皮亚杰早年是学生物的,直到1921年他在日内瓦大学任职,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心理学。
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并成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集合了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控制论专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来研究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并任该中心主任,直到1971年退休,还保留着主任的职务,足见他对该研究机构的重视。
1924----1932年主要研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著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的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40年代写成《智力心理学》是他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理论并初步论述了各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后面详细讲述。
皮亚杰一生可谓著作等身,这里不一一介绍。
认知发生论创始人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二)、发展观: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S R ,而是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即S (A T )R ,外界刺激经过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加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三)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物理环境——即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经验有两种一是物理经验,个体概括出物体的属性,如大小、颜色等获得的经验;一是数理逻辑经验,个体作用于客体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3、社会环境——即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
4、平衡——也称自我调节,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平衡可以调和以上三个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1、图式——这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核心概念,指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感觉动作图式表象图式运算思维图式,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从低级图式高级图式不断发展的过程。
2、图式变化的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即主体已有图式对外界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真正改变和创新。
顺应:指主体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如婴儿从吃奶改为吃饭,幼儿从幼儿园到上小学等都需要内部图式的改变。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四)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是靠感知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时分别存在的。
6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识是,看不见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比如,球滚到桌子下面看不见了,球就不存在了。
1周岁以后,婴儿仍然知道球还在桌子下面,他会去寻找,按照皮亚杰的解释,说明婴儿有了对客体的永久性认识;1岁至1.5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达到目的地新方法。
比如,把一个玩具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的地方,婴儿试图直接取得这个玩具,失败以后,偶然的抓住了毯子的一角,由此发现毯子的运动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于是开始拖动毯子,以便取得玩具。
在这里,对新动作的发现是偶然的,婴儿开始对这种情景进行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的方法或多或少带有系统性,可以说是智慧动作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智慧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
该阶段又可分为以下两个小阶段:(1)前概念阶段(2---4岁):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这一阶段出现许多自发的神话故事、“拟人化”和“泛灵论”的思想。
同时,这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另一个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不是在整体中。
比如儿童不能理解从一堆小钱中拿出来的小钱,是这一堆小钱的一部分。
就是说,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概念思维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又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所以又称为“半逻辑”思维。
儿童开始能够同时照顾到事物的两个维度,开始反映事物的整体的复杂的结构。
但是,直觉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仍然依靠表象。
他在一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已经有了逻辑性,但还不是概念,不够抽象。
同时,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化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
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前概念,追求客观的认识,追求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仍然把无生命的东西看作有生命的。
比如,5岁7个月的孩子问:“云是什么造的?”“液体”(是“水”“蒸发的水”),又过了几天,孩子自己说:“云起先很小,然后很大,然后突然爆裂。
你看那个,他们是什么造的?……空气”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
(2)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区别在于:★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思维的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质关系;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没有掌握可逆关系,比如,问一个3岁的女孩:“你有姐妹吗?”她说:“有”问:“她叫什么名字?”答:“洋洋”再问:“洋洋有姐妹吗?”答:“没有”可见,这时儿童的思维是单向的,具有不可逆性。
★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概念。
守恒是指对客观事物有了稳定的本质的认识,不为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没有守恒概念,例如,下面这个5岁大的女孩知道两个容器具有一样多的彩色液体。
但是一个容器中的液体被倒进另一个细长的容器时,她却说细长容器中有更多的液体,她还没有获得守恒的概念。
她到6—7岁时会理解这个概念。
★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的,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
儿童思维的可逆性,使儿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守恒概念的出现,与思维的非中心化相联系。
★前运算思维是不灵活的,具有固定性、刻板性或呆滞性;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一时期正值儿童期即将结束,青年期即将开始之际,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五)评价▼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认为儿童思维的形成是活动的内化作用,儿童只有自己具体的、自发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强调儿童心。
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
首先,柑橘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安排教材和选用教法;其次,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过渡,坡度不能太陡;第三,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前儿童思维德具体形象性,小学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