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案例与评析

合集下载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1.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课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5学习目标●比较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找到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

●通过观察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各种细胞的图片,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胡克是第一位发现细胞的科学家。

重点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

难点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同学们,还记得这两位似曾相识的老朋友吗?明确:一个是放大镜,一个是手持显微镜。

2、放大镜用来放大物体的图像且清晰。

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播放视频。

3、显微镜用来放大微小物体图像。

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和手持显微镜两种。

手持显微镜既可观察透明物体,也可观察不透明物体。

怎样正确使用手持显微镜?播放视频。

4、今天,你想用这两种工具来观察什么呢?预测: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

回答观看视频回顾观看视频回顾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回顾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一、借助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1、观察手背皮肤温馨提示:观察前把手洗干净,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引导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

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放大镜下皮肤较粗糙,能看到大毛孔;显微镜下皮肤呈不规则的形状,类似鳞片。

2、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温馨提示:●不要把洋葱汁弄到眼睛里,以免引起不适。

●观察后要洗手,以免沾在手上的洋葱汁刺激眼睛。

引导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

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放大镜下表皮较粗糙,显微镜下呈长方格形,有较清晰的界线。

用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观察手背皮肤,记录观察结果。

用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记录观察结果。

指导学生借助不同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图像特点,为寻找它们异同点做准备。

二、比较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找出异同点1、实验材料:人皮肤表皮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细胞切片、传统显微镜、笔、活动手册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2)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2)教案与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动物表皮细胞;能够比较发现细胞间的相同与不同;能够阅读材料,了解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知道胡克对人类认识细胞的贡献;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息息相关。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认识到细胞的真实存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引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小积木与“大房子”的图片,学生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积木可以搭建成大房子。

2.质疑:大的物体都可以是由小的物体搭建成吗?生活中哪些大物体也是由小物体搭建成的呢?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形成基本共识。

3.引出课题:在非生命的物质世界里,小物体搭建成大物体的现象很多。

那在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些的有生命的世界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搭建起这些生命体的“积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出示课题)二、认识细胞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初步认识细胞1.出示洋葱,引导学生思考组成洋葱的最小个体是什么形状的,数量有多少。

学生在记录单上完成自己的预测。

2.交流学生的预测。

3.讨论验证预测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工具帮助观察。

4.明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活动的要求。

5.学生分组活动,完成观察记录。

6.学生汇报、交流,展示学生记录。

教师操作电子显微镜核证学生的记录,确认“小格子”是洋葱身体的一部分。

7.指导学生比较小格子的大小与整颗洋葱的大小,进小结描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里的小格子与洋葱的关系。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验探究的乐趣。

从让学生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到显微镜下看到一个个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格子(细胞),再到看多个生命体的细胞,我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始终是高涨的,眼里有惊喜。

有了很多不同生物体细胞的感知,我再让他们比较它们的异同,自然水到渠成。

再从我们的生长发育与细胞有没有关系,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整个过程是学生发现的过程、探究的的过程。

3、课外拓展、学以致用为了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我补充了一些资料,例如,大多数细胞很微小,在10微米一100微米之间,让学生了解微米;我们人体一些部分的细胞新陈代谢时间;如果化脸单上显示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意味着什么等。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让学生用显微镜视察洋葱表皮的结构,初步感知细胞,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了植物的表皮细胞动物的表皮细胞又是怎样的,包括我们人的,这些都是学生想进一步通过自己的现察认识的,但这部分我仅用图片代替。

这是本课中最大的遗憾。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 苏教版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 苏教版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2. 探究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和元素;3. 学习生命体的组成与结构,并了解细胞的分类与功能;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 化合物和元素的组成;2. 了解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3. 掌握细胞的分类与功能。

教学准备:课件、化学实验器材以及桌椅等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PPT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生命体有初步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操作(20分钟)通过化学实验来模拟生命体的构成。

实验内容如下:①用碳粉和糖水制作生物细胞模型;②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代表的化合物,用实验纸条进行分类。

3. 讲解知识点(20分钟)①了解生命体的组成与结构,讲解其化合物与元素的分类、组成和作用;②讲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细胞的分类与功能。

4.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布练习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

5.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举例讨论生命体的分类与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6. 反思(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建议。

教学效果评估:考核实验表现、课堂回答、小组讨论和反思表现。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和知识讲解,学生对生命体的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化合物与元素的分类有了比较好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材分析】《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与《微小的生命体》、《发霉与防霉》、《微生物的“功”6)年级与“过”》三课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微观生命科学单元,依据《科学(3~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中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

属于“生命世界”中“生命的共同特征”的范畴。

本课教材的编排按照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过程展开,从宏观到微观,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使科学探究深入到细胞水平,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装片,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作用。

让学生在初步接触细胞生物学的知识时了解人类对生命的探索过程。

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课重点在于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装片,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基本形成。

大部分学生懂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

但是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大多是从书本中间接学习所得、认识肤浅不系统,非亲眼所见不直观、本课教学内容有趣、贴近生活。

学生能直接动手操作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学生兴趣盎然、探究热情高。

【设计理念】1.利用网络资源:本课中的细胞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遇的少,看不见,摸不着,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知识的传授主要以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本课我将利用网络渠道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化解难点,增强了教学效果。

通过科学网站的介绍,将学生的探究不断延伸。

2.凸显人文精神:在了解细胞的发展史时,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科学名人的事迹,感受科学家的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

3.倡导实用科学: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科学的实用性不仅为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我们有成就感,课中抗生素是否能治疗感冒的问题就是一个极为普通实用的科学知识。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简介
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和生物分子的重要性。

通过使用积木的比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掌握生物分子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使用积木比喻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1.生物分子的种类: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质等;
2.生物分子的功能:传递信息、储存能量、构建细胞等;
3.生物分子的积木比喻:蛋白质就像是生命体的“砖块”,核酸
就像是生命体的“螺旋”,碳水化合物就像是生命体的“能量棒”。

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家常食物,让他们猜测其中可能含有哪些生物分子。

2.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积木拼装成一个生物分子的模型,并描述该模型的功能和重要性。

3.总结: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分子的种类和功能,并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分子如何在生命体中相互作用。

4.拓展:邀请学生自行寻找一种生物分子,并通过积木模型的方式展示其特点和功能。

5.结束:总结本节课的要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生物分子的世界。

教学评估
1.小组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积木模型,并进行互相评价。

2.问题回答:提出一些与生物分子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参考资源
生物学教科书:《生命的奥秘》
图书馆资料:有关生物分子和细胞结构的书籍和期刊
扩展阅读
生物化学导论》作者:___ Karlson
生化学原理》作者:___。

小学科学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小学科学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小学科学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引言:《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本课程是小学科学1的一堂重要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以及为什么这些结构和作用至关重要。

一、生命体的基本结构生命体的基本结构由细胞组成。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的单位,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

每个细胞都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遗传物质DNA,它具有调控细胞的功能。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包含许多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二、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体能够正常工作。

例如,胃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得我们的胃能够将食物消化,肌肉能够运动。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生命体的不同部分能够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生命体的“积木”生命体的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些“积木”,这些“积木”是细胞。

正如我们在搭建积木时一样,每个积木都有特定的形状和功能,但只有当它们按照正确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时,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

对于生命体来说,细胞也是相同的原理。

每个细胞都有特定的功能,但只有当它们相互连接、相互作用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四、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多种多样,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心脏细胞负责泵血,肌肉细胞负责运动,神经细胞负责传递信号等等。

这些细胞之间的合作使得生命体能够正常运作。

如果有任何一个细胞功能失常,都会影响生命体的正常运作。

五、细胞分化为了能够执行不同的功能,细胞会经历分化过程。

分化是指细胞根据自己的功能需求,转变为不同类型的细胞。

例如,一个未分化的胚胎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脏细胞、肌肉细胞等。

分化过程中,细胞会逐渐发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以适应其特定的功能要求。

六、结论通过学习本课程,我们了解到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五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9. 形成完整的生物分类知识体系,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对生物世界的认识。
10.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根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将以下生物归类到正确的分类单位中。
A. 蚂蚁 B. 玫瑰 C. 苹果 D. 细菌 E. 鲤鱼
例题5:请根据生物分类的原则,将以下生物归类到正确的分类单位中。
A. 狮子 B. 竹子 C. 蝙蝠 D. 蕨类植物 E. 猫头鹰
答案:A. 狮子属于哺乳动物,属于动物界;B. 竹子属于被子植物,属于植物界;C. 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属于动物界;D. 蕨类植物属于蕨类植物,属于植物界;E. 猫头鹰属于鸟类,属于动物界。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分类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物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为生物分类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生物分类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分类单位。
解决办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分类单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案例与评析
红旗中心小学王丹教学资源的开发
本课指导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深入到细胞水平,使学生体验和发现生命体的奥秘。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结构,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鉴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教学内容做如下处理:
首先,利用学生儿时的搭积木游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然后,发给学生容易观察的洋葱表皮或芦荟的叶子,让他们分别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从中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伴随着工具的进步而逐步发展的。

关于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生在科技馆活动时已经学会了。

这样,我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观察细胞形态和大小上。

由于人体表皮细胞无现成装片,观察起来也不清晰,我便选用南瓜茎切片、玉米茎切片、神经细胞装片、骨细胞装片等细胞形态和大小有明显区别的标本来让学生观察。

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的同时,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进行交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各种装片中都有一块一块的小“积木”,但“积木”的形状和大小是不同的。

在认识细胞这部分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科学史故事,了解胡克发现细胞。

在这里我特意加入制造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列文虎克进行比较,让学生注意区别,以加深记忆。

另一方面是有关细胞的基本知识,细胞有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

不同的细胞,功能也不同,教师可以参照书上讲解叶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关、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然后,组织几名学生表演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活动。

最后,利用图片介绍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组织学生讨论(1)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哪些及其传播途径。

(2)预防传染病的办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会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等。

能够绘制并描述洋葱表皮细胞。

能够比较各种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科学知识: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知道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小的时候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
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学生交流、思考、推测
【评析】:以学生孩提时的游戏导课,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本课的研究课题。

在此导入部分,如果辅助搭建高楼的动画就更好了(如一块一块的砖垒成墙,再由一面面墙组成高楼)。

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首先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洋葱的表皮,再利用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

2、学生观察、交流、绘画。

谈话:我们先用眼睛观察洋葱的表皮,再利用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说明】:把握教学尺度,让学生由宏观到微观逐步发现还有眼睛看不到的更细微的结构。

为认识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做好铺垫。

三、认识细胞
1、讲述:你们发现的这些结构就是生命体的“积木”,叫做细胞。

那么,细胞是由谁最早发现的?
学生阅读课文第11页科学史
提问:关于这段科学史,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学生与教师交流,教师在此提问:发现细胞的这位科学家是不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发现微生物的那位科学家?
【说明】学生很喜欢阅读科学小资料,但要让他们有所得。

这里,胡克与列文虎克名字接近,但所在的国家和发现的东西是不同。

通过教师的有意提问,提醒学生注意,再次认真地阅读,从而加深对科学史的认识和记忆。

2、讲述:我们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那么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身体
的细胞也是这种形状的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细胞的装片,你们可以观
察一下。

(教师发给学生各种细胞装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显微镜观察、比较、绘画。

【说明】进一步认识细胞,并发现不同的细胞大小、形状是不同。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讲述:细胞不但在大小、形状方面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同。

例如,红细胞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白细胞是消灭病菌的。

(演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视频资料或出示图片)
教师简要讲解叶保卫细胞、神经细胞等的不同功能。

四、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但是,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个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出示病毒图片)
2、学生观察
提问:你知道它们会引起什么传染病?主要通过那些途径进行传染?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预防传染病?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师生一起交流
(提供网址,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学习)
精彩片断赏析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眼睛、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了洋葱的表皮,谁能说说这三次的观察有什么不同?你们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生:洋葱的内表皮看起来像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一面是光滑的,挨着里面洋葱肉的那面不光滑,好象有很多小毛毛。

生:如果用放大镜观察的话,就会很清楚地看见这些小毛毛。

生:用显微镜观察的最清楚了,而且我们还看到洋葱表皮有像鱼网一样的结构,非常有意思。

我们把它画下来了。

师:你们发现的这些结构就是构成洋葱表皮的“积木”,叫做洋葱表皮细胞。

生:老师,还有比细胞更小的结构吗?
师:有!那得用更先进的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

生:唉!我们要是有那样的显微镜该多好啊!
【评析】:通过比较眼睛、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不但使学生从宏观逐步过渡到微观,认识了细胞,而且让他们体验到先进的科学设备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长长的叹息,倒出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的无限向往。

认识不同的细胞大小、形状是不同
师: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说说你们观察的是哪种细胞的装片?观察到的细胞是什么样的?
生:我们观察的是南瓜茎切片,我们看到的细胞是红色的,细胞有大有小,越向中心,细胞越小,细胞的形状有点像洋葱表皮细胞。

师:老师提醒大家,你们观察到细胞的颜色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而特意染的,不是细胞的本来颜色。

生:我们观察的是玉米茎的切片,里边的细胞一组一组的,像一朵朵小花散布在一个圆盘子里,非常漂亮。

细胞的形状接近圆形,也是有大有小。

生:我们观察的是人的骨细胞,有点看不清楚,像密密麻麻的小方格子。

生:我们观察的是神经细胞,我们看到的多数是一些短的黑线,也有黑点,还有的黑点与线连上了。

我们对照书上的神经细胞图,发现书上的细胞像一只伸开的手掌,掌心有一只小眼睛,我们看到的黑点可能是掌心,但没有像小眼睛那样的结构。

那些黑线比书上的要长,反正我们觉得观察到的和书上画的不太一样。

师:你们不但观察得仔细,而且还认真地进行了比较。

书上的是人为画的神经细
胞,你们观察的是真的神经细胞。

(学生把自己观察后画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比较一下,这几种细胞有什么区别?
生:他们的形状不一样,有圆的、有方的、还有的像刺球。

生:他们的大小也不同,还有的切片上一片上就有大有小。

【评析】学生能够汇报得如此细致,是因为教师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各种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因此我们说实实在在的探究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时空之上。

教学反思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课上完后,我静静地坐下来反思这一课的得失。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观察并描述各种细胞,能够比较各种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针对这一目标,我的教学设计与教材有所差别。

教材上是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来做比较,而我发现学生曾经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人体表皮细胞在现有的显微镜下观察起来界限非常模糊。

所以我决定选用南瓜茎切片、玉米茎切片、神经细胞装片、骨细胞装片等细胞形态和大小有明显区别的标本来让学生观察。

从学生观察后的绘图以及他们的描述来看,我这样处理教材是成功的。

学生很容易地找到各种细胞在大小、形状上是有明显不同的。

我想这就是我们科学课提倡的“用教材教”吧。

在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史故事时,我想学生可能会把胡克与前面学习的列文虎克相混淆,所以我在此特意说:“这位科学家好象了解过吧?”,引起学生注意,认真进行比较和区别,从而加深对科学史的认识和记忆。

如果我能把关于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这一环节设计成用课件展现的话,我想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比如,我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课件放映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体现出吞噬过程,这样不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能评价学生对白细胞吞噬病菌的理解程度,比我事先安排学生表演要好得多。

附:白细胞吞噬病菌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